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您好!京城的文化庙会

2016-02-04 05:29
旅游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观园红楼庙会

过去,北京的庙多,庙会也多,庙会开放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每月定期开放的庙会,如土地庙、花市、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东岳庙;有年节定期开放的庙会,如前门关帝庙、白云观、精忠庙、大钟寺、雍和宫、太阳宫……每月定期开的,有的逢三开,初三、十三、二十三,如土地庙;有的逢四开,初四、十四、二十四,如花市;有的逢五逢六开,如白塔寺;有的逢七逢八开,如护国寺。年节定期开放的并不都是过年开,有正月初一、十五开的,有正月初二和九月十五至十七开的,道教庙会结合道教祭祀活动进行,如白云观,正月初八顺星,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正月十三至十七为灯节(上元节)等等。仼何庙和庙会都体现出一种文化。改革开放后兴盛起无庙的庙会,如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朝阳公园庙会、石景山游乐园庙会。西城区火火的庙会中,无庙庙会占一个半。有庙的庙会也好,无庙的庙会也罢,全在春节假日期间给北京市民和中外游客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幸福,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了老北京新北京的城市文化,成为一张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厂甸庙会

多彩的文化画卷

老北京的厂甸庙会是有庙的庙会,但却不以庙来为庙会命名,这在老北京的传统庙会中是很稀有的现象。厂甸是很小的一条短街,却因庙会而成了大名,过去北京著名的八大庙会,厂甸庙会占其一,中国四大庙会,也没把它落下,与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成都的青羊宫庙会齐名。1963年的那次庙会,规模达到了750多个货摊,游人400多万人次。范围,北到了和平门,南到了梁家园,东到延寿寺街,西到南北柳巷。老北京人提起庙会,言必厂甸,它就是北京庙会的形象代言似的。

寻访厂甸

不瞒您说,厂甸作为地名,一直困惑着我。依庙会的规模,它怎么也得是街道那个级别的,至少有条大街支撑。可打从我少年时在那一带逛,看到过厚厚的高高的城墙,穿越过宽宽的和平门城门洞,琉璃厂来来回回多少趟,就是不知哪儿是厂甸。这次是跟它较上劲了,非找到它不可!从和平门步行过来,那一带所有的街道牌、胡同牌全盯着,一个不放过。还真盯出了结果,它被我找到了,但找到后是更深的困惑。它太短,太小了。贴中国书店的东侧胡同就是,胡同南口在琉璃厂街,胡同里说有十几户人家算不错的了,那得包括在杂院里住的,一两家卖宣纸、裱字画的店铺就占去了胡同的少一半,中国书店面南新华街的一侧,都没有口能进去,它还不如这个书店长。我不甘心,过琉璃厂街进与它相对的那个胡同口,往里走,再也见不到厂甸的门牌子,换名了。为何庙会用如此短,如此小的厂甸命名呢?解疑,只能走进历史了。

厂甸之名因烧琉璃而起。

北京的琉璃烧造,自元代就有了。元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山西榆次县小赵村的赵氏琉璃窑被迁到了南城城墙之外的一个只有两姓人家居住的荒僻之地,为皇宫建窑生产琉璃瓦件,并设官员管理。有了窑,有了衙署,有了窑工,也就有了家眷,小村渐渐变大村。小村的名字在辽代叫海王村,金代叫海王庄。元代以后,因琉璃窑和琉璃的生产而有了琉璃厂的称谓,为村人和窑厂服务的店铺也应运而生。到明代嘉靖年,北京建外罗城,海王村被圈进了城内。到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皇帝下旨,内城的琉璃厂迁出,与门头沟的琉璃外厂合并,结束了京城内生产琉璃的历史。在这几百年的历史时期内,海王村琉璃厂一带逐渐地发生着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书市是在清康熙年开始形成的,庙市则是在土地祠出现以后。土地祠的位置在现南新华街上,建祠的具体年代,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它离厂甸很近。甸,古指郊外的地方,多用于地名。厂甸,郊外琉璃厂厂甸,它和附近的大小沙土园一样,都是生产琉璃留下的地名。由这些地名可以推出琉璃窑的大体位置,窑迁出后形成空场的地方极适宜摆摊儿搭棚设市。庙还非只土地祠一座,就在附近还有吕祖阁。庙都不大,若大不会后来被轻易拆掉。市在空场上有很大的发展扩张空间,围庙连成一片,形成两庙一市的格局还真不好以庙命名,何况市再向东扩张还有一座火神庙呢,三庙一市,以琉璃厂厂甸庙会称之也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厂甸有核心的意义,以厂甸命名的胡同小,厂甸的内涵却大,它是京城郊野皇家之厂的称谓,一厂托三庙。

