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不该打扰屠呦呦

2016-02-03 11:44孙建勇
做人与处世 2016年1期
关键词:艾丽丝斯密斯德哥尔摩

孙建勇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85岁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各家媒体以最大的热情和最快的速度进行报道。一时间,屠家变得异常热闹,祝贺的、采访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还有蜂拥而至的记者,屠老的老伴儿一边帮着招呼记者落座,一边忙不迭地接着持续响起的电话。直到晚上10点45分,某地方晚报的记者仍旧在拨打屠家的电话。其实,那个时候,已经85岁高龄且身体状况不好的屠老已经睡下。听到电话声,尚未睡着的老伴儿实在不忍叫醒她,便自己摸索着接听了电话,耐心地回答着记者的提问。事后,这位在夜深时分成功打通电话完成采访的记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喜悦中。在第二天的报道里,这个记者还不无得意地着重写到这次夜间电话连线。

原来,这个记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个举动是多么不应该。其实,不仅这个记者没有意识到,那天晚上所有打过电话的记者们,都没有意识到,在夜深的时候去打扰一个高龄的身体不佳的老人是多么不应该的一件事情。

与中国媒体记者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名叫奥洛夫和一个名叫亚当·斯密的人,这两个外国人曾经的举动不禁令人叹服。事情是这样的——

2013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正式宣布艾丽丝·门罗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已经是斯德哥尔摩时间下午13时。按照以往惯例,在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公布后,官方会对获奖者进行简短的电话采访。记者亚当·斯密怀着激动的心情,跑到评奖委员会专门负责联络的部门,索要艾丽丝·门罗的联系电话,准备在第一时间采访这位天才的短篇小说大师。

然而,联络部负责人奥洛夫拒绝了亚当·斯密的请求,他说:“抱歉,你不能在这个时刻打扰她。”“为什么?”亚当·斯密有些着急,大声质问,“我有这个权利,按照规定,我必须在第一时间完成采访,这个你难道不知道?”奥洛夫面色和缓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先别急,我也是在执行评奖委员会的决定。”说着,他把一份简短的通知递给亚当·斯密。

原来,获奖者艾丽丝·门罗所住的加拿大温哥华与斯德哥尔摩存在较大时差,当斯德哥尔摩的人们都在阳光下活动时,温哥华的人们还在梦乡中,考虑到艾丽丝·门罗已经82岁,而且身患多种疾病,评奖委员会外宣部门认为决不能在夜间贸然打扰老人家的睡眠,所以,决定将例行的电话采访推迟。得知事情的原委,亚当·斯密向奥洛夫表达了歉意,他说:“你是对的,我的确应该再耐心地等一等。”

事实上,文学奖揭晓的时候,身患癌症的82岁老人艾丽丝·门罗的确已经睡下,她的女儿珍妮负责照顾其起居,那时也已就寝。十多个小时后,亚当·斯密才拨通老人的电话,顺利完成了一次简短采访,老人在电话中笑得很开心。

无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做法是正确的。假如亚当·斯密真的在第一时间打电话,尽管报告的是喜讯,但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对于一个身患多种疾病的高龄老人来说,在半夜里受到强烈的惊扰,其后果将很难预料。

相比中国媒体记者的做法,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设身处地地想到获奖者的特殊性,将电话采访推迟,体现的恰是一种可贵的人文关怀。

不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打扰别人,这是一条基本的处世原则。可惜的是,我们的记者们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图/刘刚 编辑/杨逸)

猜你喜欢
艾丽丝斯密斯德哥尔摩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燕南飞
斯德哥尔摩六点酒店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回溯斯德哥尔摩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斯德哥尔摩应用联锁软件
从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础: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思考
亚当·斯密传记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