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转化为青年大学生成长“绿色环境”的思考*

2016-02-04 16:21李小琳
山西青年 2016年23期
关键词:物质红色绿色

李小琳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红色资源转化为青年大学生成长“绿色环境”的思考*

李小琳*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红色资源是一种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紧密相连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立足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充分对大学生成长的绿色环境与红色资源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挖掘,并提出红色资源转化为青年大学生成长的绿色环境的几点措施,希望能对青少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红色资源;绿色资源;青年大学生

近些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都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对红色资源的概念、价值以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将红色资源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这些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所有研究当中,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成长“绿色环境”之间的联系、作用等研究的比较少。事实上,红色资源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双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努力将红色资源转坏成大学生成长的“绿色环境”。

一、红色资源的一般概念

当前,学术界对于红色资源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对红色资源进行阐述,进而得到不同的概念。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定义都有其自身的道理,笔者一般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是朱小理提出来的,观点指出:红色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创造和形成的,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利用的,而且必须经过必要的转化才能表现出其时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包括其载体的总和的说法[1]。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在强调了红色资源的重要地位的同时,还抓住了红色资源需要转化的特点,红色资源要想很好地运用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当中去,就必须要进行相关转化才可以实现。从个人的角度来看,红色资源并不是单一的资源,它包括了物质、精神以及环境在内的多种资源。红色资源作为环境资源有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那就是运用合理的方法对红色资源进行提炼便可将其很好地转化成高质量的物质环境与高层次精神环境。

二、“绿色环境”的基本内涵

(一)“绿色环境”的前提是环境,所以“绿色环境”的基本概念是建立在环境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想要对“绿色环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就必须充分认清环境的相关概念

环境通常指的是存在于个人周围,与个体的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同时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环境一般有多种分类,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分法是按照环境自身的属性来分,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指的是客观存在的未经人类力量进行加工的自然因素的总称,社会环境则指的是受到人类影响,经过人类加工之后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称。人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两个方面。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生存发展,是自然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人运用自身的认识、技术等手段对大自然进行改造,使得人可以有更加适合的生存环境,但是不能违背自然界发展规律,也不能以破坏环境和违背自然界发展规律为代价,而是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再对自然进行改造。其次,人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所以,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以社会的发展为前提,若人离开了社会,人就不能称为人,可能是自然界的某种其他动物。

(二)“绿色环境”的定义

绿色即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颜色,象征着生命、健康,给人一种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的感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绿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也越来越追去“绿色”东西,比如绿色产品、绿色食品等。这些“绿色”的东西已经不在局限于颜色的绿,而是根据不同的东西赋予不同的内容在里面,但通常指的是安全、健康等方面。随着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绿色”的内涵与个人的成长环境相结合便成了“绿色环境”,这种“绿色环境”既包括了自然环境也包括了社会环境,具有两种环境的特点。按照性质来划分,个人成长的“绿色环境”有两种划分,一种是“绿色物质环境”,另一种是“绿色精神环境”。“绿色物质环境”主要指的是与个人息息相关并对人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形的物质因素总和,“绿色精神环境”指的是与个人息息相关并对人产生重要影响的无形的物质因素总和,这些物质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三、红色资源同“绿色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红色资源与“绿色环境”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所以必须对二者之间潜在的联系进行分析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色资源是“绿色环境”的一种

以“资源”的角度来看,红色资源不仅是物质、精神资源,同时还是环境资源,作为一种优秀的物质载体以及先进的精神成果,红色资源在给大学生提供物质环境的同时还提供了精神环境[3]。红色资源蕴藏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成果,在中国社会经过反复的发展与实践,证明了其存在的正确性、合理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要在马克色主义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党在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前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秀精神品质。事实上,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这些红色精神并没有受到历史、受到时代的制约,他们穿越时空,在当代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优质的“绿色精神环境”[4]。红色资源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主要以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展览馆等形式展现出来,里面的物质载体可以间接地反应出当时的战争画面,大学生通过参观浏览这些物质可以获得良好的“绿色物质环境”。

