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孙子兵法》中的“变”

2016-02-02 02:38XuChang
孙子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全胜孙武孙子兵法

许 畅/ Xu Chang

谈谈《孙子兵法》中的“变”

许 畅/ Xu Chang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孙子兵法》中涉及“变”的内容,从因利而变、以变求胜、以利权变、以诡谋变、因敌制变五个方面,着重回答什么是“变”、“变”什么、怎么“变”三个问题,结合“变”的原因和目的,区分“变”的层次,探讨“变”的思维流程,挖掘孙武认识“变”的深层次内涵,寻求《孙子兵法》中“变”的思维智慧 。

《孙子兵法》 思维 辩证

孙武对战争认识由“仁为本”到“以利动”的本质转变,提出了“兵者,诡道也” (《计篇》)这一震铄古今的论断,这冲破时代束缚的千古一“变”,成为孙子兵学思想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重要因素。虽然,“变”字在《孙子兵法》中只出现了14次①,但“变”的思维亮点贯穿全文始终。孙武形象地借助 “五行、日月”和“色、香、味”的变化,认为“变”是永恒的、无穷的。“变者,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之谓也。”②曹操认为《孙子兵法》中的“变”有三层意思,一是不拘常法,二是临机而变,三是从宜而变。换句说话,孙武眼中的“变”讲方法、讲时机、讲目的。笔者认为,《孙子兵法》中的“变”主要体现在因利而变、以变求胜、以利权变、以诡谋变、因敌制变五个方面。

一、因利而变—“变”的动因和时机

孙武眼中的“利”,是安国全军之大利。因利而变,就是从安国全军的利益出发,用之以谋,变最小的代价为最大的利益。从“变”的时机来看,“变”可分为料敌先变、临机应变、长远之变三种。

一是料敌先变。先变者,先于敌之变。孙武主张料敌先变,认为“料敌制胜”是“上将之道”,即通过庙算,全面评估双方企图、实力悬殊,预测战争胜负趋势,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变不利为有利,为取胜创造条件。一方面要做到“先算”。孙子强调,要通过敌我双方“道、天、地、将、法”五个层面的分析,对比“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七个方面,来判断谁胜谁负。另一方面要做到“先知”。即在行动之前,预先掌握情报,预测行动后果。“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用间篇》) 。孙武认为,这是取胜的重要保证。再一方面,要做到“造势”。“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篇》)战略计划一旦被采纳,还要设法营造一种“势”,用来辅佐计划的实施。所谓“势”,即是依凭有利条于己的条件,采取灵活机动的制敌措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③通过料敌先变,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

二是临机应变。孙武在《九变篇》中指出,“凡用兵之法…塗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即根据外界客观环境和敌方变化,及时调整己方战略战术。一要因地而变,即因地形而变。孙武在《九地篇》中根据地理环境将地形分为九种,并强调将帅应根据地形变化而改变作战原则。同时,孙武也从反面论述了因地而变的重要性,认为将帅如果不能根据不同地形精通各种机变方法,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二要因天而变,即因天时而变。孙子将火分为五种,并指出“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火攻篇》),为将者应根据火攻的条件而改变具体实施行动的时日。同时,孙武也认为,应该根据天时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指挥方式,比如为适应士卒耳目视听的需要,白天作战多用旌旗,晚上作战则改用火光、锣鼓。三要随敌而变,这里主要讲战场上的随机应变。孙武主张,根据敌人在战场上的具体情况,应及时改变具体战术,以谋求战场主动权。“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九地篇》)通过临机应变,达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九地篇》)的目的。

三是长远之变。孙武眼中的利,不仅仅是战争取胜的眼前之利,更有守胜益民的长远之利。长远之变,即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到了未来变化对国家百姓利益的影响。一方面孙武认为,战争是一场高消耗的对抗,累及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甚至可能会造成“诸候乘其弊而起”的危险局面,建议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即使战争不得已而为之,也不应该远距离征战。如果远征迫不得己,也要“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作战篇》) 。正是基于长远考虑,避免战争带来经济、政治、民生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孙武提出,赢得战场上的军事胜利只是第一步而已,能否守胜从而进一步赢得“全胜”才是根本,如果不能巩固战果,就会有可能导致“财竭师老而不得归”④的危险后果。通过长远之变,达到“胜敌而益强” (《作战篇》)的目的。

料敌先变、临机应变和长远之变,看似相互独立,其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料敌先变是临机应变和长远之变的前提,临机应变是贯彻料敌先变和长远之变的重要环节,长远之变对料敌先变和临机应变提出的客观要求。三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最终达到了趋利避害,以最小代价谋求最大利益的效果。

