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之大爱:评话剧《共同家园》

2016-02-04 09:07桑吉东智
西藏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话剧

桑吉东智



家国天下之大爱:评话剧《共同家园》

桑吉东智

【内容摘要】2016年1月25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帮扶、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创演的“重大爱国主义历史题材多媒体史诗话剧”《共同家园》在拉萨首演,受到了媒体、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之前在京、沪两地演出,同样大受观众青睐。作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近年来的大手笔,话剧《共同家园》无论从选题、改编还是从创作思路到表演方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本文从话剧《共同家园》的创作背景、故事结构、表演、舞美、音乐等方面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话剧;共同家园;评论

引子

2016年1月25日晚,由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中央统战部中国西藏文化发展促进会、解放军艺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国家话剧院帮扶、西藏话剧团创演的“重大爱国主义历史题材多媒体史诗话剧”《共同家园》在藏戏艺术中心剧院隆重首演。这部话剧的排练,全程都是在北京以“以剧代训”的方式进行,2015年9月19日在北京图书馆剧院进行审查汇报演出。2015年12月7、8日,作为上海戏剧学院建校70周年的献礼在该校进行了演出,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而2016年1月25日这场是在西藏的首场演出,演出让观众眼前一亮,赞誉不断,从故事、表演、舞美、音乐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了“多媒体史诗话剧”的魅力。该剧实属西藏话剧团近年来创作演出的巅峰之作。

背景

《共同家园》这部话剧的故事是根据一段真实的历史改编而成的。虽然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但是一旦了解就会铭记一生。

如今,在四川阿坝汶川县三江乡麻柳村周边的山上研究专家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坟。经过对墓碑探析和对当地老百姓的询问才知道,这些坟的特殊是由于它里面埋葬的并不是逝者的尸骨,而是一条条毛辫子和一些简单的遗物,因此这些坟被人们称之为“辫子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浙东重镇定海、镇海、宁波。宁波城守将不战而逃,城门洞开,致使宁波被英军占领。为了挽回“天威”,道光皇帝任命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征调各路兵马,前往浙东收复失地。在这样的形势下,四川总督宝兴接到圣上六百里加紧谕令,要求挑选2000名屯兵前赴浙江军营听候调遣。四川嘉绒藏区的土司兵和土屯兵原来只有守土之责,后来随着改土归流的政策的实施以及与中央王朝关系的密切,加上他们的骁勇善战,土司兵与土屯兵逐渐成为了清王朝主要的兵源之一,服从朝廷的统一调遣。在清朝乾隆年间,大小金流域的土屯兵和瓦寺地区的土司兵,就曾与清军一同抵抗郭尔卡(今尼泊尔)对西藏的侵略。藏羌士兵们取得过“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西藏”的战绩。被誉为“雪豹军”,其中少数勇士被封为“巴图鲁”(满语勇士之意)。

1841年末,清政府的调兵令传到了四川加绒(今阿坝州)瓦寺第20代土司索衍传和大小金流域守备阿木穰手中。面对国家危难,索衍传的亲弟弟瓦寺土舍索文茂、守备哈里克会同大小金川流域守备阿木穰,率藏羌军近2000人开赴东南沿海,与清兵一起保家卫国。

藏羌远征军的勇猛和不畏生死,大大增强了清军全体将士胜利的信心。这些头戴虎(狐)皮帽的藏羌士兵让清军将领奕经欣喜不已。1842年3月,奕经下令发动了收复宁波、镇海和定海的浙东反击战,这是清王朝第一次主动反抗外来侵略者。1842年10月3日深夜,阿木穰率领百余名土屯兵攻打宁波城西门。英国人提早识破这次攻打计划,索性让阿木穰率领的土屯兵进城门后突围。《浙江鸦片战争史料》中描述为“他们是以一当十、撬窃奋勇、战则争先、没有后退的”。英军以火球、火箭加以攻击,由于宁波城中街道狭窄土司兵、土屯兵难有躲藏之处,牺牲极其惨重,阿木穰与士兵一同阵亡。与此同时,瓦寺守备哈克里及其率领的土司兵在镇海附近作为清军将领朱贵的先头部队,从命夺取招宝山上的要塞远城。这支藏羌远征军与汉族将士们并肩作战,并以“不战胜宁战死”的决心面对当时世界第一位的海军强国的坚船利炮,最后于1842年3月15日,朱贵父子、瓦寺守备哈克里及部下壮烈牺牲。对此,英军上尉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中写到“自入中国以来此创最深”。

