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觉与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16-02-09 15:27
知与行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少数民族民族

陈 媛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分行,成都 610000)



文化创新研究

论文化自觉与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陈 媛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分行,成都 610000)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的三层内蕴充分体现了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这也同样适用于民族旅游开发和发展的每个阶段,通过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人类学的深入探讨,发现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对本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多,同时,与外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也让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文化的独特之处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之上,也会自发的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对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在这种主观意识的驱使下去保护、传承和创新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在与外界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时,当地居民的心态也会逐渐变得包容和开放,在互通有无的情境下,去理解和肯定他族文化。文化自觉意识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能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达到传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得民族旅游产业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

民族旅游;文化自觉;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

当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民族旅游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而且通过发展旅游业获得的经济收益也不明显。基于此原因,本文拟通过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发展旅游业的现状进行人类学的深入探索,分析发展民族旅游过程中当地居民对其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保护、传承和发展现状,探讨如何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旅游产业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共同发展。

一、文化自觉在少数民族旅游中的具体体现

文化自觉在少数民族旅游中具体体现主要包括: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适应。

(一)民族文化认同

狭义的民族认同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民族认同其实就是基于物质生活的认同。文化不仅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更是民族存在的基础,这一特点使得民族认同具有更为持久的凝聚力,发挥的作用也比其他认同的作用大。民族旅游就是通过民族交往实现的,也必然会产生民族认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拥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认同是一把双刃剑,若能正确地使用民族认同,则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民族的繁荣昌盛,在邪恶势力的驱使下,民族认同会发挥破坏民族团结的作用。

(二)民族文化素质

发展民族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播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传播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民族文化素质。具体而言,民族文化素质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人生观、道德观、品格、行为模式、心理、智力水平、经验、技能,等等。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自觉程度。在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素质可以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少数民族居民在面对外族人所呈现出来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介绍本民族文化的技能以及待人接客的品行举止,等等。这些直接影响了当地民族旅游的发展水平。

(三)民族文化自信

民族旅游中的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认定与信念,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发展民族旅游不可或缺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条件。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形式之一,从本质内含来说,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仰信念和正确的文化态度,在深入了解后能够自觉地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充满信心地认为这种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四)民族文化适应

在民族旅游逐渐盛行的时代,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势必带来众多的文化适应现象。任何民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都是会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特定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关系中形成的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当与外界文化相碰撞时,就会进行不断的调试和重构。当民族文化处于旅游情境下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所处民族文化的内容本身与地方性不断调试和重构的过程,这一民族文化的变化过程也是文化自觉的过程,因觉悟到文化内容的不符而自主地改变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对民族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二、少数民族旅游地区文化自觉的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旅游地区文化自觉的发展既有积极现状又有消极方面。积极的现状主要是民族文化素质提高、民族文化逐渐适应,民族文化价值观念逐渐转变。消极方面是民族认同失落感和文化自信缺失。

(一)积极现状

1.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当一个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意味着他们已经开始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当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意识时,就会主动发掘已有的特色文化,自然也会关注到自己所处文化的缺陷和不足,在吸收外界文化的情况下,不断完善本族文化,获得长足的发展,也为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整体的民族文化素质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都有所提升。到该地区旅行的游客,有一部分是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到该地区游览旅行时免不了要和当地少数居民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区特色,等等。这一交往过程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人际交往水平,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质。

2.民族文化的适应。在尚未发展民族旅游之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还属于经济落后、地域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当民族旅游作为拉动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产业时,逐渐缓解了这一局面。在民族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文化群体需要其他的文化群体进行源源不断的交往接触,那么外来游客也会将一些主流文化带到这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定文化自觉意识的少数民族群体,依据自己的辨别能力赏识这些外来文化,其中积极的文化部分会被当地居民吸收,以此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甚至这些外来文化还会促使当地民族文化结构的改变,因此,民族文化适应应运而生。

3.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通过调研发现,融水县民族旅游业的主流趋势是良好的,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获得大部分当地人的支持,县政府和县旅游局也高度重视民族旅游的发展,出台各项措施提供保障,并借鉴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经验教训,这无疑对提升当地居民的民族信仰、民族创造力、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而他们与其他的少数民族也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目的。

