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齐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学术贡献*

2016-02-04 03:02张维昊
教学与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张维昊

斯威齐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学术贡献*

张维昊

斯威齐;经济思想;学术贡献

保罗·斯威齐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者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本文将斯威齐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以《资本主义发展论》和《垄断资本》为节点,划分为萌芽、成长与成熟,以及拓展与深化三个时期,总体概括了斯威齐从西方主流经济学领域转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的转变历程,以及他主要的学术贡献,这有助于我们把握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特征与发展规律,更好地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保罗·斯威齐(Paul Marlor Sweezy,1910-2004)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者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出版后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大萧条之前,德国和苏联(以及之前的俄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几乎垄断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但在大萧条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逐渐转移到西欧和美国。在这一过程中,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不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包容与重视,是在对峙之中不断发展,成为了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源泉。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处于发达资本主义现实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双重包围之中,在一定意义上对资本主义弊端看得更加清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也更为宽阔,因此在理论基础、理论特征、方法论以及具体分析工具上都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所区分,[1]这对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这其中,斯威齐是第一位系统的、有影响力的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介绍到英语世界的经济学家,之后凭借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分析又成为了美国新左派(激进政治经济学联盟)的思想源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外综合研究斯威齐经济思想的文献并不多见。其中M.C.霍华德和J.E.金在其专著《1929-199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英文原版出版于1992年)中用单独一章的篇幅介绍了斯威齐与巴兰合著的《垄断资本》一书的起源、基本内容、影响力及评价,并涉及了斯威齐其他方面的一些经济思想。[2](P110-122)2004年斯威齐去世后,《每月评论》继任主编约翰·福斯特发表了长篇悼念文章,详细介绍了斯威齐及其创立的社会主义杂志《每月评论》在资本主义的批判分析和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领域所做的重大贡献,[3]之后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为斯威齐撰写了词条“Sweezy, Paul Marlor(1910-2004)。”[4]M.C.霍华德和J.E.金也发表了题为《保罗·斯威齐的经济学贡献》的纪念文章,总结整理了斯威齐的主要著作,评价了他的各种学术成果,并充分肯定了斯威齐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5]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也相对较少。颜鹏飞在《激进政治经济学派》(1996)中简单介绍了斯威齐的《资本主义发展论》和《垄断资本》两本专著,并提及了他的经济剩余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6]顾海良和张雷声在《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2006)有关垄断资本学派的内容中介绍了斯威齐的垄断资本理论,并在之后的章节中涉及他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些思想。[7]程恩富和朱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2006)中分散地论述了斯威齐的《资本主义发展论》、垄断资本理论以及斯威齐对利润率下降的质疑等内容。[8]姚开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2010)中以“斯威齐的经济学说”为题用单独一节的篇幅介绍了斯威齐的生平、主要理论和其他经济思想。[9]除上述专著外,卢周来(2005)回顾了斯威齐的学术生涯与成就,以此纪念他的逝世。[10]孙寿涛(2006)介绍了斯威齐的生平和主要著作,论述了他对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及贡献。[11]孙乐强(2008a[12],2008b[13],2010[14])分别以斯威齐(及巴兰)的《资本主义发展论》、《垄断资本》为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他们的一些理论分析和观点。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保罗·斯威齐的经济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见。除了几篇纪念性的论文外,仅有的文献之中,对斯威齐的研究或是零散地分布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或学说史的专著之中,或是仅仅针对其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经济理论的研究,如垄断资本理论等。因此本文将以第一手文献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梳理斯威齐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总结其学术贡献,这有助于把握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特征与发展规律,以求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开拓创新有所帮助。

一、1934-1942:经济思想的萌芽时期

保罗·斯威齐1910年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家庭,他最早接触经济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读于哈佛大学期间。到1932年本科毕业时,斯威齐已经学习了一部分经济学的研究生课程。在这期间,他所接受的经济学教育主要是新古典式的,包括马歇尔的经济理论以及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理论等,这构成了斯威齐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基础。从哈佛大学毕业后,1932-1933年期间斯威齐来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进修学习。在伦敦的这一年可以说影响了斯威齐的一生。虽然师从哈耶克和罗宾斯,继续接受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教育,但现实中的大萧条危机,以及与身边年轻学者的激烈讨论,使得斯威齐逐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道路。

