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专题片揭秘“大老虎”最震撼最诡异细节

2016-02-04 01:35
新传奇 2016年43期
关键词:白恩培专题片腐败

中纪委专题片揭秘“大老虎”最震撼最诡异细节

近日,8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后,迅速掀起收视热潮。落马高官直面镜头痛陈自己的贪腐心迹,以及纪委官员鲜有的“大尺度”曝光贪腐细节,都令人震撼不已。

为何在六中全会前播出

黑白背景下,李春城扭过先前直面镜头的脑袋,摘下眼镜,左手捂住痛哭的双眼,忏悔道:“走到这一步,我干的这些事情这算什么?”

这是10月17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中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中的一个镜头。

在时长四十多分钟的片子中,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落马之后的画面曝光;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三只重量级“大老虎”接受采访并在镜头前忏悔,多起案件的细节首度公开。

近来,各地司法机关集中起诉、审判一批“大老虎”:其中包括白恩培、申维辰、谭力、金道铭。贪腐额均超过2亿的白恩培与魏鹏远(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2人被判终身监禁。

“这都传递出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对于10月24日召开的六中全会,这也是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永远在路上》于10月17号开始播出,根据安排连续播出八天,一直到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这应该是有意安排的。

这种安排可以说传递出了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号,也意图在六中全会召开前,在全社会营造其管党、治党的浓郁氛围,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政治共识,为开好六中全会奠定良好的政治环境。这应该是最直接的目的。

另一方面,庄德水觉得这个纪录片的播放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在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总体成果的一种展示;启下是指奠定了六中全会以后从严治党的基本基调和思想方向。

第三方面,从播放的内容来看,对全党和社会来说,也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教育过程,有利于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进行驳斥,例如一些“过头论”、“刮风论”这类的。整体舆论上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除了这部纪录片,为什么近期会集中对贪官进行宣判?

对此,庄德水表示,首先从案件侦办的时间过程来看,这个时间节点也差不多应该进入司法审判阶段。另外一方面,六中全会召开,对这些有社会影响力的腐败贪官进行司法审判,也代表着中央反腐败、从严治党的政治决心。同时也是通过司法的力量,维护社会公义,给社会公众一个满意的答案。

此外,已经临近年底,也确实应该收官,对这些“大老虎”进行审判,真正地关到“笼子”里面。

哪些内幕被披露

《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披露了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案件的一些细节。专题片中披露,除了涉嫌经济犯罪,周本顺还严重违反党的多项纪律。

周本顺调任河北后,把河北省军区大院里的一座800多平米的二层小楼重新装修,供自己居住。里面住着他的秘书、司机,还有两个保姆。这些保姆和厨师工资两年多以来达到上百万元。

当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持续推进,尤其一些案件开始触及和他有利益往来的人员时,周本顺便在河北一些会议上讲话表示,反腐败工作要放一放、缓一缓,甚至直接插手干涉纪委的工作。

专题片中指出,周本顺犯下大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子女的溺爱。

一些私企老板拉拢周本顺的儿子一起合作经商,而后经常组织一些饭局,邀请周本顺以及和自己项目相关的政府官员参加。用这种看似隐蔽的方法,周本顺多次为这些老板在土地规划、审批等方面牵线搭桥、提供帮助。周本顺还直接向一些老板以“借钱”的名义索要巨额资金,给儿子投到生意上。其中,他向湖南的一位老板一笔就“借”了一千多万,这些钱当然都并没有还。

面对自身的不干不净,周本顺寄望于鬼神的保佑,大搞迷信活动。周本顺在多处住所内,均摆设佛堂佛龛,每逢初一十五和相关佛教节日,都按时在家烧香拜佛。他见佛就拜,进庙就塞钱,甚至家里养的一只乌龟死后,还竟然专门为此手抄经文,连同乌龟一起下埋。

《人心向背》还播出了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的忏悔画面。他表示,我应该接受组织和法律的处罚,因为,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而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亘古不变的。

李春城,中共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成都市委原书记,因犯下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从1999年到2012年,李春城利用其担任成都市副市长、泸州市委书记、成都市市长、成都市委书记、四川省委副书记等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直接或者通过其妻等人非法收受财物,共计折合3979.8万元。

《人心向背》里透露,白恩培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儿子,通过组织的培养、出色的工作,39岁就成为延安地委书记,之后又历任多个重要领导岗位,曾先后在青海和云南担任省委书记。

随着职务的提升,再加上环境的影响,白培恩考虑自己的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2005年以后,他60岁了,又生了一场大病,这个时候思想就抛锚了,开始追求物质与金钱。

