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金陵大学反帝爱国风潮原因探析

2016-02-03 06:17赵飞飞
唐都学刊 2016年1期

赵飞飞

(鲁东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南京 210046)



【博士论坛】

近代金陵大学反帝爱国风潮原因探析

赵飞飞

(鲁东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金陵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享有盛誉的教会大学,不仅其教育事业成绩斐然,而且它还是一所有爱国传统的学校。为何一所注重培养“基督化人格”的教会学校,却经常站在反帝爱国风潮的前列,从基督新教教义的包容性和世俗化的催生、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推动、金大精神和校风的孕育、中共地下工作者的组织和指导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可以藉此加深对中国近代史多维度的理解。

关键词:金陵大学;基督新教;非基督教运动;金大精神

教会大学是伴随西方的枪炮来到中国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侵略的烙印。教会学校学生不少出身于资本家、地主和官僚家庭,加上受到西方文明和教会的影响,使得崇拜西方、追求个人发展、不问政治成为教会大学学生的重要特点。但教会大学同时又是西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西方教育的样板,办学水平丝毫不逊于国立大学和其他私立大学。金陵大学更是教会大学中的佼佼者,金大不仅在教育事业上成绩斐然,它同时又是一座有着爱国传统的学校。为什么一所注重培养“基督化人格”的教会学校,却能经常处于反帝爱国风潮的风口浪尖?探讨这个问题,更能深化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复杂性和多维度的理解。

一、基督新教教义的包容性和世俗化的催生

19世纪末,美国基督教会派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很多,他们一面传教布道,一面创办学校。金陵大学是美国教会在华最早开办的大学之一,也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它由南京的汇文书院、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三所教会学校合并而成,传教士分别来自于美国教会中的美以美会、基督会和长老会。这几个差会都属于基督新教。而基督新教的传教政策和方法,势必会影响到教会大学的办学方针和对学生思想的浸润。

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神学和新教精神与耶稣会士的天主教有着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它否定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以人本主义思想代替中世纪的神本主义思想,标志着神权时代的结束和人权时代的到来。把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引入基督教,实现了对自由理性思维的尊重和异端思想的宽容。汤因比曾说:“17世纪在西欧基督教世界中确立了宗教宽容,这是西方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之一。”[1]宽容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神学范围,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容许别人有思想和判断的自由以及宽容与自己或传统不同的见解,新教改革提倡理性、怀疑和宽容的精神,成为新教与近代科学调和的思想基础。

世俗化和社会化是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发展的又一趋势。在福音运动影响下,通过教育、慈善和社会改良活动在人间建立公正、合理的上帝之国成为教会和每一个教徒的使命。新教的这些特点使来华的传教士在进行宗教布道同时,还从事了积极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改革活动,从而有可能促进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来华的传教经历使传教士深刻意识到,基督教社会与非基督教社会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是传教运动的最大障碍,基督教要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只能有两个选择:一是猎取优势文化元素,即借助于已被中国人认可的先进西方科学和文化来抬高基督教的地位;二是对基督教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出版、医疗、慈善等间接布道方式来改造中国社会。“传道必先获华人之尊,以为最善之法,莫若渐以学术收揽人心”[2],于是教会学校的纷纷兴起,教会教育摆脱作为福音布道附属物的地位,开始走向专业化和正规化。

从文化传播学角度来看,新教传教士的政策符合文化传播规律,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时,它必须适合受体文化的特殊情形,就好像一棵树要移植到它地,必须先适应那里的土壤。没有这种适应,就会引起强烈的拒斥反应,传播就很难进行。新教传教士致力于介绍西方文化知识,试图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营造基督教传播的文化环境。他们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中国人接受了西方文化也就朝着福音化迈进了一步,但这只是传教士的一厢情愿,历史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发展的,这对西方文化的接受者,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并没有约束力。正如保罗·科恩评论的那样,“中国在接受西方知识的同时拒绝西方宗教,不但证明是可行的,而且前者甚至可以变成反对后者的武器。”[3]617新教传教士从事的新闻、出版和教育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中国民众盲目的排外和反教情绪,但在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知识分子理性主义的反教运动。他们发现并不像传教士宣传的那样,“西方的知识和制度及其相伴随的富强源出于基督教”[3]634。基督教对近代科学的摧残的例证也使得新教传教士的传教效果大打折扣。赵紫宸指出:“宣教会原来的策略是要用教育医药服务文字机构作为传教的工具,没有想到工具造成了,用工具的教会却被削弱了。”[4]此语可谓一语中的。

