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早、过程快

2016-02-03 09:45
新民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寒潮最低气温气温

黄祺

外滩观光大堤上一位市民迎着风雪晨跑。摄影/ 任国强

“冻成狗”是一种什么感觉?1月23日开始的三天里,生活在大半个中国的人们,都领教了。

2016年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周,来自西伯利亚的罕见寒潮横扫中国陆地,给中国大多数地区带来20年来罕见的低温和雨雪。从东北到华南,强大的冷空气竟然将零度线一举推到了福建、广东,原本冬季如春、花草如茵的南国,飘起了雪花。南国飘雪显然超出了当地人的预料,之前有人打赌:“广州下雪我裸奔。”第二天,网友们自嘲:“广州街头裸奔需排队。”

当然,在南国飘雪的惊喜外,这一次寒潮已构成灾害级别,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所幸,由于寒潮过程只有3天,回温迅速,再加上寒潮预警早、相关各方做好了应急准备,2016年的寒潮并未引起大范围的灾害事故和损失,2008年雪灾的景象没有重现。

南国飘雪,你也有今天

24日一早,6岁的萌萌发现,窗外划过一粒一粒白色的东西。“下雪啦下雪啦!”出生在广州的萌萌,从来没有见过雪。妈妈也十分惊喜,带着萌萌到屋顶看“雪”。萌萌把黑色的雨伞底朝天,自制了雪花搜集器,试图看清雪花的模样。萌萌搜集到的“雪”,只是白色的雪粒,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兴奋,南国的孩子,就是这么容易满足。

天空飘落的雪粒,学名“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后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雪粒的到来,让广东人对真正的降雪充满期待,但对于是不是能下雪这件事,广东人分成了两派。“不信”派看起来更加有理有据,毕竟,在广州的气象记录上,上一次降下纯雪的时间至少在一百年前。

不过很快,答案揭晓,中午时分,百年不遇的纯雪真的降落在了广州城区,除了广州,佛山、东莞等城区也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天飘雪的景象,让广东老老少少兴奋不已,全城空巷。有段子称,医院里刚缝合好伤口的病人,也从床上挣扎到窗边看雪去了。

对下雪毫无经验的南国人,自然也会有自己的尴尬。24日下午,香港气温降到3摄氏度,为香港59年来最低气温纪录。在局部山地区域,气温更是低至零下,飘起了雪花。

从未见过下雪的香港市民上山看雪,但他们没有想到,山上道路结冰,雪是看到了,山却下不了了,很多市民被困山间。香港消防部门出动人员对被困的市民进行营救,甚至动用了直升机。从登山者拍下的视频可以看到,看雪的市民大多只是穿着冲锋衣,显然对低温准备不足。由于道路结冰,登山者不敢站立,只好坐在地上向山下挪动,十分狼狈。消防部门表示,已从大帽山救出85人,飞鹅山亦有百余人被困。被救者有40多人需送院救治,其中1人较为严重。

就连中国最南端的三亚,也见识了冷空气的威力。24日,三亚白天气温只有15℃左右,当地人不得不从箱底翻出长袖外套“御寒”。每年去三亚躲避寒冬的“候鸟”游客们感慨:逃到天涯海角也没能躲过寒潮boss。

24日的气温地图,中国这只“雄鸡”,俨然变成了一只“蓝色妖鸡”,被表示寒冷的蓝色覆盖,只剩下云南的西南角、广东广西的南部和海南,露出温暖的橙色。24日的早上7时,气温0℃线被压到福建中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和贵州南部一带,传统意义上的“南国”,大半已在寒潮下触冰。

一夜速冻,最冷是江南

本次寒潮,来自遥远的北极,在西伯利亚积累能量后一路向南,进入中国以后,首当其冲的是东北和华北。

还记得电影《老炮儿》里老炮儿在什刹海上溜冰的场景么?每年冬天,北京市区里的湖面结冰后,就会变成天然的冰场,老炮儿这样的老北京人,儿时的冬天,就是在这些冰面上,就着昏黄的太阳打发光阴的。2000年以后,暖冬越来越频繁地光顾北京,湖面结冰的时间也逐渐推迟。

