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百姓》报的“百姓”情结与成功启示

2016-02-03 06:17
唐都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老百姓

施 欣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长沙 410081)



【博士论坛】

论《老百姓》报的“百姓”情结与成功启示

施欣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长沙410081)

摘要:《老百姓》报是抗战时期在西安创刊并得到群众普遍赞赏的通俗报纸,它的“百姓”情节、群众情怀是制胜的法宝和成功的秘籍。具体而言,其浓郁的“百姓情结”体现在:坚持“人民办报、办人民报”、“一切为了老百姓、为了老百姓的一切”的编辑思想和办报特色;牢牢把握“依靠百姓,面向百姓,服务百姓,赢得百姓”的创刊理念和出版方针。该报坚守“替老百姓说话,说老百姓的话”的鹄地,抱持“面向识字不多的底层读者”的南针,对当下报纸的转型升级和报业的改革鼎新亦大有裨益。

关键词:李敷仁;《老百姓》报;办报理念;编辑思想;百姓情节;成功启示

李敷仁(1899—1958),陕西咸阳人,原名李文会,字敷仁,笔名老百姓、劳百星、护仁、村长等,老百姓亲切地称其为“公民专家”“农民导师”。他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并执行枪决(所幸大难未死),被当地群众救活;幸免于难后,也是在群众的资助下得以投奔延安,受到中共及同志们的欢迎,任延安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1928年,李敷仁在上海《生华》期刊做校对、编辑时,初步接触到了报馆的经营与报纸的运行,他头脑活络、勤勖黾勉,坚持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积累了办报经验,增加了编辑能力,也渐渐产生了从事报业的浓厚兴趣。嗣后,李敷仁受邀出任陕西省国民党党部机关报《中山日报》校对、宣传科长、报社总编辑等职,从参与民营报刊到主持一省“喉舌”的机关报,进一步提升了其办报水准与编辑素养,以及对新闻事业更加深刻与透辟的理解和认识,为其之后独立创刊办报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7年11月,李敷仁延续文人论政、针砭时弊、评骘人事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本性与特色,秉持书生办报、文章救国的理念,凭着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感时怀民的忧患意识,毅然在西安创办了一份特色鲜明的报纸——《老百姓》报*根据《新闻界》《炎黄春秋》《新闻大学》等刊物均写作为“《老百姓》报”;而根据《新闻知识》《当代传播》《陕西档案》等又认定为“《老百姓报》”。分析其原因:第一,因报纸报头为“老百姓”字样,而其他版面的刊头又为“老百姓报”字样,报纸原始版面自身的不统一而造成混淆;第二,李敷仁创办的《老百姓》报停刊后,其后他人又出版了另一份类似的《老百姓报》,而按照刊物上“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来看,肯定不是李敷仁创办的,故导致与之前的《老百姓》报混为一谈。至此,经翻阅影印版原件和考察知网微缩版,经过比较而言,宜为“《老百姓》报”更为妥当,即报纸名称为“老百姓”,加“报”字以示与期刊区分,同时予以适当的强调。。顾名思义,该报显然是一份面向老百姓、以老百姓为目标读众的通俗报纸。也就是说,该报主要以底层群众为阅读对象和读者群体,以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大事小情、用老百姓的话倾诉老百姓的心声与疾苦,擅长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发表文章、进行阐释或评论,形式活泼,内容充实,文章浅显,文字通俗,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和共同喜爱,风行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乃至于后来扩展到国内其他省份、甚至连国外也有不少订户,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发行量较大、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报纸之一,正应了著名作家、诗人臧克家那句话:“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人民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后因该报言论触犯国民党当局利益,于1940年4月被勒令停刊。

