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含真情 尽在相送中
——由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谈送别诗

2016-02-05 06:12余晓梅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客舍安西诗题

余晓梅



字字含真情 尽在相送中
——由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送元二使安西》谈送别诗

余晓梅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五小学,西安 710000)

【设计理念】

着眼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语言积累”“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课在古诗教学中尝试自主主题性阅读,巧妙设计“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使学生不仅读懂一组送别诗,而且初步领会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目标】

1. 重点学习送别诗名作《送元二使安西》,读准诗句,进入诗境,领悟诗情.

2. 通过主题式对比研读的方法,从诗题、表达方式上了解送别类古诗的基本特点,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3.对比学习《别董大》,拓展学习《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送别诗“借景抒情”的特点.

4.以大量送别诗为例,初步了解送别诗的多种特征.

【教学重点】

1. 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读中感悟,悟中入诗境.

2. 通过主题式对比研读的方法,从诗题、表达方式上了解送别类古诗的基本特点,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学资源】

1. 同主题古诗.

2.古典音乐《阳关三叠》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业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阳关三叠》歌曲欣赏.

一、引入课题

回忆班级读书口号:“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回顾古诗学习方法——“四读法”

一读知诗题,明作者;

二读正字音,通诗句;

三读解字义,晓诗意;

四读悟诗情,想意境.

三、学习送别诗名作《送元二使安西》

(一)一读知诗题,明作者

1.板书诗题,朗读诗题.

2.了解诗题内容:元二要去哪里?谁来送他?

3.了解作者王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从作者生平、著作、后世评价等方面补充.

(二)二读正字音,通诗句

1.回忆学习古诗文的金钥匙.

2.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做到声音洪亮,读音准确.

3.指名朗读,注意正音,重点强调“舍”.

4.读准节奏:读中体会节奏,确定为“2—2—3”式朗读法.

(三)三读解字义,晓诗意

1. 看图,了解古诗背景.

(1)古今“安西”位置比较:西安,正是古长安,是当时唐朝的首都.诗人王维和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现在的新疆库车附近,古时称为“安西”.

(2)结合故事背景,图示出使路线,明白元二在出使安西途中因经过渭城和阳关两地,故《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3)想象故事,看图理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自主合作探究.

(1)根据背景,结合预习,想:这首诗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送别场景?

(2)学习伙伴交流.

(3)全班交流.

(四)四读悟诗情,想意境

1.自读古诗:这样的一首送别诗,该如何读才能读出韵律美?尽量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

2.指名朗读,读中悟情.及时评价.

3.读中理解前两句.

(1)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2)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清新)

(3)自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出感悟.

(4)赛读,适时引入《诗经》中的“杨柳依依”.明确:古人一般写柳、写雨的时候都是为了突出“不舍”的感情.

4. 读中理解后两句.

(1)示图,配乐,了解古代通往阳关的路的特点,进一步突出离别情感.(师满含感情地解说:这就是通往阳关的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一路上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千米,就算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有位诗人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2)交流: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感受出使阳关的艰辛与不易,为送别做好情感铺垫.

(3)引读诗句.

一想到朋友即将远赴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王维情不自禁地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王维情不自禁地又端起酒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时此刻,诗人王维感慨万千,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无尽担忧都融入在“喝酒”这一举动之中——(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明确送别方式之一:喝酒.

(5)想象意境,升华主题.

①看图说话: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元二,面对这情深义重的朋友王维,还有没有想要对他说的话?

②结合板书,由小见大,突出送别诗的“情”:出了阳关,还会不会喝到这满是深情厚谊的酒?还有没有情深意重的故人了?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还会有这代表依依不舍深情的杨柳吗?这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边说边擦掉板书:王维、客舍、柳、酒,引出“情”.)

5.情感朗读.(配乐古筝曲《阳关三叠》)

小结:《送元二使安西》通过春雨润尘、柳枝吐绿、客舍青青的初春景象,以清新的春景反衬友人送别的不舍之情.尤其是后两句诗更是直接叙述临别话语,毫无掩饰,却极为动人,最为感人,堪称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

四、对比学习送别诗《别董大》

1.出示“作业单”,自读古诗,质疑:看到这首诗,你想知道什么?

2.交流,明确:这首诗描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等景,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恶劣、悲壮的感觉.

3.作为好朋友,高适能让自己的朋友——一代琴师董大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去吗?高适用什么办法驱赶董大心中的不快呢?(明确送别方式:以话相送.)

4.理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并指导朗读. (适时引入高适当时的处境和古诗的写作背景)

5.对比学习两首诗的异同: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这两首送别诗有哪些不同呢?

(1)《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2)同是赠别之诗,王维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咸阳古道分别之后,感到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而高适却在“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恶劣环境中想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

(3)所写的节令分别是一春、一冬;天气各为一雨后、一雪中;而思想感情却一凄凉、一豪雄,反差极为明显.

这种反差并非仅仅在这两篇诗作中出现,他们赠别诗的总体风格也迥然不同.这与他们的经历和境遇有很大的关系.

6.背诵两首古诗.

五、延伸学习李白的送别诗

1.简述送别诗的由来,突出唐代送别诗之多.(从古至今,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离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次分别,再次相见遥遥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

2.出示作业单,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题 目谁送谁送别的地点送别的方式表达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3.小组汇报.结合回答点拨:送别诗最大的特点是抒情.结合两首诗的特点理解“孤帆”“友情”等,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六、寻找送别诗特征

1.举例送别诗诗题,寻找特征:一般含有“送”“别”“赠”字眼.

(《送友人》《芙蓉楼送辛渐》《山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送李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南浦别》《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别老母》《赠汪伦》《赠白马王彪》……)

2.以诗句为例说明送别习俗:折柳、喝酒、唱歌、话语送别等.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3.结合三首诗,明白送别诗的送别内容和送别情感.

(从孟郊的《古别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中体会到夫妻之别、朋友之别、兄弟之别等饱含着思念牵挂、依依不舍、壮志满怀等情感.)

4.结合已知送别诗了解古诗送别意象特征.

季节时间地点景物春季秋季……清晨傍晚月夜……路口岸边码头驿站长亭古道客舍 灞陵亭……杨柳 柳絮孤帆 流水夕阳 美酒细雨 大雁……

七、积累送别名句

1.出示送别诗名句,并朗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

2.送别诗句实践应用.

(1)你的好朋友即将和你离别,他担心在新的环境找不到像你这样的好朋友,你会用怎样的诗句安慰他?

(2)一个月后,即将离开自己的母校.六年来,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与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离别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古代诗人送别朋友的一句话——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3)你们离开母校的那一天,你们的老师久久站立在校门口不肯离开,看着你们离开的方向.此情此景,你会想到哪一句古诗?

(责任编辑:赵继莹 鄢林敢)

*视频见光盘

猜你喜欢
客舍安西诗题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邀友春游
乡思
诗题漫议
华夏客舍论古今
客舍随笔
明诗制题之叙事*
要钱还是要命
“基地”大头目被美无人机炸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