近代基督新教的包容性及其社会化和世俗化,培育了教会大学学生的科学、自由、民主的精神,他们不仅没有实现“天下归主”的祈愿,反而利用手中掌握的科学和理性的武器,在民族主义精神的感召之下,成为突破旧势力和压迫势力的重要力量。

二、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推动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意识进一步觉醒,基督教作为异质文化,在反帝运动的推动下,势必会成为打击的对象,终于发生了1922—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

1922年3月,上海学生听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将在北京清华学堂召开第11次大会,由此决定成立非基督教学生同盟,从而掀起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最大的非宗教风潮。这一期间来华的著名学者杜威和罗素,对宗教也持否定的态度,强化了中国知识界的非基督教情结。如罗素所言:“现代社会不需要宗教,宗教只能怂恿人们争吵,维持现状,阻碍个性发展以及用感情代替客观依据。”[5]

蔡元培也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著文抨击教会学校,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逼迫教会大学不得不改变办学方针。美国芝加哥大学神学院教授巴顿率团考察中国教育,写成了《基督教教育在中国》这篇调查报告中指出:“教会学校的机会:在性质上彻底地基督化,在氛围上彻底地中国化,把效率提到一个新的高度”[6],并为教会学校的改革提出了一个口号:更加有效率、更加基督教化、更加中国化。虽然当中含有本土化的倾向,但更加基督化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非基督教运动也给中国教会的自立提供了动力和机会,教会中的中国领袖人物和知识分子以及广大的信徒都认识到,基督教信仰对中国人而言不能是“拾西人的遗唾”,而必须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教会,使中国基督教“本色化”,即真正本色的中国教会。1922年5月,全国基督教大会在上海召开,揭开了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序幕。通过并发表了《教会的宣言》,正式提出中国本色教会将由中国人“自养、自治、自传”的“三自”原则。受这一运动的影响,不少教会学校也将原被外国人掌握的在华教育权转归中国人所有,办理在华立案登记手续,接受中国教育法规及制度的管理。

收回教育权运动是非基督教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人民对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在教育方面的一种强烈反应。而教会学校是异质文化渗入中国的中转站,异质文化对本土文明的渗入,无不引起激烈的排异反应。而且教会学校是得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在中国植根的,享有治外法权,可以不受中国教育行政当局的管辖,俨然成为“文化租界”。

1924年,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断高涨,各地教会学校学生参加爱国运动的斗争此起彼伏。如1924年4月,广州“圣三一”学校的师生要求组织学生自治会,举行“五九国耻”纪念,被该校校长拒绝,师生愤而罢课,直接点燃“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导火索,呼吁收回一切外人在华所办学校的教育权。1925年的“五卅”惨案使教会学校学生的抗议行动更趋激烈,退学成为广泛采取的行动。在这种背景下,1925年11月6日,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针对教会大学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规定外人捐资设立各等学校,需向教育行政厅请求认可;学校名称应冠以“私立”字样;校长须为中国人或以中国人充任副校长;中国人应占学校董事会董事名额之过半数;学校不得以传教为宗旨;不得将宗教课列入必修课。[7]其后国民政府关于教会学校的原则,基本上是它的继承。

