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谈卓尼巴郎鼓舞的风格特征

2016-02-03 08:34阿宫
西藏艺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藏族舞蹈

阿宫

浅 谈卓尼巴郎鼓舞的风格特征

阿宫

藏族民间舞蹈在中华民族舞蹈艺苑里是一束芳香四溢的鲜花,它别具一格,独具风采,是华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藏族鼓舞作为藏区一个典型的文化传承载体,存在并且持久的展现其自身艺术魅力。巴郎鼓舞流行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个乡,是一种融说、唱、跳为一体的藏族民间古老的歌舞形式。通过对卓尼巴郎鼓舞的风格与特点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把握古老民族的甚本审美特征,挖掘藏族舞蹈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将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舞;巴郎鼓舞;风格

藏族民间舞蹈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为华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瑰宝之一,是藏族人民劳动生活凝聚的精华。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道具运用上,又因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而增添不同的色彩。甘南优越的地理历史文化环境,孕育了一大批钟灵毓秀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甘南人文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它们各展其长,在甘南草原上展开了一幅多彩的画卷。

被当地藏族称巴郎鼓舞为“沙目”,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具有既祭祀又娱乐的双重内涵。其形状与藏族各地常见的柄鼓相同,只是不用钩形鼓棰演奏,是一种形状较大的拨浪鼓。卓尼鼓有大小两种。两鼓的鼓面均绘有藏族风格的彩色图案装饰,鼓腔两侧装有金属小环,环上系有用皮革包制而成的鼓坠。演奏时,转动鼓柄,使鼓坠左右敲击鼓面发音,音响洪亮,多用于藏族民间舞蹈伴奏。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起源

拨浪(巴郎)鼓的产生,可谓历史悠久。拨浪鼓的产生在鼓之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曾经发现过疑为鼓的器物。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战国时期产生的鼗作为打击乐器,依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声,发声的节奏轻重、音律高低、声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完美准确的完成复杂的鼓点。《诗经·有瞽》记载中“鞉、磬、柷、圄。”其中的“鞉”(táo)即鼗。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拨浪鼓是棰击膜鸣乐器,藏族、纳西族、蒙古族、满族、汉族等民族皆有。而各个地区亦有不同称呼,所以拨浪鼓的别称可谓丰富多彩。诸多名称,虽说写法不同,取字不一,但发音大多都很相近。

巴郎鼓舞在卓尼境内流传始于公元8世纪前后,历史悠久。藏族民间舞蹈大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歌词与舞蹈中常常反映出人们的宗教意识。笨教属藏族原始宗教,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前非常盛行。巴郎鼓舞的歌词中也透视出它悠久历史与笨教文化的关系。卓尼处在“唐蕃古道”上,据研究巴郎鼓舞(沙目舞)的起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和吐蕃宗教法舞有着密切的关系①陈佳丽,试论青藏高原风格迥异的藏族舞蹈]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3):78-80。它具有既祭祀又娱乐的双重内容。巴郎鼓舞只在春节期间进行,平时不作专门训练,更不能随便跳唱,否则,会招致灾祸。当地群众把表演巴郎鼓舞的年头岁首视为一年中最吉利的良辰佳时,称作“曼拉”节。届时,各个村寨组成“沙目”队,除在本村演唱还要到邻村赶“曼拉”节,相互拜访,祝贺节日喜庆;彼此切磋舞技,增进友谊。

关于沙目舞的起源,在卓尼县还流传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卓尼地区连年大旱,颗粒未收,民不聊生,老百姓于是虔诚地祭祀至尊的山神,乞求神灵速降甘露,拯救苍生。这时山中传出一阵优美动听的鼓乐相伴的歌声,他们默默地记下了曲调和鼓点,回去后,便制作了双面羊皮鼓。这种鼓鼓面直径约一尺、带长把、能摇动发响,两边各垂吊有打结的绳索。当晚人们在寨子中心的场地上点燃篝火,伴随鼓的节奏即兴跳唱起来,用歌声表达祈求神灵的心愿,终于他们至诚的举动感动了神灵,天降甘露。从此,每年的农历正月,这里的老百姓都要跳沙目舞,以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二、丰富的舞蹈内容和艺术特点

每年的“曼拉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卓尼当地老百姓都要在开阔的场地上集体表演巴郎鼓舞,祈祷平安吉祥和五谷丰收的舞蹈,舞者手里拿着一个形似“巴朗”的双面羊皮鼓道具,随着沉稳劲健的舞步不断揺击,并循着节奏高声齐唱。舞蹈节奏紧凑,动作干净有力,歌词含蓄古朴,曲调内容丰富②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41-45。巴郎鼓舞自身也有时节、仪式和禁忌,每年的重大节日才跳。春节期间每个村寨都跳巴郎鼓舞(沙目舞),藏巴哇地区村村有广场、寨寨巴郎鼓舞(沙目舞),一般从正月初二晚上开始跳,舞者没有年龄性别限制,男女老少皆能跳,但男女不一起跳,且舞种歌词也不相同。男子起舞时几十个英俊汉子手持巴朗鼓,浑厚的鼓声和高亢的歌声在几里外都能听到。表演开始前,“沙目场”中心燃起篝火,,由一位德高望重,舞艺娴熟,又掌握丰富歌词内容的长者,藏语称“鲁哇”的宣布“沙目”开始,节日气氛格外浓厚。“沙目队”围着篝火,摇着巴郎鼓,翩翩起舞。先唱序曲《及柔》,接着演出《库松加里》,纯属祭祀性的,内容先敬天、地、水神,再敬请地方神和各路山神护佑村中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祝愿乡亲们吉祥如意,长寿平安。之后边跳边唱《沙楼梅娄》,意为“沙目”正文开始。每一舞段结束,人们争先向众舞者敬酒递烟,互贺节日愉快。以下依次是《春芽撒》、《春柱》、《尼给刀羊》(神箭舞)、《春牙撒》(牦牛舞)、《沙爱》(种子舞)、《沙目》(秋千舞)等。内容大都与生产、生活有关。歌词内容有庆贺丰收、互道节日愉快的祝辞,有歌颂家乡自然美景、好人好事的,也有针砭时弊的,有的则是猜迷式的“盘歌”。就这样一直唱到夜阑更深,雄鸡报晓,东道主即将“沙目队”请进最宽敞的大厅里,各家则将丰盛的节日食品及青稞酒端出来款待客人。这时主人又举起酒杯唱问《龙够》、《撒玛鲁》(饭歌)、《扎玛鲁》(酒歌),客人也立刻以歌回答,彼此对唱,高潮迭起。节日期间,出嫁的老少姑娘均返回娘家,与家人和乡亲邻里欢聚一堂,跳起《阿尼桑》舞,唱着《汤卡》曲,兴高采烈地过大年。晨光熹微中,主宾复聚“沙目场”,举行告别仪式,跳《盖路》,互祝来年丰收吉祥。在“沙目”36个传统节目里,“曼拉”节期间一般只表演七、八个段落。以暮色四起一直跳到夜阑更深都显意犹未尽。这种情景持续六、七天后,从正月初七开始“沙目”队要到邻村互访“沙目队”又积极准备,赶去邻村过“曼拉节”。

