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点,大魅力

2016-02-08 07:54
初中生天地 2016年31期
关键词:断魂杏花村酒家

小标点,大魅力

□黄绍文

小小的标点,在书面语中表意丰富,能够生发不一样的表达效果。正如作家郭沫若所说:“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一个标点符号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可以使语言记录更加准确、生动,耐人寻味,还可画龙点睛。”

标点符号用在不同的位置,往往会造成不同的语意。我国古代典籍一般是没有标点的,阅读时全靠读者自己去断句,不仅读者读起来吃力,而且文章还容易产生歧义。我们今天读那些古籍,有时也会碰到这一类难题。

比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个句子,该怎样来断句呢?一般是做这样的处理:“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任由他们处于自在状态,不可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重要事情。”这样的话,就是孔子在推行愚民政策。

但是,也有人主张用另一种方式来断句,这就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时,意思就变成了:“孔子说,老百姓表现不错的话,就放手让他们做;如果他们表现得不好的时候,那就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道理。”这样一来,意思与前面完全相反,孔子又不失其作为教育家的本色了。

你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可以在意义上截然相反!

标点的准确运用,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楼梦》中是这样描写林黛玉临终情况的:“宝玉!宝玉!你好……”两个“!”写出黛玉用生命在呼喊;一个“……”既将黛玉百感交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复杂心情和神态刻画了出来,又可以引发读者进行个性化思考,揣摩林黛玉细腻而复杂的心思,这样更能打动人的心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标点的巧妙运用,还可以改变文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律诗《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标点一改,变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这首七言诗就被变成一首长短句式的词了。还有人就《清明》一诗,不增减一字,只加标点,变成了电影的一个镜头,时间、地点、场景、对话皆有: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比如,清代末年,一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扇,由于心情紧张,竟将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写漏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大怒,一气之下要治他的死罪。书法家急中生智,赶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此处并非遗漏,而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并当场断句吟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后,转怒为喜,赐给他银子压惊。这位书法家巧断句换回了头颅。

纯标点的使用,有时可以产生“此时无字胜有字”的艺术效果。法国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手稿寄给出版社后,过了一段时间不见回音,就给出版社寄了一封信,信中只有一个标点“?”。出版商接到信后,心领神会,很快就回信一封,信上也只有一个标点“!”。不久,轰动文坛的《悲惨世界》便与读者见面了。这两封信都没有一个文字,却表意清楚又新颖别致,意趣盎然。

标点符号看似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实则不可忽视。使用错误,小则表意相反,闹出笑话;大则造成财产的损失乃至生命的危险。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重视标点的准确运用。

猜你喜欢
断魂杏花村酒家
刘 宁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宋·王安石《咏竹》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蝴蝶(1)
戏问花门酒家翁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学术审思
朝花夕拾
装钱的褡裢
有趣的清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