金陵大学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没有受到大规模的直接冲击,但宗教活动只能改在凌晨或黑夜进行,参加礼拜的人数也骤减。《金陵光》从1923年起,不再刊登宗教活动的消息和宗教论文。但中国迅猛发展的民族革命,特别是1926—1928年爆发的北伐战争,逼迫教会大学不得不加快“更中国化”的步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金陵大学地处南京,而1927年3月23日,北伐军占领南京,直鲁军败退之际,南京完全是一种紊乱状态,在战乱中,副校长文怀恩遭乱兵杀害,贝德士死里逃生,其他员工亦有不同程度的伤亡。英美军队随即进行报复,发炮百余,并以机关炮射击,南京城内死伤颇重。金大校舍受损,西籍职员纷纷逃离,此时华籍教工成立金大校务委员会来维持校务,战乱也为中国人收回金大教育权奠定了基础。1927年11月,金大理事会推举陈裕光为校长,陈裕光由此成为第一位教会大学校长,金大学生会代表表示:金大原为教会学校,一切教育行政,皆操外人之手,经同仁努力奋斗,已将本校教育权收回。学生会代表还宣布将改组金大董事会,“将原来之基本组织尽行推倒,而此后校内一切行政权,及教育方针皆由华人主持”[8]。

陈裕光担任校长后,第一件事就是向中国政府申请立案。1928年9月20日,国民政府大学院以训令688号批准金大立案,金大成为第一个获准立案的教会大学,这是金大“本土化”的关键一步。之后在宗教课程的设置方面,经由各方面的角力,最终决定宗教课程不作为必修课,而作为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上的这一重大突破,使金大在淡化其教会大学色彩的过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到20世纪30年代初,教会大学大都办理了向国民政府立案手续,除了圣约翰大学直到1947年才立案。最初以传教为主的教会大学,也基本上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进行调整,逐渐转变为以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为主。

20世纪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是推动金陵大学逐渐“本土化”的重要因素,而教会大学学生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灾难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蹂躏和压迫,再加上自身处于一个与外国人有较多接触的环境之下,他们对外国势力的种族、文化、政治的歧视也更加直观和深刻。

金大毕业生陈裕光在留美期间,尽管品德高尚,成绩优良,但仍然受到种族歧视。在美国,日本人被尊敬,把衣着整齐的黄种人,视为日本人;把衣帽不整的黄种人,视为中国人。陈裕光平时穿着讲究整洁,有一次,一个美国人以为他是日本人,用日语向他问好,陈裕光用英语回答说:“我很能讲汉语,日语却是外行。”弄的这位美国人非常尴尬。他在美国读书期间,租了一间房子,一天,房东主妇带着挖苦的口吻对他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到美国都开洗衣店,难道你们国家没有其他行业吗?”耻笑中国留学生自己洗衣服。陈裕光受此刺激,义愤填膺,于是写下了“热血横飞恨满腔,汉儿发愿建新邦”的诗句。[9]

陈裕光校长的经历只是一个片段,国势衰微、自尊心受辱,在爱国心的驱使下,教会学校的学生虽受益于教会教育,但痛恨外国人对学校的统治,强迫他们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使之与中国文化、社会生活隔绝。正是他们在教会学校的亲身经历使得他们更加关切排外反帝的民族主义运动,积极支持收回教育权运动,也迫切希望教会大学的现状有所改变,教会学校的师生也更容易触发民族情绪。

三、金大精神和校风的孕育

金大不仅在国内的教会大学中享有盛誉,而且也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192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誉志久野对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大学做了一个分类,金陵大学是被定为当时唯一的一所甲类大学,其次为燕京大学。所以金大的毕业生有资格进入美国的研究生院,而其他教会大学的毕业生只能进美国大学本科。但凡一所好的学校,都是有其独特的办学精神的。金大校长陈裕光曾有一形象的比方,他说:“盖现今之大学教育为一躯壳,而精神则为其灵魂”,一个人光有灵魂不行,灵魂须有所附丽。但光有躯壳也不行,只有灵魂才能赋予躯壳以生命,所谓“躯壳与灵魂齐备,而后大学教育始称完善”[10]。所以金大自创办时起,就将金大精神的铸就放在首位。那么什么是金大精神呢?陈裕光校长曾在一次对学生的演讲中,将金大精神概括为“诚、真、勤、仁”四字校训,学校精神之养成,“盖因本校五十余年之校训也”[10]。