(二)消极现状

1.民族认同失落感。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一部分当地居民看到外来的新鲜事物和文化或在某些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不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不喜欢自己的民族服饰甚至拒绝穿戴,或是不愿意去学习和传承民族技艺,再者就是有意无意地减少使用本民族语言,歪曲民族历史,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就会出现断层,一些本该学习民族艺术的年轻人,因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失落感而外出谋求发展,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传统文化的衰退甚至消亡。

2.文化自信缺失。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至今,广西作为发展对象之一,近些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经济热”在融水县也逐渐显现出来,部分当地居民只是把开发民族旅游作为积累财富的手段,单一、机械、重复地开发利用民族旅游资源,不去了解、认识本民族的历史发展渊源和民族文化内涵,忽视本民族文化发展问题。这种情况下,民族旅游的内容对象是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的。这部分居民看到的只是民族文化的表层,而忽略了其蕴藏的巨大价值,这就是文化自信的缺失。当外来文化和本族文化同时存在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外来文化,忽略本族文化,甚者还会在自己的意识观念甚至是行为上否定本族文化。

三、少数民族旅游地区实现文化自觉的路径分析

(一)在自觉探索中开创民族旅游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至今还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得益于当地苗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仍大量的使用,因此,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和流传下来。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应合理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民族旅游开发初期一定是依靠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来开展的,资源为旅游提供客观条件,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了商品优势。融水县境内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有秀美的山川、茂密的竹林、飞流而下的瀑布、奇特的溶洞和幽静的山谷,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美称,现已开发用作旅游观光景点的自然景观,有俗称现代人“氧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元宝山,江水如青衣带般清澈见底的贝江,在广西也能看到西双版纳景色的九万山,等等。但是,当下融水县的旅游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即发展滞后,不能较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知名度和游客的赞誉有待提高,这不利于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的自然景观,将民族旅游的主题定位在这几个方面:一是“苗寨”,即当地人聚居的形式和特有的民族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二是“苗家”,即为游客提供亲身体验苗族人生产生活和当地风俗习惯的旅游项目;三是“山水”,即当地特有的自然美景;四是“休闲怡人”,即游客在体验完这些旅游项目之后,所应获得的感受;五是“神奇”,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民族文化的精髓所深深吸引,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被当地的自然景色所折服,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二)在自觉保护和传承中发展民族旅游

民族文化通过旅游的形式进行传播,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民族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保护下去,二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但是“发展民族旅游产业必须要尊重民族文化主体的意愿,因为他们既是民族文化的拥有者,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离开了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民族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出现损害民族文化模式、故意篡改民族文化本来图像的人为建构”[1]。这就意味着,要想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本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少数民族群体本身,他们的意识观念决定了民族文化的未来。融水县民族旅游业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效,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然也包括当地居民与日俱增的文化自觉意识。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当地居民的身影,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致力于发展民族旅游,弘扬民族文化。例如:在融水县香粉乡雨卜村的苗寨景区不仅能看到苗族特色木楼建筑,体验当地的民俗生活,还可以观赏到原生态的苗族风情歌舞表演:芦笙踩堂、跳竹竿、踩脚求爱、苗族婚俗、芒篙、拉鼓、背新娘、抛绣球、敬酒,游客可以参与其中,还有篝火烧烤,打油茶,坐妹,对歌宾主联欢等活动。这种直接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圈建旅游景区的做法不仅保护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在民族旅游的相互交往中传播了传统民族文化,使得苗族文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认识,并亲身体验苗族文化的精彩。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少数民族群体担当文化传播的主体,能促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以此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当地类似于这样的民族旅游资源还有待开发,但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起来,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真实性。

(三)在自觉创造和创新中发展民族旅游

民族文化是随着时代而变化发展的,因此发展民族旅游不能只是单一地借鉴和沿用,要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若一个民族对自己所处文化的过去和现在不够了解,不清楚本族文化的缺陷和不足,那么就不能有效发挥民族旅游的作用,也就不能把握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这就是与市场脱节、与时代脱节。如前文所说,发展民族旅游反过来也会作用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融水县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地居民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本族文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便有意无意地把本族文化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把本族文化与外界文化相结合,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在不改变主流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更新和创造,为传统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注入生机和活力。