从13年前开始管理什刹海冰场的秦先生说,前些年什刹海冰场在元旦前就能开张营业,但近些年,冬季温度偏高,冰场的冰面厚度达不到标准,基本都要等到元旦才能开放。一般来说,夜间最低气温在-8℃以下,白天最高温度不超过1℃,这样的温度持续一周,冰才能冻“瓷实”,并达到厚度15厘米的冰场开放标准。

习惯了暖冬的北京人,终于在今年的寒潮下重新认识了冬天。1月23日这天,北京记录下30年来白天最低温:-12.5℃,来自北极的强冷空气长驱直入,速冻了京城。通常情况下,北京冬天夜间气温可以达到-10℃左右,白天气温在-3至-5℃是大家比较习惯的气温,再加上北方空气干燥,阳光充足,室内有暖气,大多数人在北京并不会感觉到冬天特别寒冷。据统计,北京上次白天最高气温低于-10℃,还是在1958年1月15日的-13℃。但这一次寒潮下,北京人直呼受不了,“出门1秒被冻透”,适逢周末双休,大多数北京人选择在温暖的室内“猫冬”。

但要说本轮寒潮最大的“受害者”,不是华北,而是长江中下游广阔的平原地带。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一马平川,北方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毫无阻挡。南方地区上空通常水汽比较丰富,遇到南下的冷空气后降水,便形成了江南湿冷冬季。1月24日早晨,全国有2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气温跌破历史最低值,其中包括山东烟台、青岛、日照,江苏淮安、响水,上海浦东,四川北川、泸定,陕西华山等,从江苏到四川的中国腹地,统统领受了30年来最冷的一天。

23日开始,江南不再是江南,是被冻住的江南。

24日7时,上海中心城区徐家汇气象站的最低气温为-6.5℃,打破了1985年的1月31日徐家汇站最低-6℃的纪录。郊区的崇明县更是只有-8.4℃。寒潮肆虐下的上海,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北方城市。这一天,阳光耀眼,大风凛冽,路上行人缩头缩脑,城市,也狼狈地丢失了江南的温婉气质。

当然,江南冬天不冷是一个残忍的误会,尽管这一次寒潮凶猛,但在江苏省的一些地区,低温却未能打破上世纪中期创下的历史纪录。1967年1月4日,江苏省沛县最低气温是-21.3℃。南京站1月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14.0℃,出现在1955年1月6日。

近几十年,全球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冬天的面目变得越来越“温柔”。无论是北国还是江南,寒潮让我们“复习”了上世纪冬季的寒冷体感。上海一名退休教师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在崇明工作,冬天夜晚如果热水瓶残留一点热水,第二天起床便会冻成冰坨。上海市区里,公房水管冻爆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人们印象中四季如春的云南,也经历了一次降温雨雪天气过程,23日,昆明下起了大雪,为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但与历史数据相比,这次寒潮还不能被称作云南的“世纪寒潮”,1983年、1999年和2013年云南都出现过极强低温降雪过程,这一次无论低温还是降雪量,都没有突破1983年的历史极值。+

香港,60年来最冷一天

根据香港天文台1月24日录得低温

(截至上午11时)

3.3 度,是有记录以来第九最低温度,

亦是自 1957 年以来最低温度

1893年,

香港曾经历最严重寒潮,

当年1月16日到18日的三天里,

香港最低气温0℃,

白天最高气温也只有7.7度。

未冻绸缪,寒潮影响有限

本次横扫中国的寒潮,很容易让人想起2008年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所幸,由于预警早、过程短,寒潮没有引起类似规模的灾害。