云南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白恩培担任省委书记之后,提出推进“大昆明”发展战略,随后云南各地也纷纷开始推行“大城市”战略。大量的开发项目,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商、开发商,一些人开始寻找各种机会接近白恩培。在和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白恩培产生了心理不平衡。

为了拿到腾冲的一个大型房地产项目,开发商送给白恩培的现金和礼品价值就达到了数千万元。在云南主政的十年里,白恩培频繁利用矿产、土地和房产等开发项目收受钱财,他的妻子张慧清也在其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在云南当地曾流传着一句话,有事找“张姐”,在云南没有“张姐”办不了的事。

张慧清在前台办事收钱,白恩培在幕后默默地支持。在昆明市的一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为了拿到项目,企业老板陪张慧清打牌来拉近距离,对方还在张慧清的要求下,以1500万买了个手镯。

张慧清酷爱翡翠和玉石,白恩培喜欢红木和茶叶,所以很多行贿人都投其所好,挑选名贵珍品送给他们。在办案中,从白家查获的藏品多得让办案人员震惊,其中翡翠手镯都是用一个绳子一系。就这样,白恩培将“招商引资”变成了权钱交易的手段。他对此忏悔,共产党多年培养的省委书记,怎么变成这样子,我给党组织带来的损失太大了,在此我向党和人民表示真诚的、深深的谢罪。

在第四集《利剑出鞘》中,原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聂春玉为我们揭开了山西腐败的一些内幕。

2003年到2011年间,聂春玉在吕梁市先后担任市长、市委书记。他落马的主要原因,是在吕梁任职期间大肆买官卖官,严重程度在山西全省都相当突出,吕梁也因此成了山西“塌方式腐败”的一个典型缩影。

聂春玉主要问题是大肆卖官鬻爵,调查认定有30个人给他行贿,其中有29个人是党员干部,遍及吕梁市所辖全部13个县市区。这些党员干部给聂春玉行贿的同时,也在收受他下属党员干部的贿赂。聂春玉跑官、买官、卖官,自己带头把整个班子、整个队伍带坏了。在十八大以来,吕梁市当地共有5名地厅级干部,83名县处级干部,因为违纪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1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聂春玉表示,山西为什么腐败严重,关键是有资金来源。煤炭黄金十年,基本上就是2002年开始煤炭(趋好)形势就好了,吕梁又是51%的国土面积下面都有煤,掌握实权的这一部分官员,就是矿主所行贿的对象,他们会围猎当地的县委书记或县长。

聂春玉反思,过去这些年,山西确实存在反腐力度不大、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中央抓反腐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

作为落马后接受采访的最高级别官员,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在《利剑出鞘》中也讲述了自己如何步步走向腐败。此前,有不少知情人士表示,发现苏荣的问题并不难,他把江西当做自己的私人领地,大搞卖官鬻爵,堡垒稍有松动就全盘瓦解。

2013年五月,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江西,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第一轮巡视。苏荣正是因为这次巡视中发现的线索而最终落马。巡视组进驻到江西后,在和个别当地干部的谈话中,捕捉到一个耐人寻味的信息——在有关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选举的一次会议中,苏荣丢了将近50票,得票数是倒数第一;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时候,他又丢了将近70票,他的得票数在当选代表中是倒数第二。

随着巡视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巡视组反映苏荣在江西主政时的各种问题,尤其反映苏荣的家人、亲戚在赣插手工程建设和干部人事,并收受钱财。据透露,苏荣这个案件一共有十多位亲属都涉案了,这种家族式腐败是非常典型的。

苏荣的妻子于丽芳在当地被称为“于姐”,很多人反映她在当地擅权干政,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江西景德镇是有名的瓷都,于丽芳非常喜欢瓷器,为了托她办事,不少人投其所好,买来各种名贵瓷器上门送礼,于丽芳来者不拒,甚至主动索要。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苏荣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在青海和甘肃担任省委书记期间,虽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但都是小问题。然而到了江西,他就开始毫无顾忌、大肆贪腐。

苏荣被查实的第一个线索,是涉及南昌钢铁集团改制的资产贱卖问题,苏荣指示省国资委必须选择一家特定企业,并要求降低评估价格贱卖给这家企业。这背后是他的老婆和女儿收受了巨额的好处费。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干部坚持原则。

比如一名冶金集团的董事长反映这样搞会出问题,立刻遭到了苏荣的打击报复。这名董事长本来要出任省国资委的副主任,而苏荣就把任命给搁置下来。这立刻在江西省的领导干部中形成了极为恶劣的用人导向。

后来,于丽芳生病住院,在深圳做手术。江西就有一些干部乘飞机到深圳,拿着礼金去探望,拿了人家的钱就得兑现人家的位置。正如他的下属省地税局原局长王平所言,我看他(苏荣)收了钱无动于衷,别人送钱给我,我也没反应了。江西为什么出现大量高级干部腐败,答案就在这。

