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中世纪单声音乐的“宗教”和“世俗”性

2016-02-03 12:27郑良文
北方音乐 2016年4期
关键词:宗教

郑良文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论西方中世纪单声音乐的“宗教”和“世俗”性

郑良文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本文认为西欧中世纪的单声音乐作为一种音乐表现体裁,从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角度来看,“宗教”性和“世俗”性是统一于单声音乐的两大特征,而非两种音乐。纵向上表现为单声音乐“宗教”性和“世俗”性的不同发展阶段;横向上,表现为二者的并存和相互借鉴。

【关键词】中世纪音乐;单声部音乐;宗教性;世俗性

西欧中世纪在大约1000年的历史中,尽管音乐文化发生了体裁、题材和地域空间等多方面的复杂的变化,但“就整个中世纪而论,单声音乐是最重要、最发达的音乐形式,在格里高利圣咏和游吟诗人的诗歌中发展到完美的境界。尽管在当时已开始了复调音乐的尝试,但多数人的音乐欣赏趣味却一直无法脱离单声音乐的魔力,这种中世纪音乐的最高形式,对于后来的复调音乐的形成、大小调式的产生、器乐音乐的发展以及后世各种音乐体裁的形成都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断言,不经过中世纪的单声音乐时代,后来的欧洲音乐发展历程将是不可想象的。”[1]大量的研究文献,基本都是把单声音乐分成“宗教单声音乐”和“世俗单声音乐”两类,并对二者做对比研究。而本文则是把单声音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从音乐体裁的角度和多声音乐相对而言),将“宗教”和“世俗”理解成单声音乐(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方面,来观察其在中世纪发展过程中受宗教和世俗两方面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是如何发展的。

一、单声音乐的“宗教”和“世俗”发展阶段

中世纪的早中期“当时人们的行为、思想及文化活动都需要服从于为宗教服务的准则。教会的神父们同样认为音乐应该为宗教服务,音乐只有在教堂里才能使人领悟宗教的教义和神的思想,而没有歌词的音乐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所以他们在教堂中首先排斥了器乐音乐。他们不否认音乐的声音可以使人快慰,但他们认为听了非教会的音乐而感到快慰,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欣赏,或表现了一种占有欲,必须予以否定。因此,他们对装饰性强的歌唱,或者大型的合唱,器乐音乐及舞蹈音乐等,都视做异端加以排斥。”[2]在这种情况下,单声部人声音乐的形式和功能恰当的迎合了这种需求。“这种变化的后果非常重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本身,价值并不大,它的唯一存在理由将是作为教会的仆役。它陶冶信徒的心灵,增强他们的信仰,唤起他们的热忱。但要达到这一目的,旋律必须将首席让给歌词。”[3]正因为如此,单声音乐的在中世纪中前期的存在和发展,深受宗教活动的影响,几乎和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

正如音乐是宗教活动的附庸一样,当时单声音乐活动,是紧贴宗教仪式活动展开的,歌词的内容和演唱方法也必须完全服从宗教活动的需求。因此,就形成了以圣咏为主的声乐体裁。圣咏几乎成了宗教仪式活动中唯一的音乐语音方式。

教会有两种礼仪,一日课和弥撒:日课是每日都要做的宗教功课。包括:晨祷、早祷、第一课/早课、第三课、第六课/午祷、第九课、晚祷、夜课。吟诵经文或和宗教相关的诗篇是主要内容。教徒吟颂诗篇使教会圣咏的节奏是在诗句和人声自然音调的基础上构筑的,它与诗句的关系十分密切。鉴于以上的原因而导致了中世纪中前期单声音乐形式形成以下特征:单声部旋律、无伴奏、男声、用拉丁文唱、音乐客观、没有个性、带有超俗出世的性质、内容均为赞颂上帝、歌词有经文的和非经文的两种,每种又可分为散文歌词和诗歌歌词两类;歌唱方式可划分为:对唱、答唱、直唱;根据歌词同音乐的关系又可分为:缀音的、团音的、花唱的三种;从音乐结构看;可划分为:诗篇形式、分节形式、自由形式。

而到了11—14世纪中世纪的后期,欧洲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世俗权威与宗教权威的斗争(1050—1350年)、东西教会的分离(1054年)、经院主义哲学的兴起和衰落(1050—1300年)、十字军东侵(1096—1244年)、东西方贸易的复兴、骑士制度的产生、早期大学的出现等等。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分离和商业的活跃,开始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格局的变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导致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和音乐风格的世俗化。世俗化的单声音乐主要是流浪艺人和游吟歌手演唱的歌曲。“真正劳动人民的音乐文化没有被文字记录下来,现在音乐史中谈及的所谓世俗音乐,实际只是以宫廷为中心的世俗单声部音乐。”[4]

单声音乐的世俗化,首先是歌词内容。“早期流浪艺人都是民间的职业艺人,所唱的歌曲大多是非宗教内容的。”[5]法国游吟歌手音乐、德国恋歌是当时最具代表的“世俗音乐”。如法国游吟歌手演唱的诗歌内容是以骑士情怀和爱为主。这类歌曲包括田园诗(骑士在乡间追求牧羊女)、晨歌(骑士与贵族女子幽会到黎明时依依惜别)、对话歌(关于典雅爱情的对话或辩论、织布歌)等。其次,是演唱语言。法国南方的特鲁巴杜尔歌手唱的音乐多为通谱歌形式,即根据诗词进行谱曲。用奥克语演唱。法国北方的游吟歌手“特鲁威尔”则用奥依语演唱。改变了拉丁语的垄断地位。第三,是演唱风格。中前期的单声圣咏,不提倡花哨,强调庄严肃穆的效果。而到了后期,世俗化倾向的推动下,音乐的趣味性和原本的审美性被强化。演唱可以加些装饰,因此常有即兴性。