厂甸庙会的文化霓彩

厂甸庙会自形成就不同于其他庙会,同样有吃的玩的用的,但它却是以书籍、字画、文房四宝和古玩为主的。

厂甸庙会,起于何时,说法不一,有说是起于明嘉靖年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有的则说是兴起于清乾隆年间。兴于清,盛于乾隆时期的说法比较靠谱,这一带的文化发展轨迹,除了琉璃文化,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文人文化。厂甸庙会独有的文化特色的形成,与此有关。

清顺治时,清兵入关,京城移到了北京,在北京实行满汉分城居住制度,汉族的官员不能住在内城,只能住在外城,琉璃厂一带就成了当时汉族官员的主要居住区之一。汉族的文官都是舞文弄墨的,笔墨纸张的需求量很大,全国各省市,无论政府还是商人,都要与中央加强联系,有个能吃住,能办事儿的地方,就像早些年以前的驻京办事处,那时琉璃厂周围设了很多的“驻京办事处”。在当时,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凡发挥着办事处职能的,都叫会馆。喜欢串胡同的,在这一带走走,您会有会馆遍地皆是的感慨,有太多的会馆遗迹任您凭吊。清王朝各地的在京会馆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乡党联谊会的作用,各地进京参加科考的举子,一般都住在本地的会馆,托门子,找路子也以此为基地。笔墨纸张、书籍的需求量大,而且年甚一年的大,需求量大起来的还有宝玩,见京官总不能空着手去吧!文化类的市场日渐兴盛。最为兴盛的是书市,宝玩穷书生买不起,书摊儿上淘旧书,钱袋再紧,也是必须的。书市康熙年间形成,到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书市就更不得了,设摊开店卖藏书的愈发的多,这一带便成了雅游雅逛之地,庙会也就成了文会、雅会。民国时,1000个摊里300多都是卖书卖笔墨卖字画卖文玩的。

琉璃厂文化一条街里的火神庙是为避火灾镇火灾而修建的,书肆太多,又有琉璃窑,乾隆爷做梦都被火惊着了。他下旨迁走了琉璃窑,火神庙于乾隆十年由步军统领衙门委官重修。这座火神庙,每年正月初四到十五,也就是庙会期间,附近的宝玩店便到这里出摊儿,卖书画、字帖、珠宝、翡翠;民国时,平日有博久书局、同善堂、文汇阁等几家书局在此租房营业。

文市不等于没有民俗。民国时,中国书店的位置是海王村公园,公园水法池前的广场在庙会时开辟茶社,茶社四周有北京地方风味小吃,杂陈两道的摊子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耍货,北面的小胡同里专售各种风筝……

近年的厂甸庙会已有了大变局,设置为两区一带的格局,文市区在琉璃厂,民俗区在陶然亭公园,一带是指从和平门路口到虎坊桥十字路口以南。为让老百姓深深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在文市区也能欣赏到花会表演、老北京吆喝表演、传统技艺绝活这些给年节添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老玩意儿。火神庙门前有芝麻踩祟活动,这是老北京的年俗之一。踩祟,踩秽,把秽全踩在脚下,新的一年新的生活开始了。踩祟,岁岁平安,踩得越碎越好。踩芝麻秆,芝麻开花节节高。借助谐音的求吉纳祥。文市区各商家都会有新招为逛庙会的奉献欢乐,也为自己制造商机,画店请画家现场作画;书店的年画展卖,笔店的毛笔展卖,老字号的工艺品店的特色工艺品展卖,纷纷登场。还有时尚而又独树一帜的鉴宝活动,生肖文化活动等等。

陶然亭民俗区的特色民俗

闻名遐迩的厂甸庙会开辟了陶然亭民俗区,这有可能属于无奈之举。北京的人口太多,在人口高速膨胀的局面下,琉璃厂的街道已显得太窄,活动的空间变得太有限,庙会活动已支楞不开手脚了,而想参与厂甸庙会的商家和民俗艺术家及小商小贩们也在高速地增长。这是我揣测,主办方是否是这么想的我可不知道。

