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6-02-05 18:18
教学与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册子宣传教育恩格斯

吴 倩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吴 倩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作为一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它的出版和发行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给予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它充分说明人们有接受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讲清思想理论的大思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采用通俗化的理论载体。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系统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作为一本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小册子,它的出版和发行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连恩格斯本人都深感惊讶,他写道:“据我所知,其他任何社会主义著作,甚至我们的1848年出版的《共产主义宣言》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没有这么多的译本。”[1](P751)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 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上获得巨大成功

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也凝聚了人们长久以来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社会主义的理想扎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根植在憧憬美好生活的人们的心中。

在欧洲,从16世纪的“三个托马斯”(托马斯·莫尔、托马斯·闵采尔、托马斯·康帕内拉),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程。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天才地预见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特征,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但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初期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处于自发时期的表现,在总体上是不科学的,也缺少改造社会的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合理因素,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使这一理论与欧洲工人运动相结合,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他们的许多科学著作和论文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和1867年9月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都有众多译本,在各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就译本数量而言,这两部著作还比不上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洲,在资本主义制度统治下,一方面经济获得巨大发展,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不断激化,各地开始出现工人运动的新高潮,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不断觉醒,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宣传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发展》一书正是完美地契合了这种需要,因而才得以获得巨大成功。

《发展》一书来自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为了清算冒牌社会主义者杜林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中的影响,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恩格斯在1876-1878年的两年间撰写了批判杜林的系列论文,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出版了单行本。而《发展》一书,系恩格斯应法国工人运动领袖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即《引论》的第一章,以及第三编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改编而成的小册子。

1880年,恩格斯受拉法格之邀完成了《发展》这本小册子。随后,拉法格将其译为法语,并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名,三期连载发表在法国《社会主义评论》杂志上。接着出版了单行本,而后被译为波兰文于1882年在日内瓦印刷出版,名为《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这一译本“在说法语的国家,特别是在法国,获得了意外的成功。”[1](P745)恩格斯开始思考将这三章按照德文印成单行本出版是否有同样的好处,正巧这时苏黎世的《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联系恩格斯,提到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普遍感到迫切需要出版新的宣传小册子,问他是否愿意把这三章用于这一目的,于是就有了1883年德文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一版本问世以来,截止到第三版已经发行了一万册,在德国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德国工人中间,这本小册子得到了迅速的大面积的普及,一共印了四版,共约两万册。此后,又出版了意大利文本1883年贝内文托版、俄文本1884年日内瓦版、丹麦文本1885年哥本哈根版、西班牙文本1886年马德里版以及荷兰文本1886年海牙版,连同英文版在内,这本小册子已经用十种文字出版发行。正是因为满足了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需要,它才能够拥有如此多的译本,并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发展》一书在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思想在人类历史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尽管私有制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在极力压制社会主义的思想,但并不能清除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追慕和向往。因此,社会主义的思想宣传,并不缺少对象,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还有思想上提高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知识分子,也热切地关注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这是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取得成功的深厚基础。因此,问题并不在于社会公众是否需要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而在于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这种宣传教育,只要我们找到了符合人们接受需要的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取得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成功。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需要和愿望,坚定宣传教育的自信,并努力探索适应社会和群众需要的方式方法。

