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数字化新闻人才战略

2016-02-03 20:26贾巳梦
传媒 2016年14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可视化受众

文/贾巳梦 张 瑶

《纽约时报》的数字化新闻人才战略

文/贾巳梦 张 瑶

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中《纽约时报》占了3项大奖,成为本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的最大赢家。能够得到如此多的殊荣,与《纽约时报》的数字化新闻人才战略有关。《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距今已有160多年,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而其成功之道在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记者、编辑。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产业重构,《纽约时报》及时调整人才发展战略,树立数字第一的人才理念,强调数字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充分发挥数字化新闻人才与技术的优势,打造高水准的数字化团队,成功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为全球纸媒的数字化革新提供了良好范式。因此,笔者从数据分析、数据呈现、数据营销和融合创新四方面入手,对其数字化新闻人才战略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传统报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数据分析:打造战略分析团队

新媒体时代,《纽约时报》充分意识到数据分析在战略决策制定和应对现实挑战方面的重要性,并及时提出打造战略分析团队的人才培养计划。该团队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提高成员的数据搜集、整理与分析能力,扩大数据结构化利用范围,探索新的新闻传播方法,提高报道关注度。简单来讲,传统媒体基本是以事实为依据,具有较强的模糊性,但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媒体可以将关注点转移到对未来态势的精准预测上,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受众规模,而且能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依据。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集约生产到网络众包,从公共数据源到移动个人数据,受众的所有行为都将产生数据,最终汇聚成一个庞杂的大数据虚拟空间。搜集的信息从影音图文等具象信息到方位心理等抽象信息,都能够进行量化,最终汇总为海量的源数据。但这些数据都是零碎的,彼此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这就需要数字化新闻人才运用数据分析能力,赋予这些信息以新闻内涵和价值,让庞杂无序的数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战略分析团队需要在复杂关系中挖掘数据背后的本质内涵,更加精准地反映社会发展态势和深层事实,推动新闻数据化生产,充分满足受众深层阅读的需求。

“538”博客是《纽约时报》开发的专门致力于政治新闻的新媒体平台。该博客的主持人纳特·西尔弗是一名统计学家,他曾因通过数据分析成功预测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而一举走红。随后,他再次成功预测奥巴马将有九成的把握获得连任,这使该博客成为政治新闻预测报道的重要平台与渠道。“538”博客可以说是《纽约时报》数字化新闻人才战略实施的产物,它在承认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以严谨的逻辑分析支撑预测结果,呈现出一种数据新闻独有的风格,进一步凸显了数据分析能力对数字化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数据呈现:强化可视化新闻生产

《纽约时报》的数字化新闻人才战略,就是致力于培养记者的数据呈现能力,即可视化新闻生产能力,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让新闻内容变得全面和深入,通过故事化叙事引起受众关注。无论是Cooking的服务性新闻,还是Upshot的可视化新闻,《纽约时报》都在积极改变数据新闻的呈现模式。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纽约时报》通过交流培训让每一位媒体工作者继续探寻最佳叙事方式,而其核心无疑是数据呈现能力,即数据可视化新闻的生产能力。

可视化新闻叙事属于个性化、驱动性新闻叙事,集数字与文本信息为一体,可为受众提供权威精准的新闻信息。此外,依托大数据技术,新闻信息能够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呈现,进而强化受众的阅读体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正如《数据时代的新闻学》中所讲的,作为一种叙事模式,可视化新闻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生成新闻图表、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能够极大地提高新闻叙事能力,将抽象复杂的数据转化为具象生动的新闻报道,为受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故事新闻”,而这就需要具备数据呈现能力的数字化新闻人才的支撑。

《纽约时报》曾推出的数据可视化新闻专题《雪崩》,就是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探索出的全新呈现模式。该专题报道对华盛顿州喀斯特山脉的“雪崩”展开了立体化、多维度的数据调研,然后通过影音图文等多媒介形态展开报道,最后辅以影视化剪辑,模拟再现了雪崩场景,为受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和阅读体验,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可以说,当前《纽约时报》在可视化新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得益于其独到的数字化新闻人才培养战略。