有一年我逛厂甸庙会,既去了厂甸,也去了陶然亭公园,俩地儿真的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厂甸文市区张灯结彩的,布置出了年节的红火气氛,中国书店前的那个小广场半空密集悬吊的大红灯笼让心真是激情燃烧。沿琉璃厂文化街一路走下去,一路的半空都是彩灯,家家店铺门前喜气洋洋,里面热热闹闹。书画店最引人注目,请来现场作画的画家大笔挥毫,台案上铺满了画芯,吊绳上吊满了墨香浓浓的字画。火神庙前,孩子、大人争相踩岁,我也忍不住挤过去,在碎碎的秸秆上和孩子们一样跳起了欢快的跺脚舞。这条街是我常来的地方,几乎每一家文玩、笔墨、书画店铺都进去过。正因为常来,才在浓烈的年节气氛中觉出了一种缺憾:没有摆出临时货摊的那种热闹。这条街上有什么地方能摆耍货摊,能摆小吃摊吗?不喜欢文玩不喜欢字画文房四宝的怎么办?他们逛着逛着就有可能兴味索然了。陶然亭地儿大,大到摊位再多,气氛再热闹,逛客再稠密也不怕。沿陶然亭湖的堤岸上那条长长的大道两侧摊挨摊儿地排列,排出了一条七彩的长街,长街随湖随路而弯曲,上摊儿的年货五花八门,孩子们喜欢的耍货、新老版的风车、花枪、大刀、孙悟空用的金箍棒……北京皮影、北京空竹、烫画葫芦、木雕版画、毛猴、手工剪纸、京剧脸谱……京味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光是展销,还有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制作。风味小吃难得的全活,宫廷糕点远比想象的丰富。

且不光是北京的,东北的山东的天津的也都来聚齐,糕片、年糖就不知有多少种,平时见不着,上点岁数的小时过年又常见的那些,把中老年人一下子就扯回到了童年,那股亲切劲儿就别提多美了。合唱团、歌友会、口琴队、秧歌舞在中心舞台纷纷亮相,一展风采。相声总是百听不厌;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北京琴书有点久违了,声情并茂的表演和这环境氛围颇有把人们带回老天桥的感觉。陶然亭离天桥可是不远的,天桥曲艺的魅力大为年节添彩。陶然亭公园还有一个特有的优势,就是冰湖和冰湖上堆起的雪。冰雪嘉年华推出冰雪盛宴:雪上飞碟、雪地坦克、雪地摩托车、雪地悠波球、充气城堡让人们享受着冰雪上的种种欢乐,牲口拉的爬犁,坐上一圈,那种体验和感觉真是爽呆了!

年年的陶然亭北京厂甸庙会年年会有不同的环境布置,年年会有不同的节目内容,喜庆、祥和、欢乐的感受和体验是不会变的,在这里逛一天庙会过一天年,值!

大观园庙会

红楼文化的万花筒

1989年,西城区南菜园护城河畔一座新崛起的文化公园全面向游人开放。它的迷人风貌之前很多人已经观赏到,是在1987版的一部电视连续剧中,这座园子就是为拍摄这部电视连续剧盖的,园子的名字叫北京大观园,电视连续剧的名字叫《红楼梦》。每年春节,北京有几处大公园开办庙会,这里从1996年开始也一届一届地开办庙会,刚刚过去的2015年的庙会是第19届,今年春节的庙会是第20屆。庙会的名称:北京大观园红楼文化庙会。

红楼庙会上的红楼文化

什么是红楼庙会上的红楼文化?

人们习惯将过春节叫过大年。过大年逛庙会人们习惯红火热闹。大观园的红楼文化庙会肯定热闹。走到园门外,你立即就被广场上的热闹粘住了,大红的宫灯、中国结、彩灯等年节环境装饰亮红了眼,传统民俗表演气魄大,有阵势。看过河南盘鼓的,怎么也忘不了,有指挥舞着指挥旗,鼓手们横成行竖成列,人人胸前一面大盘鼓,全都套穿着斜襟扣襻儿汉族式彩褂,踩着指挥旗的点,双手挥锤擂动着大盘鼓,或扭动着腰身向前行进,或随着指挥旗的指挥重新组合变换队形。那鼓声,在强弱变化铿锵有序的节奏中响出威武雄壮的气势,仿佛有千军万马在黄土地上奔腾。看过狮子舞绣球的也会被那气氛感染,去逛庙会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成大圈把舞狮者围在里面。园子里面的热闹就更多了,有搭建的舞台演出各种节目,有游戏场地开展各种游戏,小吃摊人山人海……这类的热闹属于红楼文化吗?