2008年,大一学生小智从北京踏上火车回贵州。当时北京到贵阳的Z字头快车本应28小时到达,但这一趟回家的旅程,却用了52小时。

对于8年前的“惨痛经历”,小智记忆犹新。火车从北向南开,一路上都是大雪,车速明显比正常车速慢很多,经常在无名小站甚至荒郊野外停留,严重晚点。行至湖南怀化,距离终点已经不远,但列车却停在怀化车站不走了。“在怀化停了十多个小时,车厢里盒饭没有了,只有白米饭加榨菜,那时候没有充电宝,手机也没电了,真的是弹尽粮绝的囧途。”

2016年1月24日,广州,在乳源大桥镇柯树下村,不少游客前来赏雪,一个雪人堆放在车头。

火车什么时候再开?没有人知道。旅客们相互打听,得知停车的原因是前方电线被暴雪压塌。被困十多小时后,铁路方面调来内燃机车头,终于拖动列车重新踏上行程。

2008年受低温凝冻影响的地区包括了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河南南部,全国21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2008年跟小智一样被困在路上的旅客,多达数百万人。小智回忆,在灾害天气之前,并没有得到相关的预警信息,交通部门显然也没有准备好应对措施。

除了春运交通受到严重的影响,凝冻还造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贵州大面积地区停电、物价上涨、农作物受损、房屋倒塌等一连串的灾害事故。截至当年2月24日,雪灾造成129人死亡。

有了2008年的前车之鉴,今年的寒潮到来之前,全国范围和各省市的预警早早地拉响。早在1月19日,中央气象台就开始对罕见寒潮发布警告,详细预告了降温幅度和受影响的区域。

22日下午,上海正式挂出寒潮蓝色预警,第二天上午,大风蓝色预警、霜冻橙色预警也相继挂出。三个醒目的预警一直停留在上海地区电视频道的画面左上角,直到24日傍晚,大风预警撤销。接到预警,上海一些中小学取消了原定于23日的返校安排,让学生们直接放了寒假。民政部门开放避寒场所,保证流浪者吃得饱睡得暖。

极少受到冷空气影响的海南省,22日发布寒冷预警,琼州海峡停航,景区停业,千艘渔船回港避风。

手下留情,冷空气撤退快

当然,灾害级别的寒潮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带来一些影响。大风给铁路运输带来一些麻烦。22日和23日,京沪高铁有较多列车晚点,晚点时间在1-2小时左右。

由于郊区气温比市区低很多,1月20日凌晨5点左右,上海郊区崇明城桥镇地区有两根水管发生爆裂,其中一根是崇明城桥水厂入城总管,使城桥老城区约6000户居民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当地对受影响居民从20日起安排送水车送水。经过34小时抢修,城桥地区基本恢复正常供水。

25日早晨,杭州最低气温跌至-9.3℃,仅仅半天时间,水务热线就接到2500多个水表冻坏的报修电话,抢修队伍忙得团团转。随着气温回升,冻住的水管解冻后破裂,报修的情况可能会更多。

寒潮影响最严重的24日,正好是2016年春运第一天,道路、铁路和民航部门,提前做好了灾害性天气的应对准备。早在20日,交通运输部就启动了公路交通突发事件一级(最高级)预警。23日一早,全国16个省区市111个路段受此次恶劣天气影响采取封闭措施。经过公路交通部门全力铲冰除雪和抢通保通等应急处置,截至23日日15时,全国只剩下4个省份14个路段依然通行受阻,这些路段主要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主。

受持续低温、冰冻天气的影响,部分公路、民航客流转向铁路。东北地区哈尔滨、沈阳铁路部门加强对车站候车大厅、售票大厅等处所的防寒保温。

受到寒潮降雪影响,截止到23日20点,重庆机场共延误航班178架次,取消377架次,候机楼还有近2000名旅客滞留。

民政部透露,受此次寒潮和雨雪冰冻天气影响,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3个省区市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254.3万人受灾、2人死亡。

截至25日,这一次霸王级的寒潮,没有带来严重的灾害,这要归功于对灾害性天气的提前预警和准备,也要感谢寒潮的速战速决。中央气象台25日早晨解除了寒潮橙色预警,寒潮“到底”,全国自北向南开始回暖。各地气温回升,但中国的南方地区气温仍处于低位,白天也在零度以下,南方人还等熬上几天。