数据营销:创建受众拓展职位

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可对受众浏览、点击等新媒体阅读行为进行精准统计,而通过对所得数据的深入分析,能够全面把握受众个性化新闻需求和行为模式,进而能够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推荐,所以,对新闻媒体营销来讲,这无疑是一种颠覆性转变。《纽约时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契机,充分意识到数据营销对报社发展的重要价值,并作出数字化新闻人才战略的及时调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进一步凸显了受众反馈的重要性,为媒体精准把握受众需求,并针对性研发个性化新闻产品提供了可能。对此,《纽约时报》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在经过全面考虑之后,提出了创建受众拓展职位的人才战略。具体来讲,就是在实施“送报上门”等传统营销策略的基础上,报社还要搜集受众的网络媒体新闻消费数据,根据受众的新闻偏好、阅读行为、浏览平台等个性化数据展开深入挖掘与分析,深入到社会分析、心理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本质维度,进而构建受众新闻个性消费模型,然后结合受众需求将新闻及时推送给受众。

受众拓展是所有编辑和记者的基本职责,数据营销已经成为数字化新闻人才的核心能力。在庞杂无序的信息中寻求能够引发受众思考的独特角度,制作独家话题,并通过可视化新闻展开报道,能够有效强化受众的新闻阅读体验。通过对移动终端的精准定位,适时向受众展示新闻产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受众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受众的新闻需求,进而实现个性化新闻定制与推荐。

融合创新:跨部门合作助力“数字优先”

《纽约时报》非常注重与以受众为本的业务部门进行深入融合,并将其作为“数字优先”人才培养的一大助力。《纽约时报》让那些和受众接触较多的数据团队加入编辑部,在确保新闻生产与新闻经营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加强新闻采编与设计、市场、美编及技术部门的融合创新。此外,记者、编辑还要具备市场营销能力,打通新闻生产与市场营销之间的渠道,打破人才壁垒,以受众需求作为新闻生产与组织机构改革的核心驱动,如此才能释放数字化新闻人才的创造力。

大数据新闻生产机制使得部门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消解,具有新闻敏感的记者与数据分析人才、数据呈现人才、数据营销人才之间的相互协作,已经成为媒体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跨部门合作、构建一体化新闻生产中心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简单来讲,与传统新闻人才凭借个体采写能力完成新闻生产不同,融合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数字化新闻人才的一大核心能力。通过跨部门合作以及自身的知识融合,不仅能够推动媒体数据新闻编辑的顺利转型,而且能够促进“数字优先”人才战略的全面落实。

新媒体时代,计算机、网络等技术高速发展,并且随着手机的迅速革新,使得传统媒体发展受到重创,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行业也是如此。《纽约时报》面对这种状况,不断革新,开创数字版报纸,以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在人才选择方面,《纽约时报》也不再仅针对新闻、编辑等传统专业,计算机、设计、英语、新媒体等专业人才也成为招聘的人员之一,这种跨专业人才招聘有效调整了原有报纸行业发展方向,使其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HTML、PHP、Objective-C、javascript等都是制作图片、处理文本、编辑语言等先进的技术,《纽约时报》认识到新技术对报业的影响,积极吸纳新技术人员,并要求员工学会使用新的网络技术,在报业转型期间,加强员工知识结构的融合创新。“90后”思想跳跃,对时事热点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独到的见解,吸纳“90后”进入《纽约时报》增加了报纸行业的工作激情,也促使老员工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理念。同时,“90后”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能够很快适应报社工作,引进新生代人才已经成为《纽约时报》“数字优先”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

如今,人才在各企业的竞争和发展中都处于重要的位置,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媒体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数字化新闻人才战略。从《纽约时报》数字化新闻人才战略的实践来看,媒体必须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数字需求,吸收现代化人才理念,优先处理数字化新闻人才的引入与培训,全面提高新闻生产与经营队伍的数字化能力,以实现“数字优先”的人才战略转型。可以说,《纽约时报》对于数字时代的精准把握及其“数字优先”人才战略的重构,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提供了良好范式,对于国内新闻媒体来讲,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和启迪意义。

作者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可视化受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