一、平民喉舌,以抗权贵

在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全面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一介书生李敷仁怀着文章救民、言论报国的理想和觉醒民众、唤起大众的旨归,把自己新生儿子满月的一百多元“喜酒钱”作本钱,以满腔热情和爱国激情毅然创办了《老百姓》报*所谓“老百姓”或者说“平头百姓”,是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谦与自称,意思是普通大众和基层平民,与皇权、贵族相比是“草民”、“草根”,剔除卑微低贱的含义以外,让人感觉温馨亲切。。因此,他视该报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团结和带领一群和他有着同样办报旨趣、报国热情的热血青年教师们利用工作之余进行采写编评,甚至出版发行也亲力亲为。报社及编辑部一般就设在李敷仁的家中,因战乱多次搬迁,条件简陋,设备奇缺,人手不够,环境恶劣(如报社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而损失惨重)。编辑们饥一顿、饱一顿,四处奔波、采写新闻且时常受到国民党当局(新闻检查所)的克扣询查、无故刁难和国民党党报的打压。条件艰难,环境险恶,并没有吓倒李敷仁及其同仁,他们没有丝毫畏惧、没有任何畏难、没有一句抱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爱国情艰辛地维持着报纸的运行,坚持创办和经营一份以民间、本土、爱国为特色的抗日救亡报。在报纸最艰难的时期*用于办报的纸张主要依靠从加拿大和英国等国进口,而沿海大城市的沦陷造成外贸渠道中断,导致纸张严重短缺,加上国民政府推行的战时白报纸统制政策、配给制度,实质上是变相地加强对民营报刊的控制;战时的交通补给遭到极大破坏或被敌人蓄意切断,报纸发行、运输、采集、流通等均不方便,尤其是西部偏远乡村更是发行的盲区。,李敷仁通过个人募捐和本省开明绅士、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与赞助,克服办报经费难题,逆势而上,主动作为,增加分销处、建立阅报点、组织讲报社、购买机器设备及纸张、扩充通讯员队伍、扩大读者来信范围等,终于将《老百姓》报办得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可以说,《老百姓》报作为老百姓自己的报纸,是靠老百姓一点一滴的力量办起来的,是靠老百姓“乳汁”哺育、吃“百家饭”长大的。毋庸置疑,它必定代表老百姓的立场和利益。

二、宗旨明确,立场清晰

《老百姓》报的办报宗旨十分明确,在其创刊号上即郑重宣称:“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宣传民主,宣传团结,反映劳苦大众的痛苦生活,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该报始终坚持民主和进步的立场,号召团结,呼吁抵抗,揭露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达官贵人的荒淫朽败,批评其“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的荒谬政策与舛误论调。所以,《老百姓》报从诞生之日起,就因特色鲜明、文字浅白、评论到位、爱国进步赢得了百姓的赞许,获得了民众的认可,从而一纸风行。李敷仁多次重申和反复强调,该报的办报理念和编辑方针:“我们的报纸要彻底交给人民,真正成为人民的报纸,说老百姓心中要说的话”[2]。李敷仁等人在具体的办报过程中,不惧威逼利诱,不怕艰难困苦,立足爱国团结、民主进步、反抗侵略、服务百姓的立场,以通俗化、大众化、浅白化、流行化见长,紧扣“老百姓”这个主题词和关键词,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周围的事、身边的事,把老百姓心里的诉求、愿望和想法、心声统统说出来,就像是老百姓的一位伙计和知己。同时,该报牢牢把握“抗战救国”的主旋律,积极推动和大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巩固,为抗战服务,为百姓立言,树立必胜信念,抨击败北主义,以新闻为全民抗战的利器向日本侵略者猛烈“开火”,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道理、民族主义大义、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国际国内大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给老百姓说清楚讲通透,把抗战情况、世界形势、政府法令等简明扼要说给老百姓听,以唤起民众抗击日本的决心和信心,成为广大爱国民众的精神食粮和力量源泉。此外,该报还大力宣扬建立新中国、构建新社会的民族精神和美好蓝图,促使普通百姓形成和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意志,从而自觉参与到救亡图存的抗战大业中去。