近百年中国十大寒潮

1.1929年10月秋季强寒潮,中国中东部城市创10月份最低气温纪录,北京、徐州等地达到-10~-14度,10月份即达近年隆冬最低气温。

2.1930年1月特强寒潮,太原气温破-30度,呼和浩特破-36度,西安郊区破-25度,西北大寒,连陕南到四川北部都出现河流冻结的现象。

3.1931年1月特强寒潮,西起俄国西伯利亚、中亚,东至江淮大雪,南京录得最低日平均气温-10.8度,哈尔滨-41.4度,烟台、威海也录得历史低温纪录。

4.1943年4月份的强寒潮,在成都、重庆和上海录得4月份最低气温,由于适逢二战时期,中部广大地区缺测,并对河南省的农业作物造成十分剧烈的减产,四川盆地同样因“桐油冻”减产严重。

5.1951年11月深秋强寒潮,西安暴雪后破-16度,乌鲁木齐砸破近年难得一见的-30度。

6.1953年4月强寒潮,黄淮地区气温-1~-3度,局部-3~-5度,造成我国冬麦区历史最大规模的一次减产。由于经验不足,该次寒潮预报相当失败,从此之后我国加强了对气象的投入。

7.1954年12月底的强寒潮,随后1月初补充冷空气打压下,西安、南阳、合肥和淮阴先后全线跌破-20度,寿县录得-24.1度,据分析安徽北部传统低温区当在-25度之下,江淮大雪雪深1~2尺,随后出现1893年以后南方最冷的元月。

8.1969年1月底强寒潮,2月初补充的一股冷空气打压下,江淮录得大面积-20度的超低温,安徽北部固镇录得-24.3度,长江以南的江西省彭泽县-18.9度、湖南临湘县-18.1度。

9.1987年11月底特强寒潮,俗称87大寒潮,创造历次寒潮降温幅度之最,北疆-50.7度……

10.1991年12月下旬强寒潮,在中国南方地区热岛效应较弱的地区录得最低温纪录,江淮地区录得12月份最低温-21.3度(安徽灵璧县),长江以南的江西省达-16.5度造成极为严重的柑橘大减产,福建省的冻害是1893年之后最严重的。                             (来源:台风论坛)

一场好雪(段子)

上海下了零星小雪。这场雪很讲政治,讲大局,展示了上海的精神面貌和风度,体现了以下四个特色:

1、 规范有序。北京下过,上海才下。要是北京还没见雪,上海则不可能带头下雪。不像别的城市,跟着首都同时下,甚至还下在首都之先。

2、 适度适量。遵循“不讲排场,不攀比、不奢靡”的原则,雪下得适量就好,北京有了,上海也有了,但雪量和雪势不靠前,不超过北京,真所谓既隆重又节俭,既规范又有序!

3、 普通低调。上海的这场雪,低调,普通!不扎眼,不出头,不纷纷扬扬,不大雪飘飘,既与京城之雪一脉相承,又与北国风光有所区别。

4、 接地气。上海这场雪在空中是雪,落地是雨,充分说明下得接地气,既不是高高在上的漫天飞舞,也不是只有雪水不见雪花。

其结果是既净化了空气,促进了农业生产,又没有大雪封路,影响民生,上海人民一致认为:这是一场好雪!好雪!

“冻成狗”是一种什么感觉?1月23日开始的三天里,生活在大半个中国的人们,都领教了。

2016年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周,来自西伯利亚的罕见寒潮横扫中国陆地,给中国大多数地区带来20年来罕见的低温和雨雪。从东北到华南,强大的冷空气竟然将零度线一举推到了福建、广东,原本冬季如春、花草如茵的南国,飘起了雪花。南国飘雪显然超出了当地人的预料,之前有人打赌:“广州下雪我裸奔。”第二天,网友们自嘲:“广州街头裸奔需排队。”

