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技术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应用的初探

2016-02-08 07:15米文杰杨海苓李林邱俊皓杨萍张燕栾晓嵘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15期
关键词:差错率年资调配

米文杰 杨海苓 李林 邱俊皓 杨萍 张燕 栾晓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射频识别技术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应用的初探

米文杰 杨海苓 李林 邱俊皓 杨萍 张燕 栾晓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目的 研究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工作流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9个病区,由不同年资的人员进行操作,对比引入RFID技术前后的PIVAS工作流程的差错率、用时、人员数等。结果 引入RFID技术后,工作时长显著缩短,差错率显著降低,节省工作人员1名。结论 RFID技术是减少PIVAS工作差错率、提高PIVAS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在PIVAS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射频识别;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差错率; 工作效率; 护理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 Error ratio; Work efficiency; Nursing

自2010年《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颁布后,全国已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一千余家,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静脉用药安全,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1]。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功开创了按品种集中摆药、按品种集中贴签核对、按品种集中混合调配的PIVAS工作模式,建立了包括审核处方、打印标签、集中摆药、集中贴签核对、集中混合调配,然后核对成品输液并按病区进行包装(复核包装),成熟的PIVAS工作流程实现了药品共享、耗材共享,降低了调配差错率和耗材消耗量,是目前较为高效的PIVAS工作模式。

然而,目前国内PIVAS工作流程多为纯人工操作,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远远低于国外静脉用药调配机构[2]。纯人工操作所带来的相对低下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其中不可避免的人为差错,是目前制约PIVAS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也给患者的静脉输液用药安全造成了隐患[3]。我院PIVAS踪近差错统计图,见图1。

注:a.审方;b.摆药;c.帖签核对;d.混合调配;e.复核包装。图1 我院PIVAS踪近差错统计图

如图1所示:仅复核包装环节所造成的差错就占到了PIVAS踪近差错的40%以上。具体分析如下:因全院不同病区的同种药品集中混合调配,所以调配完毕后首先需重新人工区分病区,也就是将同一病区的成品输液集中放置,然后复核包装同时计数,并登记发药数目、发药时间、发药人员,最后由物业工人运送至各病区。相应的,复核包装环节相关差错主要包括混淆病区差错、计数登记差错等,即人工区分病区时将不同病区成品输液混淆放置,导致成品输液不能运送至正确病区,以及复核包装时人工计数错误、发药数目登记错误等。复核包装环节的差错一方面给临床护士交接查对、用药核对造成了差错隐患;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对PIVAS发出的成品输液信息进行存档进而进行实时定位追踪,“临床反馈药品未送到”等问题时需对PIVAS工作流程的多个相关环节进行逐个排查,相关问题的处理占用了PIVAS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由询问器(阅读器)和标签(应答器)组成,可以通过无线电信号自动识别特定目标并获取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4]。与传统二维码技术相比,RFID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一次性读取多个标签,识读速度快,且环境适应性好、不占用可视空间,具有高速移动物体识别、多目标识别和非接触识别等特点,进而可用于多种控制、检测和追踪过程[5]。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已应用于物流管理、生产装配、身份识别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6-8]。在医药领域,RFID技术在PIVAS基本工作流程以及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模式下的应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鉴于此,我们拟将RFID技术应用于我院PIVAS,采用嵌入RFID芯片的输液标签,在标签打印的同时向RFID芯片内写入每袋输液的医嘱信息,然后在复核包装环节用RFID标签阅读器扫描成品输液并进行病区区分的核查和计数,同时将所有进入复核包装环节的成品输液信息进行录入存档。利用RFID技术的快速扫描、自动计数、自动存档等功能,针对其在PIVAS复核包装相关环节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究,以期解决该环节存在的混淆病区、计数差错等问题,并简化成品输液追溯排查流程,为RFID技术在PIVAS基本流程中的应用做一初探。

1 仪器与设备

电脑(HIS系统)、RFID标签阅读器(实甲SR-6001)、读卡器(实甲SR-3x00B3)、打印机(斑马105R4)、嵌入RFID芯片的标签(芯片:50 mm×20 mm,优比科;标签:74 mm×89 mm,先成)、普通标签(74 mm×89 mm,先成)。

2 方法

2.1 病区设置 选取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所服务病区中较易混淆的9个病区,随机抽取患者静脉用药医嘱信息,共计输液190袋:5B(25袋)、5C(29袋)、5D(18袋)、6B(20袋)、6C(20袋)、6D(18袋)、7B(20袋)、7C(20袋)、7D(20袋)。

2.2 分组设置 随机抽取工作10年以上的(高年资)PIVAS工作人员5名,该5名人员先后进行纯人工操作和使用RFID技术操作,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A;另随机抽取工作5~10年(中年资)、1年以下(低年资)的PIVAS工作人员各5名,分别作为观察组B、观察组C。