“元妃省亲”的古装仪仗行进没有人置疑它是不是红楼文化,凡来大观园逛庙会的都想来看看这个热闹。穿着大红袍的女官,高举着宫扇的宫娥彩女,抬着花轿的轿夫,披甲戴盔的武将和兵丁……年年都来看的大有人在,但不烦,看着轿里的元妃年龄稍大一些,轿夫戴着眼镜,忍不住还会咧嘴笑一笑,打听这仪仗表演是不是群众参与性的,自己能不能也报上名过把瘾。“元妃省亲”表演早已成了大观园红楼庙会的招牌,同样是招牌的还有《红楼梦》主题的情景剧“宝黛成亲”、“贾母贺寿”之类,还有十二钗乐舞。庙会期间,演出每天分点定时,错过时间,看不到表演,有租《红楼梦》中人物服装的铺子或摊位,穿上,拿把扇子,摆个造型,拍几张照片留个念,挺美。对庙会逛客来说这也是一道景,常常就分不清楚古装的粉黛裙钗们是刚刚参加完仪仗大游行还没来得及换装的演员还是租下衣服的游客,有她们在绿梁红柱的长廊里的倩影就觉得自己真的是走进了《红楼梦》一般。

我喜欢庙会上稻香村那一片的氛围,院子内是李纨的一亩三分地儿。春花提前开放了,院内院外粉红的挑花雪白的杏花凌寒中开得正盛,青篱草屋外,卖货的摊摊像春花一样缤纷绚丽,货绚人也绚,很多商品图案都是红楼题材的,宫扇、团扇、扑克、钥匙坠、挂件、剪纸等等,各种画风的金陵十二钗,贾宝玉更是少不了的人物。走进楼宇精舍,摄影展、书画展、雕塑展,各门类艺术家们对红楼故事场景和人物的艺术解读别开生面,各有不同。电影、电视剧、戏曲的《红楼梦》剧照拉开了时间的长河,让人们看到了《红楼梦》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如何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这些艺术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1987版的电视连续剧剧照尤其让人动心,看到它们,心中涌荡起的并不只是一种怀旧情绪,还有深深的感慨和感悟,对当年风华正茂成功塑造了《红楼梦》特色人物的演员们命运的追问也牵动着很多庙会逛客的心。时光洗去了多少人的铅华?有谁依然在艺术舞台上纵马驰骋,有谁已选择了新的人生之路?作为演员的“林黛玉”和剧中的林黛玉活脱脱就是一个人,她的出家和离世,是否演绎了当今时代的《红楼梦》?

冰湖上的高空走钢丝很惊险,很刺激,天气刺骨的寒冷,北风不可能不来搅扰,钢缆拉得再紧也会晃动。何况我们这个地球很怪异,只要在高空,再怎么静止再怎么庞大的物件它都在动,静就是动。历史上的大观园时代,贾府的花园里可能就有过这样的节目。但,谁说得准呢,它毕竟在当代才显得比较风靡,是杂技艺术行中的升华版,如同现今风靡了大江南北的东北二人转一样。它和红楼文化挂钩有点牵强,可踩钢丝的演员穿着刘姥姥的那身衣裳就大不一样了,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就该有更多精彩的表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这个节目叫刘姥姥醉酒高空艺术表演,主要演员多次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高科技手段和特技镜头拍摄出的动感电影是红楼庙会的一大看点,它开辟了真实的虚无缥缈的空间,牵引着人们走进去,切身体验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的情境,做一回本只属于贾宝玉的白日梦。在这里,人人都成了贾宝玉?

有多少人是留意了红楼美食的?大观园红楼庙会的小吃丰富多彩,北京的冰糖葫芦、来自内蒙的烤羊肉串;说不清究竟与唐明皇有关还是与清乾隆皇帝有关,是嘉兴小吃还是台湾小吃的状元糕都给赶庙会的食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你是否注意到了另一类小吃:红楼宴酒店的阳光大厅内,身着古装的服务员向您呈现的精美小吃一一小粽子、吉祥果、如意糕、太君酥?它们是根据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的红楼宴食谱中的小吃精心研制出来的,在别处,您可是看不到也吃不到的哟!

