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发展 创新中超越
——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理念探源

2016-02-04 12:23朱春花
山西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说月报新文学叶圣陶

文 / 朱春花

传承中发展 创新中超越
——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理念探源

文 / 朱春花

《小说月报》是20 世纪 20 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新文学期刊之一。叶圣陶作为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在主编《小说月报》期间,糅合了前任主编具有个性的编辑特色,传承中有发展,创新中有超越。他具有示范意义的编辑实践, 使《小说月报》给期刊界带来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感和时代感。他的编辑主张也深深影响到这份期刊的发展方向和整体风格。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使他富有特点的编辑思想得以贯彻和实现,从而推动了《小说月报》走向成熟。

叶圣陶;《小说月报》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出版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一生从事编辑工作70多个春秋,可以说,编辑工作伴随他的一生。他在公开场合多次宣称:“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作家不是我的职业。”[1]

《小说月报》革新前由王蕴章、恽铁樵主编,革新后由茅盾、郑振铎和叶圣陶主编。这五位主编的编辑主张各具特色,在推动《小说月报》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叶圣陶的编辑主张糅合了前任四位主编的特色,传承中有发展,创新中有超越,从而彰显出特色鲜明的编辑思想。他的编辑主张也深深影响到这份期刊的发展方向和整体风格。

一、《小说月报》编辑主张溯源

编辑主张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杂志的风格,《小说月报》历任主编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小说月报》1910年8月29日创刊于上海,初由王蕴章、恽铁樵主编。王蕴章在编辑《小说月报》时,在封面和插图的设计上,体现出民初文人常见的趣味化、通俗化的编辑风格。《小说月报》创刊后他就设立“译丛”和 “改良新剧”两个栏目。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时,旧中求新,把封面插图改为典雅的中国画、风景名胜以及中西各大文豪的照片;取消了“译丛”栏目,增加了“传奇”、“附录”、“本社来函撮录”等栏目。[2]他的编辑主张纯正、严肃、简洁。

1921年1月,《小说月报》由沈雁冰主编。他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此后的《小说月报》作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代表,影响极大,堪称划时代的刊物。[3]

1923年,郑振铎接任主编。他继承了沈雁冰重评论和西学译介、指导新文学发展的编辑宗旨,同时又有所拓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他对于“整理国故”的重视。郑振铎赴欧洲游学期间,《小说月报》由叶圣陶代主编。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说月报》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主编的领导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叶圣陶在传承前任主编编辑主张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进而超越。

二、传承中发展

(一)发展新文学:吸纳包容

王蕴章在编辑《小说月报》时,设立了“改良新剧”栏目,为中国现代话剧剧本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也使这份杂志一开始就有一种趋新之势。[2]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倡导新文学以传播新思想,进而启蒙民众以改造社会。郑振铎在何为新文学与如何倡导的问题上发展了沈雁冰的观点,使《小说月报》更加符合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叶圣陶进一步发展了前任主编的编辑主张,更加注重对文学品质的倚重,即吸纳包容。他的编辑宗旨意在启蒙,更注重理性,也更符合文学和期刊媒介自身发展规律。

叶圣陶积极倡导“为人生”和“为艺术”的文学观念。他刊载“为人生”、“为艺术”的作品;经常发表具有民主主义革命和现实主义倾向的小说和论文;[4]提出“无为而为”的文学观,借用老庄思想。为,便是无为,反对“过于功利”的心态和做法。[5]这与沈雁冰以文学启蒙的操之过急心态迥然不同。

叶圣陶在前任主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但适应了文化的渐进性特征,而且更好地发挥了《小说月报》文化缔构的作用,其编辑宗旨应该说是更为科学和理性的。[6]

(二)强化读者、作者意识:切磋提高

《小说月报》在王蕴章编辑时,设立“寒山社诗钟”、“小说俱乐部”,与读者广泛交流。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开设“本社来函撮录”栏目,专门解答读者疑问。沈雁冰开设“通信”专栏,专门答复读者的反馈意见。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时,与读者增强互动,指导文学创作的方向和潮流。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时,更加注重与读者、作者的交流,激发读者强烈的参与意识。他还提倡作家们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作为一位求才若渴的主编,他在扶掖新人、催生新作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

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时期,就非常注重推出文学家的新作。郑振铎时期又推出了不少当代著名作家。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还锻炼、培养了一批文学理论家、翻译家和学者。他非常注重发现、培养和推荐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刊发许多不知名作者的作品,丁玲的处女作《梦柯》,就是经叶圣陶指导修改后刊载于1927年12月号头条位置的。[7]48

叶圣陶以高超的编辑策略,培养大量新进作者,使《小说月报》创作群体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相对闭塞走向开放,为新文学的繁荣和长远发展蕴积了无穷的动力。这是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所取得的最大成就。

(三)注重文体多样性:兼容并蓄

恽铁樵主编《小说月报》时期,注重刊登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尽量适应各个层次读者闲暇时的阅读需要。沈雁冰办刊容纳多种文学观点,稿源的体裁与题材非常丰富。郑振铎办刊文体更加多样,加强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加强对苏联文学, 特别对其文学理论的介绍。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更多呈现出兼容并蓄的开放风格。他不仅刊载了众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对海派文学、京派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流派与思潮的作品都有所涉猎,大大丰富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市场的多元化格局。[8]

三、创新中超越

叶圣陶办刊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敢于为先,敢于创新。这有赖于他过人的才智和胆略, 也得益于 他超前的编辑理念。在叶圣陶的编辑理念下,《小说月报》在反映着时代的同时,继续探讨文学本身艺术性的发展,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这个巨变时代。[9]他成竹在胸、大胆超前的编辑理念,成为跨越了那个时代禁锢的思想,超越了平凡的编辑理念,具有典型性和前瞻性,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当今编辑出版者。