当然,在南国飘雪的惊喜外,这一次寒潮已构成灾害级别,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所幸,由于寒潮过程只有3天,回温迅速,再加上寒潮预警早、相关各方做好了应急准备,2016年的寒潮并未引起大范围的灾害事故和损失,2008年雪灾的景象没有重现。

南国飘雪,你也有今天

24日一早,6岁的萌萌发现,窗外划过一粒一粒白色的东西。“下雪啦下雪啦!”出生在广州的萌萌,从来没有见过雪。妈妈也十分惊喜,带着萌萌到屋顶看“雪”。萌萌把黑色的雨伞底朝天,自制了雪花搜集器,试图看清雪花的模样。萌萌搜集到的“雪”,只是白色的雪粒,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兴奋,南国的孩子,就是这么容易满足。

天空飘落的雪粒,学名“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后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雪粒的到来,让广东人对真正的降雪充满期待,但对于是不是能下雪这件事,广东人分成了两派。“不信”派看起来更加有理有据,毕竟,在广州的气象记录上,上一次降下纯雪的时间至少在一百年前。

不过很快,答案揭晓,中午时分,百年不遇的纯雪真的降落在了广州城区,除了广州,佛山、东莞等城区也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天飘雪的景象,让广东老老少少兴奋不已,全城空巷。有段子称,医院里刚缝合好伤口的病人,也从床上挣扎到窗边看雪去了。

对下雪毫无经验的南国人,自然也会有自己的尴尬。24日下午,香港气温降到3摄氏度,为香港59年来最低气温纪录。在局部山地区域,气温更是低至零下,飘起了雪花。

从未见过下雪的香港市民上山看雪,但他们没有想到,山上道路结冰,雪是看到了,山却下不了了,很多市民被困山间。香港消防部门出动人员对被困的市民进行营救,甚至动用了直升机。从登山者拍下的视频可以看到,看雪的市民大多只是穿着冲锋衣,显然对低温准备不足。由于道路结冰,登山者不敢站立,只好坐在地上向山下挪动,十分狼狈。消防部门表示,已从大帽山救出85人,飞鹅山亦有百余人被困。被救者有40多人需送院救治,其中1人较为严重。

就连中国最南端的三亚,也见识了冷空气的威力。24日,三亚白天气温只有15℃左右,当地人不得不从箱底翻出长袖外套“御寒”。每年去三亚躲避寒冬的“候鸟”游客们感慨:逃到天涯海角也没能躲过寒潮boss。

24日的气温地图,中国这只“雄鸡”,俨然变成了一只“蓝色妖鸡”,被表示寒冷的蓝色覆盖,只剩下云南的西南角、广东广西的南部和海南,露出温暖的橙色。24日的早上7时,气温0℃线被压到福建中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和贵州南部一带,传统意义上的“南国”,大半已在寒潮下触冰。

一夜速冻,最冷是江南

本次寒潮,来自遥远的北极,在西伯利亚积累能量后一路向南,进入中国以后,首当其冲的是东北和华北。

还记得电影《老炮儿》里老炮儿在什刹海上溜冰的场景么?每年冬天,北京市区里的湖面结冰后,就会变成天然的冰场,老炮儿这样的老北京人,儿时的冬天,就是在这些冰面上,就着昏黄的太阳打发光阴的。2000年以后,暖冬越来越频繁地光顾北京,湖面结冰的时间也逐渐推迟。

从13年前开始管理什刹海冰场的秦先生说,前些年什刹海冰场在元旦前就能开张营业,但近些年,冬季温度偏高,冰场的冰面厚度达不到标准,基本都要等到元旦才能开放。一般来说,夜间最低气温在-8℃以下,白天最高温度不超过1℃,这样的温度持续一周,冰才能冻“瓷实”,并达到厚度15厘米的冰场开放标准。

