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出版之路

2016-02-04 12:23任民锋
山西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乐亭唐山文化遗产

文 / 任民锋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出版之路

文 / 任民锋

唐山地区的非物质遗产十分丰富,是唐山特色文化的代表。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传播,而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文章结合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在传承与保护方面的现状,探讨了数字出版在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的意义所在及其发展途径,以求助力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唐山文化的软实力。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出版

保护和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时代的课题。唐山虽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遇到了保护与传承的困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数字出版的出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关于数字出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关于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出版内容的一种新兴出版业态。它将出版内容转化成可以被计算机系统识别的二进制代码,再由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整合,然后存储进光盘、磁盘等介质中,最终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来进行阅读和使用。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定义。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体现了群体认同和民族历史,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出版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个人的所有物,而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集体创造的杰出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如果口耳相传活动终止,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1]由于社会开放带来的文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愈来愈少,严重威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离世,则很可能使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永远消失。[2]因此,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已经迫在眉睫。而数字出版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

首先,数字出版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有利于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传统的保护方法,主要是以文字记录和物品收藏的形式来保存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但是由于物理性质以及各种人为的原因,图书文字资料容易出现破损、毁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失真。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时间上出现断层或者空间上发生变化,它们就很难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完整的保护,甚至无以为继,直至消失。数字出版的应用,打破了这一传统手段的局限。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不仅能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相关信息,而且还可以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穿越时间,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借助数字出版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实现时间与空间的重组,摆脱原有因素的局限和束缚,实现永续传承。

其次,数字出版具有良好的虚拟感知体验,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数字出版可以通过复原与再现技术,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记录,而制作完成的数字化虚拟信息资源,又可以供人们学习、交流与创新。此外,数字出版还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做出极其逼真的虚拟世界,例如,釆用数字动画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形式,复原、再现历史文化场景、事件,使人们加深对历史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用户通过特定的程序,可以实现人——机的交互感应,进而产生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在场感”。非物质文化遗产借由这种阅读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产生现实的认同感。这也就是说,通过数字出版的图像式阅读,可以让读者在不和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接触的情形下,实现体验式的阅读,使读者更加全面地感受非物质文化。这将大大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

再次,数字出版可以降低复制发行的成本,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共享。传统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制发行方式,往往费时费力,而且达不到和原件完全一致的效果。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则可以在虚拟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将其进行数字化转变。随着数字出版形式从桌面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游戏出版发展到手机出版,用户只要轻轻地点击鼠标就可以反复复制,随时随地进行分享,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和利用。数字出版的这种特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不仅大大节约了成本,减少了人力,而且还可以实现更为广泛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信息化交流,增进人们对区域非物质文化的了解,方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三、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一)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非常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承载物,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唐山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当地的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缔造了灿烂的文化,并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著名的“冀东三枝花”——评剧、皮影、乐亭大鼓,丰润七树庄麻糖、马兰峪铁画、刘美烧鸡手工制作技艺、呔商文化等等。其中,乐亭地秧歌和乐亭大鼓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亭皮影、刘美烧鸡和牛角雕刻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吊桥缸炉烧饼、罗锅子香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亭大鼓、乐亭皮影戏、乐亭地秧歌、乐亭民歌、吊桥缸炉烧饼、罗锅子香油等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山地区的宝贵文化财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唐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出思想的光芒

唐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淀的民俗文化,蕴含了先人的智慧和思想。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出当地先民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是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体现了礼让与仁义精神的“仁义胡同”,既连接了交通,方便了百姓出行,也和睦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它脍炙人口,代代相传,流芳至今。还有发生在河北省迁安市龙(泉)山脚下滦河岸边的“老马识途”的故事,几乎世人皆知。又如与唐山方言密切相关的“呔商”文化,创造了“东北三个省,无处不乐亭”的辉煌,集中体现了唐山先民取得财富的艰辛和智慧。加强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唐山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需要。

(三)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地域性与开放性

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唐山百姓们的创造,是唐山地方特有历史面貌和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蕴含了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体现和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性格气质、娱乐生活和审美观念,并深深地融入到了当地人的血液与生活中。唐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唐山人的骄傲与自豪,是其展现自身特色,进行不同文化间交流的名片。唐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它本身的产生与发展之中,也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弘扬之中。例如,唐山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和六届评剧票友大赛,宣传评剧文化;又组织拍摄了《沉香救母》等多部反映乐亭民间艺术的电视专题片等。集地域性和开放性于一身的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唐山的文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以数字出版保护和传承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运用数字出版技术,不但可以全面、真实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而且还可以借助网络,将以数字形式存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出去,实现更大范围的流传与共享。数字出版技术为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的新思路,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积极建设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数据库。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大,种类分散,利用数字出版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将零碎、大量的信息加以整合,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进行编排,形成涵盖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在内的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读者可以使用配套建立的多体系、全方位的搜索引擎,快速地找到相关的资源。充分发挥数字虚拟技术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实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并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其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门研究。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出版之前,还必须加强对数字化建设的专门研究。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出版,不单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加强同先进地区的交流和学习,总结和吸取成熟的经验以供借鉴。例如,作为非遗大省的陕西,数字化起步很早,已经形成了多项目、多种类的非遗数据库,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经验。他们的许多经验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此外,专业的数字出版机构也要“形成具有高度战略性的出版视角,整合当地其余民俗文化的出版资源,促进不同民俗文化产物之间的配套出版,达到保护民俗文化的目的”。[3]

再次,要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教育,培养文化自觉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体现了民族特性,凝聚着民族精神。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数字技术,构建立体化的传播渠道,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版,打破时空局限,使更大范围的读者知道、了解、认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基地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出版物引进学校,从孩子抓起,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例如,2009年路南区实验小学成立了“七彩光皮影社团”,提供场地并配备专人与设备,对学生进行文化培养,提高了学生文化自觉性,为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最后,要加快进行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道路建设。唐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开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将数字媒体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有机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成功的网络出版作品,其背后都蕴涵着本土化精神的力量。”[4]将唐山这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在文化产品上进行流通,就会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既可以为相关的从业者提供一定的经济回报,还能够在传承人的继承,文化保护资金的筹措,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提供更为优质的条件,以确保唐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五、结语

将唐山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出版的方式进行整理、收集,进而出版,不但有助于唐山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增加唐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而且还可以促进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中华文化的整体软实力,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邓琼飞.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开发的途径[J].出版广角,2016,(6).

[2]陈晓艳,喻晓玲.环塔里木非遗“飞代表性传承人”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16,(1).

[3]杨晓兰.浅议木版年画的出版与传播——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J].出版广角,2015,(11).

[4]李文秀.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产业经济发展[J].出版广角,2014,(3).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6-0135-03

2016年度唐山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唐山“美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TSSKL2016-0028。

(责任编辑:虞志坚)

任民锋(1983-),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图书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档案学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乐亭唐山文化遗产
有趣的乐亭话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唐山香酥饹馇圈
乐亭大鼓生存现状及其发展方向预测
乐亭大鼓让校园盛开德育之花
灵石县马和村晋祠庙及其乐亭考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