四字校训是金大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的高度浓缩,金大的学生平时也是这么做的。金大人都有一种“诚心向学”的精神。学生不仅要会念书,而且也要学会做学问,养成研究的风气。教员也以研究学术、培养学子为人生乐趣。金大校友在谈到母校校风时说:“他校教职员都在外面兼官兼差,奔走钻营,而母校教职员不在上课室,就在公事房,不在图书馆,就在实验室。同学除了读书就是运动,或外出采集标本,或是在实验室中,在农场上实习。”[11]为学先要立志,立志则须高远,卓然超群,非笃学不为功,诚心向学是治学的态度,也是对社会尽责的担当。金大人在办学、治学、求学中要求做到不偏见、不固执、不苟合、不盲从,崇尚真理。崇尚“理论与实际并重,知识与力行合一”,重视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的需求,本其所学,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正如当年金大鼓楼北校园耸立的大标语:“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不以夺取为目的”,这里面除了体现基督教仁爱、宽容的教义外,教会学校处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也养成了金大学生关注时局、同情疾苦、改良社会的性格。

金大从办学初始,就以“沟通中西文化”为使命,西学即自然科学固为其强项,但国学、历史等人文社会学科也为其所长,中国文化研究所就是很好的说明,它以弘扬中国文化、培养造就研究中国文化的专门人才为宗旨。金大第一任校长福开森1929年为学生所做的演讲中,对中华文明高度推许,称“中国自秦统一文字,数千年来,文化事业,代有进步,就研究书画之书籍一端而言,合英美德法所有者,已不及中国一国之多,其他更无待论。”福开森对那些英文很好而中文却讲不好的中国学生,十分瞧不起,称中国现在需要的人才“非欲多添徒穿西装之青年也”,勉励学生“当努力求学,为国家社会谋福利”[12]45。正是这种双向交流的观念和开放性的办学宗旨,使金大学生并没有因身处教会学校而造成与祖国文化的隔膜,反而有很深的民族情结和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以自己所学造福社会。

金大教员自身的道德魅力和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也增强了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争取自由民主、不畏强权的精神。金大的外籍教师中虽有不少是有基督教信仰的传教士,但又是有着很深造诣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有的把自己大半生都奉献在了中国,如金大主管财务的会计主任毕律斯,来华时才20岁左右,1949年离开南京时,已年逾花甲,陈校长称她是一位“有献身精神、精明能干的老小姐”[13],很多外籍教员的确是真诚地抱着了解中国文化、为中国服务的文化观念来中国从事其宗教和文化、教育事业的[14]410。如对金大有首创之功的福开森校长,他对中国古代艺术素来仰慕,收集了众多古物,很多都是稀世珍品,1935年福开森将价值几百万,共计939件书画铜玉陶瓷古器捐赠给金陵大学,正如福氏所言:“古物之收集,非仅供个人之欣赏,必以之为教学研究,方可发挥”,“悉赠予金陵大学,期与校中之中国文化研究所从事共同之研习”[12]8,不仅金大受惠,也有功于中国整个文化界。此种大公无私、慷慨大度的气魄国人能比之者有几?故教育部向其颁发一等奖状,以昭激励。[12]47金大副校长文怀恩因在“南京事件”发生时为乱兵枪杀,国民政府给予巨额赔款,但其家人将之全部捐献给了学校用来建设金大图书馆。还有史学教授贝德士,在金大西迁后,为保护学校资产而留在南京,并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他出于正义感和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几位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成立了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多中国人。而且他也通过各种方式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透露给外界,战后还作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重要见证人,出席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对日本侵华战犯的审判,将罪大恶极的日本战犯绳之以法。这些外籍教员以他们的切实行动,昭示了对中国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中国沉痛民族灾难的同情和扶助,种种情由无疑对中国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激发作用。

作为金大第一任华人校长的陈裕光校长,更加注重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情感融合灌输到教学和校园文化当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发动侵华战争,消息传来,全校沸腾。学校迅速成立“反日救国会”,组织师生军事训练,并开誓师大会,陈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宣誓,永不使用日货,大大增强了全体师生的爱国热忱。紧邻金大校园的日本总领事馆,见北大楼气势恢宏,故意树立了一根与北大楼齐高的钢骨水泥旗杆,以示挑衅。师生见到太阳旗高过金大校园内的国旗,异常气愤,为打击其嚣张气焰,三十多个学生发动募捐,建筑更高的旗杆,以示抗议。师生们热烈响应,陈校长也积极支持,新旗杆迅速建成,高出日本旗十尺左右,国旗在蓝天白云下飘扬,表达了金大全体师生的爱国之情。

