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变的历史文化的漫延
——评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

2016-02-05 10:39王跃潼
北方音乐 2016年23期
关键词:音乐学琵琶乐器

王跃潼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渐变的历史文化的漫延
——评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

王跃潼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本文详细解读了赵维平在2003年发表在中国音乐学上的论文《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同时,对文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思考,试图参透文章的行文思路,为今后的论文写作,提供理性的逻辑和思维。

丝绸之路;琵琶;历史;分析

一、文章的结构与思路

从引言﹑主部再到结语,全文的中心始终是琵琶的起源问题,将这一目的放置于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后,作者以阮咸﹑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直项琵琶作为文章的三大部分,依次进行了详实的阐述。

文章起始,便指出琵琶历史中混乱不清的认识现象,最主要的两个是:起源问题;模糊了四弦琵琶与五弦琵琶的分类界限,而此类错误竟在最具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琵琶条目中得以体现,同样的错误论点,还延续到了一本关于琵琶乐器史的专著──《中国琵琶史稿》。至此,琵琶的发展之所以还在延续﹑展开,不仅仅是将其放置于历史的维度,还在于作者看待琵琶发展的视角;如果把终点不看作是终点,而看作是新的起点,那么,任何事物的发展就仍在延续。了然,这也正是作者对琵琶得以深入探索的缘由。

在四弦琵琶上,文章首先给予的是时间的概念,论证的依据从《通典》﹑《释名》﹑《宋书》﹑《琵琶赋》的内容与时间入手,旨在说明中国历史上的四弦曲项琵琶,是汉代前后传入中原的西域乐器。既然起源的时间和方向得以确定,那么,何不一一探究竟?“单凭文献去阐释音乐的历史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和谬误。而与之相比音乐考古资料具有直观﹑客观﹑具体的优越性,可以纠正文献的不足和错误。”[1]往往实物史料比文字史料更具说服力。于是,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便成了新的聚焦点。文章从西域地区的文化(画像﹑浮雕﹑壁画等艺术)来证明四弦琵琶曾出现在天山南道的于阗,随即立刻切换视角,将目光投向丝绸之路的路线最前端,目的在于阐释犍陀罗的梨型琉特与于阗曲项四弦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进一步推断出从波斯萨桑朝的曲项琵琶与中国琵琶不仅有直接的关联,而且出现至少在公元前,最终,回到问题的最初,四弦曲项琵琶的前身四线梨形琵琶约在公元前汉代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同时也符合《通典》的论述。

与四弦琵琶相同,五弦琵琶并非源于我国。此时,作者意图明确,更多的说明了龟兹琵琶﹑胡琵琶与五弦琵琶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历史文献得到论证的便是:龟兹琵琶就是胡琵琶。为了查明印度的五弦琵琶是如何传入中原的,作者沿着丝绸之路的北道足迹,根据佛教传入中原的时间,对沿路的洞窟艺术进行考察,意在说明五弦琵琶从印度传入我国,是以佛教的文化形式。虽然五弦琵琶并非源于中原,但是否真正出现在印度我们不得而知,为了验证五弦琵琶是否在印度出现过,文章再一次将视角投向了文化,而印度历史中的雕像则有利的证实了这一观点的属实性,最终,整理出印度琵琶与传入我国的五弦琵琶是一脉相承的结论。

又名秦琵琶﹑秦汉子的阮咸,其出身在《通典》中的记载可以得到明确判断。作为我国自身的乐器,文章不仅对阮咸的性质﹑名称来历等做了考证,又根据考古资料和历史遗迹,追寻其出现在中国的时间,归纳出弦鼗吸收四弦琵琶后向秦琵琶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在历史的断层中,寻找文化的联接点

文章并没有一味的运用单线的逻辑思维,而是试图从多种角度进行考察论证。不难察觉有两条清晰的思路,分别是历史的脉络(占据大量的文献及考古史料来考察琵琶的发展史)与文化发展的脉络(琵琶由西域至中国再东渐日本的发展),论据的不断更新,必然有新知识的出现。不论是西域文化,还是对丝绸路线的把握,也都有独到的见解。如果说从宏观的角度将琵琶的发展放置于历时中,才能展现琵琶发展的全貌,那便需要“文化”的嵌入。一面填补对文献史料论据的不足之处,一面从中追寻蛛丝马迹,进而在流动的历时阶段中,以“文化”作为节点,把不同场域﹑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整合,两条线索的交相呼应,才足以让我们看清琵琶发展的来龙去脉。虽然,作者极力呈现琵琶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脉络,但含金量仅仅不在于此,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一门乐器史,还是琵琶在丝绸之路上渐变的流动史。琵琶的发展正向外漫延,如今它仍在继续。

三、从历史性到实证性

思考与研究并行的显现,是文章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形式。逆向探讨的同时,也恰如其分的把握了文章的节奏。一方面,理清了琵琶在丝绸之路上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琵琶在印度及西亚流动的形态等做了客观分析。与此同时,文章的性质也渐渐地从历史性向实证性转变,通过逆向认识琵琶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将琵琶的研究扩展到另一社会文化或群体,不再孤立的把它看作是音乐的一种形态,而把它视为历史流动的产物,既运用着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又达到了历史音乐学的目标,两门学科相互渗透的手法,为文章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纵观全文,无疑于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琵琶这件在丝绸之路上孕育的乐器,并不能以点概面,同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任何一件乐器的源流探究,都应该放置于它所在的环境,只有将分散在各处的点相连,才会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王跃潼(1993—),女,汉族,山西省永济市人,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研究生,专业: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音乐学琵琶乐器
学乐器
音乐学人
琵琶老店琵琶声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乐器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我的“反弹琵琶”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