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话语赋能

2016-02-09 17:03肖薇薇陈文海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话语价值观核心

■ 肖薇薇 陈文海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党办校办;广东 顺德 5283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话语赋能

■ 肖薇薇陈文海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党办校办;广东 顺德 528300)

【摘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青年认同的话语困境。具体体现在:媒体话语权力强势,导致青年话语主体性弱化;主流话语影响式微,引发青年话语表达失序;两种话语体系逻辑冲突,致使青年对主流话语拒斥;多元话语冲击,造成青年价值选择困惑。“话语赋能”有利于还原青年的主体性,扩大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话语权利,提高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话语能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认同中的说服力。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与青年话语体系之间的冲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话语赋能”需要推动话语系统实现四重转变:从封闭冲突向开放共生转变,从政治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从话语权利向话语权力转变,从话语自发向话语自觉转变。这种转变的直接效果是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 话语赋能

陈文海,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办校办副主任,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高职教育、德育与人文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1]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探讨,各级政府、党政宣传机构等都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了深度解读,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可以说,近些年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培育工作的推进,我们需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怎么做”这一实践领域上来。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推动国家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承载着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青年能否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青年是一个极具智慧并乐于创新的群体,也是一个变动性和可塑性极强的群体,了解和把握青年特点,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有效保障的重要途径。

一、“话语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迫切需要

1.“话语赋能”的含义

“话语赋能”概念的提出源自“赋能授权”理论。“赋能授权”运动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由现代管理学理论预言家玛丽·帕克·弗莱特提出。弗莱特憎恶等级森严的企业组织结构,严厉地批判了“命令与控制”型的领导作风,提倡融入更多民主要素的企业管理模式。她主张,在进行企业决策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员工的主体意识,以此提升企业效益。其后,美国教育家赞姆·阿尔鲍勃受“赋能授权”理论启发,基于德育实践的视域,将此概念发展为“道德赋能”。这一理论包括了两层意蕴:其一,相信道德主体具有内在的道德天赋能力,具有内在的道德行动愿景和动力;其二,社会组织须让渡道德主体,激发其内在道德和精神发展的潜力。“话语赋能”受“道德赋能”理论的启发,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基于青年内在的力量,通过让渡青年话语权利,设置合理的生活实践活动,并给予适度的引导与限制,最终提高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能力和话语认同。

2. “话语赋能”的意义

提高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认同主要依靠两种路径:一种是被动认同,即通过外在和“他者”以价值灌输、利益引领等方式由外而内实现的外源性塑造。在被动认同过程中,价值认同者往往被当成客体来对待,从而形成一种消极、被动的外生型认同;另一种是主动认同,即通过调动主体自身的积极性,以“我”为中心和出发点,主动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宣传、培育、践行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表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理解、接受和践行的内生性建构过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把认同看成是“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2]。据此,主动认同无疑更为根本、有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价值认同应该在一种双方平等互惠的语境中进行,认同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主体的资源,而非带有强制性的外在性因素。在今天这样一个不断被“他者”抛入强权话语体系的背景下,青年也被抛入了主流话语体系之中,这种做法虽然无可厚非,但是通过这种外源性力量的强制性“被认同”容易造成青年与主流价值观在交往过程中的二元对立,青年因“不情愿”而容易对主流价值观表现出一种排斥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思路,将青年从被动的、被规定的教育客体转变为实践主体,让青年以主体的身份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场域,通过“话语赋能”,让青年话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自然呈现。

3.“话语赋能”的作用

以往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更多地强调“教”的过程,在方式方法上注重“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而忽视了主体自主“学”的过程。这种被动的培育模式,导致学习主体缺乏积极思考、主动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当然也不可能自觉地生成科学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 “话语赋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话语赋能”有利于还原青年的主体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在生活中切实践行这一价值观,而践行的载体必须是主体性的存在。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不外是自己造就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创造自己的权利归还给青年。“话语赋能”理论认为,青年并非提前预设好教育目标的客体对象,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自我开发、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能力的能动性主体,其发展的力量来源于自身。“话语赋能”充分尊重青年,让青年成为主体,通过还原青年的主体性,扩大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发展中的话语权,让青年在各抒己见、言论自由的民主氛围中,通过慎思、比较、判断,培育其作为公众生活实际建构者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