1930年3月22日,金大一位美籍社会学教授塞佛尔放映一部自摄的中国采风电影,里面充满了侮辱中国人民的镜头,他把抽鸦片的老头儿、小脚的女人、瘸腿的乞丐、披麻戴孝的人都拍成中国人的象征,从而激起许多有民族自尊心同学的极大愤慨,学生还成立了300人的抗议大会[12]309,此事也惊动了教育部,最终陈校长命此美国教授交出胶卷,登报赔礼道歉,并辞退了这个教授,维护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

陈校长平时生活穿戴上,总是布衣布鞋,或长衫,或长袍马褂,在金大二十多年,从未穿过西装革履,这恰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似乎在时时告诫师生们,不忘自己身为中国人,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更具感染力。所以金大学生参加华东教会四大学英语辩论赛,其他学校学生总是西装革履,而金大学生一律长袍马褂,一口流利的英语,一身学者的打扮,看起来不太协调,却给人深刻的中国学者的印象。[9]117

金大精神的孕育和金大教师身体力行的感染,使得金大学生日常的组织和社团活动,也显示出浓浓的爱国情怀。学校社团一项重要活动就是主办全校性的刊物。校内刊物既是学校的喉舌和门面,又是学校的内涵和精神体现。《金陵光》是金大第一份面向全体学生的刊物,也是最具“历史与价值”的校内刊物[14]422。初只有英文版,后为推广规模,又增刊中文版,中文版主编陶行知特为《金陵光》中英文合刊的出版撰写了文采飞扬、情感炽热、洋洋洒洒近2 000字的《出版宣言》。“天下本无金陵光,有金陵光,自金陵大学学生始……对于金陵光,便怀有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感,由感立志,由志生奋,由奋而扦国,而御侮,戮力而同心,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则金陵光之责尽,始无愧于光之名矣嘻”[12]283。字里行间迸发出朝气蓬勃之气和对振兴中华的拳拳报国之情。

金大建校之初,学校既为教会所办,推行的是基督化教育,校园中宗教气息浓厚,宗教仪式也比较严格,但学校的氛围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封闭,相反却充溢着相当浓厚的自由风气。学生组织社团,开展活动,学校均取开明和支持的态度。五四后,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团体组织的意识增强,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为了“砥砺品德,研究学术,陶冶服务精神,练习自治能力而谋德智体群四育之发展”,互相联络,在校园里发起组织了众多的社团。据1936年4月《金大校刊》第190号上报导的经学校备案核准的在校学术社团组织的数字为43个,而1937年春季时,团体总数达到59个。这些学生团体或为学生自治组织,如最大的组织金陵大学学生自治会,或为学术研究组织,或为学谊、乡谊组织,或为志趣相投者之结合组织,这些学生团体的成立,极大提高了金大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最初主要以研究学术为主,抗战时期,在抗战、建国等口号感召下,金大师生与时局与政治走向越来越密切。抗战后期抨击国民党消极抗战,要求国民党政府实行政治民主改革。并成立了著名的“金大六社”,在先进政党的指导下,进步学生不再讳言政治,而是主动关心时局,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反内战,反迫害,争民主”,金大学生社团活动因此而进一步走向社会,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四、中共地下工作者的组织和指导