慈溪县县城百姓为纪念抗英烈士的功绩,募得巨款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捐资在大宝山麓建立“高节祠”。在祠中树立武显朱贵庙碑,在座祠庙的右殿上,阿木穰、哈克里的英明至今赫然在目。《清史稿列传》、清光绪年间《慈溪县志》和庙碑上都有这样的记载:“绅士议胃大金川土司阿木穰、瓦寺土司哈克里先于功复郡城阵亡,忠义气合可以附祀”。我国著名史学家夏燮在《中西纪史》一书中“海疆殉难,宁波阵亡”一章里写道:“四川土司军首入郡中其死尤为惨烈”。

据历史记载最终是由瓦寺土司索衍亲弟土舍索文茂将牺牲将士的辫子、腰牌、指甲等遗物带回家乡,牺牲将士的家属才得以安葬遗物而有了后来的“辫子坟”。今汶川县龙溪乡过去喝杂酒的时候,老人开坛就要讲他们的前辈在浙东作战、扛枪抬炮趟过水田,进攻威远堡的那些英雄事迹。

四川画家梅开先生以此段历史为背景,经过深入走访与调研,用画笔再现了两百年前藏羌将士这一壮烈而神圣的保家卫国之征,这幅大型的国画叫《御辱记》。

故事

真实的历史总能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触动,更何况是“辫子坟”背后这段藏羌远征军为保家卫国伸张民族大义的可歌可泣的史诗般的真实历史。话剧《共同家园》能够将这段历史作为剧本创作的原型和背景,本身就为该剧奠定了如史诗般的叙事基调和故事框架。然而,作为舞台艺术的话剧,仅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历史真实是不够的。戏剧要讲究故事的起承转合、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处理以及戏剧表演必须的故事情节等等。因此将真实的历史故事转化成舞台艺术的剧本是有难度的,尤其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历史往事要在戏剧舞台上呈现更是难上加难。对于《共同家园》来说,首先编剧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共同家园》的剧本绝对是经历过推敲和打磨的。2015年3月笔者收到了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拉巴团长发来的剧本初稿,让笔者审读并给些建议。虽说当时只是初稿,但是故事的构架都非常完整且人物关系很清楚,问题仅仅是一些民俗层面的小细节而已,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张小兵作为非藏族的编剧这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后来又收到了修改稿,整个故事的框架进行了一些调整,有些繁琐的场次和情节都剔除了,整个故事读起来非常紧凑而流畅。1月25日这场演出中,笔者看到了整个故事的叙事框架相对笔者年初读过的两个阶段的剧本更精进,对故事情节取舍和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衬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使整个话剧故事既尊重了历史真实,同时也将戏剧张力发挥到恰到好处。

另外我们在幕后人员名单中看到总导演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白皓天,副导演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尼玛玉珍,而编剧除张小兵以外还有中国评剧院的冯静和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尼玛顿珠。在演出中可以看到,很多表演情节的“藏化”,尤其在很多地方有必要时台词用藏语,在不影响整剧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的前提下,这些藏语台词的偶尔出现,使得故事和人物回归了地方历史场景当中,为整部话剧增色不少。从中可以看得出来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导演尼玛玉珍和编剧尼玛顿珠为整部话剧的贡献。

在剧本不断打磨、在民族特色和地方民俗文化的细节上下功夫的前提下,话剧《共同家园》认真实历史为背景,最终呈现的故事内容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大清鸦片泛滥,贪腐横行,清军孱弱,香港被占,道光皇帝无奈对英宣战。在无兵可调之际,大臣提议调派由先祖乾隆皇帝亲自组建的藏族代本军去抗英。当一纸调兵令传到藏区时,世袭代本和土司奉旨而行。为了遵守先辈的承诺,他们组织了2000多名藏族勇士身穿虎纹藏袍,腰胯藏刀走出雪山草地,千里奔袭赶赴宁波海边与汉、蒙、满、羌等民族勇士一起抗击英军。但终因武器落后抵挡不住英军的炮利船坚,浴血疆场全部战死在宁波抗英前线。他们的辫子,由唯一幸存的代本军官的儿子带回了家乡,英雄魂归故里,雪山动容、江河呜咽。

故事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伟岸形象以及作为人的儿女情长,在代本巴萨·索朗旺庆带领藏兵赶赴宁波抗英的大的架构的同时安排了代本儿子巴萨·丹增多吉、爱慕代本的德东·梅朵兰泽和她的哥哥、松杰家族的土司、代本军团的将军德东·松杰彭措。通过代本巴萨·索朗旺庆与儿子、与爱慕她的女人以及处处与他做对、甚至有点不服他领导的松杰彭措土司的关系和互动,有血有肉地表现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另外在故事最后代本儿子巴萨·丹增多吉与清兵将军图强的女儿图莲儿之间的爱慕情愫以及最终失去父亲的两人把英雄们的辫子一同带回故乡的情节更人性地表现了这一悲壮的历史真实。