经济政治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文化艺术的变化,随着漫长的千年中世纪历史轨迹,宗教和世俗势力的博弈。单声音乐,由至高无上的宗教殿堂走向了喧嚣的世俗环境。音乐的精神和歌颂对象,由“神”走向“人”。音乐语言由单一走向多元,音乐风格由肃穆走向活泼。

二、单声音乐的“宗教”性和“世俗”性及其相互影响

(一)“宗教”和“世俗”的共存

关于单声音乐的“宗教”性和“世俗”性,“首先必须提请注意的是,在研究中世纪音乐时,切勿过重地划分‘宗教’与‘世俗’的界线因为当时在观念上并无这一区别,只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才更有意识。”[6]其实,中世纪的历史,一直都是宗教与世俗势力博弈过程,音乐的“宗教”和“世俗”两面性是一直都存在的。开始二者之间相互分离,到后期又相互碰撞融合。早期,尽管宗教势力占据着绝对优势,但世俗皇权并非消失,虽未取得主导权,但它还是存在着,不但存在着,还一直在和宗教势力在暗中博弈。正如世俗皇权在政治上的博弈一样,其意识形态和精神需求,也并非完全服从宗教势力,因此,他们在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里保持着一定程度享乐和自由。他们的音乐同样服务于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只是因为顾忌处于主导地位的宗教势力,不能过分的张扬。因此,这些非仪式性的单声部世俗音乐,在表演和传播形式上都是即兴性的,因而不像宗教音乐那样系统、规矩和受人重视,但这丝毫没能阻止它在日后成为与宗教音乐相抗衡的强大力量。“随着强烈的基督教会精神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在音乐中所意识到的特殊教会风格也越来越弱。最后,我们到达这样一个阶段—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之间的任何区别已不复存在。”[7]并且,到中世纪后期,波及整个欧洲世俗皇权与宗教权威之间长达三个世纪的斗争,结果使许多虔诚的教徒开始醒悟到教皇过分醉心于他们的政治权力,从而对教会产生怀疑。同时,教会内部的组织和思想也发生了变化,音乐艺术的人性化倾向日趋占据主导位置。

因此,单声音乐的“宗教”性和“世俗”性,其实从一开始都是同时存在的。他只是在宗教和世俗皇权势力政治博弈的成败,跟随为政权主导者服务的需求时,是否得到强化而已。

(二)“宗教”和“世俗”的相互影响

中世纪中前期,基督教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教士是主要的教育者。音乐作为学习内容的“七艺”之列,其服务于宗教仪式的单声音乐,都是由参加专业学习的学员所做。相比世俗环境中单声音乐的语言形式,要专业的多。因此,服务于世俗皇权的单声音乐,不断地从宗教音乐中汲取技术营养,在结构、织体、记谱法等方面都受到宗教音乐的深刻影响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恋诗从基督教的精神世界中吸收了深刻的悲哀和对死与泪的患索。骑士时代之前的这个时期充满禁欲主义的自我否定,强烈的渴挚稗欲求深藏其中。”[8]

中世纪后期,随着世俗权势的日益强大,宗教势力渐渐逝去优势,宗教权贵为了消除信众对宗教权威的质疑,挽回信众对宗教的信任,不得不对信众做出一定的让步,做出对信众尊重的姿态。这种尊重体现在对信众独立人格的承认和个人情感和审美习惯的认可。这就导致了宗教行为规范和活动方式的改变,其中包括仪式音乐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使用语言上的让步。不再强调全部使用拉丁语,而顺应不同地区的民族习惯,同意使用本地区方言。其次,是尊重信众的音乐审美习惯。容许采用世俗歌曲的旋律填写经文歌词。第三,借鉴世俗歌曲的演唱习惯。在仪式音乐的演唱方式中,加进了世俗音乐的即兴装饰加花的表现技巧。以至于发展到器乐的加入及多声音乐的产生等。

结语

从纵向的不同发展时期,单声音乐的“宗教”性和“世俗”性主导权此起彼伏的变化,到横向的二者之间相互借鉴融合。充分体现出单声音乐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在社会环境变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过程。体现出单声音乐的“宗教”和“世俗”发展的阶段性和两面性的特征。而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单声音乐。

正如中世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一样,其发展历史的漫长,发展的复杂和多变性,绝不像我们想象和表达的那么简单。只有从各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做出更多的研究,才能逐步接近真相。本文认为单声音乐作为一种音乐表现体裁,从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角度来看,“宗教”性和“世俗”性是统一于单声音乐的两大特征。

参考文献

[1]王丹丹.中世纪欧洲单声声乐体裁的形成及其结构形态.[D].上海音乐学院.导师:陶辛.2001.5.87.

[2]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2:24.

[3](美)保罗.亨利.朗著.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2:41.

[4][5][6]蔡良玉.欧洲中世纪的音乐(中)[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28-31.

[7][8]同[3]:118.

作者简介:郑良文(1969—),男, 音乐学硕士,星海音乐学院宣传部。

猜你喜欢
宗教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宗教文化交流在对外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且虔诚,且宽容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