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小 册子的形式讲清了社会主义的大思路

《发展》一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讲清了社会主义的大思路,为人们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的全貌提供了合适的文本。该书只是一本小册子,它的文字容量是很有限的。用这么有限的文字来讲清纷繁复杂的社会主义问题,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恩格斯作为社会主义思想大师之一,能够超越社会主义问题上极其复杂的历史细节和理论枝节,提炼出社会主义的大道理,并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理清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思路,并以简明的方式告诉人们,这是小册子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首先,讲清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大思路,即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这一点直接体现在恩格斯所拟定的书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上。恩格斯只用简短的几个字便精确地概括出了社会主义波澜曲折的发展历程。过去的社会主义受“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和“不发达的经济关系”限制,因而种种“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还存在诸多的局限。恩格斯精准地用“空想”二字予以概括,实属精辟。而现代的社会主义由于各方面发展的成熟以及体系等日趋完善,恩格斯又精确地选择“科学”二字来阐明。简单的两个字包涵着无限的深意,不仅概括准确,而且意蕴深远。“空想”与“科学”两者之间又巧妙的采用“发展”二字,描述了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历史过程,使一幅社会主义发展的图景跃然纸上。恩格斯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阐明现代社会主义是从法国伟大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原则发展而来的,即现代社会主义是从空想社会主义一步步深化、发展来的。恩格斯在开篇直接点明,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1](P391)恩格斯通过这样的表述,一开始就打开读者的视野,搭起了一个宏观的框架,给人们一个明晰的思路,然后再逐一介绍背景、人物、史实,将大框架下的各个要素逐渐丰富起来。

其次,讲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大思路,即这一学说的理论逻辑。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及革命胜利后对社会的改造;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新社会的出现对人类历史的意义,等等。恩格斯的论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思维缜密,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拥有了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其中,恩格斯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建立的过程中,采用了“三个必须”清晰地呈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建立的大思路。关于这部分内容,恩格斯的原文是用“两个必须”表达出来的,即“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P394)但细究其内容,结合全文的观点,可以总结出“三个必须”,即:必须扎根在物质经济事实之中,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必须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三个必须”清晰地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三个重要支点,既明确又清晰地给人们呈现出来,便于人们理清理论逻辑,把握住关键点,进而掌握理论的精髓。

通过以上大思路的建立,恩格斯以轻松简明的方式讲清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大众化。这就启示我们,开展思想教育要注重对大思路的运用,因为任何思想教育都需要帮人理清思路,尤其是在重大而又复杂的问题上,给人一个简明的大思路,能够使人们提纲挈领的掌握、理解问题。以新中国成立之初采用的《社会发展简史》教育为例,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旧交替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价值观混乱和思想多元化等诸多问题,整个社会面临着重要的改造思想的任务。党中央提出以《社会发展简史》为教材,帮助人们改造思想。其具体内容是通过向人们讲述从我们的祖先、原始共产主义、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最后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历史,从而帮助人们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新塑造了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认识。当时的《社会发展简史》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大思路的运用。即利用大思路将人类几千年文明这一复杂的问题用简明的方式说清,把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用大思路一下子理顺了,人们易于接受,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今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全面推进。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一开始就陷入枝节和细节之中,而要把握全局,提炼出大的思路。特别是在面对重大而又复杂的问题时,首先就必须进行宏观把握、做好顶层设计,即要纵览全局、明确任务、找准对象、把握重点、理清思路。一方面,要对问题本身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要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和感知,帮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好基调;另一方面,要找准逻辑主线,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在宏观框架内各个击破具体问题。

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实现了从学术著作到通俗读物的转变

科学理论的宣传教育对象不仅仅是知识分子,也包含广大人民群众。因为科学理论只有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才能更好地成为一种“物质的力量”。《发展》一书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其重要原因还在于它以通俗化的形态出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易于接受。

