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公开课的口语传播创新实践
——以央视《开讲啦》节目为例

2016-02-04 08:04文/罗
传媒 2016年9期
关键词:陈坤公开课听众

文/罗 幸 王 添

电视公开课的口语传播创新实践
——以央视《开讲啦》节目为例

文/罗 幸 王 添

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公开课担负着传播知识与价值观、引导公众行为的重任。但由于其以教育为传播目标,在电视上开办“课堂”,因此容易引发观众的反感。如何在口语传播层面上建立和谐平等的传受关系?如何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如何挖掘电视演讲的内在价值?如何准确定位主持人与嘉宾、受众的传播功能?这些问题都成为电视公开课吸引更广大受众参与和观看的关键所在。中央电视台的《开讲啦》节目,坚持平等、互动、参与的节目理念,尝试变“你讲我听”“你传我收”为“相互倾听”“彼此理解”,用自己的口语传播创新实践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独到的注解。

建立和谐平等的传受关系

“传播是一项技巧性很高的活动,不同的传播方式会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如果电视公开课固守“教与学”的姿态进行口语传播,并使用刻板化的语言,甚至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那么不要谈“头脑风暴”的形成,甚至极有可能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从而损害传播效果。相反,若演讲者以交朋友的方式,交心、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对方也会反馈同样的态度,认真倾听,认真接受。这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人际沟通。传播学者巴赫纳对此下了一个定义——人际沟通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也就是说,电视公开课要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沟通过程中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协助其认识自我,最终促进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维系。

在这方面,《开讲啦》拥有自己的理念:借助语言的表达建立平等和谐的传受关系,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传播效果。2012年8月27日至今,该节目经历了季播到周播,播出频率的提高证明了节目日益提升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当然,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开讲啦》在每季之间都会做出一些改进,以实现求创新、谋发展的传播目标。

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

为了营造一个愉快的谈话气氛,《开讲啦》会在主持人与嘉宾初次见面时精心设计“开场白”,使观众对将要与之沟通的对象和话题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其中一期嘉宾为陈坤,他说:“上台之前我非常的紧张,特别的紧张,我一直跟周边的朋友说,你别跟我说话,我紧张,他们没一个人相信,他们认为我演了很多戏在任何场合都应该淡然,但我十分紧张,直到我听到撒贝宁刚才的笑话那么冷,我突然充满了信心。”这句坦诚加幽默的开场令现场笑声连连。事实上,面对现场300位观众和10位青年代表的“审视”,再加上“图书馆”的学术式场景布置,嘉宾怎能不紧张?陈坤式的坦诚换来了听众内心的共鸣。接着,陈坤在陈述完一个观点后点到一位青年代表,“你为什么点头?”小伙子略带惊讶地说:“因为我比较认可你的观点。”陈坤顺势说:“我们就来追溯这个思维方式,好吗?”在节目的整个过程中,这一不经意间的互动足以令观众感觉受到重视,并且有兴趣继续发展这段关系。

在“开场白”之后,《开讲啦》还十分注意建设双向性的传播模式。在节目中,不能只是一方的喋喋不休,对方也要谈谈自己。《开讲啦》中嘉宾演讲部分其实只占三分之一,其余的三分之二是嘉宾与青年代表和现场观众的互动提问,在提问中,青年代表也会讲述自己的故事,以便增进双方的关系。双方皆打开心房,开始更深层次的心灵交流,这是双方关系由浅入深的过程。仍以陈坤的那期节目为例,在交流过程中,陈坤承认自己从小是一个自卑的男孩,上了大学还有仇富心理,年轻时对财富和名气也会过分追求,暴脾气、爱计较,这种在众人面前“揭短”甚至是暴露自己“阴暗面”的行为,不仅不会使受众反感,反而更增加亲近感。在《开讲啦》中,没有炫耀、没有争功,有的只是嘉宾淡然讲述自己曾经的彷徨、迷茫甚至是生死之间的惊险,而受众也会在其中找到共鸣。站在讲台、讲述平凡、不需炫耀、成就自明,这正是借助话语表达出的正能量。

挖掘电视演讲的内在价值

就嘉宾面向受众演讲的形式而言,其更像是口语传播学者们所说的公共传播。“公共传播一般指的演讲,系指一位或多位的传播者,向多位听众进行讯息传达的过程。”笔者认为,与同类节目相比,《开讲啦》的互动性更强、话题性更深、趣味性更足,而支撑这种传播效果的正是演讲的三种内在价值:“谈话特质”“透明传达”“活力自信”。