1933年斯威齐返回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37年毕业,之后开始担任哈佛大学的讲师一职。虽然斯威齐自认为“从伦敦返回哈佛时就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15]但他的这一学术立场并没有反映在之后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之中。在1934年斯威齐发表了第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庇古教授的失业理论》,对失业问题进行了一个典型的新古典主义的分析。[16]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受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出版的影响,虽然接受的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教育,斯威齐首先成为了一位坚定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做了许多研究(并改变了他之前关于失业问题的看法)。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之外,作为哈佛大学的教师,斯威齐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一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之中,正是对这一课程讲义的不断完善,奠定了他撰写《资本主义发展论》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从1934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到1942年代表性著作《资本主义发展论》的出版,这一时期可以看做是斯威齐经济思想的萌芽时期,体现了他从凯恩斯主义完全转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程。

斯威齐在这一时期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个:首先是1938年出版的《美国民主的经济方案》,这是由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一些年轻的经济学家共同撰写的一本小册子,斯威齐是其中的七位作者之一。这本小册子是将凯恩斯《通论》中的理论和政策建议应用到当时的美国经济上的一个典型例子。斯威齐等人在书中呼吁美国政府应持续增加政府支出、继续推行预算赤字、将公共设施及铁路收归国有等,在当时的华盛顿引起了很大反响,为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7]第二个也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关于寡头垄断企业定价问题的“弯折的需求曲线”理论,又被称为斯威齐模型。具体来讲,由于寡头厂商会意识到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因此当其中任意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其他厂商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并不会追随其行动;但是当某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时,其他厂商为了避免自己的市场份额减少也会同时降价,由此就形成了折弯的需求曲线。[18]这一理论解释了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刚性现象,是主流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价格理论的代表性文献之一,而它最早出现在斯威齐1937年的博士学位论文《1550-1850年英国煤炭工业的垄断与竞争》之中,[19]这也表明了斯威齐一开始就对垄断问题非常感兴趣,可以说关于垄断问题的研究贯穿了他整个学术生涯。

这一时期斯威齐的最后一个学术贡献是他为当时的罗斯福新政机构——国家资源委员会所做的关于“美国经济中的利益集团”的分析报告。斯威齐在报告中指出,通过互相兼任董事和最小化控股股权等手段,美国的大资本家们组成了八个最大也是最有力量的“利益集团”,有证据表明,这导致了美国经济的领导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20]此外斯威齐还在1939年和1940年为其他罗斯福新政的政府机构,包括临时国家经济委员会(在当时主管美国的经济分析)以及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做了关于竞争和垄断的分析。上述这些分析报告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斯威齐开始萌发的左派经济思想,是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奏。

二、1942-1966:经济思想的成长与成熟时期

得益于在哈佛大学教授社会主义经济学课程的经历,斯威齐在1942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资本主义发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对于斯威齐本人来说,标志着他的研究领域和经济思想全面转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正是从1942年起,斯威齐就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经济现实与理论进行深入和有影响力的分析,特别是对美国的资本主义体制,因此这一年可以视为是斯威齐经济思想成长与成熟时期的开端。

《资本主义发展论》全书共分为四篇,其中前三篇是对马克思本人以及之后他的追随者的经济思想的阐述,分别以“价值与剩余价值”、“积累过程”和“危机与萧条”为题,涉及劳动价值论、利润率下降规律、转形问题以及经济危机理论等问题。第四篇是“帝国主义”,其实是分析了斯威齐所认为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垄断阶段,包含了他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21]统筹全书来看,《资本主义发展论》不仅是一本在英语国家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材,也是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释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专著,因此在出版后很快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确立了斯威齐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地位。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之前,美国没有出现任何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探讨,这本书拉开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美国传播与发展的序幕,并对之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及激进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崛起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分析史》中多次提到《资本主义发展论》,他“强烈推荐”这本书,“令人敬佩地介绍了马克思以及绝大部分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经济思想”。[3]

