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夫钢琴组曲《献给孩子们》的分析与演奏

2016-02-02 16:28宋燕霞
北方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演奏钢琴

宋燕霞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石夫钢琴组曲《献给孩子们》的分析与演奏

宋燕霞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石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创作主要以歌剧、舞剧、交响乐为主,其中钢琴作品的创作则是石夫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套作品的旋律大多采用我国的儿歌,童谣等题材进行改编,乐曲短小简洁、风格浓郁,将中国民间音乐的艺术情趣和创作特征与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术和表现手法相结合,淋漓尽致的为我们展现了14首充满童趣的钢琴作品。

【关键词】石夫;钢琴 ;演奏

钢琴组曲《献给孩子们—钢琴小品14首》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一组钢琴作品。全曲由《娃哈哈》、《冬不拉》等十四首乐曲构成。此套作品的主旋律分别采用了中国的童谣、儿歌、地方戏等题材,在保留原有旋律的同时在音乐的色彩、和声、等方面都进行了改编。每首乐曲短小简洁,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味逐一向我们显示出了他的创作个性。①

组曲第一首:《娃哈哈》作于2002年,是一首典型的维吾尔族风格的变奏曲,2/4拍,d羽调式,乐曲旋律欢快,律动性强,在创作手法上采用变奏手法。主题由12个小节构成采用模进的手段,前四小节的伴奏多采用富有维吾尔族音乐特色的切分节奏形态来烘托,使得旋律紧凑而欢快。

变奏一是从第13小节开始,右手主题旋律在低八度的低音区呈现,与主题形成音区的对比。变奏二(25—38小节),右手的主题旋律以加花的形式展开。连接部分从第39小节开始,调性转为A徵调式,以八分音符为核心的律动性进行,具有强烈的舞蹈特征,再次将欢快的曲调推向高潮。第47小节,以一个固定音型为主体为再现部分的主题做了铺垫,使再现部的主题表现的更加自然。从第57小节开始主题再现,调性转为d羽调,全曲尾声结束在d羽调的主和弦上。从总体来看此曲是以变奏曲为主体,同时还借鉴了带再现三部性的原则。

组曲第二首:《冬不拉》作于2001年,是一首具有新疆哈萨克族风格的乐曲,全曲共32个小节,2/4拍,G大调,曲调活泼欢快,采用带再现的四部曲式。乐曲是以舞蹈的形式开始,左手运用二度撞击构成了一种打击乐的效果,右手以欢快的跳音突出旋律。在乐曲的最后,左手以对称型的二、三度叠置音程烘托右手的跳音旋律,描绘出了一幅热闹非凡的舞蹈场面。

组曲第三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作于2002年,这是一首在新疆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的新疆民歌,是石夫先生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改编而成。4/4拍,D大调,曲调欢快,旋律优美。是一首不典型的乐段,带有回旋性结构,每个部分都有两小节构成。乐曲的1—6小节是以八分音符为时值的跳音伴奏音型来衬托欢快的旋律,此处的伴奏音型共持续了6小节,从第7小节开始左手以分解音型排列。第9小节开始又出现了与旋律相近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再现的因素。

组曲第四首:《萤火虫》,作于1997年,这是一首儿童歌曲,全曲共由29小节构成,3/4拍,F宫调式,采用单二部曲式,曲目短小简练。全曲无引子,第一段运用起开合,共有3个乐句,中间句与前后两句形成对比。右手采用饱满性色彩的双音弹奏,左手模仿三拍子的舞步节奏与右手相辅相成,乐句分句明显呼吸有度,拟似轻盈的舞步。第二段与第一段相比多了一个乐句,这个乐句是通过再现来完成的,带有再现的因素但又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通过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即对比又统一的原则。全曲的三拍子节奏,衬托曲调的欢快活泼,形象的运用音乐来描述萤火虫在夜空中翩翩起舞的姿色。

组曲第五首:《跟着姐姐去赶集》,作于1999年,这首乐曲的曲调动机来源于苗族的高腔飞歌《客来到家了》。该曲采用一部曲式,4/4拍子,降B宫调式。全曲前3小节为引子部分,采用自由散板节奏。在引子部分的第3小节中采用倚音这样一个特定的旋律来描述出赶集前的愉悦心情,同时引出A段的主题旋律。D段(15小节)以四拍的旋律下行来结束全曲,表现了一种童真般的俏皮可爱。

组曲第六首:《小狗追我》(A Baby Dog Chasing Me),作于1997年,该乐曲的曲调来源于河南的地方戏。是一首曲调活泼欢快的单三部乐曲。全曲共96小节,2/4拍子,G大调,有引子和尾声部分。

引子部分以弱起的半音形式开始,带有河南豫剧的特色从而形象的描述出了小狗追我的嬉戏场面。B段于26小节开始,以不协和的二度音程进行核心的发展,引出再现段的旋律。在尾声部分的93小节中,左右手以四音为一组的音型进行交替,将旋律引向高音“sol”表现出一种滑稽、轻松、诙谐的场面。