习惯了暖冬的北京人,终于在今年的寒潮下重新认识了冬天。1月23日这天,北京记录下30年来白天最低温:-12.5℃,来自北极的强冷空气长驱直入,速冻了京城。通常情况下,北京冬天夜间气温可以达到-10℃左右,白天气温在-3至-5℃是大家比较习惯的气温,再加上北方空气干燥,阳光充足,室内有暖气,大多数人在北京并不会感觉到冬天特别寒冷。据统计,北京上次白天最高气温低于-10℃,还是在1958年1月15日的-13℃。但这一次寒潮下,北京人直呼受不了,“出门1秒被冻透”,适逢周末双休,大多数北京人选择在温暖的室内“猫冬”。

但要说本轮寒潮最大的“受害者”,不是华北,而是长江中下游广阔的平原地带。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一马平川,北方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毫无阻挡。南方地区上空通常水汽比较丰富,遇到南下的冷空气后降水,便形成了江南湿冷冬季。1月24日早晨,全国有2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气温跌破历史最低值,其中包括山东烟台、青岛、日照,江苏淮安、响水,上海浦东,四川北川、泸定,陕西华山等,从江苏到四川的中国腹地,统统领受了30年来最冷的一天。

23日开始,江南不再是江南,是被冻住的江南。

24日7时,上海中心城区徐家汇气象站的最低气温为-6.5℃,打破了1985年的1月31日徐家汇站最低-6℃的纪录。郊区的崇明县更是只有-8.4℃。寒潮肆虐下的上海,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北方城市。这一天,阳光耀眼,大风凛冽,路上行人缩头缩脑,城市,也狼狈地丢失了江南的温婉气质。

当然,江南冬天不冷是一个残忍的误会,尽管这一次寒潮凶猛,但在江苏省的一些地区,低温却未能打破上世纪中期创下的历史纪录。1967年1月4日,江苏省沛县最低气温是-21.3℃。南京站1月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14.0℃,出现在1955年1月6日。

近几十年,全球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冬天的面目变得越来越“温柔”。无论是北国还是江南,寒潮让我们“复习”了上世纪冬季的寒冷体感。上海一名退休教师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在崇明工作,冬天夜晚如果热水瓶残留一点热水,第二天起床便会冻成冰坨。上海市区里,公房水管冻爆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人们印象中四季如春的云南,也经历了一次降温雨雪天气过程,23日,昆明下起了大雪,为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但与历史数据相比,这次寒潮还不能被称作云南的“世纪寒潮”,1983年、1999年和2013年云南都出现过极强低温降雪过程,这一次无论低温还是降雪量,都没有突破1983年的历史极值。

未冻绸缪,寒潮影响有限

本次横扫中国的寒潮,很容易让人想起2008年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所幸,由于预警早、过程短,寒潮没有引起类似规模的灾害。

2008年,大一学生小智从北京踏上火车回贵州。当时北京到贵阳的Z字头快车本应28小时到达,但这一趟回家的旅程,却用了52小时。

对于8年前的“惨痛经历”,小智记忆犹新。火车从北向南开,一路上都是大雪,车速明显比正常车速慢很多,经常在无名小站甚至荒郊野外停留,严重晚点。行至湖南怀化,距离终点已经不远,但列车却停在怀化车站不走了。“在怀化停了十多个小时,车厢里盒饭没有了,只有白米饭加榨菜,那时候没有充电宝,手机也没电了,真的是弹尽粮绝的囧途。”

火车什么时候再开?没有人知道。旅客们相互打听,得知停车的原因是前方电线被暴雪压塌。被困十多小时后,铁路方面调来内燃机车头,终于拖动列车重新踏上行程。

2008年受低温凝冻影响的地区包括了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河南南部,全国21个省(区、市、兵团)不同程度受灾。2008年跟小智一样被困在路上的旅客,多达数百万人。小智回忆,在灾害天气之前,并没有得到相关的预警信息,交通部门显然也没有准备好应对措施。

除了春运交通受到严重的影响,凝冻还造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贵州大面积地区停电、物价上涨、农作物受损、房屋倒塌等一连串的灾害事故。截至当年2月24日,雪灾造成129人死亡。

有了2008年的前车之鉴,今年的寒潮到来之前,全国范围和各省市的预警早早地拉响。早在1月19日,中央气象台就开始对罕见寒潮发布警告,详细预告了降温幅度和受影响的区域。