首先,在形态上,实现了从大部头著作到小册子的转变。《反杜林论》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出于论战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它是一个厚重的学术成果,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大部头的著作。《发展》作为一本宣传读物,其单行本是一个小册子,既方便人们取阅,也方便随时携带。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在注重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宣传读物的外在形式,比如,以小册子的形式,以画报的形式等。在这一点上,我们曾有过成功的经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宣传鼓动工作,1929年6月25日发出的《宣传工作决议案》提出,要尽可能地公开发行日报及其他地方性的党报;编印发行画报画册及通俗小册子;尽量利用群众的宣传组织与刊物。正是因为在外在形式上实现了通俗化的转变,当时的宣传鼓动工作才得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其次,在对象上,实现了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大众的转变。《反杜林论》以知识分子为对象,因而为了直切主题,直攻理论要害,省去了很多理论常识和解释。而《发展》是为了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以普通群众为对象,为了更好地让理论掌握群众,为了使包括工人、农民等更好地知晓科学社会主义,加入一些通俗化的解释,引入一些案例,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的对象是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我们也必须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在充分掌握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注重教材的可读性,注重讲授的生动性,注重方式的多样性;而在对企业家进行党性教育时,要注重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他们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再次,在表述上,实现了从学术话语到大众话语的转变。恩格斯在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一著作原来根本不是为了直接在群众中进行宣传而写的。这样一种首先是纯学术性的著作怎样才能适用于直接的宣传呢?在形式和内容上需要作些什么修改呢?说到形式,只有出现许多外来语这一点可能引起疑虑。……相反,在内容方面,我可以肯定地说,对德国工人来说困难是不多的。”[1](P745-746)仔细比对《反杜林论》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恩格斯有意识地做了大量的补充。据统计,恩格斯补充、修改多达二十多处,增加了三个附注,特别是在第三部分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为了使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力量和辩证运动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恩格斯做了许多的尝试,比如,在解释资本垄断的形成时,列举了1890年英国制碱业的例子。又比如,在文章的末尾,为了让人们充分相信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恩格斯用大篇幅阐释了这一发展进程,即从中世纪社会的个体小生产到资本主义革命再到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矛盾的解决,清晰地呈现出了整个历程,让人们能够真正地信服。在《发展》的前两部分内容也不乏重要的解释和补充,比如,在解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时,由于《反杜林论》中略论了圣西门的思想,在《发展》中恩格斯用一大段重点介绍了圣西门,解释了他论点提出的背景和过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至于恩格斯本人所言的“外来语”(“外国字”)实际上是恩格斯对他文本通俗化过程的一个解释,告诉读者他在《发展》一书中修改的和补充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而对于文中一些必要的专业术语,因为它们是科学技术上通用的,而且因为人们开始更多地和更经常性地阅读报纸,对于一些必要的外来语并不陌生,所以他并不解释,因为“翻译只能歪曲这些用语的含义;这样做解释不清楚,反而会造成混乱。”[1](P746)这里,恩格斯指明了文体通俗化过程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重点在于对内容的解释,而不纠结于个别的专业词汇。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恩格斯的许多尝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都是很好的启示:第一,启示我们解读重要人物的重要观点时,要在充分了解该人物的生平、经历的基础上,去研究论点提出的背景,去分析论点提出的过程,这样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第二,启示我们在阐释复杂的生产过程时,为了更好地让大众理解,可以引入一些大家熟悉的案例,加入一些情景,这样可以让复杂的解释变得形象化和生动化,通过结合实例从而更好地理解整个过程。第三,启示我们在文本通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则,即重点在于对内容的解释。

最后,我们还有必要分析恩格斯特有的写作风格。因为恩格斯在实现从学术的科学著作到宣传的通俗读物转变过程中,并未对《反杜林论》的三章做特别重大的改变,这是由恩格斯本身具有的通俗晓畅的写作风格决定的。通过阅读恩格斯的文字,我们能够看出恩格斯擅长用简明的、直白的、朴实的、清晰的方式阐明复杂的道理,他在写作时注意照顾读者参差不齐的阅读水平,考虑读者的感受,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使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提出观点。这样的文章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而也决定了它的成功。这就启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者本身要培养通俗化的写作风格,切忌玩弄辞藻、故弄玄虚,只有形成了通俗化的文风,在对学术文本进行通俗化转换的过程才得以更好、更容易地实现。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文苓]

An Enlightenmen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gels’s
DevelopmentofSocialismfromUtopiantoScience

Wu Qian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Engels;DevelopmentofSocialismfromUtopianto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gels’sDevelopmentofSocialismfromUtopiantoScienceis a book of propaganda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ts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was a great success in history. This is a phenomenon worthy of atten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 gives us many important inspirations. It fully shows that people have the needs to accept socialism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carrier of popular theory.

*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文献与基本问题研究”(项目号:10XN1009)的阶段性成果。

吴倩,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2)。

猜你喜欢
小册子宣传教育恩格斯
盐城大丰区开发设计小册子 助力三违行为治理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留白
留 白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毛泽东早期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五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