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数据新闻报道特色分析
——以《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为例

2016-02-04 08:04张孟军
传媒 2016年9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党报新闻报道

文/张孟军 张 玮

党报数据新闻报道特色分析
——以《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为例

文/张孟军 张 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据新闻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读者的青睐。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的数据新闻基本贯穿于两会报道的全过程,可圈可点,颇有特色。本文以《人民日报》在2016年两会期间的数据新闻报道为例试做分析。

数据新闻选题内容更符合读者需求

数据新闻是将传统新闻报道与数据技术相结合,通过分析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用可视化方式呈现给受众的一种新闻报道模式。数据新闻不仅开拓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创新了报道的形式。党报作为我国以时政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报纸,在引导舆论,诠释党的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我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转型期,《人民日报》在今年两会期间充分考虑读者需求,利用数据本身的特点,大幅拓宽数据来源,精准分析百姓热点,凸显了数据新闻的报道特色。

一方面,在数据新闻的选题上,《人民日报》更侧重于选择群众关心的话题。比如,《人民日报》在3月4日的第16版,推出了数据新闻报道“两会来了,八大话题很火”,从社会保障 、医疗改革、打虎拍蝇和环境保护等8个方面分析群众关心的话题。此外,《人民日报》在3月7日的第10版和第11版,推出了数据新闻报道“畅想十三五 生活更美好”,用可视化数据和文字相结合的分析形式,对“收入达到中等偏上”“饭碗端得更加踏实”“更多农民工变市民”“老有所养安享晚年”“高铁出行更加便利”“天空变蓝河水变清”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另一方面,在实践操作中,《人民日报》充分发挥其新闻专业人才的敏感和策划优势,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呈现独家报道,给群众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3月3日的“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我从基层来(代表委员议国事)”报道,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结合两会代表的建议把2015年的工作和成绩用数据进行直观、有条理的展示。同日,《人民日报》的“百姓眼中的‘十二五’(两会@你)”也充分利用数据分析,通过图文形式,理性展现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取得的成就。正是这些成就的可视化呈现,让群众清楚认识到收入高了,保障好了,岗位多了,既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又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这种通俗易懂的呈现形式,不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也更加符合群众的需求。

数据新闻版面编排更具艺术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党报编排技术已越来越具艺术性。传统的报纸编排,基本上都是以含蓄委婉的手法,通过花线、题花、图表和图片等手段,达到对称、均衡的艺术效果。这种方法契合了党报严肃的特色。但是,数据新闻的出现,使党报版面编排有机会走出传统的思维限制。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与传统编排方式的有机融合,成为党报在编排上紧跟时代,满足读者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优势,用图表、图解、图形、地图等,丰富信息的“可视化”形式,并结合传统美学艺术,展现版面魅力,不仅给读者美的享受,还使两会的信息深深镌刻在读者的记忆之中。

2016年的两会报道,《人民日报》在整体编排上更加突出 “可视化”特色,版式风格和色彩运用也更独具匠心。在版式风格上,《人民日报》的“两会e客厅”均使用了复合式标题,每期都配有深度数据。这样就把版面的文字、数据、图表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有组织、有战斗力的“正规化部队”,达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目的。同时,《人民日报》数据新闻自身的“可视化”呈现及色彩的合理运用,也使传播效果增色不少。比如,呈现绿化环境的用绿色,呈现发展成果的用红色等。色彩与数据图示的结合,使版面风格有了丰富的内涵,色彩选择也更简洁、朴素、大气、稳妥而具个性,成为主流报纸的一大特色。

报纸编辑排版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报纸各种要素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人民日报》数据新闻用“可视化”对数据信息进行解读和表达,独具匠心并具有视觉艺术,让群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认知与美学洗礼,唤起了群众的精神觉醒抑或审美思考。

数据新闻报道形式更易为读者接受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也促使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不断创新。在数据新闻产生之前,党报大都以文字为主,对数据运用得很少。由于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出色表现,使党报新闻的报道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凭借自身拥有的两会数据优势,不断挖掘出极具新闻价值的报道。比如,刊发于3月7日第11版和第12版的《畅想十三五 生活更美好》一文,就是在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视化图形信息和文字报道,使读者对“十三五”描绘的蓝图一目了然。再如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在一版设置的“代表委员议国事”专栏,陆续刊登了《新发展新理念落地生根》《决胜全面小康 迈向伟大复兴》《协调发展 奏响民族复兴协奏曲》等文章,这些新闻报道就是结合代表委员的议案,配以经过数据分析制作的精美图表或图示,以此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读者方便地读出数据背后的事实。

当今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图述新闻”成为新闻可视化的重要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以图代文,用图来阐释事实,捕获读者的视线和注意力,使读者接受信息方便易懂,有效地提升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人民日报》在呈现数据时,多以“一图读懂××”的标题出现,比如,3月3日第10版的“一图读懂创新发展”、第11版的“一图读懂协调发展”、第12版的“一图读懂绿色发展”等。也有以“数说××”的方式呈现,比如,3月3日第11版的“数说协调”、3月13日第10 版“数说公安改革”等。这种以直观新闻图表或图示形式所呈现的新闻报道,不但为读者提供了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还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数据新闻的多元互动呈现使传播效果更佳

多媒体信息传播是以网络为基础,在电子媒体上展现的一种传播形式。但对于纸媒来讲,实现数据新闻的多媒体信息传播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人民日报》在历年的两会报道中,充分利用了其全媒体平台的“中央厨房”,量身定制特色各异的新闻产品,形成了多品种、规模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

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在往年“两会e客厅”栏目的基础上,把“点赞榜”改为相关话题的有关数据,以帮助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事实信息。在3月13日的第8版,《人民日报》“两e会客厅”邀请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与代表、专家进行对话,报道中清晰易读的数据信息,不仅展示了“十二五”气象成果,还展望了未来的气象发展趋势。当然,如果读者要想更为深入生动地了解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下方的二维码观看视频信息,或者在网络电子版上点击“两会e客厅”图片,链接到会客厅视频。其中视频链接说到“气候变暖”也是使用视频数据图表传递给受众的。

此外,以数据新闻带动网络版,是纸质版和网络版共同扩大媒体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国内纸质媒体大都建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但大部分是纸质版的翻版。《人民日报》建立的“中央厨房”,不仅在报纸上活用了数据新闻,而且还使用二维码深挖了更多的数据信息,使纸质版和网络版相互补充。这种形式,一方面,扩大了党报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与受众形成互动关系,体现了多媒体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结语

数据新闻时代,党报也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党报尽管是以传播和宣传主流价值观为己任,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报纸。但是,党报完全可以加强与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从今年的两会报道看,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充分利用数据技术,遵循新闻生产的基本流程,利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的方式,利用“图述新闻”的报道形式,充分满足了“读图”时代受众的需求,深受群众喜爱。

作者张孟军系河北传媒学院讲师张玮系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副社长 、河北传媒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数据新闻的商业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为:2015030521)成果。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党报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