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歌舞乐综合形式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

2016-02-04 07:17
黄河之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歌唱舞蹈

姚 萍

(郑州科技学院音乐系,河南 郑州 450007)



高校歌舞乐综合形式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

姚 萍

(郑州科技学院音乐系,河南 郑州 450007)

摘 要:歌舞乐是集歌唱、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音乐人不懈追求。但是现有高校音乐教育中却把歌舞乐分离来教与学,造成音乐学习者技能单一,就业面狭窄,对音乐事业的发展也大为不利。通过简述歌舞乐形式的历史发展,分析现有高校歌舞乐的教学现状,阐述歌舞乐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提出对高校歌舞乐发展教学改革建议,帮助音乐教育者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歌舞乐文化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歌唱;舞蹈;音乐;表演艺术

歌舞乐是集歌唱、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晚会形式便是歌舞乐晚会,因为歌曲能调动观众的情绪,歌词和旋律能够引起观众思想的共鸣;舞蹈能烘托出环境的氛围,展现出优美的身姿和非凡的视觉效果;而音乐则能表达情绪,衬托情感,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韩国歌舞、印度宝莱坞歌舞及美国音乐剧能在中华大地上大受欢迎的原因所在。所谓韩风、日风、美风来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精神的传播。这些不由得会让我们这些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去思考我国高校歌舞乐综合形式教学现状及改革的研究。

一、歌舞乐形式演变的由来

在我国浩瀚的音乐长河中,曾经不断闪耀着歌舞乐的熠熠光辉。其中最重要的有相和歌、相和大曲、清商乐、曲子、大曲、戏曲、歌剧、音乐剧等等。通过学习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发展脉络也是从最基础的“清唱”到“有伴唱无伴奏”再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最后到歌唱、舞蹈、表演、交响乐、数码舞美有机结合的综合性高科技舞台音乐剧方向。

二、对高校歌舞乐分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我国音乐艺术院校和普通院校的音乐学院和音乐系中,声乐、舞蹈、表演、器乐这些都属于音乐专业的不同方向,各个院校一般都会在本科阶段的第一年或者前两年同时开设声乐、形体训练(舞蹈)、表演(有些是舞台表演课程)、钢琴等主专业课程;同时还在不同学期由浅入深地开设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指挥、中外音乐赏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一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全方位学习音乐知识的阶段,学习者会感到学习的内容有些杂,其实不然。这些课程都是完善音乐系统知识的重要环节,各门功课都很重要。如果每门课程的知识都能学好,并且能够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再加上艺术实践的磨练和坚持,一定能够大有所为。所以本科阶段第一年或前两年同时开设主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程极其重要。但是在分专业后(有的院校是进校就分专业,但第一年或前两年钢琴、声乐、舞蹈都同时学习),也就是从第二年或第三年直到毕业只学习自选的一门主专业课程(例如钢琴或舞蹈或声乐等一门主专业课程),其他则不学的教学现状却是比比皆是,不妨先举例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下这种分离式的教学现状。

(一)声乐准备(声乐主修的教学现状)

现实中声乐主修的教学主要内容和时间大都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声音,有了好的声音就会先声夺人,这就要求在唱法上面注意气息、共鸣、咬字、唱腔及歌唱的通道打开等等。做到位这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些人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都在琢磨、学习。

其次是谱面,唱好一首歌必须把谱面上的歌词、歌谱全部理解透彻并唱准确。这里就可以结合并运用钢琴技能来帮忙,我们可以自己把谱面弹出来,并且在出问题的地方多弹唱几遍,甚至可以把速度放到你能唱对、唱清楚的节奏上来,所以说自身对钢琴的学习对于声乐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同时钢琴还能一一校正音准问题,音准问题会出现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者身上,甚至也会出现在很多歌唱家身上。当歌唱家在现场比赛或现场演出时,由于身体不适或者对场地不熟悉等原因也会造成音准出问题。而解决音准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多听、多唱、多跟着钢琴练,需要长时间的磨砺。

再次是情感,情感在声乐演唱中是勾人魂魄的杀手锏,一首歌能不能打动人就看演唱者能不能做好情感处理,做好了它就能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绎。而情感处理关键在于文化底蕴,这就应了“学习音乐的人最后比的就是文化”这句话。