(一)刊物版面设计的创新

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时,封面上的图画常换常新,而这些图画位于“要目”的上方,仅占五分之一版面,其探索意义值得肯定。并且这些图画与正文交相呼应,不仅体现出编者对于刊物艺术性的关注,而且与整个刊物注重创作的风格转向是一致的。[3]这与前期的《小说月报》相比,格调不同,具有创新性、超越性。

叶圣陶编排页码更具有创新性,他在正文的上下打上横线,将刊物名称、卷号、期号及文章名排在上方横线上;页码以期为单位统一编排,排在横线以下左、右角上。这使整个版面看来清晰、规整,检索文章更加科学、快捷。这些细节显示出叶圣陶作为编辑无微不至的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融入启蒙使命的编辑宗旨

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论文、小说和散文。他始终浸润着五四知识分子“启蒙与救亡”的精神传统。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而这种情怀始终贯穿于他的编辑生涯。他将读者设定为知识分子理想的启蒙对象,以报刊为武器,武装人民的头脑,启迪人们的智慧,实现他救国救民的理想。

(三)扶掖新人的编辑方针

善于发现新人、奖掖后辈是叶圣陶《小说月报》办刊的一贯宗旨。而提前预支稿酬、帮助有困难的作家是其作为主编的亮点之处。

为了保障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叶圣陶发现、推崇了一批文坛新秀、佳作,阻止了新文学阶段性链接的断裂,有步骤地将新文学推至一个新阶段。

关于叶圣陶对新作者的发现和扶掖,许多研究者和作者给予了高度肯定,称赞他为“宽容睿智的伯乐”[10]。

(四)多种文体竞荣的编辑风格

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选稿不再局限于个别团体和流派,而是追求文体多样性,有效地将新文学推上一个新台阶。

他对前任主编的编辑主张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创新中有超越。他从建设文学和期刊本身出发,来确定自己的办刊宗旨;在内容调整、作者培养和形式完善上始终贯穿着他的编辑宗旨。他的编辑主张是超越时代的,深深影响着后来编辑工作者。

《小说月报》既迎合了时代潮流的发展,也推动了思潮流派的演进;既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文学场域的复杂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新的文学场域的形成,对一个时期的文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11]在这方面,叶圣陶功不可没。

四、结语

《小说月报》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岁月,也遭遇了两千年来未曾有过之文化历史大变局。社会的变迁与文学思潮的演进,考验着文学刊物的应对,凸显出叶圣陶的办刊方针、编辑主张的典型性与前瞻性。当我们重新审视《小说月报》的整个发展历程,回顾新文学发生的前前后后,便会发现王蕴章、恽铁樵并非毫无建树,郑振铎编辑理念更加沉稳持重。从总体上来讲,叶圣陶对《小说月报》前四位主编在期刊范式、强化读者意识、设置栏目、选取稿件、编辑加工、扶掖新人、文体多样化方面有许多传承的地方。他秉承五四精神,在办刊形式、办刊理念上,继续发扬新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自由探索精神,在期刊版式设计、刊载内容、办刊宗旨、文体以及主体队伍构成方面较之前任主编有所创新。他具有示范意义的编辑实践, 使《小说月报》给期刊界带来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感和时代感,显现出跨时代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既体现在形式探索的丰富,也表现在自我表达的积极形态,显示出他对追求刊物个性、追求刊物质量这一永恒编辑主题的固守。他的坚持,建构了《小说月报》的独特风貌和更加辉煌的成功,使《小说月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期刊,成为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刊物之一。正如陈思和所言:“大约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史的人都会注意到,凡一时代的文学风气发生新旧嬗变之际,首先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往往是一两家期刊。”[12]

《小说月报》不仅是文学文本的展示平台,而且是一个由出版社、编辑与读者市场共同运作的文化商品。在推动《小说月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叶圣陶富有特点的编辑主张得以贯彻和实现。编辑《小说月报》,是他繁荣新文学的基点。叶圣陶始终是以作家和编辑家相结合的身份和眼光来编辑《小说月报》。可以说,厚沉敦实的《小说月报》是一份深深浸透着他编辑人格力量的文学杂志。

[1]彭加瑾.叶圣陶与编辑工作[J].编辑之友,1982,(4).

[2]谢晓霞.编辑主张与改革前《小说月报》的风格[J].东方论坛,2004,(3).

[3]于春生.叶圣陶主编《小说月报》的编辑实践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4.

[4]曲朝勃.文人群体的转型与文学生产过程的现代化[D].青岛大学,2002.

[5]王艺.道儒释对中国古代色彩文化的影响[J].山西档案,2014,(5).

[6]殷克勤.简论《小说月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之一)[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7]毅真.丁玲女士[C]//丁玲研究在国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8]张玲.文学及其场域:《小说月报》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J].文艺评论,2016,(9).

[9]彭姣.叶圣陶与1928年的《小说月报》[D].华南师范大学,2008.

[10]李秀萍.宽容睿智的伯乐——略论《小说月报》主编叶圣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4).

[11]杨扬.持重中的流变——1921年后《小说月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2]陈思和.想起了《外国文学》创刊号[J].博览群书,1998,(4).

G239.29;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6-0144-03

本文为2016年度江苏省期刊协会立项课题“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期刊的传播能力”(课题编号:2016JSQKB003)和2015年度江苏省期刊协会资助课题“新媒体发展与学术传播理念的更新——以学术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课题编号:2015JSQKA00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虞志坚)

朱春花(1966-),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编辑理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小说月报新文学叶圣陶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打的
迟到的文白交锋: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之生成
生日礼物
《尚存葆的个人档案》被两家选刊转载
小说《这条河也留不住你吗》被转载
论“言文互动”对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意义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