总之,故事以“藏援”为视角,既再现了历史真实,也幻化出舞台艺术的一切因素,把这一悲壮而神圣的历史过往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地表达出来,真可谓家、国、天下的情怀都在其中有所体现。不仅有地方的、民族的、局部的历史真实,也有国家的、人类的、普世的价值和大爱,是西藏话剧团近年来的大作。

表演

无论任何一门舞台艺术,表演应该是最核心的部分,好的表演会让很一般的故事情节也变得有意思,而表演不到位再精彩的剧情也会黯然失色。话剧《共同家园》里看到了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几乎所有的优秀演员,小普布次仁、多布杰、扎西顿珠、仁青顿珠、大普布次仁、阿旺仁青、索朗卓嘎、拉旺罗布等等,都是目前西藏话剧团最优秀的演员。整部话剧的表演无论语言、还是表演亦或是情绪都非常好,这样的表演气氛让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其中有几场戏的表演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多布杰老师表演的清军将领亦经贪腐横行的形象,从语气到肢体整个表演入木三分,把所饰演的角色塑造得恰如其分。另外男主角代本巴萨·索朗旺庆扮演者仁青顿珠和女主角德东·梅朵兰泽的扮演者索朗卓嘎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尤其是那场婚礼前相互之间的倾诉表演得很动容。亦经的两位贴身侍从的扮演者阿旺仁青和洛桑达瓦的表演也非常好,他们相互之间的嬉笑怒骂和嬉皮笑脸地迎合亦经的表演深深印刻在观众的脑海里。另外不得不说的是汉奸那约翰这个角的扮演者特邀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夏帅老师的表演,是整场表演中最棒、最具细节、最有记忆的表演,对人物个性的把握非常精准。他一出场我们几乎看不到与他搭戏的演员,眼球始终都跟随他的走位,包括谢幕都那么精彩。夏帅老师精彩的表演无形中成为一种标杆,作为普通观众时不时地将夏老师的表演跟其他演员的表演作比较,这一比较我们也能看出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演员们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尤其是年轻的演员们,在对人物角色的把握上,在表演的细节上都需要向夏老师、多布杰老师他们这些前辈艺术家学习,学习他们对表演工作一丝不苟、细致入微的态度。

舞美

《共同家园》的节目单上写着这是一部“重大爱国主义历史题材多媒体史诗话剧”,其中的“多媒体”就牵涉到这部话剧的舞美特色。所谓“多媒体”其实就是把原来舞台的天幕改成LED屏幕,把很多环境气氛的营造依靠LED的视频画面来打造,由于视频画面的动态写实,会让舞台环境真实而生动,衬托了表演场景的鲜活。那些皑皑的雪山、绿油油的草原;那些江南的青砖白墙和那些云雾中起伏的远山;那些烽火弥漫的海港和风雨飘摇的帆船;那些炮火中若隐若现的城市一角以及那些残恒断壁……“多媒体”舞美元素的应用让传统的话剧舞台美术省了很多精力,使整个舞台美术的搭建变得非常简洁。《共同家园》的舞美除了“多媒体”的部分,还有其他如舞台的搭建和道具、灯光的效果。舞台为一个巨大的斜面,所有场次的表演几乎都是在这个斜面上进行,正中三分之一处有升降的功能,必要时此处有个半圆形的舞台可以升出舞台斜面,形成一处高地。在整个表演中应用得并不多,但是其效果出奇地好。尤其在最后宁波海战得时候,所有的抗英士兵在底处呐喊、厮杀,高台上英军将领正拿着望远镜目睹这场敌强我弱的战争。他们轻蔑的、不屑的、高高在上的姿态和那些嘲笑的言语把当时惨遭侵略的中华大地表现得淋漓精致。然而,当藏军代本巴萨·索朗旺庆凭着最后的力量冲上高台与英军对峙,他临危不惧、誓死捍卫祖国疆土的气势让高台上的英军将领也不得不为之一振。当德东·梅朵兰泽用代本的长剑殉情而亡的那一刻,高台上的英军们频频后退,他们精神已经溃不成军。虽说这场敌强我弱的战争藏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然而却占领了在人性大爱和精神境界这片高地,因此巴萨·索朗旺庆和德东·梅朵兰泽最后倒在了舞台的最高处,然而原本在此处轻蔑、不屑地目睹一切英军此时已经瞋目结舌、连连后退。因此,英军上尉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中写到“自入中国以来此创最深”,这不仅是战事上的“此创最深”也是精神上的“此创最深”。