(二)舞蹈训练(舞蹈主修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音乐类院校、音乐学院和音乐系中,舞蹈课程一般只为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并且开设的舞蹈课程也比较全面,它们会在不同学期由浅入深地开设芭蕾基训、民族民间、中国古典舞、现代舞等舞蹈课程。舞蹈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会排练一些有技术、有难度、有水平的成品舞蹈进行演出、比赛。有的舞蹈专业学生也会在上大学期间在校外带舞蹈课程以积累舞蹈教学经验。在这个舞蹈学习、演出、教学实践的共同作用下,舞蹈专业学生的水平会越来越高。而声乐、表演、器乐这些非舞蹈专业的学生一般只开设形体课程或形体舞蹈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相对简单,且开设时间也会相对短暂,一般各个院校在本科阶段的第一年或者第一年和第二年开设。

(三)表演磨合(表演主修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音乐类院校一般都开设表演课程,有的课程名程是表演,有的是戏曲表演,有的是舞台表演。表演课程一般进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内容,斯氏是现实主义戏剧表演,也称为“体验派”。斯氏表演体系提出“要学习、观察、倾听、热爱生活”。它要求演员在每次演出前都预先深入研究人物形象的生活逻辑,再进行重新创造。我们所看到的影视表演多为斯氏表演体系。戏曲表演一般进行梅兰芳表演体系内容,主要以经典戏曲片段为主。中国戏曲是歌、舞、剧结合的代表。舞台表演在各高校的授课内容多以小品、话剧片段、歌剧片段、音乐剧片段为主。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举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高校歌舞乐这种综合表演艺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相对独立着教与学,这或许能造就一些专才,但是对于培养多技能的复合型音乐人才却是不利的,最好是将这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三、高校歌舞乐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在我省乃至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一般都较为单一(音乐学生一般只有一门主专业),这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各方面知识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音乐市场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歌舞乐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一)强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当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在台上能演、能唱、能跳,在台下能编、能创、能导。使得学生成为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对高素质、高知识、高能力人才的迫切需要,满足学生就业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其实这也是高等音乐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开展歌舞乐创新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法强调单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开展歌舞乐创新模式,加强声乐、舞蹈、表演等等音乐类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音乐课程的优化配置。歌舞乐的创新模式可以表现在课堂上,例如多开设歌舞乐课程,并在课程中进行歌舞表演、歌剧、音乐剧、话剧片段的排练,并把声乐、舞蹈、表演有机的运用到排练过程中;歌舞乐的创新模式还可以表现在舞台实践演出中,即排练出来的作品用以舞台实践演出中。演出可以面向学校,也可以面向社会,歌舞乐教学本身也是科学研究。这样就把高等学校教育的三大职能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他们相互交融,缺一不可。

(三)歌舞乐课堂化模式的推广

歌舞乐课堂化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声乐、舞蹈、表演课程的教学。在声乐课中推广歌舞乐,有利于将声乐作品动态美。演唱时就不必像以往一样呆板的站立,可以加入丰富合适的舞蹈动作,升华声乐作品的舞台表现;在舞蹈课中推广歌舞乐,有利于舞蹈表演的抒情美。一些难以肢体语言表现的东西可以用一段唱词或一段独白来表现,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四)歌舞乐改革的意义

高校歌舞乐改革对于学生而言,有益于学生专业技术的提高,有益于学生舞台艺术的实践,有益于学生能力素养的培育,有益于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高校歌舞乐改革能够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乐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高校歌舞乐改革的意义就更为重大,它不仅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歌舞乐文化,还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有益的音乐文化,更重要的是要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发展我国现有的歌舞乐文化。

四、对高校歌舞乐发展教学改革建议

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就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学生能够在声乐、舞蹈、表演等方面齐头并进、综合发展,我们可以考虑在教学改革上做些调整,比如像医学、建筑类专业多增加一学年学习时间;比如以纯粹的学分制来鼓励有能力和志向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修几门其他专业;比如在平时考试形式中采取歌舞乐综合表演的形式进行考核等等。当然这些改革还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多方面进行协调和配合,还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研探索。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高校歌舞乐综合形式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研究成果(2015-JKGHZD-0683)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歌唱舞蹈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舞蹈课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