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思考

2016-02-06 02:51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6期
关键词:升级转型旅游

张 红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 300270)

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思考

张 红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 300270)

文章着重在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认识基础上,对互联网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思考和探讨。

互联网 乡村旅游 转型升级 智慧化

2014年,我国互联网经济在GDP 中的占比达7%,我国已进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成为近2年来热度最高的词汇。2015年,“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8月,国务院提出要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要整合相关资源、要素和技术,打造旅游业新的生态圈;9月国家旅游局在《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将促进互联网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推动智慧旅游乡村建设作为重点行动之一。互联网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的时代已来临。

1 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1 旅游需求增长与旅游供给问题的凸显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国家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力扶持,乡村旅游经济增长迅猛,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超过22亿人次,占国内全部游客人数的1/3。乡村旅游收入超过4 4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10%。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 612亿元,同比增长60%。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旅游需要,近年来得到极大的释放,各种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的投资热度也在持续上涨。在发展的良好势头下,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着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下,不能突破和解决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和信息化建设水平限制,信息流通不畅、共享性差,而且缺少科学的旅游规划指导,总徘徊在低水平的开发上,产品同质化严重,食宿环境、服务质量、农事体验等,无法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宣传营销方式传统,市场沟通乏力,竞争力难以形成。此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乡村文化受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为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急需转型升级。

1.2 互联网时代旅游者消费模式和习惯改变

目前,互联网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持续增长。根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呈爆发式增长,网络预订、购物、支付等仍在不断持续增长,网上预定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2.60亿,手机预订网民增速更快,规模达到2.10亿。不仅如此,互联网已经贯穿人们旅行的全程:预订、在线支付、通信联络、行程信息查询、导航、导览、分享见闻等。旅游者快速接受着互联网带来的旅游全过程电子化的便捷与高效,对互联网依赖和使用程度更高。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旅游者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新变化,通过不断的转型升级,较快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

1.3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网络信息需求与现状

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市场是城市及城镇居民为主,他们向往乡村的自由淳朴的环境,追求满足休闲放松、度假,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需求。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自由行及自驾车游客人数逐年增多。旅游者年龄构成中,青年人占比较大,日常生活中,他们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依赖和使用率更高。他们在做出旅游决策前,会通过网络旅游平台和社交媒介,获取大量的旅游信息,并与旅游经营者进行咨询。同时,在旅游过程中,随时获取信息,完成旅游活动。他们要求的信息及时、准确。目的地停留期间,要求有网络覆盖,不会阻碍信息的获取和随时处理手头的事务。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地没有网络覆盖,缺少信息共享平台,无法及时了解旅游地客流、交通、天气等信息。普遍不能实现网上预订,缺少网上互动沟通渠道,旅游地不能实现定位和实时导航等服务。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信息的需求加大与乡村旅游地传统的信息服务现状形成矛盾,应尽快利用互联网技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 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认识

2.1 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实质

互联网与乡村旅游应进行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是将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行在线化和数据化那么简单,是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为核心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服务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技术不仅仅是使用工具,而是将个人、社会、组织、企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成庞大的网络,使信息以更加高效和无处不在、随时在线、随时互动的方式进行传播。互联网发布的、动态的、实用的旅游大数据信息,让所有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经营的利益相关者和投资主体,都开始关注并围绕游客的需求,主动联合旅游企业的上下游要素,或者深度挖掘农业、工业、民俗、特产等各项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进行深度融合,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逐渐形成旅游者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产品业态和旅游产业体系。可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实质,是引导和带动乡村产业链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互联网让“旅游+”在乡村地区融合更广泛深入,健全和完善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新力。

2.2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会整体提高乡村智慧旅游水平

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会带动乡村地区的智慧旅游发展水平。乡村的智慧旅游建设,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对乡村旅游管理、服务、营销等各环节的智能化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服务管理的智能化和旅游消费全过程的电子化,实现真正的现代服务业。

互联网技术提升产业智慧水平的同时,为乡村地区获得更全面、更公平、更主动的发展机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连接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感知、捕获、传递和处理信息,打破城乡发展的信息隔阂,利于城乡协同发展。同时,利用网络监管技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管理和指导,减少环境资源的破坏,提升乡村地区的生态质量,利于实现智慧乡村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3 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消费方式和需求发生着变化,乡村旅游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围绕消费者的需求,积极在产品、服务、营销等领域,积极探索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3.1 政府主导,引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1)由政府主导,制定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总体发展规划,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标准化建设。在信息化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政府牵头,建立网络基站、农村信息服务站,加快4G移动基站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公共区域的免费WiFi全覆盖,提升无线网的传播速度。此外,应重视基础设施的物联网建设。乡村旅游地景点、道路、路标、停车场、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进行物联网建设,数据经过处理,可发送到各类导航系统,提高可进入性。(2)政府带头建设信息数据库。政府牵头进行信息的采集,包括地理信息、人文资源信息、农村经济信息等基础数据。该数据中心应与各类旅游网站、点评网站、门户网站实现数据连接,通过信息存储、云计算等形成大数据,为乡村旅游智慧化管理、营销、服务等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便利旅游者获取旅游相关信息等。比如,北京市农委通过与百度合作,不断更新和完善对民俗村、民俗户、休闲农业园等的信息采集,形成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利于智能化管理。(3)政府引导企业主动对接互联网企业。积极引导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家旅社、旅游景点等应用物联网新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的数字化经营管理,为游客提供便利和全新的体验。(4)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动力源于不断创新。应建立“乡村旅游+互联网”创业园区,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创新发展。