(二)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成长“绿色环境”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国际环境变化多端,社会环境复杂多样,大学生处在各种复杂的环境当中,这些环境有些是有价值的,而有些会产生负面作用的,有价值的大学生确实可以吸收利用,但是不良思想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作用[4]。比如,各种网络艳照门事件、明星吸毒事件、变态杀人事件等等,已经大致很大一部学生出现道德滑坡、信仰丧失的现象。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类渴望文明的本性开始驱使社会各个阶呼唤红色精神的回归,希望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人类尤其是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污浊的生活环境。而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正好可以满足当代人的这一愿景。红色资源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还可以提供一个健康的精神环境。这些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正是大学生迫切需要的,是大学生成长“绿色环境”不可多得的重要部分。在红色环境中大学生既可以学习到一定历史知识,也可以学习到革命先烈们的精神财富,在红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环境”的过程中让大学生饱受教育、砥砺意志、陶冶情操,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辉煌成绩。

(三)红色资源与“绿色环境”在育人功能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红色资源内部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丰富的革命精神,从这些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先烈艰苦奋斗、无谓牺牲的崇高品质[5]。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精神财富都不会消失,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创造更好的明天而奋斗。红色资源折射出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精神品质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形成是与之一脉相承的红色资源蕴藏的内涵促进了大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推动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绿色环境”是一种健康、追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象征,它所创造出来的和谐氛围,能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促进了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这与红色资源在对大学生的影响上相一致,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分,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红色资源转化为大学生成长“绿色环境”的路径

(一)将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转化为大学生成长的“绿色物质环境”

“绿色资源环境”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绝大部分都是纯天然的。在现实中,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无非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一些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以及各种建筑物等,这些东西都是物质。那么,面对这些物质,如何将它们转化成大学生成长的“绿色物质环境”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实践。高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感受一下革命先辈的生活条件。当然,参加实践活动需要有实践场所,比如博物馆、纪念馆等。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红色景区,加强红色景区的环境保护,实施有效措施对红色景区的各种文物、遗址等进行保护。此外,还应当完善各种设施,将红色文物陈列展出的水平提高上去,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纪念性氛围,让这种氛围和周围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这样大学生的参观过程中可以观赏到美丽风景,在这种美的享受中,学生的身心感到愉悦,对学生情操的提高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在高校校园中也可以让一些红色资源出现在校园中,例如在校园的广场雕刻一座塑像,将校园的宣传墙进行涂鸦,举行一些小型的展览,校园官方网站上进行宣传等等,通过种种手段,将红色元素遍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红色元素的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质的“绿色硬环境”。

(二)将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转化为大学生成长的“绿色精神环境”

“绿色精神环境”一般指的是在个人成长途中,围绕在人周围的,对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各种外部精神因素的总和。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恰恰相反,它并不是一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而是隐性的,及看不到,也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周围,是一种软环境。“绿色环境”可以为大学生创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在这种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吸收到优质的营养,促进自身品质、心理健康的发展。

红色资源可以折射出党的优良传统以及革命精神,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推动了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6]。这比巨大的财富包含了诸多内容,有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也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和雷锋精神,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航天精神、抗洪抢险精神和奥运精神,同时还有新时期形成的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所有的这些红色精神遍布在全国各地,展现出了一幅画,一幅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团结奉献的画面,具有极强的精神教育因子。

五、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目的是让大学生在未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因此红色资源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就显得非常重要。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它是青年茁壮成长的重要源泉,红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环境”一定要将“红”和“绿”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将红色资源转化成大学生成长的“绿色环境”。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自身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1]李小琳,李玉琴.民族地区红色资源教育功能转化研究——以红军长征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133(01):229-233.

[2]李小琳.红色资源转化为大学生成长“绿色环境”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05(06):83-86.

[3]朱小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4,28(12):123-124.

[4]王海波.绿色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98101.

[5]浅论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11):14-16.

[6]张首先.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与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5(30):77-79.

*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红色资源转化为青年成长绿色环境实效性研究”(CSZ14039)阶段性成果。

李小琳(1974-),女,汉族,四川绵阳人,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

G

A

猜你喜欢
物质红色绿色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绿色低碳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红色是什么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红色在哪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追忆红色浪漫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