巴郎鼓舞的曲目流传下来的约有十余种,每种曲目都有曲名、固定的使用程式和相应的舞蹈动作。每个舞种的动作、歌词及曲调都不同。结构完整严谨,动作沉稳庄重,动作幅度较小,舞姿优雅细腻。其中虽有热情奔放的舞种,但动作幅度不会很大。巴郎鼓舞粗犷健美,具有铿锵劲健的节奏感和浓郁浪漫的地方民族特色。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演变一种坚韧不拔,激昂奋发,执着向上的精神被藏族编导和舞蹈家通过藏族鼓舞审美的形式提到了舞台上。目前流行的卓尼巴郎鼓舞作品中编导对于原生态的击鼓进行了大大的延伸和再度创作,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同时将单一节奏的缓慢击鼓,换以新颜,在打击的节奏上和打击的方法上进行了艺术创作,增加了许多新的击鼓方法,增大了动作的幅度和跨度,许多的跳跃空中击鼓,更是将巴郎鼓舞的气势展现出来。

三、卓尼拨浪鼓的发展现状

甘南地区因其丰富的藏族民间舞蹈资源具有十分珍贵而独特的文化价值。藏族舞蹈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即民间传统舞蹈和寺院舞蹈。卓尼巴郎鼓舞历史悠久又具有祭祀、祈福的宗教含义,舞蹈队形以篝火为中心,舞者围绕着篝火跳着圆圈舞。这种原始时期就已出现的舞蹈形式,与藏族人们生活中的法器、壁画、建筑中的“圆轮”的构图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藏族宗教中的“因果轮回”观念①尕藏才旦.藏族独特的艺术【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8:32:35。同时也象征着团结和和睦。近几十年来,在汉文化为主体文化的影响下卓尼藏族巴郎鼓舞除了具有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也逐渐融合了汉文化的特质,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观,舞步轻松、音乐节奏感强烈,成为了卓尼地区甚至甘南藏区重大节日里耳熟能详、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而藏族民间舞蹈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那种明快的律动给人们以安详和谐的美感,也形成了民族舞蹈风格的一个流派②张玉梅,中国古代舞蹈教育流变[J].石家庄学院院报,2002(2).36-37。

目前传承的巴郎鼓民间舞蹈既具有高原游牧文化豪放、热情、诚实的民族个性,又拥有宗教神秘气质。这种藏族舞蹈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产生,同宗教文化融合渗透汇成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在现今“全球化“这一大趋势影响下,在习主席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我们把一个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打开国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这一切入口,使得民族文化国际化,促进全球文化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卓尼巴郎鼓舞(沙目舞)1958年因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禁止,1978年后重新恢复,当时已经有许多舞艺娴熟并掌握大量歌词的老人先后辞世,多半舞种已失传。到21世纪初,有的村寨只流行十几种,有的仅七八种,且传统歌词内容的丰富程度大不如前。作为一个极具特色的古老舞种,沙目舞面临舞种、歌词、舞姿和含义能解释的人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全面挖掘、挽救整理、提高研究层次已刻不容缓。我们应该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资源不仅是民间文化的范畴,从根本上说它是一个民族的艺术舞蹈之根基。因此,重视民间舞蹈资源的抢救和保护,是加强文化建设和艺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状令人担忧,急需有关部门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出相关政策。是民族的,要保持民族的基本元素;是民间的,要“土”

到位,现代文明与地域风格的结合需要认真琢磨。加强民间舞蹈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且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民间舞蹈及绝技、绝艺、绝活等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记录、整理,尽快用录音、录像及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问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民间艺术制作、表演,自成风格、流派的优秀人才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制定民间文化的科研规划,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朴风情,让沙目舞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真正成为卓尼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纽带,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委、县政府组织专业人士对沙目舞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把沙目舞作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化品牌进行锻造和宣传,做出了一定的成绩。2008年6月,巴郎鼓舞(莎姆舞)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卓尼巴郎鼓舞将藏族佛教文化和原生态文化通过作品展现给人们,共同去感受高原上的虔诚和神秘,同时也是将藏文化通过舞蹈这一形式进行传承,将现代和民间相结合,将原始和当代相结合,对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作者:阿宫;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

(责编:多吉卓嘎)

; J70

; A

;ISSN1004-6860(2016)03-0009-04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藏族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