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校大学生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情况调查研究

2016-02-05 07:22郭幸菲李文畅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

郭幸菲 李文畅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河南高校大学生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情况调查研究

郭幸菲李文畅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作品的文学价值,本课题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接受状况的研究在当下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显得很有意义。通过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课题重点调研了河南高校大学生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情况下对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态度,接触途径、方式及目的,研究河南高校大学生阅读量排名前列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并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的原因,分析归纳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河南大学生;接受现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5年月9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五部作品荣获本届茅盾文学奖。

在茅盾文学奖历年奖项评选中,涌现出不少诸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以不同的方式读解,而这正反映出人们价值观念、审美心理的变化历程。那么,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接受情况是怎样的呢?

通过对当今大学生关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真实的社会文学生活,发现当代大学生在阅读方面展现出的新特点,同时对茅盾文学奖的价值及影响力进行进一步探究。

二、资料描述

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接受对象中,本项目组选定了河南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安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460份。本次调查主要研究了河南高校大学生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的情况下对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态度,研究河南高校大学生接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途径及目的,研究河南高校大学生阅读量排名前列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同时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的原因,分析归纳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在回答“您是否知道茅盾文学奖?会去关注吗?”这一问题上,29%的同学选择了“知道该奖,会去关注”;61%的同学选择了“知道该奖,但不会关注”;7%同学选择了“不知道该奖,但可能会去关注”;3%的同学选择了“不知道该奖,不会去关注”。这表明茅盾文学奖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较大,但仍有待提高。

在阅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目的这一问题的回答上,39%的同学选择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应付考试”,这是最被动的一种阅读;29%同学回答说“与朋友交流时避免被人笑话”,这体现出一些学生虚荣浮躁的心态,他们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往往是在舆论的影响下选择的,而不是出于自身提高进步的需要。21%的同学选择了“提高专业素质”或者是“提高写作水平”,这一选择代表了一些学生特别是文科类学生的阅读目的,即为了增加自己的专业优势,提高个人竞争力强,是一种重实用性的阅读目的。同时,还有1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历史”和“让自己更有思想性”。

在接触途径上,选择“通过同名影视剧的热播或重拍”、“通过老师、同学、推荐”、“通过新闻、文学评论”的同学分别占22%、22%、56%。以《平凡的世界》为例,在回答“你更喜欢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何种方式呈现”时,53%的同学选择了“文本”,46%的同学选择了“影视改编”。通过对大学生接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途径和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至关重要,多的大学生倾向于从当今发达的网络上获取一手信息,这也为通过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等途径进一步扩大茅盾文学奖的影响力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调查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的十部作品的问题上,同学们看过或者听说的作品排名如下:徐则臣的《耶路撒冷》、王蒙的《这边风景》、阎真的《活着之上》、金宇澄的《繁花》、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李佩甫的《生命册》、林白的《北去来辞》、苏童的《黄雀记》、范稳的《吾血吾土》、红柯的《喀拉布风暴》。同时,调查发现,阅读过这十部提名作品中的1-2本作品的同学占61%,阅读过3-6本的占9%,阅读过7-10本的占3%,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示一本也没读过。由此可见,在不同学生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阅读量上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其中大多数同学往往是稍有涉猎,而且多为文史专业的学生。

在回答“您如何看待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一问题上,有46%的同学认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很公平,很神圣,高大上”;有31%的同学认为“代表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方向”;有11%的同学认为“贴近生活”;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与自己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还有5%的同学表示没听说过该奖项及获奖作品。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河南高校大学生对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价值认同以积极为主,对于社会上一些言论也有自己的看法与立场。

三、现状分析

通过对影响河南高校大学生接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内因和外因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多种移动阅读终端方兴未艾,微博、博客、帖子、网络文学等海量内容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阅读受到严重的挑战。除了一些像文学院等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有特殊阅读要求的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与这些获奖作品似乎与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其接受情况也呈现出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河南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学业竞争压力巨大、就业形势研究、生活节奏较快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及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有些作品如《平凡的世界》借助当前繁荣发展的新媒体,通过文学作品影视化的途径,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掀起了又一股阅读原著的大潮。因此我们认为,可借助文学作品影视化等的方式提高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读者群的接受。

[参考文献]

[1]孙俊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儒家文化表现 [D].山东大学,2012.

[2]范国英.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制度研究 [D].四川大学,2006.

[3]杨雯,杨苹.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导读新模式构建 [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03).

[4]赵庆超.《中国新时期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2014.

[5]顾宁.《网络社会环境下的当下中国文学研究》 [D].辽宁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187-01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与《白鹿原》的经典化建构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儒家文化解读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电影的主题转换
基于茅盾文学奖探究当代的文学出版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创作观念
2015年的“茅盾文学奖”,你可曾读过
茅盾文学奖评委高海涛盛赞《岭南创作文丛》
5部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为何离读者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