二、以变求胜—“变”的目的

获取利益是发动战争的根本动力,取得胜利是战争的直接目的。以变求胜,是为谋取战争胜利,对己方实力进行评估、对战略战术进行调整而采取的措施。基于孙武对战争“善之善者”的追求,可以将“以变求胜”分为以变求先胜、以变求速胜和以变求全胜。

一是以变求先胜。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才能取得胜利。⑤人的主观能动性确实能在某些时候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杠杆作用,但必须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孙武认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做到不可被战胜,然后再寻求击败敌人的时机。同时他还指出,预见战争胜利和通过激战取得胜利都“非善之善者也”,善于作战的人,先得“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增强军事实力,形成绝对的优势,才可胜券在握。孙武强调,胜利和失败的军队就有如“镒”和“铢”一样,实力的强弱预示了战争的结果。另一方面要修明政治确保法制,才能掌握战争胜负的决定权。“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形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最后孙武认为,胜利者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求决战,失败者却往往先冒险一战而侥幸求胜。以变求先胜,是指孙武创造性地提出了“修道保法”和“称胜”理论,作为衡量战争胜负的重要尺度。

二是以变求速胜。孙武认为,用兵作战“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为战争损耗巨大,所以他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的原则。在具备一定军事实力的基础上,求速胜必须注重先发制人,提倡速战速决,推崇作战行动的突然性、主动性、运动性,这可以说是孙子制胜之道的重要特点。⑥另一方面,求速胜必须注重选将。“将”为“五计”之一,孙武认为,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掌握百姓生死,主宰国家安危。孙武指出,“将”有“五德”,“智、信、仁、勇、严”,“将”有“五危”,“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孙武主张通过“五德”、“五危”的标准来选取任免将帅,以达到求得战争胜利的目的。以变求速胜,即在求得先胜的基础上,将领通过采取措施,达到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消耗,赢得战争胜利的目的。

三是以变求全胜。基于慎战和备战并重的战争观念,孙武推导出了用兵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一个“全”字⑦,强调以万全之策、用最小的代价、获得全局的胜利。同时,孙武也认识到“全胜”只是理想的状态,绝对的“全胜”是不存在的,“全”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破”之上。孙子在《谋攻篇》中提出了“五全”和“五破”的概念。路秀儒认为,“五全”中除了“全国”之外,其他“四全”都是“破”中求“全”。“破”是再所难免的,以变求全胜的关键在于对谋略的使用,以最小的“破”来谋求最大的“全”。所以孙武在《谋攻篇》中具体阐述了以谋胜敌的“谋攻之法”的同时,又重点强调了以兵破敌的“用兵之法”。以变求全胜,即在求得先胜的基础上,具备取得速胜能力的同时,通过伐谋伐兵,尽量达到无战端、低战度的目的。

以变求先胜、速胜、全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求先胜是求速胜和求全胜的基础,求先胜和求速胜是求全胜的前提,求全胜是求先胜和求速胜的理想和追求。三者都是基于客观实际,以最小代价谋求最大利益的途径和手段。

三、以利权变—“变”的层次

以利权变,通过权衡战争代价大小和获利多少,可将《孙子兵法》中的“变”分为三个层次。

因敌施变—形人而我无形。因敌施变,是战争发起后,根据敌情的变化,对己方战略战术进行调整改变的过程。因敌施变的目的是设法使敌人显露真情,而我军不露痕迹。使敌方“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虚实篇》)。我方以一定的代价,针对敌防御情况,避实而击虚,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这是“变”的第一个层次。

识敌先变—致人而不致于人。识敌先变,是在战争发起之前,综合各方面情况对敌方行动作出预测,并据此及时改变己方行动计划的过程。“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虚实篇》)。识敌先变的目的,在于把握战场主动权,以较小的代价,达到诱敌、劳敌、陷敌、败敌的效果。这是“变”的第二个层次。

变不能窥—不战而屈人之兵。变不能窥,是指人们只能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方法,却无从知道我是怎么运用这些方法出奇制胜的。“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虚实篇》),即使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军的底细,即使高明的敌人也想象不出对付我军的方法。这种对制信息权的高度掌控,是威慑敌人,得以“全胜”的重要保障。这是“变”的最高层次。

四、以诡谋变—“变”的方法

《管子》曰:“一物以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管子认为智者才能驾驭“变”,能变是智者的具体表现。曹操认为,“兵无常形,以诡为道。”战争变化无常是因为作战双方的行为诡诈奇谲。可见,“智”是以诡求变的关键。笔者认为,这里的“智”有两层意义,一是对事物的“知”,即对客观事物普遍规律的认识;二是善于计谋,“诡道”即孙武用兵的原则和方法。《孙子兵法》中“变”的原则和方法,正是基于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针对具体敌情,反映出来的理性逻辑和辩证思维。孙子的朴素辩证思想,是孙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表现。⑧纪素红认为:孙子兵法全书运用......对立统一的概念多达100多个,运用这些概念作辩证的判断与论述多达200余次,充分显示了孙子思维的辩证特点。”⑨从孙武的战争观和战略、战术思维层面来看,《孙子兵法》中的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至少包含以下几种:

一是义利之变。孙武对战争本质认识的改变是最根本的改变。表面上,孙武提出的“以利动”与受儒家“仁义”思想影响的传统中国文化背道而驰,但实际上,孙武所言的“利”是“安国全军”的大利,也是儒家所说的君子之义。在孙武看来,“义”与“利”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掌握了义利之变,也就奠定了孙武对战争本质深层次的认识,以及战场规律变化的一般原则。

二是利害之变。孙武研究战争,注重从“利”与“害”两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利害之变,既要考虑到对于战争行动有利的一面,也要考虑到有害的一面,争取化害为利、防止利变为害。孙武在《作战篇》就强调,“故不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认为利与害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孙武在《军争篇》中作了具体论述,“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主张全面衡量利弊,不可以只注重利益而忽视了弊端,以免陷我方于败亡之地。进而在《九变篇》中提出了“杂于利害”的辩证思维方法。

三是胜败之变。“胜”作为“变”的目的,与作为动因的“利”是紧密相关的,胜败之变,与利害之变一一对应。《孙子兵法》中多处提到要关注和研究“败道”,胜败之变,就是要注意探索失败的原因和规律,从失败的教训中找出防败求胜的方法。比如,《地形篇》提出了战斗中军队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孙武认为,“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在《九变篇》中提出了为将者有“五危”,“凡此五者,将之过,用兵之灾也。”这充分体现了孙武的慎战思维,也进一步诠释了胜与败的对立统一。

四是形势之变。《孙子兵法》中的“形”主要讲的是军事实力及其外在表现,是己方的客观军事实力;“势”是通过兵力部署战法运用所造成的态势,是通过主观能动性所形成的实力增益。“形”可以通过“称胜”理论求得,而“势”则需要借助“诡道”来造就。“形”与“势”是反映战争力量辩证运动中的一对重要概念,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⑩以形造势,良好的态势必须建立在一定军事实力之上;化势为形,良好的态势又可以显示出更强的军事实力。形势之变,是指立足于现有军事实力,通过造势来营造更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环境。

五是奇正之变。初始形势已成,接下来便是敌我交战。孙武主张“先为不可胜”,“不可胜者,守也”(《形篇》)。同时,孙武也指出,“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势篇》)。奇正之变,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随着奇正概念内涵及运用价值的不断发展,也被用来说明正规的和出奇制胜的战法。⑪掌握奇正之变,就要充分利用敌我双方矛盾变化,“常法”与“变法”交替使用,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奇正相对,奇正相生。

六是虚实之变。《孙子兵法》既重实力取胜,更重谋略取胜,有形的力量可谓“实”,无形的力量可谓“虚”。⑫虚实之变,就是使用计谋,通过虚实转换,从而是达到“避实击虚”目的的过程。计谋就是欺骗,欺骗就是以虚为实,以实为虚。⑬孙武在《虚实篇》中指出“致人而不致于人”是虚实之变的核心,“避实击虚”是虚实之变的重要指导原则,并提出了一系列辨实察虚、避实击虚、化实为虚、隐实匿虚的具体措施。

七是专分之变。专分之变是虚实之变的具体措施之一。专,集中兵力;分,分散兵力。⑭专分之变,是指设法使敌兵力分散而不能集中,而我并力一向攻击敌力量薄弱的地方。孙武认为,设法使敌显露而我不露痕迹时,敌人为防御我方攻击不得不处处设防,于是造成“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虚实篇》)的态势。专分之变就是要达到“我专为一,敌分为十”(《虚实篇》),以局部兵力的绝对优势,带动战争全局的胜利。

八是迂直之变。“迂”与“直”虽然是相对的,但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迂直之变,是指通过谋略,使敌直为迂、我迂为直。《孙子兵法》中的“迂”和“直”有两层意思,一是从距离上讲,是机动路程的长短,“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军争篇》),通过诱之以利,增加敌人运动距离,使敌直为迂。二是从方法途径上讲,是作战手段的间接与直接。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不通过直接战争的方式,间接使敌方屈服,这也是以迂为直的直接体现。

九是动静之变。孙武在《形篇》中指出,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蔵于地下,不使敌察觉;善于进攻的人,又像是天上雷霆让人猝不及防。动静之变,是指敌我之间的攻防转换。孙武认为,不论进攻还是防守都不要让敌方察觉己方的意图,当根据是否有利而采取行动时,要达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阴阳,动如雷震” (《军争篇》)的效果。同时,动静之变,也对将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孙武认为,“静以幽,正以治” (《九地篇》)是为将者正确决策、随机应变的重要保重。