在旧中国金大的广大师生,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都深深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蹂躏的痛苦,都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早在1904年,为抗议帝俄侵占东三省,汇文书院的青年学生就掀起了“拒俄”运动,并揭开了金大反帝爱国斗争的序幕。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情绪高涨。特别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愤,北京大专院校学生五月四日举行罢课、游行,以示抗议,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南京各校即有跃跃欲试之势,盖良心上不容己,故咸以与北京取一致行动为唯一之目的”[15]425,金陵大学和南高师学生带头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尤其是中共二大上,明确将反帝反封建作为自己的民主革命纲领,广泛发动工人、农民、青年等参加革命,这样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进步学生的爱国运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前期的“收回教育权”的运动中,共产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22年4月,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第十一届大会,针对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直接向中国的挑战,在大会未召开前的一个月,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爱国学生,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倡议下着手组织了非基督教学生同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先驱》,还发表宣言,指“其为助纣为虐的恶魔——现代的基督教及基督教会,是我们的仇敌,非与彼决一死战不可”[16]。当时国共两党的许多著名领袖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朱执信、汪精卫、吴敬恒等都参加了这一同盟。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地投入到这场斗争中来。美国学者杰西·格·卢茨在其所著的《中国教会大学史》一书中曾这样评论道:“很明显,在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中,一些与共产主义有紧密联系的组织和人士起了突出的作用。”[5]214

1923年中共南京地委成立,这时南京仍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共产党只能以秘密方式进行革命活动。上海“五卅”惨案后,中共党组织将以“收回教育权”为主,转向以救亡为中心的反日爱国斗争。为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运动,金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曾到南京英商和记洋行向工人宣传,并开展募捐和抵制英日货等活动。“五卅”运动后,南京党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金大最早的中共支部也于这个时候成立。1925年9月金大学生陈庚平、陈韶奏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共产党员,他们是金大最早的中共党员。另外金大是一所教会学校,利于隐蔽,所以国共合作高潮时,不管是国民党南京党部还是南京的中共组织,都开始派人主动深入到金大学生中去开展工作。随着国共合作高潮的出现,1926年下半年创建了金大第一个中共党支部,这个支部有共产党员秦元邦、胡华熙等10人,第一任支部书记为胡华熙。这样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金大进步青年的反帝爱国斗争将更有组织性、更加卓有成效。

国民党建立起全国性政权后,为加强其统治合法性,在教育领域一意推行党化教育,强化思想控制,教会大学也不能幸免,一系列政治活动开始进入校园,如周一必须举行总理纪念周仪式,教学内容上也由党义代替宗教成为必修课,还在学校建立了训育制度,职责就是防止学生行为越轨,对学生日常活动进行监视。但金大教会大学的自治传统、与国外的密切关系成了抵制政府干预的缓冲器,在如何办学上享有比一般大学较多的自由,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也不似国立大学那样严密,国民党对教会大学课程加以控制,但对行政领导及课外活动却没有什么影响,在图书馆里还可以公开借阅马列书籍,这为渴求新思想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学习条件。如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雨花台的陈景星和石璞,当初就是在金大的图书馆阅览了许多马列书籍,思想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后被发展为中共党员。上节提到的侮辱中国人的美籍教师塞佛尔,正是陈景星带头高呼“驱逐侮辱中国人民的美帝国主义分子!”等口号,惊动了各方,最终使校方辞退了塞佛尔。

