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特困生和谐成长的自我保健心理机制

2016-02-04 17:29
山西青年 2016年22期
关键词:特困生自我保健群体

刘 爽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论高校特困生和谐成长的自我保健心理机制

刘 爽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在高校中,特困生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心理和情绪,这成为了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公平、友爱的掣肘。基于这种情况,在高校教育内容中,需要加强关注特困生群体的具体状况,分析特困生心理成长的阻滞内因和外因,通过采用各种自我调适措施,增强高校特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增强高校特困生的自我心理保健体系,从而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推动自我的人格全面发展。

高校;特困生;和谐;自我保健

高校的特困生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的合法性的质疑和拷问,在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中,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随着高校特困生的衍生和宽泛化,已经导致了这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需要分析高校特困生心理成长的干扰和影响因素,构建特困生的自我保健心理机制,从而使教育公平和公共服务普照社会。

一、高校特困生和谐成长的困扰影响因素

通过对高校的特困生群体开展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这类学生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如文饰心理;焦虑心理;自卑心理;颓丧心理等,这些不良情绪极大地影响了高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了搞清楚具体的状况以及内在的原因,我们对这部分的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内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社会大环境的困扰与影响

现代社会在关键转型时期,各种思潮涌动,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不良思想和风气对于大学生群体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干扰作用,如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竞争不公现象、贪污腐败现象等思想和风气,这些偏离的价值坐标和行为选择失范现象,对于大学生特困生群体而言,使其潜意识中加剧了对金钱的渴望。在徬徨和焦躁之中,这些大学生特困生群体就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高校特困生就是因为长时间受到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心理情绪和状态的不平衡。

(二)高校氛围的影响

在高校校园之中,与其他普通的学生相比,特困生群体存在视野狭窄、交际活动能力欠缺等弱势。这就使他们面对丰富变幻而多彩的高校校园生活的时候,时常出现不适应的心理状况,无法很好的融入到社团或人群中,自我感觉受到其他人的排斥。从而逐渐导致产生卑微心理和孤僻性格,难于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显示出一种心理压抑的状态。

(三)家庭环境的阴影

高校特困生的家庭在不同方面都存在困苦和烦恼,这些特困生长期缺乏必要的家庭温暖,无法满足内心的正常需求与渴望,于是这种状况也导致了学生产生了人格上的缺陷和遗憾,也使他们的心理出现了阴影,这就使特困生在“金榜题名”之时,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家庭的高期望值,这就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探讨高校特困生和谐成长的自我心理保健机制举措

对于高校的特困生而言,要打造促使其和谐成长的自我心理保健体系和机制,要使特困生通过自我的调适和锻炼,逐步摆脱心理上的阴影和困顿,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状态,实现自我人格的健康、自由发展。

(一)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正视贫困,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高校的自我保健心理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引导特困生从意识上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要明确贫困并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改变的。因而,无须抱有埋怨、仇视、羞惭的心理状态,要认识到贫穷并不等同于落后,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改变贫困的境遇,要用精神上的富足占胜物质上的贫穷,要站在精神财富的制高点上,珍惜高校教育机会,用知识和技能改变自己的未来命运。

(二)创建科学、适宜的情绪调适机制

人都有各种情绪反应,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对于特困生而言,也不例外。然而,由于特困生的特殊环境和影响因素,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要对特困生进行积极、健康的正面引导,并采用科学而适宜的方法,对特困生的心理和情绪反应,进行逐步的、合理的调适。还可以采用宣泄和调节的心理教育手段,让特困生向家人、朋友或同病相怜的人进行倾诉,从而寻找到情绪上的发泄口。还可以采用正当、高雅的精神消遣方式、体育锻炼方式等,转移心理上的不良情绪,恢复正常而平和的心境,从而及时地对自己的不良心理进行调适。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三)增强与社会交际的能力,扩张与社会的相容性

在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流过程中,特困生可以积极培养各种社会兴趣,逐渐增强与他人交往中的协同与合作能力。在与他人进行协同合作的过程中,要推己及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要拘泥于一个思维点,要善于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体会到关心人、帮助人、与人合作的快乐,从而增强与社会的相容性,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高校特困生要培养自尊、自主、自强的人格,树立正确的贫困观,通过扩大自己的社交面,得到更多的社会理解和支持,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加以调适,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建立起有效、健康的自我心理保健体系,在与社会群体相融合的过程中,扫除心理阴霾,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人格发展。

[1]胡卓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马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6.

[3]庞吴迪.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吕晓宏.长春市11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

G

A

猜你喜欢
特困生自我保健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助你健康每一天自我保健APP答读者问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自我保健能力研究
孕前优生健康教育对孕妇孕前自我保健状况的影响
108名特困生有了“代理妈妈”
围绝经期妇女自我保健行为的调查及对策
有心育才是前辈 矢志报国看后生:颜正明与二百五十八个特困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