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老百姓》报出版周期准确科学、符合实际,定为周报,既避免了月报日报的短处,又兼得了日报月报的长处;《老百姓》报的形式合理,初为小报,随着形势的发展,从起初的八开两版扩充到后来的四开四版;《老百姓》报内涵丰腴,看似“土鳖”的报纸,“肚子”里可有很多“货色”:社评、时评、短评、述评、一周战事、防空防毒知识、社会情况、读者来函等一应俱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爱不释手,其政论、杂文、漫画针砭时弊、切中肯綮、可读性强、令人揶揄。此外,《老百姓》报还有富于浓厚陕西地方特色的秦腔唱词、数来宝、快板等,引用了大量民谣民歌民谚,夹杂了不少方言土语俚语,使得该报宣教形式活泼、版面新颖独特、文字生动有趣,为老百姓增添了精神食粮。加上它敢讲真话敢说实话,替百姓出气伸冤、反映百姓苦楚心声,不怕得罪权贵、不惧开罪当局,更受到老百姓的喜爱,甚至连许多不识字的老百姓也喜欢“听”报。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老百姓》报发行量逾一百万份,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报业传奇,其畅销程度可想而知,这与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密不可分。

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作为《老百姓》报的“总舵手”,李敷仁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抵抗反对妥协,以“作人民的喉舌,作民众的号炮”为圭臬,以“咱老百姓自己的报纸”为指南,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浅显的文字、辛辣犀利的笔锋,揭露“大发国难财、闷声发大财”的贪污腐败,批判“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腐朽黑暗,驳斥亡国论、速胜论等无耻谰言的荒谬可笑,痛斥奸商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批驳汉奸的无耻嘴脸、卖国求荣,嘲笑少数愚昧民众的麻木不仁,谴责日伪的暴虐兽行,论说往往切中时弊、击中要害、一针见血。《老百姓》报在替老百姓说话、说老百姓的话、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说话的同时,嬉笑怒骂中宣传抗战,褒贬抑扬中激浊扬清、惩恶扬善,敢说其他报纸不敢说的话,敢揭破其他报纸不愿涉足的内幕,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抗日和舆论监督的效果,也产生了其他报纸所产生不了的作用与影响。正如《新闻学季刊》*该刊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创办主持并出版发行,是抗战时期乃至民国时期影响较大、思想较新、研究较深的新闻学术专业刊物。中精辟评论的那样:“《老百姓》报,内容文字皆十分通俗,直接深入民心,影响可谓不小。”[3]由此可知,该报颇得人心、深孚众望,在组织、引领和鼓动、动员老百姓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这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嫉妒和忌恨,删除查扣、禁发禁邮等粗暴干涉和严重制约《老百姓》报的事情时有发生。

五、不惧威逼,不怕利诱

因《老百姓》报影响大,国民党千方百计地笼络李敷仁,希望他和他的《老百姓》报能为其所用:一方面,邀请他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战区司令官政治部等处当官或任职,将《老百姓》报转手给国民党新闻机关或宣传部门,或者希望他“识时务”地接受政府派员指导和津贴,舆论引导和言论方向须以《中央日报》《民国日报》为标准,企图通过金钱、权位等手段收买《老百姓》报,或者至少服从国民政府的管制,但李敷仁抵住收买的诱惑,坚决不予合作,严拒派员指教。另一方面,国民政府重点“关注”李敷仁,三番五次地邀请他到庐山接受蒋介石的亲自接见或训导,对其进行党义教导和洗脑教育,并且封官许愿、关怀备至,但是他也只是置之一笑,婉言谢绝。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国民党见“拉”不成就来“打”了,“软”的不行便来“硬”的,“萝卜加大棒”政策是其惯用伎俩: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如新闻检查所)便用检扣、禁邮、停刊一段时间等手段扼制、镇压、打击《老百姓》报,妄图致该报于死地,直至最后予以查封和取缔;另一方面,将《老百姓》报领导人李敷仁及骨干列入黑名单,试图像对待著名报业家史量才那样予以肉体上的消灭,对其他爱国记者、编辑则进行野蛮迫害(如逮捕拷打、审查判刑)。在这样的高压政策和白色恐怖下,《老百姓》报所处形势相当严峻、环境非常不利,最终被迫停办,正如李敷仁自己所说:“(国民党)中宣部下令新闻检查所,调验报社、通讯社的登记证,……登记手续,从此屡办不成,奉长安县转省政府令,即日停刊”[4]。尽管在这样的恶劣政治气候下,李敷仁仍然坚持自己的办报原则和宗旨,在《老百姓》报被迫停刊后,他冲破重重阻力,又创办了另一份“老百姓报”——《农村周刊》,仍然坚持和延续《老百姓》报的办报原则和宗旨、编辑方针和特色。