国民党的高压统治,禁止不了青年学生对进步、自由的向往。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金大校园并不平静,爱国主义运动此起彼伏。1928年5月,日本为阻挠中国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中共南京市委领导全市大中学校学生进行声讨济南惨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金大学生参加了游行请愿,并举行为时一周的罢课。“九一八”事变和东三省沦陷后,金大师生痛心疾首,立即掀起抗日救亡的巨浪。1936年春,金大学生祁式潜、李庚等开始与中大等校的进步学生联系,筹备建立了南京秘密学联,后来他们又与全国学联、全国救国会取得了联系,最终与上海的中共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得到了《八一宣言》等重要文件。金大秘密学联以骨干同学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叫“体群社”的社团,组织各种活动,宣传抗日救亡,使越来越多的同学团结在了秘密学联的周围,最多时“体群社”成员有60人左右,这在只有500多名学生的金大是一个不小的团体。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开始,八路军南京办事处成立,中共南京市委也重新建立,并恢复了工作,秘密学联主要骨干祁式潜、李庚、胡笃弘等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3年10月,“民协”(成都民主青年协会)成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秘密外围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成都学生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是开展人民民主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抗战后期,国民党不仅在政治上拒绝改革,对大后方民众和进步舆论继续进行压制,经济上也是物价飞涨,金大广大师生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增加,一些政治性的团体相继出现。此时金大学生中,先后成立了“狂狷社”“时声社”“活力社”“敢社”“草原社”“菲芄社”,时称“金大六社”,“民协”骨干大多担任各社社长,这样,中共党组织很快在华西坝各大学中恢复了影响,“金大六社”在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不断扩大,不仅在校内,而且把华西坝乃至成都各界抗日民主力量结合起来,互相声援,从而在呼吁团结抗日和要求国民政府改革政治的各项斗争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成为华西坝地区民主爱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经过战争的洗礼,争民主、爱和平的愿望和民族国家意识更为强烈,金大学生中的进步力量也日益壮大,而金大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建以及恢复对学生工作的领导,使金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有了主心骨。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对昆明学生爱国行动实行镇压,制造了“一二·一”惨案,后又制造了“李、闻惨案”,此时金大还没有迁回南京(1946年夏迁回),仍在华西坝,金大牵头进行了规模盛大的游行示威,在一次次的抗暴运动中,国统区沉寂的空气被打破了,学生中的进步力量也得到了空前壮大。“民协”转向深入具体地做好群众的发动工作。

1946年圣诞平安夜,北平发生了美国大兵强奸北大女生沈崇事件,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撤出中国。美国学者卢茨说道:美国人伤害中国人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些虽然引起中国人的愤怒,但多半都是无声无息地解决了。那么为什么沈崇事件却闹得满城风雨?原因之一是学生的优越感,强奸一个女学生对学生的感情来说有着一种不同于强奸农妇或女工的冲击[5]394。而且学生有办法赢得别人对自己抗议活动的同情和支持。在战争结束后的一年半里,学生已开始重新建立联系与组织,并获得如何组织群众示威的经验。“五四运动不仅仅成为了一个事件,而且成了一种传统,一个为以后学生仿效的榜样”[5]248。当时金大校园也是一片沸腾,到处贴满了抗议美军的大标语,“民协”和“六社”立即在学生中发起签名活动,要求学生自治会组织抗议活动,并酝酿与南京各大学联合行动。1月2日,南京2 000多名学生参加了示威游行,金大学生手扛大旗,走在队伍最前面。剧专的同学在宣传车上摆出了活生生的场面[15]454,美军的丑态和暴戾引起了周边群众愤恨,人们无不群情激愤,也响应学生们的口号。由于这次示威游行发生在国民党还都后的首都,在国内也影响巨大,《新华日报》予以高度评价:“自九一八后,一直死寂到如今的南京学生界,就这样向中国和全世界表明了他们的一致与力量。南京已闻到新生的气息了!”[14]485这次抗暴运动也检阅了金大学生中的进步力量,扩大了他们的影响,也增进了原来处于分散状态的各校学生相互支持和了解,从而为今后更大规模团结合作斗争打下了基础。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物价暴涨,民众生活日益恶化,大学生也直接受到饥饿的威胁。为了开辟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第二条战线,中共南京市委决定在首都南京发动“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5月19日,京、沪、苏、杭区16个专科以上学校,为挽救内战摧残下的教育危机,于南京召开联席会议,定于次日联合举行游行,并派代表向国民参政会及行政院请愿。5月20日一大早,国民党宪兵警察闻讯大批出动,如临大敌。金大学生冲破军警的封锁,与中大等校游行队伍会合,当游行到珠江路时,遭到了国民党军警的阻拦和毒打,当场被殴流血的50余人,重伤者8人,遭打者起码500人之多[15]459,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五二〇”血案。如果说之前学生的游行示威,国民政府出于道德力量的维护,对学生还不敢肆无忌惮地用武力进行镇压,那么这次惨案国民政府则已完全不顾及自己的颜面,对学生们是大打出手,“警察特务们已丧失了人性,他们已打红了眼睛,打黑了心,逢人就打”,“胡海伦(女)被警察十几人围打,仆倒马路,伤头、胸部、两肘、两膝,跌倒后,有警员跳起来踏她的身躯,因而又造成严重的内伤……我们心疼的无法叙述下去的情形”[15]459,这哪里还是一个政府的行为,对一个柔弱女生又怎能下得了如此的狠手,这次事件使青年学生对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产生巨大的动摇,正如美国学者卢茨所说:“国民党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1947年春天已出现了转折点”[5]402。国民党为何丢失大陆,军事上的失败无疑是主要方面,但没有知识分子的支持,要统治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国民党早在1948年以前就失去了他们的拥护了。