1942年秋,在《资本主义发展论》出版后,斯威齐就离开哈佛加入了美国军队,投身于反法西斯战争之中。其中的大部分时间,斯威齐是在战略服务处的调查分析部工作,任由该部门发行的一份实事通讯的主编,并在1946年凭此获得铜星奖章,这也催生了他战后创办自己的杂志的想法。战争结束后,斯威齐发现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他作为一位声名在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并不能在哈佛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由此赋闲在家,度过了一段隐居研究的生活。之后在1949年,斯威齐创办了独立的社会主义杂志《每月评论》并任主编(直至2004年去世),1952年在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下成立了每月评论出版社,为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激进政治经济学家以及社会主义者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和理论阵地。从1945年秋离开军队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十几年间虽然也受到了麦卡锡主义的压迫和迫害,政治环境恶化,但斯威齐仍然笔耕不辍,写作了很多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和评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其中早期的一部分文章被收录到《作为历史的现在》一书中,其余文章多见于《每月评论》,是与胡贝尔曼(《每月评论》的另一位主编)的合作成果。除此之外,斯威齐还编辑了一卷包含三个关于转形问题的经典作品的书,分别是庞巴维克所著的《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终结》、希法亭所著的《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判》以及博尔特凯维奇所著的《对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基本理论构建的修正》(由斯威齐翻译成英文)。

1957年保罗·巴兰的《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一书由每月评论出版社出版,巴兰在书中提出了经济剩余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在20世纪中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发达国家的积累体系,第二部分则是说明了不发达国家是如何被帝国主义国家吸取和滥用其经济剩余的。其中第二部分内容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声誉,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依附理论的基础,而对于第一部分内容,事实上巴兰和斯威齐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就力图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与论述,其成果就是1966年出版的《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这本书是斯威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垄断资本》是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重要分支之一——垄断资本学派的奠基之作,对于开拓西方马克思主义、激进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视野起到过重要作用,从而成为美国垄断资本学派以及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思想来源之一。巴兰和斯威齐在这本书中,把大公司作为分析的出发点,以当代最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即美国的经济现实为依据,以经济剩余的产生和吸收为中心线索,详细阐述了垄断资本理论。[22]《垄断资本》出版后,在学术界及全社会受到了热烈评论,是当时新左派的教科书,并使得巴兰和斯威齐成为当时最知名的美国经济学家。

笔者认为,从1942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论》到1966年的《垄断资本》,这一时期是斯威齐经济思想成长与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斯威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内的研究历程是持续而又有转变的。持续的是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中是以帝国主义的面貌出现的,在《垄断资本》中则是绝对的研究主题,甚至《垄断资本》中的一些内容可以追溯到斯威齐早期的弯折的需求曲线理论。转变的则是斯威齐的研究立场,从传统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转变为“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即从“老左派”转变成了“新左派”的经济学家,这突出地表现在《垄断资本》中用经济剩余的概念取代剩余价值,用经济剩余增长规律取代利润率下降规律,并得出了自己独特的结论。虽然对这一转变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背景下,斯威齐以其成熟的思想体系,回应了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呼唤,破解了当时“官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停滞不前”的状态,拉开了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复兴的序幕。

这一时期斯威齐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他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斯威齐首先将前人的各种危机理论进行了分类,分为利润率下降的危机和剩余价值实现困难的危机,并对前者持批判态度。实现困难的危机又分为比例失调危机论与消费不足危机论,斯威齐支持消费不足危机论,将比例失调论放于次要地位。之后斯威齐分析了消费不足危机论的实质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抵消消费不足倾向的力量或因素等。斯威齐的危机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史中有着重要地位,影响了好几代的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使消费不足问题成为接下来几十年内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斯威齐的第二个学术贡献就是垄断资本理论。巴兰和斯威齐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经济剩余增加的规律取代了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因此经济问题的关键就是剩余的吸收。随着收入的增加,资本主义的消费在需求中的份额趋于减小,同时由于采用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导致投资也受到阻碍,结果由于长期投资不足,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有强大的趋势走向停滞,而迄今为止的投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依靠销售努力与军事支出所推动的经济浪费以及金融部门的扩张来补偿的。然而所有的这些补偿都具有自我限制的特点,并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导致加倍的矛盾。