2.3 观察步骤 对上述观察病区的医嘱信息依次进行输液标签打印(同时实现对RFID芯片标签医嘱信息的写入)、贴签核对,并模拟药品传出调配间时的秩序打乱病区顺序。其中,对照组采用普通标签纸,观察组采用嵌入RFID芯片的标签纸。对照组5名人员每人分别按照原有工作流程,首先在复核包装桌上将不同病区的成品输液按病区区分放置,然后复核包装同时计数并将数目标注于包装袋上,最后登记各病区发药数目、发药时间、发药人员(登记环节另有专人1名)。观察组引入RFID技术,首先人工区分病区,然后用RFID标签阅读器分别扫描各病区成品输液信息(病区混淆时自动报错并立即手动纠正),最后仅复核包装即可。观察过程中,实时记录各操作环节所用时间;操作完毕后,检查并统计每次实验的差错数,包括混淆病区差错次数、计数差错次数。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对比引入RFID技术前后各环节的用时、差错率等,统计学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RFID技术对各环节工时的影响 见表1。

表1 RFID技术对各环节工时的影响 min

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所示:从技术角度讲(对照组与观察组A),在操作者年资相同的情况下,引入RFID技术后合计工时显著缩短。从操作者年资角度讲(观察组A、B、C),在区分病区环节,低年资组及中年资组用时均显著多于高年资组;而在RFID扫描与复核包装环节中不同年资组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同年资工作人员对RFID扫描与复核包装的操作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对照组与观察组B、C),与纯人工操作的高年资组相比,中年资组合计工时显著缩短,低年资组合计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低年资员工采用RFID技术时的工作效率可与高年资员工纯人工操作相当。

3.2 RFID技术对各环节差错率的影响 对照组在混淆病区差错数平均为(2.6±0.5)件,差错率为29%,在计数差错数平均为(1.6±0.4)件,差错率为18%。而在引进入3RFID的差错率下降为0,杜绝了PIVAS工作流程中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与原有工作流程相比,引入RFID技术后节省登记人员1名。

4 讨论

4.1 RFID技术可显著提高PIVAS工作效率 在流程方面,RFID技术的引入增加了耗时较短的扫描环节(RFID扫描频率:20次/s),而省去了耗时较长的登记环节,显著缩短了合计工时,并节省工作人员1名,有效提高了PIVAS复核包装、运送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及时用药。此外,引入RFID技术后,新员工的工作效率亦可达到老员工纯人工操作时的工作效率。充分说明RFID扫描技术易于操作,可快速掌握,培训成本低,可快速提高PIVAS整体工作效率。

4.2 RFID技术可显著降低PIVAS差错率 一方面,RFID扫描过程中的自动报错功能100%杜绝了病区混淆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RFID技术自动、准确记录了各病区成品输液数目,杜绝了人为计数及登记错误。此外,本研究中只涉及客观计数错误,而实际工作中复核包装计数登记差错多因人工登记时发药数目书写不清晰、发药时间登记不准确导致与临床交接不清造成,通过RFID技术进行电子计数、计时也很好的杜绝了此类错误。

4.3 RFID技术可提高成品输液追踪问题的排查效率 PIVAS工作人员只需在RFID系统中输入临床反馈的问题成品输液信息,即可实现该输液的快速追踪定位。若PIVAS与临床病区同时引入RFID技术,还可实现两端共扫描,可进一步提高交接查对相关问题的排查效率。

综上所述,RFID技术可显著提高PIVAS复核包装、运送环节的工作效率,并显著降低上述环节差错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保障患者及时、安全用药。此外,RFID技术还可简化PIVAS对临床问题的排查处理过程,并有望实现静脉用药调配的全过程控制,大大提高PIVAS工作效率,保障患者静脉用药安全。总之,RFID技术是提高集中调配模式PIVAS工作效率并降低工作差错率的有效手段,在PIVAS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RFID芯片成本较高,且芯片的回收和重复利用尚存在问题。在RFID技术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芯片尺寸及RFID扫描频率,以保证写码率和扫码率。芯片尺寸过小或扫描频率过低时,易发生写码失败或漏扫描现象。

[1]米文杰,杨敏,高海青.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消耗性材料节约使用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9): 808-810.

[2] Pedersen CA, Schneider PJ, Scheckelhoff DJ. ASHP national survey of pharmacy practice in hospital settings: dispensing and administration-2014. Am J Health-Syst Pharm, 2015, 72(1): 1119-1137.

[3〗 方国枝,王守凤.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常见贴签差错分析与对策[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2(6): 8-10.

[4〗 Kumar P, Reinitz HW, Simunovic J. Overview of RFID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food industry.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9, 74(8): 101-106.

[5〗 徐萍, 罗建华.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基于条形码技术的运行管理[J]. 齐鲁药事, 2012, 31(3): 159-173.

[6] 袁自龙, 孙大成, 刘丽兰. 基于RFID的生产物流实时管理系统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 2015(6): 132-136.

[7〗 陈志辉, 王颖纯, 刘燕权. 基于物联网环境的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现状的研究[J]. 情报杂志, 2015, 34(5): 196-210.

[8] 王丽娜, 冯欣, 陈韵如. 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J]. 科技风, 2013(13): 77-77.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科研基金(护理类项目编号:2015QLHL20);山东大学基本业务科研基金

米文杰(1971- ),女,山东济南,硕士,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从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工作

栾晓嵘,E-mail:luanxrong@163.com

R472

C

10.16821/j.cnki.hsjx.2016.15.009

2016-03-25)

猜你喜欢
差错率年资调配
养猪饲料巧调配
大气调配师
2019年资管行业十大猜想
主诊革命
PDCA循环法在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中的作用观察
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没考100分就是有知识没掌握?
张馨予调配
我刊在2013年度编校质量检查中被评定为“优秀”
高年资护士职业优势及发展方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