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反转报道的形成与规避

2016-02-03 20:26韩晓晔
传媒 2016年14期
关键词:香香新闻媒体新闻报道

文/韩晓晔

新闻反转报道的形成与规避

文/韩晓晔

当前新闻反转报道事件发生率越来越高,公众对于媒体公信力的质疑之声日渐严重。新闻媒体行业亟待找到反转报道形成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规制避免出现反转报道,提高新闻媒体行业责任感,同时增强行业自律。对此,本文结合现状分析了新闻反转报道的形成机制,并从媒体、受众和社会维度入手,探讨了新闻反转报道的规避策略,以期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新闻媒体 反转新闻 行业自律

随着舆论空间的拓展,舆论把矛头指向新闻中某一方,“剧情”可能突然发生逆转,此时舆论的态度也随即依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这就是反转新闻。近来,反转新闻报道数量逐渐增多。如“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官员抹香香事件”“王仕鹏退役事件”等,这些反转新闻的出现,一度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如“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一些新闻媒体在不明白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将舆论矛头直指老人,使社会舆论偏向于维护女大学生,后经警方证实此事件中女大学生确实撞人,应当承担全部责任。此事件从发生到警方通报经历了13天,在这十多天里社会舆论受媒体影响极大,作出了很多不理智的评论和谴责。

由此看来,反转新闻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坏,严重忽视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并且加剧社会矛盾,使公众迷失理性思考的习惯。新闻媒体行业应该对反转新闻现象进行反思,还公众事实真相,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一、新闻反转报道的产生

新闻反转报道的产生必有其原因,除受新闻线索影响外,新闻媒体的报道视角不同,所想要体现的新闻价值不同,以及新闻陈述语言和框架不同也是导致出现新闻反转报道的原因。

1.新闻记者对新闻线索的认知有差异。新闻线索是记者进行采访、编辑新闻的导向,但是线索大多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其真实性难以辨别,需要记者进行深度地挖掘,以明辨线索的真伪。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大量信息的汇集地,公众可以针对某一个热点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导致了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可能出现不同的声音。

一般记者在调查新闻事件前都会以自己以往的认知对新闻事件做预判,这种预判无可厚非,可是在经过调查后,如果记者调查的证据并不能证明预判,那就需要及时地更正立场,以还公众真相。反转新闻出现的一个原因就是新闻记者很可能将复杂的新闻事实想得过于简单,使事件真相被掩埋,并引导舆论方向走向极端。如“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事件,实际上是一起交通事故。就以往的经验来讲,公众会自然而然地站在女大学生这方,批评老人以怨报恩,记者也属于公众的一员,也很可能产生这种预判,最后在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导致反转新闻发生。

2.不同的视角导致形成不同的新闻价值。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对新闻事件的评价会体现在对报道视角的选择上。从不同的报道视角出发,就会选择不同的事实进行报道。而视角的选择一是来源于记者得到的认知事实,二是来源于记者内心进行的价值判断。选择什么样的视角,就会呈现什么样的新闻报道。就如“官员抹香香事件”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最开始就是站在看似比较弱势的丁老师的立场上,以这个角度出发,将丁老师提供的相关信息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报道,导致主观情感掺杂其中,态度不再中立,没有及时地调查事实真伪。

因从不同的新闻视角出发,对事件事实的选择也就会不同,继而导致创造的新闻价值也不同。新闻价值一般用作衡量新闻事实,一般是指新闻具有时效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接近性。新闻价值具有相对性,能够凸显出新闻主体的价值追求。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一般会根据自身利益需求而进行价值判断,因此对新闻事件也就会有不同的评价。如在“官员抹香香事件”中,中国青年网报道的新闻标题是《河南现奇葩领导:啥事不清楚只会抹香香》,从这一标题中我们看到事件中的主要攻击目标为官员,揭露官员的不作为现象。事实上,在该事件中此官员是在接待丁老师时涂抹护肤品,并不是不作为,该官员向当地教育局进行了核实和咨询,但是当时的记者明显站在丁老师一方,失去中立态度,模糊了事实的真相,也就将新闻塑造成打击官员不作为的报道。

