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曲》中大提琴民族化的表现方式

2016-02-02 16:28陶亚兵
北方音乐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化大提琴

朱 明 陈 萌 陶亚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浪漫曲》中大提琴民族化的表现方式

朱 明 陈 萌 陶亚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浪漫曲》是中国女作曲家刘庄的早期作品,是大提琴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初步探索,是大提琴民族化的开篇之作,该曲已成为中国各项大提琴比赛的中国必选作品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因此作曲家在积极探索大提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大提琴民族化已经成为主要的创作方向。本文将从《浪漫曲》的音乐语言、作曲技术方面探索其民族化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浪漫曲》;大提琴;民族化

大提琴是西方的弓弦乐器,早在康熙年间就传入中国,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被重视,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艺术事业的重视,大提琴也被更好的利用起来,除过一直在交响乐团中担任低音声部外,也在民乐团低音声部中起到顶梁柱的作用,大提琴在中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吸引着作曲家为其创作大量独奏曲,这些独奏曲又以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居多,其中《浪漫曲》堪称里程碑式作品。

一、作者及其作品整体介绍

《浪漫曲》刘庄是根据新疆哈萨克族民歌《页里麦》(即故乡)主题创作而成的。此曲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725年蒙古大军攻占中亚哈萨克,以致哈萨克族人们迁徙至俄国境内,此歌为哈萨克族妇女在流亡时所唱,后流传为民歌。该曲旋律深沉,具有大的抒情性,非常器乐化,是中国大提琴作品的代表作,也是大提琴民族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大提琴民族化,顾名思义,就是将大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作曲家们采用本民族的音乐的音调,再运用自己专业的作曲技术以及创作手法,把传统的曲式结构与民族的音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中国大提琴民族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进程。第一个是作曲家的探索阶段,大致时间是建国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这时期的大提琴作品更多的表现人民对于祖国大好生活的歌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阶段为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时期民族化器乐创作曲折发展。第三阶段为文化大革命之后到改革开放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事业在逐步的恢复与发展,自由创作的意识在慢慢形成,所以大提琴作品的创作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第四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曲家的创作方式更加新颖多样,作品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刘庄的《浪漫曲》就处于大提琴民族化的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充满希望都在他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表现出来。

二、《浪漫曲》中大提琴民族化具体表现方式

(一)音乐语言的民族化

《浪漫曲》的创作作曲家运用了新疆民歌的音调,用大提琴与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来反映哈萨克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以及习惯,是民间音乐的一种表现。《浪漫曲》中具有哈族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具体包括节奏、节拍、旋律进行等方面。

(1)附点节奏

附点节奏是具有浓郁哈萨克民族特色的节奏,它使音乐具有了欢快的、愉悦的、极具动感的音乐色彩。这是由于哈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而形成的独有的性格色彩,这种性格也表现在本民族的音乐上。整首曲子的第二部分主要节奏型就是附点音符,再加上节奏感十足的四三拍子,让人有想跟着一起跳舞的冲动。

(2)变换节拍

新疆的民族音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节奏变换丰富,变换的节奏也就打破了平稳进行的旋律线,变成非均匀的律动,将人们从死板的旋律与节奏中解放出来。这一特征也在本曲通篇有广泛的应用。从开头的34拍到44拍再到后来的 34,节拍变化贯穿始终,使旋律线条具有了流动的生命。

(3)旋律进行

哈萨克民族音乐旋律音程多大跳也有平缓的级进,这样的音程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又具有异国情调。在本曲第十小节结束接十一小节处,由低音的mi转而到高音的mi,音程横跨八度,这时音乐的主部主题结束,即将开始主题的变奏,这样的大跳将人们从平缓悠扬的旋律带入空灵辽阔的意境,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平缓的级进更为常见,最明显的就属主题的动机了,主题动机是由主音向上级进形成的,在演奏时,mi换fa使用同指异音,这样演奏类似于民族器乐的滑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二)作曲技术的民族化

全曲共104小节,演奏时间大致为五分钟。主要调式是e小调,节拍变化丰富,包含除过1/4拍的所有四拍子。全曲可以分为三部分,是带变奏的单三部曲式。

第一部分的开头是整首曲子的主题,采用速度为68的行板来演奏,利用大提琴音色的宽广雄厚,将人们带入空旷的,悠远的意境。演奏时音乐要有流动性,指向性,要有方向感,可以使听众跟着音乐进入意境。开头时的音乐是e小调,在经过多次变奏后最后四小节由钢琴弹奏g小调的属和旋将乐曲调式转入第二部分音乐的主要调式g小调。第二部分是带有舞曲性质的34拍,采用的是Allegretto的速度来演奏,这里作曲家运用的是有哈萨克斯坦民族特色的附点音符,这种音符包含有节奏的韵律感,使人听了这种音乐就情不自禁想跳舞。在第二部分的最后,随着演奏力度的逐渐增强,乐曲达到高潮,同时调性也转入具有明亮色彩的E大调,紧接着钢琴右手弹奏连续的下行音阶,将乐曲带入了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部分再现,同时也是主题的变奏展开。开头是主题的八度再现,速度仍保持起始速度,但音乐表现的更为宽广,悠远。在该部分的第九小节,全曲达到最高音,同时音乐情绪也达到顶端,紧接着力度开始减弱,旋律开始下行,又从新将人们带回到静谧的草原环境中,乐曲最后结束在长长主音上,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同时给听众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浪漫曲》是中国大提琴作品的代表作,其浓郁的民族风格以及精湛的演奏技法促使其成为中国各类大提琴比赛中中国作品的必选曲目之一,受到艺术家们的高度赞扬。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部作品成功的宣扬了民族文化,是大提琴民族化的成功典范。

参考文献

[1]林应荣.中国大提琴名曲荟萃[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朱明(1993— ),女,生于山西省运城市,汉族,现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音乐学院代为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陶亚兵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大提琴)。

猜你喜欢
民族化大提琴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古琴意蕴与现代演绎——徐孟东大提琴曲《远籁》演奏分析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作曲民族化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