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当代大学生就业新趋势

2016-02-09 15:24李志东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

■ 李志东

(贵州省团校 青少年工作教研室,贵州 贵阳 550005)



创新创业:当代大学生就业新趋势

■ 李志东

(贵州省团校 青少年工作教研室,贵州 贵阳 550005)

大学生群体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对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两年,国家根据就业趋势,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目前,大学生创业总体呈现创业率低、成功率低的特点,面临着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融资难、创业教育发展滞后和自身社会经验不足、抗压性差等问题。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和成功率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改善政策环境,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提供精准创业服务;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业服务

一、“双创”政策背景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

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时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面貌。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不足。面对以土地、劳动力资本为主导的传统发展道路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才能够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早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他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就会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就会更新换代升级。”[2]当前,青年就业已成为我国甚至全球的普遍性问题,但他们同样是创新的主力军,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是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3]过去的社会观念是,创业是少数社会精英人物做的事情,创业者要有普通人不具备的资源和条件。但实际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大众创业的历史,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由普通的技工完成的。“大众创业”意在为所有有创业意愿的人提供创业机会,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工作者、大学生,还是农民工都可以获得创业的机会。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但也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科学发明创造是创新,采用新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等也都属于创新的范畴。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持,创新驱动归根结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要让有梦想、有能力的人才充分发挥才能和潜力。青年群体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则是创新创业的先锋。大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强,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生活坎坷,往往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敢想敢拼。同时他们在高校学习中掌握了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领先的科技优势和创业理念。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相互支撑,创业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只有经历过创新的创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二)创新创业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世界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创业对国家竞争力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上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我国面临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鼓励创新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我们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4]

第二,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需要。 当前一段时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牺牲能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发展的主要动力要逐步转向依靠转型升级和开拓创新;经济增长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创新创业有利于推动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社会组织的活力和智慧,使创业家、发明家、杰出科学家不断涌现,有利于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增长和产业机构的升级转型。

第三,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首次突破700万大关,创历史新高;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49万,比2014年增加22万;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15年又增加了16万,达到765万。一方面,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用工需求下降,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青年人群的就业问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经验表明,初创企业不仅是推动创新的引擎,还是增加就业的引擎。

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解决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全面的发展,201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5年的5.2万元,约合8 016美元。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升深化,教育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社会观念更加开放、包容。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政府意志的体现,社会对创新创业也展现了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以前北大才子陆步轩创业卖猪肉被视为浪费人才,丢母校的脸,大学生创业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而现在大学生创业、名校毕业生创业比比皆是。同样是北大毕业生,张天一卖米粉成为90后创业的典范。社会上形成了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利于草根创新创业者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不仅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求知热情,激发公众探索‘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强烈兴趣,而且会刺激新观念、新思维的拓展和成熟。”[5]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更愿意,也更敢于通过创新创业改变命运,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第一,大众化。80后、90后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力量。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15中国创业心态调查报告》显示,创业人群的年龄集中在16-35岁,合计占比超八成,其中,80后占四成,是现在中国创业的主力,其次是90后。80年代的乡镇企业、个体户创业潮和90年代的下海创业潮中,鲜有大学生乃至名牌大学生的参与,而当下的创业者中,青年是主要力量。

第二,依托互联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正在加速通往“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与民众生活日益紧密。 2016年中国互联网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92.5%,互联网普及率为 51.7% 。2016 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 26.5 小时,网民每天平均上网接近3.8小时[6]。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成为这轮创业创新潮的鲜明特征。“这次创业高潮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互联网经济。”[7]

第三,跨界创业。在创业路径、规模以及创业的实际效果上,这波创业潮大多与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传统创业者在选择项目时往往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不同,不熟不做,现在的青年创业者特别是大学生没有这样的顾虑。他们选择的项目或许既不是自己熟悉的,也跟教育背景无关,更多的属于跨界创业。比如,互联网驾校“好好学车”的创始人,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所学的专业是设计,在此之前,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创业经验。个性化旅游服务商“无待旅行”的创始人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哲学专业,所学专业也和旅游没有任何关系。

(二)当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2.4%。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青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2%-3%之间,远远低于一般创业企业的成功率,也远低于世界,全世界大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创业的成功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法治保障等。近年来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制约创业成功的因素仍然有很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创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存在各种不足,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一方面,政策系统性、针对性不强。政府出台了覆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政策,但政策来源分散,十多个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创新创业政策,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考虑,影响了政策最后的落实。而且,从中央到地方推出的各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更多强调的是普惠性,但不同行业,不同创业群体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需求不同。大学生创业有其独特性,当下创业服务体系在针对他们的创业特点,为其提供精准服务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适应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创业服务机构不健全,不专业。很多地方成立了各类创业孵化器、创业园,加大了以创业基地为载体的创业孵化体系的建设力度,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了各类指导和服务。但创业服务机构的地位尚不明确,职能不够清晰,同时缺乏既掌握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对市场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导致有效的公共服务和创业指导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者降低创业成本和创业风险的要求。