为何出现两名外国高官

“老虎”、“苍蝇”一起打,是外国媒体报道中国反腐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这句形象的比喻,现在已经在全球有了很高的知晓度。在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中还出现了两张外国面孔,分别是美国财政部原部长亨利·保尔森和俄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他们对中国反腐高度认可。

美国财政部原部长保尔森表示:“我很赞赏习近平主席的举措。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腐败更为严重的损失和隐患,所以反腐至关重要。我认为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据公开资料显示,保尔森于2006年7月就任美国第74任财政部长。在此之前,他曾担任大型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同时他还有个外号叫“中国通”。

据报道,保尔森曾访问中国达70多次,与中国建立了紧密联系。

在保尔森担任美国财长的任期中,两国开设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2006年12月14日至15日,首次对话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和时任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分别作为两国元首的特别代表共同主持此次对话。

保尔森还曾出版一本介绍自己与中国高层领导和商界领袖的交往的书《与中国打交道》,也曾在《财富》杂志中发表文章建言中国城市化,其中就提出过城市财务系统的缺陷助长了债务、腐败等问题。

另一位出现在专题片中的外国面孔是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你们对腐败分子处理很严厉。但经常这些反腐的方法又能得到人们的好感,其中也包括我。”

据新华社报道,罗戈津上一次访问中国是在今年的6月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中方主席汪洋曾在6月19日至20日在黄山与俄罗斯副总理、俄方主席罗戈津举行会晤。

罗戈津在访问期间表示,俄方始终视中方为可靠的战略合作伙伴,愿加快与中方在重大项目等领域的合作,把两国务实合作提高到新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中俄政府首脑(总理)会晤始于1992年,定期会晤机制始于1996年。

(人民网2016.10.17、《新京报》2016.10.19等)

【链接】

中纪委专题片这些深意比细节更精彩

展示的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反腐意志中纪委拍这样的反腐大片,不是想证明自己的业绩,也不是在故意刻画细节,而是想通过展示审查的严格细致凸显党中央反腐的决心和全党全国人民支持反腐的“民心”。其意志之坚定再度表明不管是谁,不管哪个级别,不管以哪种形式,只要腐败了就会面临党纪国法的严惩。因为腐败分子不仅有纪委在盯着你,而且有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盯着你,这就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含义。

“永远在路上”指的是哪条路其实很明确正风反腐永远在路上,这绝不是一句套话。我们走的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开展什么工作,评价任何功过,都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公平正义。而腐败和歪风邪气不仅侵害人民的直接利益,还在毁坏社会的公平正义,摧残人民对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所以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天,我们就必须和腐败及歪风邪气战斗一天,这就是“永远在路上”的含义。

反腐成本应该这么算成本一词原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用在反腐上意义就深了,一些人质疑反腐成本,其实就是想质问:这样反腐值不值、对不对?我觉得这样发问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反腐是在“治病”,是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没有健康的“肌体”,什么都等于零,所以这个“本钱”要舍得下。一些人甚至把所谓的“经济不景气”现象也归咎为反腐的过错,这是真正的无知,没有公平的市场规则,没有清朗的政治生态,再繁荣的经济人民也不能分享,我们岂不失去了“民心”这一最大的成本?这笔“账”一定要算明白。

腐败游戏,官员们真的玩不起在这部大片里看着那么多官员们忏悔,你可能会涌动出各种情绪,但是有一份感悟你应该有:腐败游戏官员们真的玩不起。官员们所有的荣誉、自尊和自信其实都是建立在自己对权力公正性的尊重和维护上的,一旦开了以权谋私的口子,不管有没有被查处,人格早就碎了一地,在行贿者的眼里这样的官员不再有任何的级别,也不会有丝毫的尊重,看似官员们谋取了巨额利益,其实行贿者在官员们那里获取的利益更多更大,而且胃口越来越难满足,最后基本都是贪腐的官员对行贿者言听计从,俯首称“臣”,实在是太傻太悲凉。

再深的套路也有起底的时候做局越深,自己陷的也会越深,不能自拔,这是我看片中揭示腐败套路后的感受。在这些套路中,归根结底有根利益的主线在,“抖动”这根主线,不管上面“挂”了多少人,盘了多少结,拐了多少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这根利益链条总会侵害周边关系人、甚至是普通群众的利益,进而引发人们的反对、反抗。所以不管腐败的局做的多深,多隐蔽,最终都会展现出这样的困局,起底只在早晚,没有例外。(《法制晚报》2016.10.18等)

猜你喜欢
白恩培专题片腐败
天耀中华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片尾曲)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腐败至死怎么死
大型理论文献专题片《跨世纪红星》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