六、坚持真实,语言质朴

《老百姓》报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说真话、道真情、讲道理,就像一位朴实的老百姓那样,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说话,这样的报纸怎么会不得到人民的信任呢?!朴实无华、老实巴交的老百姓,怎么不叫人感到亲切和亲近?!正如李敷仁坦诚叙述的那样:“老实话,也许没有大道理,但像一阵微风拂面,最能感动人”。所谓“老实话”,指的就是老百姓的日常语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假藻饰,不会夸张,绝不矫情,亦不避讳,始终如一地做到实话实说、亲切自然。这样的大白话贴心悦耳,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邻居、亲朋在说话,家长里短,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入耳入目、入脑入心。这一点,与国民党主办的千篇一律、千报一面、千文一辞的党报党刊有着天壤之别,那些炮制出来的新闻,粉饰过的消息,不痛不痒的言论,隔靴搔痒的时评,面目可憎、味如嚼蜡,除了强行摊派或者依靠党务津贴以维持外,又有什么市场价值和意义呢!综观整个《老百姓》报,发表在其上的文章或者言论、新闻或者报道,决然见不到假话、大话、空话、官话、套话、虚话、洋话、文言以及官样文章、党八股,它的社论、时评、要闻等致力于“做百姓舞台、唱百姓心声”,从不会板起生硬的说教的面孔,道貌岸然、高高在上地坐而论道。在整个抗战时期,哪怕是最艰难最黑暗的时期,它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信心和积极进取的劲头,告诉人民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和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公理。就《老百姓》报的全部办报历史时期而言,无论时局如何变化、形势如何改变、条件如何窘困、国事如何窳败,它终究不改其平实和质朴的本色和面貌,在简单实在、质朴纯净中传达出普通老百姓的爱与憎、苦与乐、需与求、鼓与呼。可以说,正因为《老百姓》报新闻报道方式和语言叙述表达上,坚持真实客观的原则和构成了自己大众化、平民化及通俗化的鲜明特色,才彰显出卓尔不鹤立的“老百姓”风格,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对于当前报纸的“走转改”活动亦有启示。

七、小结

《老百姓》报以宣传抗战、反击日伪、号召团结、呼吁民主为主基调和主旋律,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民族精神的大义、一致对外的口号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全面抗战时期的《老百姓》报,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和辉煌的成绩,与其爱国主义宣传与民族至上的立场密不可分,其基本经验与资鉴之处如下:

第一,质朴无华。《老百姓》报出生“低微”:条件差,篇幅小,四开两版,显得小里小气;初为油印旬刊,后改为铅印周报,又显得其貌不扬、土里土气。《老百姓》报朴实无华、淳厚质真:它一身“土气”,毫不起眼,犹如陕西穿羊肚皮、戴头手巾的土生土长的普通老百姓,草根味十足,泥土气息浓厚,却令人自然亲近、充满信任与内心欣赏。然而,正是这张“土里土气”的“小”报却在万分艰难的抗战时期,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排除各式各样的阻碍,在身处诸多不利条件或因素中,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发行量超百万*订户包括苏联、美国、日本等国,其客观报道、公正评论、淳朴厚道亦获得外国新闻界及同行的尊重与认可。的“大报”,甚至可与身处沿海、人才济济、报业发达的大城市的传统大报如《大公报》《申报》《新闻报》等名报平起平坐,令人叹服与衷心钦佩。可以想见,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取得这样的骄傲成绩,的确难能可贵、殊为不易。

第二,根植百姓。《老百姓》报取得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其宗旨的确切与清晰,亦即“报纸要交给人民,成为人民的报纸,说老百姓心中要说的话”、“它用老百姓最能了解的话,帮助教给老百姓抗战工作及上前线打日本的法子,使每个多少识几个字的老百姓都能看懂,不识字的也能听得懂,不像其他的报纸,说些老百姓都不能懂的话”(原国家外文局副局长穆欣语)。“到了哪座山便唱哪首歌”,面向百姓就要讲百姓话语,学会百姓的方言土语,懂得基层群众的俚语行话。否则,过不了语言关、报纸便会失去生命力与创造力,背离了群众,报纸便失去了根基与土壤。