3.2 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升级乡村旅游产品

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观光、吃农家饭等,更多的是能够深度体验乡村文化。通过对大数据信息的挖掘分析,运用互联网技术,寻找和组织产品创意,将历史、乡土文化、人文风情等,形成体验主题和文化品牌。各经营主体要善于抓住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差异化开发。如,突出各种主题的农业创意观光产品;以科技为基础,强化体验互动的农业科普产品;延伸农、林、渔业的农业游憩产品,突出生态,提供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农业度假产品等。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创新升级,应积极探索借助互联网技术。乡村旅游地区或旅游企业,应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为游客创造新体验。比如,周村古商城与联想集团合作,推出的New glass智能眼镜导览,游客带上眼镜后,眼前的古城与民国时期进行了“历史穿越”。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可提升农业的种植效率和实现有机种植,还可以让游客体验到农业种植的快乐。比如,现代观光种植所涉农企业中,运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可以自动感知空气中的氮氧含量和质量,绑上植物的茎秆、叶面、果实的各种传感器,随时传达植物每一细小的变化,自动监控实时预警,实现全产业链的生产和管理。游客可以在现代农业观光园中,亲自种蔬菜、瓜果等,旅游结束回家后,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观察作物的生长。作物成熟后,可自动提醒客人前往景区采摘。

3.3 借助互联网技术完善面向游客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时代,针对旅游者出行对信息的需求,应向游客出行提供全过程信息服务。

(1)搭建官方网络旅游信息平台,方便游客获取乡村旅游地权威的旅游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基础设施、资源特色、线路推荐、文化风俗等。借助物联网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使游客通过手机、iPad等实时获取旅游地的客流、交通、天气、安全、卫生等状况信息;利用定位技术,实现智能解说、信息互动、呼叫中心救援服务等,并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发导览、导航等App软件或者与知名的交通导航软件合作,便利自驾车游客实时导航。

(2)便利游客信息获取渠道和媒介。实现WiFi全覆盖,提升4G网的传播速度,在公共活动场所、农家乐企业、乡村旅馆、旅游景区、游客中心等,提供PC端、平板、触屏等信息互动终端,便利游客获取需要的信息。

(3)完善针对游客的个性化产品定制服务,适时引领和组织游客消费。个性化产品预订、支付都可以在网站平台或开发的App终端实现。为游客实时推送相应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重视游客的互动评价,完善个性化定制服务体系。

3.4 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营销模式

(1)互联网时代应积极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要与信息科技企业合作,分析游客主要来源,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消费者行为。要利用大数据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关注度,策划品牌营销主题。此外,要将传统渠道和互联网渠道相结合,如电视、广播、各种网络终端、手机终端、大屏幕等,将乡村旅游景点的多彩风光、风貌、独特民风民俗、精彩故事传说、特色物资、物产宣传出去。

(2)乡村旅游企业营销应善借各种互联网平台。旅游景区要创建官方互联网平台或乡村主题网站,以语音、视频、图片等媒介,形象、直观地展示乡村的魅力。在宣传内容形式选择上,微视频的形式新颖,传递信息形象直观,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比如,广东省惠州制作的几分钟动漫宣传片,以轻松幽默的形式,收到良好的营销效果。

(3)乡村旅游应积极利用“微营销”模式。乡村旅游地区或旅游企业应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和便利直接预订。游客手机端能够获取热点信息和需求,并实时互动和追踪服务。

(4)积极借助电子商务扩大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可通过采取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在线支付,完善物流配送,便利游客网购。在农产品推广上,可借助互联网,将乡村农副产品的绿色、有机健康生活理念传递出去,创立自主文化品牌。

3.5 培养互联网思维,建立乡村旅游人才智库

要支撑乡村旅游的互联网转型升级,就必须建立乡村旅游人才智库。乡村旅游升级发展,需要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旅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各级政府要有意识地吸引高校的信息技术和旅游管理人才,联合培养适应乡村旅游业转型发展的信息化专门人才,建立能带领和满足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人才智库。

加强农民信息化培训的“互联网+能力”提升计划。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信息化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数字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社区培训等手段,提升农民对由于信息和互联网环境的认识,提高他们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意愿和应用能力。建立专门的信息服务培训中心,定期对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民和经营者进行数字化平台操作培训,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并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

4 总结

乡村旅游产业借助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关键是运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对接乡村旅游资源,并确保建设强大的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为乡村规划、产品创新、营销、管理等提供基础数据。此外,还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信息保障体系,通过“互联网+”,构建具有传承价值的旅游数字资产,如农业遗产普查、传统村落保护、文化遗产挖掘等,为乡村地区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指引。

[1] “互联网+”撬动北京休闲农业大市场.农民日报,2015,(8):22

[2] 刘晶.互联网+农业旅游转型升级路径研究.职大学报,2015,(6)

[3] 童露.论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国集体经济,2016,(3)

[4]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

[5] 周村古商城“牵手”联想集团“互联网+旅游”打造智慧景区.淄博日报,2015,(12):16

猜你喜欢
升级转型旅游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回暖与升级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