其次,“话语赋能”有利于扩大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话语权。话语权应该包括建构权、解释权、表达权、传播权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科学性、实践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个固化的价值体系,而是一个内涵不断深化、体系不断完善的价值生成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尊重青年的价值观,并将青年价值观中优秀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系中,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青年消费,从而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再次,“话语赋能”有利于提高青年在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话语能力。话语权力不等于话语能力,表达机会和自由度的提高并不必然带来话语表达的合理性、合法性与规范性。新时代背景下青年话语表达的失序就是话语能力不足的表现。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年话语急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的“参照系”,以超越自我本身及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冲突的困境[3]。增强青年的“话语赋能”可以形成正确的、合理的、规范的语言表达范式,从而提高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话语能力。

最后,“话语赋能”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认同中的说服力。“话语赋能”主张通过让渡话语权利并设置一系列生活实践活动为青年提供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参与活动。一方面让青年在话语实践中不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与魅力,另一方面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融入更多的青年话语元素,增强其对生活逻辑的表述,最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中的认同度和说服力。一旦有了“话语赋能”、有了对青年话语表达的尊重、有了对青年价值观融入主流价值观的重视,青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就能听到自己的声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也就会不断增强。

二、话语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问题与归因

“认同”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和詹姆斯提出的,主要是指个体潜意识地学习、模仿另一个人或另一个团体的价值规范,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并外化为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话语源自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诉求,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中介和思想理论观念的外在表达形式,它能动态地反映文化变迁的历程。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中,用来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言语互动以及书面文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表达、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防线,提升主流价值观主导权的前提。然而,由于当代青年生长在网络时代,掌握着各种信息的获取方式,在生活中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行事,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他们有意区别于主流文化,制造出大量的文化符号,并由此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以表示自我认同与主流文化的区隔。这种空间和区隔的建立可以说是对于主流文化仪式性和风格化的抵抗。当代青年话语体系具有某种程度的颠覆性和叛逆性,容易与社会主流话语系体系发生冲突和碰撞,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和培育过程中时常出现话语困境,严重阻碍了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媒体话语权力强势,造成青年话语主体性弱化

20世纪70年代,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提出,话语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能够有效地建构社会、调节并控制知识、社会关系和机构,具有建构和体现人的社会身份和行为的功能。话语体系是表达一定思想和观点、反映一定利益和要求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阶级的话语权[4]。因此,话语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思想观念的中介和载体,同时也是权力的表征,人们通过争夺话语权来实现自己的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种载体进行传播。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书籍、音像制品等。新兴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等。一方面,在传统媒体场域中,主流话语强势,青年话语被挤压,迫使青年转向新兴媒体寻求话语空间。在传统媒体场域中,主流宣传机构由于掌握着传播的权力资源而处于话语优势地位,主流话语通过国家机器得以传播,几乎独享话语权利。这种“宣传导向型”模式所预设的“正确”前提,已经明确地告诉青年应该遵循和服从什么。青年被当作教化的客体,其主体性被弱化,个性无法得到释放,处于“失语”或人微言轻的尴尬状态。在这种状况下,迫使青年不得不转向新兴媒体寻求自己的话语空间。另一方面,新兴媒体赋予青年话语自主性的虚假表象掩盖了青年深层次的主体性丧失。表面上,由于新兴媒体话语权的弥散性,使拥有网络技术优势的青年在社会实体中被挤压的话语权利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似乎得到了全面认可,青年的主体性似乎也得到了张扬。然而,这种表象背后却隐藏着更易为人们所忽视的青年话语主体性丧失的危机。新媒体表面上赋予了青年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实质上其海量的信息容易使青年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接收状态。由于青年自身的辨别能力尚未成熟,来源不明的信息、良莠不齐的观点等极易使其迷失。此外,在新兴媒体场域中,信息获取便捷,内容更新迅速,很多问题无需青年进行思考,青年只需通过搜索引擎就可获得答案,这种思维惰性会慢慢吞噬青年思维的主动性,使之丧失对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异化为“数字人”,沦为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奴隶”。主体性的缺失,使得青年对“我”与“他”、“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界限”认识相当模糊。正如吉登斯所说:“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5]