口语传播先驱维南斯在20世纪初创造了“谈话特质”一词,他强调演讲是与听众谈话,而非训话,他相信演讲重在沟通而非表演,是一场自然、双向的沟通。因此谈话式的话语样式不仅拉近了演讲者与现场听众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嘉宾和电视受众的距离。在《不完美,怎么了?》这期节目中,黄西以松弛、质朴、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以被拒绝、被辱骂、不被外界看好来获得听众的“同理心”。他会根据不同受众来调整谈话内容,比如,当青年代表有中国留学生时,他会多讲些自己的留美经历以及实验室的趣闻;他也会避免一些“高深词汇”而走平民路线,听黄西说话,绝对想不到他是生化博士,抛弃晦涩的学术用语代之以机智幽默的言语,更能起到劝服作用。

笔者认为,演讲的关键在于透明,而透明在于坦诚,在于真实。当演讲者站在300位观众面前,没有过多时间去遣词造句、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时,只能老老实实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无论是刘德华、周杰伦,抑或是马云还是李彦宏,在青年学子们面前,他们只能坦诚相待。《开讲啦》所选话题都是当今青年正困惑的,比如《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相信奋斗的力量》《若你不行,没人能行》等,这些极具价值的话题若听众接受不进去,将是很大的损失。如果演讲嘉宾能清楚鲜活地传达出主题含义并被听众接受、理解并转化为具体行动,节目的价值也将实现。

演讲中的活力、自信能够感染人,增加可信度。但活力、自信不代表高分贝、大嗓门,而是指语气的感情色彩、分量以及语言的感染力。华人神探李昌钰博士的演讲极为有趣,全程以残忍的凶杀案为主轴,中间插入几段温馨的小故事,传递诸如“听妈妈的话”“要使不可能变成可能,首先要自我评审”“大学只提供一张月台票,能否成功抵达要靠自己”等小建议,看似在讲悬疑,实则传递着正义观、梦想观甚至是婚恋观,将教育寓于无形中。75岁的李昌钰博士意气风发,侃侃而谈,如同一位智者在传授“锦囊妙计”,同时,艺术化的叙事方式也为这场演讲增色不少。

准确定位主持人与嘉宾、受众的传播功能

作为《开讲啦》的主持人,撒贝宁的作用较以往的节目弱化不少,只在开头、结尾和中间的串场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得出色,实在考验人的功底。好在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小撒将“量”的弱化变成“巧”的应用。李昌钰博士一共在《开讲啦》亮相两次,第一次的结尾处,撒贝宁想见识李博士的“武力”,结果话还没说完,就被李博士摔了一跤,突如其来的意外增加了节目的“笑果”,到了第二期结尾,小撒说:昨晚做了一个梦,上次扫堂腿,这次大背跨,所以这次不等李博士动手,我自己主动倒下。结果小撒滑稽倒地,引得现场爆笑不断。这种前后呼应的方式不仅让人们见识到了艺术化的处理美感,也令观众对撒贝宁的机智活泼更加喜爱。搞笑活泼固然重要,但学识丰富、专业权威更是主持人持续受到观众欢迎的关键。撒贝宁很擅长总结嘉宾演讲的重点,帮助受众提炼观点,更好地接受嘉宾所传递的正能量,此时,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助手。

与主持人地位的弱化相对的是受众地位的强化,这主要体现在其互动参与程度的提高。《开讲啦》中三分之二的部分是嘉宾与受众的互动,分为与现场300位观众的“小纸条”交流和与10位青年代表的提问交流。笔者认为“小纸条”的设置十分巧妙,比如小纸条问黄西“您为什么这么性感?”“有没有人说您长得像土拨鼠?”“作为一名科学家,您还能背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吗?”等诸多脑洞大开的问题。而到了青年提问环节,又会有人问“您怎么看待父母要求孩子争当第一名?”“要不要追求完美?”“人生是要有意思还是有意义?”等直面社会现象的深刻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匿名性心理,诺依曼“沉默的螺旋”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在意见环境的压力下,不敢表明自己真正的想法,但匿名的小纸条中,提问会更加劲爆、“无厘头”。因此,小纸条的提问一般起调动、活跃气氛的作用,青年代表的提问更多涉及人生、社会等大问题,二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者罗幸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王添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陈坤公开课听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100张碟片成就
表达心情
陈坤:在行走中传递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