三、1966-1997:经济思想的拓展与深化时期

1966年《垄断资本》出版后,斯威齐一方面继续承担《每月评论》杂志主编的工作,另一方面受全世界各个大学的邀请,做了很多讲座,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学术影响力。在这期间他的经济思想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或者说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扩大了,带来了更加深入的经济分析,不仅是对资本主义,而且涉及了社会主义问题。在前文所述的两个时期里,斯威齐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而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现实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情况的改变,斯威齐也相应地拓展了他的理论研究对象。因此这一时期斯威齐的经济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继续用垄断资本的理论框架,对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经济问题,如滞胀、金融扩张、经济全球化以及环境污染等的研究;二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分析,特别是东欧、苏联等斯威齐称之为“革命后社会”的国家。关于这一时期的时间划分,笔者取1966年《垄断资本》的出版作为起点,1997年斯威齐的最后一篇论文《再谈或少谈全球化》的发表作为这一时期的终点。

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方面,斯威齐与哈里·马格多夫(胡贝尔曼去世后接任了他的主编职位)几十年内持续加强研究分析,利用原有的垄断资本框架去解释重新出现的停滞问题、金融不稳定性的增加,以及经济全球化等问题,撰写了一系列分析与批判性文章,其中的重要文献被编纂成集出版,分别是1970年的《美国资本主义的动向》、1977年的《繁荣的终结》、1979年的《美国资本主义危机的深化》、1987年的《停滞和金融爆炸》以及1988年的《不可逆转的危机》。斯威齐在上述这些论文集中都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金融扩张在停滞中的作用和后果。斯威齐曾经多次指出,如果有针对《垄断资本》的批评,那一定是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资本主义经济内由停滞所带来的金融部门的扩张,尽管书中简要地阐述了这一问题。因此斯威齐在后来对此做了一系列研究,认为金融扩张可以吸收和利用经济剩余,对抗经济停滞,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金融不稳定性的问题。[23](P23)“资本积累过程中的金融化”是近年来资本主义历史的三个主要变化之一,另外两个变化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增速的下滑(滞胀)以及垄断和寡头垄断状况的加剧。[24]金融资本力量的上升起因于停滞,而不是生产扩张的结果,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带来了深远的后果。在《金融资本的胜利》一文中,斯威齐写到,“在早些年没人能想到,如同资本主义自身一样古老的投机资本(金融资本),会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的主宰,更别说是主宰整个世界了,但它实际上做到了。”[25]斯威齐与马格多夫关于停滞与金融扩张的论述后来被约翰·福斯特所继承,并结合斯威齐的垄断资本理论,发展出他自己的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分析的“垄断金融资本理论”。[26]

除了上述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外,斯威齐还关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东欧诸国、古巴等,主要进行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可以称之为“革命后社会”理论研究。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1969年的《社会主义在古巴》、1971年的《论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1980年的《革命后社会》等等。“革命后社会”理论是这一时期斯威齐重要的学术贡献,主要的分析对象是苏联和东欧。斯威齐对苏联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他的《社会主义》一书,在当时斯威齐支持斯大林的非市场化的计划经济,反对费边思想,还认为兰格模式“妨碍了计划经济的优势的发挥”。[27](P233)之后在《论向社会主义过渡》一书中,斯威齐对当时东欧实施的以市场机制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手段的所谓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表面上的社会主义,实质还是“斯大林式的官僚政治制度”,是为商品拜物教及其相关的虚假和异化意识的盛行而重新创造条件,因此是一条重新回到阶级统治并最后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28](P71)

