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产业“国家队”存在价值谈

2016-02-05 09:23刘雨菲
卫星与网络 2016年12期
关键词:骨干企业航天技术民用

航天产业“国家队”存在价值谈

在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航天界,大型传统航天企业仍然是产业的骨干力量。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从客户那里拿走最大份额的合同,而是作为行业的基础和中坚,如同大树的主干那样支撑着整个行业。

同时,传统航天企业中的具体技术人员和负责人,也从来并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他们对技术前沿的理解和不懈努力,对整个行业的前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成熟的业态:大中小结合

任何一个成熟的行业,都是由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创业企业共同组成的。这些企业各自占据着适合自己的市场空间,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彼此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电脑、手机、汽车以及其他消费品行业,莫不如此。航天产业也是一样。

在商业航天最发达的美国,虽然近几年风头最劲的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蓝色起源公司、维珍银河公司、行星实验室公司等新兴创业企业,但传统大型企业波音、洛马、诺格等巨无霸,轨道科学ATK、鲍尔宇航公司等中型企业,以及一大批提供宇航元器件的小企业一直在行业里各自发挥着稳定的作用。在运营方面,国际通信卫星公司为美国乃至国际市场提供了最主要的卫星通信服务,更多的企业也都在迅速成长。

欧洲也有着类似的格局,在空客航天防务集团和泰雷斯-阿莱尼亚集团两大巨头的引领下,OHB公司、萨里卫星公司等中小卫星制造商正在不断成长。而在欧洲通信卫星公司、SES公司这两大运营商巨头之外,欧洲也有着阿万蒂公司等新兴企业在不断寻找着蓝海市场。

大型宇航企业不断被新兴企业挑战,也因此而不得不努力完善和提升自我。实际上,波音在积极参与商业载人航天的时候,空客为了争取OneWeb星座的合同,都不惜放下身段和小企业平等竞争。

大中小的结合,形成了正常而生机勃勃的产业生态,也是人们乐于见到的。

行业传统与价值观:骨干企业塑造

纵观世界上主要航天国家的航天业发展,大都遵循了从国防军工向民用商用领域拓展,进而催生出商业航天的路径。从“国之重器”发展为拉动经济、惠及民生的重要产业,无论角色和功能如何变化,航天事业乃至产业以“国家队”为基础和主力的底色从未有丝毫消褪。

在中国,人们对航天事业、航天产业的第一印象,就是长征2F火箭、神舟飞船和天宫二号等标志性成就,而这些都是由“国家队”承担的大型航天工程,正是它们奠定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与荣耀。对航天产业精神气质最为广泛和统一的认知,则首推载人航天精神的四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而这正是对中国航天人精神最精辟的写照。

之所以如此,媒体的大力宣传和传播自然功不可没,但这也凸显出一个无可辨驳的事实:国有的传统骨干航天企业用自己的努力和辉煌的成就,塑造并建立起了航天产业的文化和传统,从企业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个人操守上,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

这种标杆的意义在于,无论商业航天的创业企业和创新者有着怎样的背景和利益诉求,只要决心步入航天业的大门,就势必尊重、遵从大型骨干航天企业、航天机构长期积淀并建立起来的传统和价值观,那就是,归根到底,一个行业存在的意义,是为社会、为人民、为其他行业乃至国家和世界服务。骨干航天企业所建立的传统和价值观,也让被服务对象形成了对航天产业、航天事业的期望值。一言以蔽之,就是“航天应该是什么style”。

这个问题在国际国内都是相同的,实际上,NASA和美国骨干宇航企业所建立的行业传统更加鲜明。NASA在美国民众心目中,一直是打开梦想、创造未来的机构。如果NASA不能为民众一次次带来神奇的宇宙新发现,也就不成其为NASA了。而马斯克的SpaceX,尽管是一家纯粹的商业航天公司,但其义无反顾追求梦想的探索精神与NASA却是一脉相承的。因为这是美国航天业一以贯之的传统和精神内核。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商业航天、商业航天企业,尤其是创业型的航天企业可以说给予了巨大的关注与支持。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航天“国家队”的巨大贡献和精神层面达到的高度:中国航天的“国家队”不但在科学技术上紧追世界先进水平,也在全社会树立起了敢想敢为、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形象。这些作为一种稳固而持久的行业传统,是中国航天业发展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因此,无论新兴商业航天企业打算如何在具体商业模式上破局、创新,这样的行业传统对其都应是十分珍贵的财富。

创新人才及其来源:骨干企业是最大贡献者

今天的航天骨干企业,都是国家通过长期投资建立和培育起来的。这种投资不仅仅在于财力,也在于人力、物力和土地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今天,多数航天科研生产单位都位于中心城市的高价值地段,然而最重要的价值还是优秀的人才队伍。由于航天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航天企业必须吸纳最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不乏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栋梁。

用人机制的日益灵活,也为航天产业提供了人才流动的机制。许多在体制内感觉发展空间不够,难以施展抱负的航天人,选择了投身商海、自主创业。这些人离开的原因多种多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有限的国家任务或合同无法支撑他们的创新和创意。那么,吸引社会投资来实现梦想、践行理念,对这些优秀人才来说也是合理的选择。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人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进取心。长期的体制内工作经历,也为他们养成了严谨、负责、勤奋、坚持不懈、有操守的品质,是其创业成功的可靠保证。今天活跃在商业航天领域、军民融合领域的许多企业家、企业骨干,都走过了这样一条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人生历程,其中包括本刊的许多友人。他们不但创立了新的企业、为年轻人创造了更多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把传统意义上的航天精神、航天文化扩展延伸到了商业航天领域中。同时,也从另外的层面,促进了航天技术民用及商业航天发展的步伐,这是一个行业能够发展壮大的重要的有利因素。

航天技术的充分应用:各方共同推进

我们在此前反复讨论过卫星应用、航天技术民用的重要性(见本刊及微信公众号的“航天技术二次开发与民用”专题)。其中曾经指出,国内主要的航天技术研究成果都掌握在国有骨干航天企业手中,所缺乏的,是一个有效的转化机制及其配套政策。

国内有关机构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其中包括骨干航天企业自身。现有的体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些企业投身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应用,但并没有消磨他们推动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雄心。实际上,航天各主要研究院、研究所对航天技术应用,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并在现行体制下不断寻找着突破机会。

这样的态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如果骨干企业像守财奴一样把科研成果紧锁深闺,束之高阁,那么任何应用都很难开展起来。因此,航天业界完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技术转让、商务洽谈,在产业基金和行业媒体的支撑下,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航天技术民用、卫星应用产业的商业发展模式,形成一个围绕航天骨干企业的应用型企业群体,共同建构起以骨干企业为主干,大中小结合的成熟的航天产业业态。

这将是商业航天以及航天技术民用产业人士的共同期待与希望,并为之付出努力的事业。

猜你喜欢
骨干企业航天技术民用
在新时期加强航天技术转化应用的思考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浅析
稀奇古怪的航天技术小创意
民用安防的新势力
全国人大代表刘正军:培育环保骨干企业力度应加大
民用立体测绘相机成像精度再创新高
美国航天技术如何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