为了更好地宣传融水的丰富民族旅游资源,当地旅游局意识到网络宣传的巨大效益,如建立有关苗族文化、苗族旅游的官方微博,利用乐途旅游网强大的旅游宣传作用,由旅游局代表县政府与该乐途旅游网签订合作协议,委托乐途旅游网承办“融水旅游目的地品牌互动营销系统”的建设运营及推广事宜,包括在央视4频道投放广告一个月。内容涵盖融水民俗、旅游景区(点)、美食、土特产、苗族服饰、苗族织锦等与旅游相关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行程从融水县城的老君洞、老子山景区开始,途经红水乡良双闹鱼节、元宝山周边的培秀苗寨、小桑苗寨、月亮湾、龙女沟、龙宝峡谷、田头苗寨、雨卜苗寨、龙门峡谷、贝江景区、融水香鸭养殖场、灵芝谷灵芝栽培基地、苗窖重阳酒厂、马贵兵银饰工艺店等。通过这样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新闻频道,进一步宣传和发展民族旅游,也达到了在自觉创造和创新中发展民族旅游的目的。

(四)自觉发展民族教育

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少数民族地区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当地政府都应该意识到民族教育的力量,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民族文化素质也会相应地提高,为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提供基础,意识观念的培养能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增强了文化自信。民族教育可以是民族历史的教育,可以是民族艺术的教育,也可以是民族语言的教育,通过这些形式培养一批本土学者和艺术家。在融水县,各个院校就应该真正承担起发展民族教育的责任。在开展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提升传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力度,要将民族文化教育列入必修科目中,在强制教育下灌输民族文化内容,但是也要适时把握教育的度,否则将适得其反。对于年轻一代的民族教育,应寓情于景,创造轻松活泼的教育氛围,让青少年少数民族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他们将来会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在他们意识观念的形成阶段,就培养他们形成文化自觉意识,了解当前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不断繁荣发展。

(五)发挥政府和民间的力量,优化文化发展环境

要加强政府对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优化文化发展环境。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是文化自觉实践的一个方面,是为民族旅游的开展提供条件,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捷径。文化发展环境体现为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保障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民族旅游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就是“住”和“行”。 “住”主要解决的就是餐饮、住宿方面的问题,这部分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出力。当前融水县的宾馆、酒店档次还较低,以居民自发建设的家庭旅馆居多,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投入一部分资金建设,并且控制、协调好宾馆酒店的档次,不同档次的宾馆、酒店的位置布局也应好好考究。结合实际,在一些休闲度假疗养区可以建设一些档次较高的酒店。但在民族村寨附近还是以家庭旅馆为主,一方面有利于游客更好地体验风俗民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保护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政府也要加大力度对这些家庭旅馆的管理。在餐饮方面,多提供民族特色食品,保持原滋原味,不要为了刻意迎合来自四面八方旅客的需求而改变民族特色。“行”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力上。首先,要加大力度建设当地的交通道路,提升道路的利用率,保证每个景区之间都能有交通道路通行,最好能实现环线旅游,提高旅行的便捷性。其次,要从整体出发,合理规划和布局当地的交通线路,做到内部互通,并且与外部也能实现联动。在资金引进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启动创建“自治区社会文化先进县”和“广西优秀旅游县”工作,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融水的旅游产业。

在民族旅游开发和发展的每个阶段,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对本族文化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与外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也会让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文化的独特之处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此基础之上,也会自发的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对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在这种主观意识的驱使下去保护、传承和创新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在与外界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时,当地居民的心态也会逐渐变得包容和开放,在互通有无的情境下,去理解和肯定他族文化。文化自觉意识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能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达到传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得民族旅游产业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

[1] 李茂林,刘春莲. 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责任编辑:屈海燕〕

2016-12-06

陈媛(1989-),女,广西柳州人,硕士,从事哲学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

G02

A

1000-8284(2016)12-0087-04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