3.陈述新闻事件的语言和框架不同。新闻报道的语言会对公众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使社会舆论方向发生改变。记者一般在新闻报道中的语言陈述需要和陈述内容保持一致。为实现这个一致性,很多新闻工作者不惜将价值判断发挥至极点,使陈述语言和新闻事实达到一致。人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时都需要了解这件事是什么,才会对事件进行评价。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框架不同,导致对事件的评论也不同。正如“一百个读者心中会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样,因此出现反转报道也是因为新闻媒体各自陈述语言和所持框架不相同。“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云南女导游打骂游客”“官员抹香香”等反转新闻,是因为新闻媒体对新闻线索的认知不同,新闻视角和价值不同,以及新闻陈述语言和媒体所处框架不同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

二、新闻反转报道的规避

新闻反转报道的出现,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对此需要及时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明确媒体责任,坚持行业自律;强化对公众进行媒体素质教育,树立媒体正面形象;及时引导舆论方向,并使权威机构能够在第一时间还原事实真相等都是有效规避新闻反转报道的办法。

1.媒体人认清自身职责,媒体坚持行业自律。为了避免再出现新闻反转报道,需要从源头上就杜绝出现新闻反转报道。这就需要新闻媒体的工作者认清自身职责,并严格履行职责,保证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需要始终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即便在调查前做了预判,也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在了解事实真相后,及时调整预判,避免主观判断更改事实真相,造成不良的社会反响。另外,该行业工作者应杜绝标签化作业,避免以偏概全、混淆视听等恶性影响出现。并且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把握好准确性和时效性之间的平衡,不能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而不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了解,误导公众。

除此之外,新闻媒体行业需要加强行业自律,不能为了先声夺人就忽略调查事实真相,偏听偏信,急于转载存在问题的稿件,最终引发恶性事件。新闻要求保证时效性,但是不意味着新闻媒体就可以抛弃媒体责任,盲目图快。因此,新闻媒体应当放弃盲从,在信息化时代找到自己的责任,并始终履行责任,严格地要求自己,还公众事实的真相。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新闻媒体还需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手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增强自身影响力,更好地履行职责。

2.强化公众的媒体素质教育,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不仅是新闻报道传播的对象,而且还可以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媒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情况下,人们必须提高公众媒体素养,增强公众的媒体素质教育。媒体素质教育尤为重要,重点体现在公众对新闻报道的评价上,在新闻反转报道中经常会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虽然这和媒体报道的误导有一定关系,但是公众也需要擦亮眼睛,独立思考,作出理性的评论。提高媒体素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需要公众、媒体和政府进行多方面努力,因此媒体与政府需要为提高公众媒体素质创造良好的环境。

虽然在新闻反转报道中媒体需要承担主要责任,但是解决新闻反转报道不能仅仅依赖于媒体自身,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当前,我国媒体正处于媒介融合的转型时期,如果频繁出现新闻反转报道,就会降低媒体行业的公信力。因此,必须使媒体重建公信力,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树立媒体的正面形象。

3.及时地引导社会舆论,权威机构首先发布。从新闻反转报道的背后,进行深入挖掘,如果不消除深层次的原因,新闻反转报道仍旧会不断出现。新闻反转报道出现的一大原因在于新闻媒体在未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就报道,以至于误导舆论倾向。因此,新闻媒体需要在平时就做好对新闻反转报道的应对政策,在发生这类型的报道后,及时疏通信息通道,引导舆论倾向,尽快消除新闻带来的不良影响。对此,权威机构需要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布事实真相,疏导舆论方向,减少新闻反转报道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讹”“官员抹香香”等新闻反转报道出现后,公安部门等有关政府部门及时地作出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释新闻事件真相,有效地降低了新闻事件对当事人的不良影响,得到较为完美的结局。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竞争十分激烈,新闻报道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闻反转报道会使新闻媒体行业的公信力遭受质疑,为改变这种状态,新闻媒体行业需要重拾媒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本心,以中立的态度调查新闻事件,呈现真实性的报道,树立媒体新形象。对于新闻反转报道,公众应当始终保持一种批判态度,增强媒体素养,以理性的思维判断事实。并且,权威机构也需对新闻反转报道进行严格的管理,争取在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并将调查的结果公之于众。改变新闻反转报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媒体、公众和政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努力,才能将新闻反转报道扼杀在摇篮中,还公众和社会一个真实的社会实景图。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

[1]张恒军,梁芷铭.夜间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传媒,2014(03).

[2]黄鸿业.“舆情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其规制[J].青年记者,2015(09).

[3]杨海臻.反转新闻中的媒体报道与职业道德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11).

[4]于丹丹.网络舆论反转中的媒体理性——以“成都男司机打人事件”报道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猜你喜欢
香香新闻媒体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打羽毛球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香香国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香香树保卫战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