“五二〇”的创痛还没有抚平,1949年发生的“四一”血案则是比“五二〇”更加残酷的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屠杀。4月1日,国民党和谈代表飞往北平与中共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南京大中学校学生又一次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真和平,反对假和平”,金大同学也积极响应。但在游行结束后,遭到了反动派有计划、有预谋的暴行。在这次血案中,据统计各大高校被伤害的同学达200人,重伤70多人,三名同学和一位司机身亡,同学35人失踪,整个南京城顿成恐怖的活地狱。血腥惨痛的事实只会越来越擦亮了青年学生的眼睛,事后,金大党组织迅速组织慰问各校受伤同学,为死难烈士举行追悼会,并将“四一”血案真相,通过各种渠道,向各界宣传,进一步揭露敌人,争得社会舆论的支持。

金大虽是教会大学,但中国有着学生参加政治活动的传统,自五四运动以来,在数次革命斗争中,金大的革命火种从未熄灭,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有了中共党支部的领导,金大的进步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南京学生运动中的一支生力军。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金大未遭受任何破坏,胜利迎来了新中国成立。

五、结语

金陵大学这所宣扬基督精神的教会大学,尽管带有文化侵略的烙印,但身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大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二者的碰撞和交融。基督新教的包容性和世俗化为这种融合提供了内因的可能性,近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作为异质文化载体的教会学校,势必会引起中国社会的排异,“非基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是中国社会内部的本能反应。而教会学校学生虽接受基督教育,但身为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是改变不了的,金大精神和校风的孕育,再加上中共先进政党的有效指导和组织,在民族革命运动不断高涨的背景下,金大进步青年的反帝爱国风潮一浪高过一浪也就是顺势而为了。

参考文献:

[1]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171.

[2]费赖之.入华耶稣会士列传[M].冯承钧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42.

[3]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赵紫宸.今后四十年中国基督教教义神学可能的发展[J].金陵神学志,1950(1/2):14.

[5]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05.

[6]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14.

[7]朱有献,高时良.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84.

[8]金陵大学学生会庆祝收回教育权宣言[J].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1927(3):81-82.

[9]沙兰芳.记陈裕光校长[M]∥张宏生.走近南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12.

[10]本季首次国父纪念周陈校长出席训话[J].金大校刊,1942(301):1.

[11]高秉坊.从母校校风谈到拯救国难[J].金大校刊,1931(39):4.

[12]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3]陈裕光.回忆金陵大学[M]∥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北京:同心出版社,2011:104.

[14]张宪文.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南大百年实录》编辑组.南大百年实录(中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非基督教学生同盟宣言[J].先驱,1922(4):1.

[责任编辑朱伟东]

Cause Analysis of Anti-imperialist Patriotic Movementin University of Nanking in Modern Times

ZHAO Fei-fei

(1.School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on,LudongUniversity,Yantai264025,China) 2.HistoryDepartmentof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of Nanking was a well-known church university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enjoying high popularity for its remarkable education and patriotism. Why a church university, whose mission was to cultivate Christians, took its lead in anti-imperialist patriotic movemen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llustrate it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uch as the inclusiveness of doctrine of Protestantism and promoter of secularization, anti-Christianity movement and withdrawal of educational rights, spirit of University of Nanking and birth of school spirit, organization and guidance of CCP underground workers for the purpose of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in order to deepen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o modern Chinese history.

Key words:University of Nanking; Protestantism; anti-Christianity movement; spirit of University of Nanking

作者简介:赵飞飞,女,山东威海人,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近代留学生与中国语言学的体制化建设”(KYLX-0024)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7-22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300(2016)01-01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