第二,金融环境差强人意。融资难一直是创新创业的难点、痛点。缺乏资金保障,再好的想法和创意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近年来,我国创业投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创投市场投资持续攀升,金额呈现几何式增长,全国备案创业投资企业从2006年的113家,增长到2015年的1 000余家,全国备案创投企业管理资产从2009年末的965亿元,增长到2015的资本总量超过3 500亿元。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建设金融服务平台,整合金融服务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降低融资门槛,简化融资程序等措施,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资金不足依然是制约青年创新创业的最大障碍。在各种创业调查中,融资难是青年创业者集中反映的问题。《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状况研究报告》显示,90后青年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创业资金来源单一,创业融资渠道有限。62.95%的创业资金来自于亲友资助,仅有三成曾获得过银行贷款或创业基金的支持 ;46.24%的 90后青年认为自己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资金不足,另有49.95%表示苦于寻求创业融资渠道。[8]

第三,创业教育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缺乏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业培训体系、创业课程设计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指导课,但多以选修为主,由学生自选,面向的只是少数人群,教学实践性不强,局限在通识理论方面,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虽然举办了一些创业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但尚未形成长期稳定局面。开辟了创业孵化园等创业场所,但是提供的资源有限,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享受这些资源。高校在创业教育上师资力量投入不够,缺乏专业化的队伍,很多创业课程导师是兼职或临时教授创业课程,有的甚至只是辅导员。他们往往对创业政策不够了解,缺乏创业实操经验,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很难给予有效指导。创业教育课程往往流于形式,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第四,缺乏社会阅历,抗压性差。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是年轻和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他们缺乏的是社会经验和历练,这是他们在创新创业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之一。长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大学生对社会了解不足,容易冲动或盲目自信乐观,往往认识不到创业的艰辛和失败的风险。尤其在进入企业运营和市场开拓阶段之后,年轻的创业者在社会历练和企业管理上经验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使企业难以进一步发展甚至面临危机。一旦遭遇挫败,又容易意志消沉,无法理性看待创业的成败。

三、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的对策

(一)改善政策环境、提高执行力度

第一,深化政府职能改革。政府应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打造服务型新政府,简化行政程序。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地方和部门利益的藩篱,加强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制定一致的、具有权威性的政策。在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营造一个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

第二,提高创新创业政策地位。目前的政策大多以通知、意见、要求等形式出现,很少以专门的法律形式出现,有的只是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原则,缺乏法律效力和现实操作性。要将政策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次,建立常态化机制。

第三,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落实好中央的各项政策,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比较严重。政策执行不到位,影响创业率的提高,也制约着创业成功率。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避免因执行不到位导致政策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加强创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馈与修正。

(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提供精准服务

针对传统的由政府提供的创业公共服务存在的不专业等问题,要摒弃固有思路,围绕市场化思路构建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对创新创业的社会化支持力度,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创新创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要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加大对高素质创新创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全面贯彻国家和地方的人才发展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创新创业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服务。针对融资难问题,应完善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构建适合的大学生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创业融资体系,减少融资渠道障碍,解决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融资困难。可以设立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的创业基金,利用包括税收、财政等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更多地支持大学生创业。同时,这样也可以使他们的创业获得更多的关注,进而得到更多的投资。

(三)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目前,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完善高校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创业教育的地位。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为创业教育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在专业结构设置上,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为大学生创业免除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师资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校内外结合、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和可靠的创业教育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改革创业教育模式,还要改变当下创业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的问题,根据社会和学生需求,科学设计创业教育模式和课程,并及时更新;通过课堂讲授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实习基地建设、举办创业竞赛等方式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1]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2]《李克强:要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9/10/c_126972327.htm

[3]王昌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载《科技创业月刊》,2016年第2期。

[4]《习近平:实施创新驱动不能等待观望懈怠》,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01/c_117582862.htm

[5]李建军 程宇:《论催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繁荣的社会条件》,载《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7月)》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08/9020160803367337470363.pdf

[7]钱志新:《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几点认识》,载《唯实》,2016年第4期

[8]杨文夔:《90后青年创业现状及其促进机制研究》,载《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10期。

(责任编辑:张宇慧)

2016-07-10

李志东,贵州省团校青少年工作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