斯威齐在1980年的《革命后社会》一书中进一步分析道,尽管苏联通过革命走上了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它没有继续沿着社会主义路线走下去,而是恢复了阶级关系——给予它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29](P138)在这本书的结尾(五年后戈尔巴乔夫上台),斯威齐写到,苏维埃体制已经“进入了停滞期,虽然不同于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停滞,但同样也找不到出路”,[29](P151)某种意义上预言了苏联的解体。尽管之后又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事件,斯威齐仍然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的未来。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被问道,“这个世界和你刚建立《每月评论》杂志的时候相比,距离社会主义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斯威齐的回答是,“如果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出现,那我们现在比当时要更为接近了”。事实上,关于社会主义的未来,斯威齐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认为,反对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的革命将集中在发达资本主义的边缘,社会主义的未来在于第三世界的劳苦大众、被剥削阶级,而不是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或是苏联和东欧的新社会阶级。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将斯威齐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以《资本主义发展论》和《垄断资本》为节点,划分为萌芽、成长与成熟以及拓展与深化三个时期,总体概括了斯威齐从西方主流经济学领域转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以及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分析拓展到对社会主义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分析的转变历程。斯威齐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在年轻时就踏上了学术生涯的巅峰,并在之后继续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与教育事业之中,其学术影响力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与经济现象,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指导,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也是进行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巨大宝库,因此,时代与经济形势的发展赋予了我国开拓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使命与意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和梳理斯威齐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学术贡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理论创造与实践应用,帮助我们更好地创新发展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 程恩富,朱奎.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总貌[J].江苏社会科学, 2007,(6).

[2] M.C.霍华德,J.E.金.1929-199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M].顾海良,张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 Foster, John Bellamy. The Commitment of an Intellectual: Paul M. Sweezy (1910-2004)[J]. Monthly Review, 2004, 56(5).

[4] Foster, John Bellamy. Sweezy, Paul Marlor (1910-2004)[A]. In Steven N. Durlauf and Lawrence E. Blume (ed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Z].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5] King, J. E. & Howard, M. C.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s of Paul Sweezy[J].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 16(4).

[6] 颜鹏飞.激进政治经济学派[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7] 顾海良,张雷声.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 程恩富,朱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欧美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9] 姚开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 卢周来.富有魅力的保罗·斯威齐[J]. 读书, 2005,(5).

[11] 孙寿涛.保罗·斯威齐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J].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06.

[12] 孙乐强.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巴兰和斯威齐的《垄断资本》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3] 孙乐强.从历史本质论到历史运作论:“资本主义”的理解历程——保罗·斯威齐的《资本主义发展论》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08,(5).

[14] 孙乐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的消亡与革命主动权的转让——巴兰和斯威齐对革命主体的诊断[J]. 江西社会科学, 2010,(1).

[15] Sweezy, Paul M. An interview with Paul M. Sweezy[J]. Monthly Review, 1999, 51(1).

[16] Sweezy, Paul M. Professor Pigou’s theory of unemploymen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34, 42(4).

[17] Sweezy, Paul M, and R.V. Gilbert et al. An Economic Programme for American Demo-cracy[M]. New York: Vanguard Press, 1938.

[18] Sweezy, Paul M. Demand Under Conditions of Oligopol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39, 47(4).

[19] Sweezy, Paul M.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in the English Coal Trade,1550-1850[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8.

[20] Sweezy, Paul M. Interest groups in the Ame-rican economy[A].In U.S. Natural Resources Committee(eds.). The Structure of the American Economy[Z]. Part I, Appendix 13.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39.

[21] 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M].陈观烈,秦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2] 斯威齐,巴兰.垄断资本[M].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7.

[23] Magdoff, Harry, and Sweezy, Paul M. Stagnation and the Financial Explosion[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87.

[24] Sweezy, Paul M. More (or less) on globalization[J]. Monthly Review, 1997, 49(4).

[25] Sweezy, Paul M. The triumph of financial capital[J]. Monthly Review, 1994, 46(2).

[26] 王旭琰.从垄断资本到垄断金融资本的发展——评“每月评论”派论资本主义新阶段[J]. 国外理论动态, 2011,(1).

[27] Sweezy, Paul M. Socialism[M].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1949.

[28] 斯威齐,贝兰特.论向社会主义过渡[M].尚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29] Sweezy, Paul M. Post-Revolutionary Society[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80.

[责任编辑 陈翔云]

A Study of Sweezy’s Development Context of Economic Thoughts and Academic Contributions

Zhang Weihao

(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Sweezy; economic thought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Paul Sweezy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merican economic scholars in the 20th century, a famous Marx economist and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Marxist economics in Europe and America. In this paper, Sweezy’s development context of economic thought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including the embryonic period, the growth and maturit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peri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Sweezy’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major academic contributions from the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to the field of Marx Economics. This will help us to grasp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rules of Marx’s economics in Europe and America, and to develop a bette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张维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简明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