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

2016-02-01 18:29邓国萍
成才之路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邓国萍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民族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民族情感、经验、智慧的结晶。分析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现状,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的作用,关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人文素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18-02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国务院2014 年6月22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化生产的今天,一个人的技术能力的发挥,不仅仅是拥有单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有思想、精神、情操、意志、动机等人文素质的支撑。高职院校有的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略显不足,表现为责任感、文明礼貌缺失,不讲礼仪、不懂“规矩”,举止失体;公共意识淡漠,公众场所大声喧哗等;诚信判断力降低,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网上散发虚假信息;个人意志及心理素质较为薄弱,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功利性等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学生学习做人与学习知识技能二者合二为一,德才兼备才算得上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及传统优良的文化。这些文化根植于诸如民间美术、民间信仰、民间礼仪、民间音乐、民间节日、民间故事等丰富而独特载体的沃土之中,它们不仅凝聚、保留和传递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也是人类的思想、才智和感情,是构成民族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更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与包容”的核心价值特征。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长期以来都在释放着博大宽容、和谐统一的信息。《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之大德日生”,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宗旨。《尚书·尧典》上提到“协和万邦”“和为贵”“和而不同”。《周易·系辞下》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这一宗旨在族群关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表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宽阔的胸怀。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及和谐共生的理念伴随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同时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中华民族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体现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凡的文化融合力,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的绵延不绝。

(2)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永不衰败的精神动力。中国古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历史不胜枚举。《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这些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锐意进取,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孕育了人的自信、自尊、自立、自强,在遭遇人生挫折时不轻言放弃、奋发图强、持之以恒。

(3)身体力行的求真务实精神。中华民族的产生、发展,求真务实的实践主义精神自始至终都贯穿其中。历代智士先贤都非常重视实践在认识和教育方面的作用。“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学而至于行而止”。 (《荀子·儒效》)“君子之学,贵乎行,行则明,明则功。”(宋代·程颐)。“夫习练也,试验也、探索也,冒险也,之四事者,乃文明之动机也。”(《孙文学说》)进入现代,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华民族继承求真务实、行知统一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把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检验的原则开展振兴中华的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求真务实的精神。

(4)天下国家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每一个民族都有权利维护民族利益,鼓励并宣传国家荣誉至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民族精神,没有国家荣誉至上的意识和精神支撑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没有精神、没有力量、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放在首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是维系中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最为可贵的精神纽带。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将其传承至今,为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奋斗不息,甚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爱国主义的赞歌,体现了报国报民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崇高思想境界。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育人的积极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是将中华民族精神渗透到人内心的灵魂,形成意识理念并作用于人的行为规则当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 影响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个体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起到培养、磨炼及指导作用,是提升人全面素质的过程。

(1)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的联系和交往,伴随而来的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等信息也迅速传播及渗透到各地。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实力上的优势,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实行“文化霸权”“文化侵略”。互联网的发展,一些有害信息泛滥,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强大冲击。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人格扭曲,人情观念淡漠。部分学生在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功利主义抬头,出现偏重个人利益、贪图享受的短视行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均受到不良影响。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生需要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构筑起道德防波堤。高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式的、有效的主阵地。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稳定体系,民间美术中有寄寓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美好和吉祥如意的民族情感,民间工艺有表达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深沉含蓄的博大之爱,民间建筑有崇尚节约俭朴和道法自然的民族精神及情理与人伦并重的伦理精神,民间文学中追日射日神话、部族战争神话、家庭故事等都体现出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勤劳质朴的民族精神及劝善惩恶的民族情感等。这些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思想精髓、文化理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实现至关重要。它们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实施有益的社会行为,让学生在心理意识深处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价值系统和文化认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到行为规范中,从而保证了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平衡机制,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平稳运行提供基本秩序和保证。

(2)有助于学生建立顽强进取、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一个长远而艰难的过程,挫折和失误难免,过程中需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挫折面前树立顽强进取、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经受得起失败的打击和考验,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意志坚强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民间文学中《三女找太阳》《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民间神话、传说无不蕴含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将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发愤进取,不懈奋斗。

(3)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指出,高校素质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重点。高职院校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创新意识是现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必备素质,这些素质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当前学科体系发展的要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又是灵魂。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绘画、雕刻、制瓷、陶土、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都是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优质资源。流传至今的各种民俗文化也都展现着古代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平,挖掘传统民艺资源,不仅能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技艺技能可用以传授,丰富教育活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和风采,一方面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艺术素养,拓展视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及增强民族情感,对传统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作为高职学生除了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术外,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中,应坚持不懈地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才能面对现实继而走向未来。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现阶段,面对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及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高等教育作为各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应坚持不懈地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坚守民族文化自主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形成育人精神作用于人才的行为规则当中,形成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维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抓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之根本,将有力促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本土化,是素质教育及人才成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沈瑞云.中国传统文化十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戴琳.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制度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宋向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育人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5]张曙光.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