第三,立足群众。不管社会怎么进步、环境怎么改变、媒体怎么进化、老百姓这一群体怎么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媒体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符合受众需求并与受众融合,懂得与受众互动并接受其反馈。离开了受众的支持及其喜爱,媒体必将逐步凋敝、显示颓势,难以在激烈的媒体市场上站稳脚跟。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媒体如何现代化、如何数据化、如何勃兴与发达,其发展与壮大必须立足群众、面向受众、根植大众、接受受众检验、顺应受众好恶且符合报业自身嬗变衍进的规律。对于传统又现代、“古老”又“时兴”的报纸来说,其“说老实话、说百姓话”的传统和定位一刻也不会改变,其“对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心灵的反映和回应”的使命和责任一刻也不会改变,其引导和教化百姓的功能与作用一刻也不会改变,以及报纸和读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感应的价值取向,一刻也不会改变。

第四,强烈使命感和事业心。一份刊物的成功,离不开编辑人员的集体智慧及其公正无私与精益求精。可以说,报纸编辑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它既是报纸求得生存与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是报纸从业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所谓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的体现,是作为民众导师、国民灯塔的报纸崇高理想和高尚情趣的表现;所谓新闻事业心,是对新闻事业由衷的热爱与忠诚坚守,是报纸工作者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以及社会价值的前提与基础。质言之,没有李敷仁的正确主持、费心操持,及其同仁们的执著与坚韧,没有报纸编辑们的强烈事业心、视报纸事业为终生职志而用心去经营,《老百姓》报难以取得成功。反观当前,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和完善的今天,报刊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种种问题早已不是抗战烽火中的动荡和物质窳劣、民众贫困*缺少资金、设备、物资和人员等。而当代报刊的读者,早已不是抗战时期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较保守的老百姓了,其文化水平、思想观念、欣赏能力、审美情趣等空前提升,对媒介驾驭老百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局面,而是媒体丛林中日益残酷和激烈的争夺市场和受众的竞争,报业之间、报纸与新媒体之间“竞合”、“融合”日趋激烈,同质化、重复化、虚无化现象日趋严重。那么,在报业转型升级、在集团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负重前行的中国报纸,面对种种社会因素和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编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持久的自制和见微知著的眼光、冷静沉着的心态,懂得受众的心理需求。

总之,在促动和推进当代报业转型升级、改革鼎新的“走转改”实践和大力开展、稳步落实的媒体“三贴近”活动中,《老百姓》报的成功之处、制胜法宝是非常值得珍视、参考和镜鉴的。

参考文献:

[1]傅国涌.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1.

[2]李敷仁.忆老百姓报及其与读者的结合[N].老百姓报,1946-09-01.

[3]曹晶晶.报纸“通俗化”的典范:抗战时期老百姓报——兼谈报纸的民众动员[J].新闻界,2013(8):70.

[4]李敷仁.与读者告别[N].老百姓报,1940-04-06.

[责任编辑王银娥]

Ordinary People’s Complex forLaoBaixingNewspaper andits Enlightenment of Success

SHI Xin

(College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Lao Baixing Newspaper was established in Xi’a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received great popularity among ordinary people, its key to success was at that time its affection and appreciation from the common people. Specifically speaking, its popularity could be attributed to its editing idea and unique publishing feature of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People’s newspaper should run by the people and serve the people” as well as “All is for the people and for people’s all”, and to its publishing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Relying on, being oriented towards, serving and winning the favor of ordinary people”. The newspaper was aimed at standing in the side of and being a mouthpiece for ordinary people and its readers were those little educated and uneducated people, whose successful experience was very helpful and beneficial for the contemporary newspaper’s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Key words:Li Fu-ren;Lao Baixing Newspaper;publishing concept;editing idea; ordinary people’s complex; enlightenment of success

作者简介:施欣,男,江西宜春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13&ZD154)子课题“民国新闻伦理学”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06

中图分类号:G219.29;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6)01-0104-05

猜你喜欢
老百姓
供应足 需求旺 老百姓“菜篮子”拎得很舒心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杨得志:老百姓有困难不找我们找谁?
老百姓赶上了好年头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话
把代表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老百姓的微笑
老百姓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