红楼建筑与叠山理水艺术的博物馆

逛红楼庙会,在红楼文化上的最大的收获应该来自于庙会的举办地——依小说而派生出的北京大观园。它是红学研究的巨大成果,是红学家、古建专家、园林艺术家、清史专家共同心血的结晶,是实体版的《红楼梦》大观园。

在中国的红学研究中,很多学者和红楼爱好者并不把《红楼梦》看成是纯虚构出来的小说,他们从现实中寻找蓝本,认为书中的大观园是个真实的存在。曹雪芹对大观园的描述是有根有据的,于是依照曹雪芹对大观园的描述寻找考证现实中的大观园就形成一种热,先后出现了大观园为随园说、后海清醇王府说、恭王府说、畅春园说、圆明园说。还有人说大观园是江南的园林,并由此推断《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而是冒辟疆。都说得有点道理,又都经不住严格推敲。仿造大观园于是出世,先后有上海大观园、河北大观园、北京大观园、济南大观园。北京大观园无疑是仿造园林中非常经典的一座。这座在过去皇家菜地上占地13公顷依《红楼梦》的描述仿造出的大观园有40余处亭台楼阁佛寺庭院,配以山形水系名木繁花,是红楼建筑文化、园林文化、皇家与官府文化的博物馆,逛庙会,就是在逛这座博物馆。

《红楼梦》中,为元妃省亲而造的大观园是贾府别墅的性质,贾府中人各有其所。仿建的大观园是对《红楼梦》建筑艺术、叠山理水艺术的一种解读,导向性非常明显,逛这座园子的每一处,都是被引导着回顾您所看过的《红楼梦》。进园门,迎面是“曲径通幽”,文字给我们的曲径通幽,是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的,每个读者都会有每个读者的解读,学识、经历、见闻、审美取向都会对读者自己的解读发挥作用。北京大观园的曲径通幽非常具象化了,想象的空间缩小了,但您对《红楼梦》文字曲径通幽的解读和对眼前这处曲径通幽景点的解读之间的比照会使您另有所获并深得趣味。一座屏障似的假山,白石峻叠,所覆藤萝季季不同颜色,冬如雪垒上的乱缠枯索,一羊肠小径微露其间,穿过便是另一世界。于我,总觉得是太难为了北京的红学专家和园林专家,此园地域太过宽阔,曲折易构,幽境难造,不如江南的拥挤环境中好做调理,但它四合院中大影壁似的感觉很是北京味道,是老北京的曹雪芹应感欣慰的吧!

怡红院,贾宝玉进大观园后的住所,是一系列红楼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晴雯撕扇”在这儿,“平儿理妆”在这儿,“寿怡群芳开夜宴”在这儿,“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当然更是这儿。这儿的院子不能小,档次也不能低,书中光服侍贾宝玉的就40多人呢。所以它是实体版中的大观园最富丽堂皇的地方,有三开间的垂花门,四面都有抄手游廊,正座房五间,抱厦三间,东西各配三间厢房。但想想还是不尽人意,院子有点太空旷。也是一种无奈吧,别说官宦人家,北京皇帝、王爷的四合院也不过如此了,过份的奢求找不到依据,何况仅是一个怡红公子、富贵闲人的住所呢!

潇湘馆造得浪漫,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住所,很是江南味道。一明两喑的房舍,曲折回环的游廊,婆娑的翠竹,碎石的甬道,潺潺的小溪,精巧纤细的布局,冷色调的斑竹座彩绘,正房后还有临水小榭,成丛的芭蕉,高大的梨树。常居于此易伤感,易悲凉,是特别为总觉寄人篱下、性格孤僻、动不动使小性子,孤高和寡,身子又孱弱的林黛玉造的。环境烘托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否则不会有潇湘馆。

栊翠庵是庙会逛客颇多的所在,大观园中带发修行的女尼妙玉的居所。天性怪僻,自命清高,又体弱多病的她应该拥有的是清净地,但现代人太过狂俗,对佛庵诸神要求颇多,入佛堂拜佛者众,院内佛界象征的的七叶树旁的围栏上也便挂满了红穗红牌的祈愿牌,使“深山钟何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难寻。

北京大观园春节庙会最热闹的地方是省亲牌坊后的省亲别墅和大观楼那一片建筑以及庭院,红楼文化展馆基本设在这里,春节庙会的演出节目也在被楼围裹的庭院舞台上进行,逛馆的人多,看节目的人更多,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

理水的魅力不是春节大观园的长项,水面都结冰了,而游廊曲桥却奕奕生姿,动感与情趣无限。

凸碧山庄建在十几米的高山上,一座油漆彩画的敞厅,四面美人靠。这是大观园的最高处,望下去深感大观园建筑布局形成的韵律,情不自禁地生出建筑音乐的辉煌感慨。

猜你喜欢
大观园红楼庙会
红楼版非诚勿扰大型现场(一)
新年智慧庙会
四大名著趣解
元宵节,逛庙会
庙会经济
乍然
一句话妙解四大名著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