十是存亡之变。存亡之变,是指为将者采取措施切断己方后路,提高战斗士气,谋求转危为安死而后生。孙武认为,人只有在面对死亡才会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主张“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达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九地篇》)的目的。同时,孙武也认识到,战场之上“亡”与“存”转化关系的运用,对作战双方来讲是互动的。孙武既强调危中求安、亡中求存,同时又注意防止敌方在危急时对己方造成不利影响,于是提出了“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军争篇》)的用兵原则。这充分体现了“存”与“亡”的辩证统一关系。

《孙子兵法》中关于“变”的对立统一关系阐述还有很多,但都是在义利之变地指导下,以利害之变为纲,以智谋诡计贯穿于始终,以胜败之变为目的,达到争利取胜的最佳效果。

五、因敌制变—“变”的思维流程

思维活动从启动到最终形成思维成果,一般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需要走过若干个阶段,经过若干个环节构成“心路历程”。⑮尽管由这些阶段和环节所构成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笔者认为,《孙子兵法》中关于“变”的思维过程包含虑变、知变、施变三个阶段,可分为以算虑变、以间知变、以守待变、以利诱变、以因治变等五个环节。

一是以算虑变。孙武主张通过庙算,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比较敌我双方的条件优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克敌制胜的方法。以算虑变,就是在战事未起之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全面地评估敌可能采取的行动,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二是以间知变。《孙子兵法》中关于“知”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先知”、“全知”、“知道”、“知情”等等。孙武非常注重“先知”,认为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用间篇》)以间知变,即在虑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根据敌可能采取的行动,通过“用间”获取敌有关情报的过程。

三是以守待变。相对于进攻而言,孙武认为首先得注重防守,“立于不败之地”,隐蔽自己以静待敌,做到 “无形”,敌人就不知道从哪里进攻。以守待变,就是在尽量获得敌有关作战情报的基础上,己方有针对性采取措施组织防御的过程,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四是以利诱变。在以守待变的基础上,孙武强调善用计谋,达到“趋诸侯者以利” (《九变篇》)的目的。“我不欲战者,画地而守之,敌不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虚实篇》)敌人之所以不攻打我们,是因为我们用利益诱使他们改变了作战方向。同时,孙武也指出,要谨慎看待眼前的利益,以免落入不利境地,要做到“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地形篇》)。以利诱变,就是通过“诱之以利”,使战场态势向有利于己的方向转换。

五是以因治变。两军正面交战时,孙武主张根据敌士气、心理、体能、气势的变化,要及时调整己方的行动计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机,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军争篇》)。以因治变,就是要灵活用兵,根据敌情变化而调整决战的时机和方法。

孙武关于“变”的思维过程,当然不是短短几个环节可以概括,也不可能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执行。但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总结,大致地厘清孙武的思维流程,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孙子兵法》中关于“变”的内容,得出对我们具体实践的启示。

注释

①据《十一家注孙子》本和《武经七书》本,“变”皆13见。

②孙武著,曹操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2012年版,第132页

③李殿仁主编:《<孙子兵法>通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④黄朴民:《孙子兵法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页

⑤李殿仁主编:《<孙子兵法>通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⑥黄朴民:《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

⑦黄朴民:《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⑧孙洪义:《孙子兵法哲理探要》,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⑨纪素红:《<孙子兵法>的思维特征》,《管子学刊》,2007年第2期

⑩李殿仁主编:《<孙子兵法>通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⑪吴如嵩主编:《孙子兵法辞典》,白云山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⑫路秀儒:《向孙子兵法学思维》,黄河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页

⑬孙洪义:《孙子兵法哲理探要》,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⑭黄朴民:《孙子兵法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⑮路秀儒:《向孙子兵法学思维》,黄河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责任编辑:刘庆俊)

Review of the “Changes” in The Art of War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nts concerning “changes” in The Art of War,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on answering three qu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changing according to interest, seeking victories through changes, making changes for interest and seeking changes with deception. What is “change”? What should be “changed”? How to “change”? By combining the reasons and purpose of “change,” differentiate the levels of “change,” and discussing the thinking flow of“chang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ep connotation concerning Sun Wu’s understanding of “changes” so as to seek the thinking wisdom of“ changes” in The Art of War.

The Art of War ; Thinking; Dialectical

E8

A

2095-9176(2016)05-0069-06

2016-6-4

许畅,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全胜孙武孙子兵法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孙子兵法》组歌
中国女排十一场全胜勇夺第十三届世界杯冠军
尽锐出战 迎难而上 不获全胜 决不收兵
《孙武专题研究》
公益广告作品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武故里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