22日下午,上海正式挂出寒潮蓝色预警,第二天上午,大风蓝色预警、霜冻橙色预警也相继挂出。三个醒目的预警一直停留在上海地区电视频道的画面左上角,直到24日傍晚,大风预警撤销。接到预警,上海一些中小学取消了原定于23日的返校安排,让学生们直接放了寒假。民政部门开放避寒场所,保证流浪者吃得饱睡得暖。

极少受到冷空气影响的海南省,22日发布寒冷预警,琼州海峡停航,景区停业,千艘渔船回港避风。

2016年1月25日,湖北省襄阳市,一居民楼楼上太阳能热水器漏水,一楼变成“冰帘洞”,路人争相与冰瀑布合影。

手下留情,冷空气撤退快

当然,灾害级别的寒潮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带来一些影响。大风给铁路运输带来一些麻烦。22日和23日,京沪高铁有较多列车晚点,晚点时间在1-2小时左右。

由于郊区气温比市区低很多,1月20日凌晨5点左右,上海郊区崇明城桥镇地区有两根水管发生爆裂,其中一根是崇明城桥水厂入城总管,使城桥老城区约6000户居民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当地对受影响居民从20日起安排送水车送水。经过34小时抢修,城桥地区基本恢复正常供水。

25日早晨,杭州最低气温跌至-9.3℃,仅仅半天时间,水务热线就接到2500多个水表冻坏的报修电话,抢修队伍忙得团团转。随着气温回升,冻住的水管解冻后破裂,报修的情况可能会更多。

寒潮影响最严重的24日,正好是2016年春运第一天,道路、铁路和民航部门,提前做好了灾害性天气的应对准备。早在20日,交通运输部就启动了公路交通突发事件一级(最高级)预警。23日一早,全国16个省区市111个路段受此次恶劣天气影响采取封闭措施。经过公路交通部门全力铲冰除雪和抢通保通等应急处置,截至23日日15时,全国只剩下4个省份14个路段依然通行受阻,这些路段主要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主。

受持续低温、冰冻天气的影响,部分公路、民航客流转向铁路。东北地区哈尔滨、沈阳铁路部门加强对车站候车大厅、售票大厅等处所的防寒保温。

受到寒潮降雪影响,截止到23日20点,重庆机场共延误航班178架次,取消377架次,候机楼还有近2000名旅客滞留。

民政部透露,受此次寒潮和雨雪冰冻天气影响,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3个省区市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254.3万人受灾、2人死亡。

截至25日,这一次霸王级的寒潮,没有带来严重的灾害,这要归功于对灾害性天气的提前预警和准备,也要感谢寒潮的速战速决。中央气象台25日早晨解除了寒潮橙色预警,寒潮“到底”,全国自北向南开始回暖。各地气温回升,但中国的南方地区气温仍处于低位,白天也在零度以下,南方人还等熬上几天。

2016年1月24日,山东日照,市民在体验泼水成冰。

各地低温创纪录

2016年1月24日,广州市最低气温1.2℃,最高气温5.1℃,排不进历史纪录前三。2003年1月6日,广州发布了红色寒冷预警信号,录得4.5℃的低温。2005年1月1日,广州出现55年来历史最低温,达到了2.1℃。1984年元旦,广州记录到最低气温2.3℃。

1月20日—24日,江淮、江南、华南北部及四川盆地等地出现降雪或雨夹雪天气,全国范围内,安徽、江苏、上海、广东、云南等地共有86个站点跌破1月份最低气温历史极值。

内蒙古额尔古纳、河北张家口、山东青岛、上海浦东、江苏淮安、广东珠海、广西防城港、四川什邡等35个站点突破当地建站以来最低气温历史极值。

猜你喜欢
寒潮最低气温气温
小诸葛漫“话”天气之寒潮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北辰地区日最低气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瑁恩瑁爱:大寒潮来袭,衣橱里怎能少一件舒适的保暖衣呢!
寒潮悄然来袭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