组曲第七首:《轻盈的舞步》作于1980年,该曲采用回旋曲式,4/4拍子,降B宫调式,全曲有2个小节的引子部分,左、右手以八度进行引出全曲的A段,伴奏音型以“落滚”手法弹奏模拟轻盈的舞步。乐曲的D段转为d羽调式,和声织体发生变化,节奏型采用附点节奏,烘托出了舞蹈的律动性。

组曲第八首:《苗族花伞舞曲》,作于1997年,该曲采用单三部曲式,3/4拍子,以降B宫调式开始,全曲以快板速度为主。在A段的开始,运用了舞蹈性的伴奏音型,恰似苗家少女的优美舞步。同时伴奏中还隐藏着和声的因素,旋律是以一小节的节奏型为主连续重复了四次,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在B段中,调性转为F宫调式,左手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烘托歌唱性的旋律。C段以和弦的共鸣效果引出尾声,尾声部分主旋律转为左手,右手采用柱式和弦伴奏,似苗家小寨的吹奏乐空谷回声、意犹未尽。

组曲第九首:《多好呀!今天》作于1984年,这首作品采用单二部曲式,全曲共有50个小节,2/4拍子,G大调。A乐段由16小节构成,前8小节以柱式和弦形式出现,后8小节以分解和弦形式呈述。在C乐段中右手采用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与左手的跳音伴奏相结合,勾勒出孩子们欢快活泼积极向上的状态。

组曲第十首:《嬉戏》,作于1982年,音乐素材选用我国北方民歌中的小调,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全曲共有62小节组成,C大调,4/4拍子,小快板。在这首乐曲当中拍子变化较为频繁,4/4、2/4、3/8拍交替变化带来乐曲的不均衡性,增添了乐曲的动感。在B段中,调性转为G大调,旋律欢快简洁,伴奏音型以附点节奏进行发展,表现出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组曲第十一首:《踢踏舞曲》,作于1984年,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4/4拍子,e羽调式,曲调欢快富有舞蹈的律动性。引子部分运用半音下行的形式,以不协和的音程关系左右手交替进行,恰似踢踏舞的脚步声。在第20小节中,节拍变化为5/4拍子,左手采用柱式和弦伴奏与主题产生共鸣。

组曲第十二首:《邀请舞曲》作于1982年,全曲采用复三部曲式,每个部分都由一个单二部曲式构成。3/4拍子,C大调。全曲左手伴奏多采用三拍子节奏,始终保持着舞曲的形式,使得乐曲具有流畅性。B段,调性转为F大调,伴奏音型仍与A段相同使用柱式和弦,偶尔还使用了分解和弦进行点缀,主调写法是全曲的基调。

组曲第十三首:《小孔雀的舞蹈》,作于1998年,是一首描述云南傣族民间音乐的舞曲,是一首简缩式带再现的单三。引子部分为4/4拍,b小调,共有5个小节组成,第4—5小节具有导出A段的功能。A段为6/8拍,乐曲旋律抒情优美,富于歌唱兼有舞曲特征。B段中的右手采用八度并且运用分解和弦的旋律进行伴奏,以音型化的和弦音组将和声逐一衬托出来。

组曲第十四首:《手鼓舞步》作于1987年,是一首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新疆舞曲,是一首带有即兴性的曲式,6/8拍,e小调,全曲没有采用传统的结构形式,作者巧妙地将多乐句置于一部曲式之中,用单一的音乐形象构成全曲,使全曲具有粗犷豪放的舞曲特征。

《献给孩子们—钢琴小品14首》是石夫先生运用组曲的体裁形式,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做出大胆的尝试,在原有的音乐素材基础上加以改编,进行创新,并组合成套。从现今儿童钢琴音乐创作的数量上来看,中国的儿童钢琴作品也有一定的规模,但像石夫先生这样创作的套曲形式并不是很多见,石夫先生在创作这套组曲时,将音乐的主题改变得更加灵活,并且始终在创作中保持着民族音乐的特征,没有丧失民歌的原有韵味和个性。在和声的使用上,摒弃了西方传统和声的思维局限,取而代之的是根据乐曲的风格,灵活自由的处理和声的构成,使旋律与和声起到互相支撑的作用,保留了旋律不走调。在结构的处理上,更加的大胆灵活。以西方的传统曲式为基本框架,根据音乐的表现,灵活的将音乐形象与曲式的逻辑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对民族音乐如何借鉴西方技法进行改编创作的一个大胆的尝试,也体现了石夫先生的一种创新精神。在演奏技法上,融会了多种的演奏技巧,使音乐的艺术性与技巧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论在艺术性上还是技巧性上都是颇费苦心的创作②。总之,石夫先生的这套钢琴品,虽然不能称为经典之作,但也是中国儿童钢琴作品中的一个上层佳作。在我们的儿童钢琴教学中,确实应该将这样的优秀作品纳入其中,拓展我们的教学曲目,增加儿童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与认识,直至他们能够喜爱上这些童真欢快的音乐。

注释:

①《音乐创作》,2014年第一期,总第269期.

②童道锦,王秦雁编著:《石夫钢琴作品选》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 年5月.

参考文献

[1]石夫著:《石夫音乐评论集》[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6. 9,第一版.

作者简介:姓名:宋燕霞 (1991—),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新疆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演奏钢琴
纸钢琴
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唯物辩证法思考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高校钢琴课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心演奏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
最牛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