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润笔、润格

2016-02-08 02:52亚美
老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润格亚美趣谈

文 亚美

趣谈润笔、润格

文 亚美

“润”有两种含义,一是滋润,二是利润。“润笔”取滋润之意,“润格”则取利润之意。

古人写字画画均用毛笔,用笔前通常会在清水里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容易吸收墨汁,写出的字会比较圆润,这个动作就叫“润笔”。

“润笔”被引申为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金(即现代的稿费),典出《隋书·郑译传》:“上令内史令李德林作诏书,高颎戏谓(郑译)曰:‘笔干。’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这一笑,使得“润笔”一词成为创作文章、书画等换取财物的代名词。

古之士大夫,讲究“清高”,耻言金钱,非说不可时,称之为“阿堵物”,意思是“那个东西”。文人借口“笔干了”需要“滋润”,不仅维护了轻财重义的面子,又迂回地得到了钱,可谓一举两得。

历史上有记载付出润笔费来买文章的,首推汉武帝的陈皇后阿娇。陈皇后失宠,幽居长门宫,终日愁眉不展。后来,陈皇后听说汉武帝非常喜欢司马相如所作的赋,于是就“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请他作赋来挽回汉武帝的心。司马相如便为陈皇后作了一篇633字的《长门赋》,但陈皇后终未能复宠。“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陈皇后买文,润笔费黄金百斤,真可说是字字黄金。

润笔之风至唐大盛,最出名的是韩愈,专为名公巨卿写碑铭,“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杜牧撰《韦丹江西遗爱碑》,得绢三百匹。

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太宗为了奖励宫廷诗人,设专款“润笔钱”,并“降诏刻石于舍人院”。

“润格”,即润笔的规格,也就是写字、作画应得的报酬。由于古时候没有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报酬标准,交易中的买卖双方很难确定共认的价格,于是书画家便自定“润格”,以期达到交易顺畅的目的。

“润格”因诗、文、书、画的类别而异,各种不同的类别中又因其规格(比如诗、文的长短,书、画的尺寸大小)而异,有的书画作品分大幅、小品、扇面、杂帖等不同品类,文字作品则分公文、诏书、铭文、函、尺牍等不同的类别,其报酬标准均有所不同。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自定“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可见,这时的“润格”已经成为明码实价的书画报酬,不像“润笔”那么含糊其辞了。

1944年,闻一多为生活所迫,在昆明公开挂牌售印,并贴出收取润资的广告,名噪一时。同年,柳亚子定出润格卖字,在重庆、成都、桂林、昆明等地都有收件处,还注明“先润后墨,劣纸不书,磨墨费加一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润笔”逐渐地演变成“润格”(润例),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开贴出润格,为自己的作品标价,虽然被视为贫寒之举,但渐渐为大众所接受,被书画家沿用至今。

时至今日,“润格”已成为书画家作品卖价的代名词,看到“润格”二字便知,某书画家在为自己的作品叫卖。时下,书画家不必用婉转之词讨要其价,甚至可以借助报端、网络大张旗鼓地登出“润格”,寻求天下的购买者。书画家以自己的劳作换取钱财,本无可非议,孰知文人的生财之道这么艰难,经千年的演变,方有现在这样一种表现形式。

责编/清风

猜你喜欢
润格亚美趣谈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申晓国
李 明
古代植树趣谈
金婚阴谋
润格,一个扑朔迷离的角色
“羊”字趣谈
把欢乐留给世界——趣谈幽默达观的自挽联
书画家自定润格表
亚美的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