这个斜面舞台与背景LED画面的结合加上舞台上一些简单装饰的点缀,一会是高原牧场,一会是漫漫征程;一会是江南小城,一会是海港战火;舞台的简洁并没有影响每一场戏剧场景的营造,反而更加丰满和鲜活。尤其在整场演出气氛最激烈的当下,所有的舞台效果犹如一场鸿篇巨制的大荧幕作品,把观众带入到史诗般情景中,深受感染。

音乐

话剧是语言的艺术,但是唯有语言远远不够,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她又是一门综合了各种艺术手段而呈现的结果。音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一部好的舞台艺术作品,对观众的影响是多远,有时是故事打动了人,有时是某个人物走进了观众的心里,有时只是某段台词感染了人,有时是某段音乐或某首歌让观众记忆犹新。《共同家园》里有很多音乐,这些音乐在表演和舞台美术之外为话剧增添了无可替代的光彩。而对于笔者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整部话剧结尾的那首歌《雪浪花》,是由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优秀歌手次仁央宗演唱的,歌词写到:

一朵朵雪浪花怒放在雪山之巅

那么洁白那么深情

她歌唱着美丽的家园

哭泣着破碎的山河

是汉子就擦去那心中的悲伤

一路向东与大海深情相拥

是英雄就勇敢面对苦痛

金戈铁马烈火照亮壮阔前程

一朵朵雪浪花

飘香在大海之滨

多么晶莹多么芬芳

她亲吻着幸福家园

吟诵着大地的诗篇

藏汉一家

那是浪花呼唤雪花

魂归故里那是先祖对英灵的奖赏她是脊梁

那是屹立不倒的信仰

何需丰碑

雪浪花开又一个春天

即使雪山被大海淹没

我也是那雪山的魂魄

奔腾在大海的浪尖上

即使雪山大海淹没

大海也会将我深深托起在祖国的苍穹里

这首歌经过次仁央宗饱含深情的演唱,再加上话剧结尾代本儿子巴萨·丹增多吉与清兵将军图强的女儿图莲儿把英雄们的辫子送归故里的情节,就像是一首电影的主题歌那样,把所有的情绪都放在一首歌里,飞扬在历史的天空,一切犹如一壶陈酿的酒,沉醉之后的甘洌才是最真的表达。也像英雄们故去的背影,唯有辫子回到了故乡,悲壮的历史并不会改写,唯有留给后人的精神和爱才是永恒的财宝。

观后

《共同家园》是笔者目前为止看过的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无论是故事题材还是编剧、表演、舞美、音乐都让笔者深受感染。这部话剧首先是选题非常的独到,从历史深处挖掘了“辫子坟”这样鲜为人知却可歌可泣的历史往事,用“藏援”的角度呈现这一关乎家国天下之大爱的主题,既长民族志气,又扬爱国之情。其次,在创作的思路上打破壁垒,与国内顶级艺术院校和表演院团合作,既紧随了时代的步伐,又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让西藏和内地的艺术家共同打造精品,在相互交流、学习、协作的过程中完成了这样的力作。另外,在舞台艺术和表演观念上有了质的飞越,在表演方式上与当今国内最优秀的院团看齐,再加上西藏本土文化和民族语言的增光添彩,使《共同家园》有了非西藏自治区话剧团莫属的特点。

综上所述,话剧作为舞台艺术、表演艺术,笔者认为“表演”始终是最核心的东西,“多媒体”也好,“史诗话剧”也罢,无论如何这一切都是形式上的东西,再好的剧本、再美的舞台,如果演员的“表演”不到位,这些外在和前提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共同家园》的成功离不开参与其中的所有演员精彩的表演,尤其是各位主演和前辈艺术家丝丝入扣、不留痕迹的舞台实践。也是在表演上,我们看到了西藏本土演员与国内顶级院团艺术家之间的差距,看到了我们还有进步和提升的空间,也许这样的发现和感知是话剧之外收获,也是《共同家园》这部话剧给未来西藏话剧艺术发展最好的养分。无论如何,话剧创作的根本要立于舞台艺术的本质上,作为语言和表演的艺术,立足和发心于此,再借助更多的形式于手段,才能大放异彩、流芳百世。

【作者:桑吉东智,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责编:敖超)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 1004-6860(2016)01-0073-06

猜你喜欢
话剧
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风格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台湾话剧百变女王”姚坤君的大陆话剧实验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话剧《新北平市长》剧照选登
贝亲2015贺岁话剧《二胎攻略》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国国家话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