2.主流话语影响式微,引发青年话语表达失序

一方面,主流话语在传统媒体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式微。作为在互联网影响下长大的新一代青年,他们的媒体依赖性极强,新兴媒体在青年的广泛使用下被主流化和核心化了。青年对公共事件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话语权的关注,不但希望通过传统媒体进行表达,而且更倾向于借助新兴媒体来构建自我对外部世界和生活的认识与理解。图书、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对青年的吸引力正在不断下降,遭遇了被青年冷落的尴尬局面,主流话语在传统媒体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日渐式微。另一方面,主流话语在新兴媒体传播中影响缺位。由于宣传主流价值观的党报党刊等媒体有着严格的审查机制,信息发布的自主权受到约束,在保证信息真实性、权威性的同时,也容易错失最佳传播时机,无法及时有效地抢占舆论制高点,未能对青年话语及价值观实施有效引导。新兴媒体话语传播权的弥散性和广泛性,使得对其进行信息监管比较困难。由于信息来源的非权威性、非客观性和非理性,往往使事实真相无法得到还原。经过阉割加工的话语叙述呈现的是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世界。亨廷顿曾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6]在西方多元社会思潮影响下,新兴媒体中混杂着大量目的不纯的虚假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图谋不轨的宣传和有失真实的报道容易使思维判断力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被误导,并由此导致其话语表达失序。

青年话语表达失序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话语失范和话语失度。话语失范是指话语主体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因不符合语言规范而造成不同程度的语言表达失误。青年文化作为亚文化,建构了属于青年自身的独特话语体系。青年话语体系不仅丰富了原有的传统话语体系,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青年诙谐、逗乐、无奈、悲愤等情感,增强了话语的效果。青年话语多采取简缩、替代的组词方式。如“累觉不爱”、“说闹觉余”等网络词语就是运用了碎片字词的拼接组合。又如“叫兽”、“老湿”、“砖家”、“天朝”等青年自创的网络词语,极尽调侃、嘲讽的意味。这些都属于非规范化的语言。这种反讽戏谑、逻辑失序、风格失调、碎片混搭的话语组词方式突破了人们对语言的常规理解,抛弃了传统语言所具有的逻辑性和有序性,给人们造成理解困难和沟通障碍,对传统社会文化和政治文化的话语体系产生了解构作用。话语失度是指话语主体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失去基本的话语道德尺度和底线。在新兴媒体环境中,话语发布一般不需要经过特殊审核,某些网站也不需要实名注册即可随意发表言论,话语传播权的弥散性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话语发布者的责任意识。多元的社会思潮,特别是作为亚文化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形式灵活、语言生动、传播路径多元,具有解构性、批判性、新奇性和反传统性等特点,与青年特质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极易被“最善学习,最少保守思想”的青年所模仿使用,严重影响了青年话语的发展方向,使青年话语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镜像,话语失度状况令人担忧。青年或许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许为了引起外界关注,或许为了追求网络点击率,往往在话语表达上的开放度很大,表现出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现象”, “标题党”、“网络喷子”等就是典型例证。一些消极话语由于具有极强的语言冲击力,通过网络得到迅速传播,倘若引导不当,将使网络演化为青年释放负能量的“话语广场”,极易引发青年群体性事件。

3.两种话语体系逻辑冲突,致使青年对主流话语拒斥

话语认同度取决于话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事实、情感、价值观等与受众的生活契合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科学内涵并不必然代表青年接受的有效性。现实中一些地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多是照本宣科式的宣讲,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什么内容、分为几个层面、包含哪些纲目等则根本不知道,何谈认同与践行?究其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遵循的政治逻辑与青年话语体系遵循的生活逻辑产生了冲突。从话语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概括性,属于抽象性的话语表述,其理论自身的逻辑性、严谨性,以及对于现实的“超越性”,会使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远离现实的“无用感”,容易使青年因理论的抽象性而难以感受其价值所在;从话语表述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采用带有指令性色彩的官方话语、专家话语、文本话语等政治范式的话语表达,使话语体系显得庄重有余而生动不足。不苟言笑、宏大叙事、宣教明显的话语风格,使其与青年民间性、生活性的话语表达脱节,形成理论抽象、解释乏力的现状;从话语位势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在涉及与其他价值观的关系时,包容性有待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顶层”话语与青年的“终端”话语形成较大势差;从话语传播上看,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自外而内的“教育和改造”,国家意识形态高度集中和意志高度统一的目的性过于明显,这些都容易引起青年的排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性、科学性被遮蔽,失去了价值体验的主观能动性,甚至造成青年对这种话语传播方式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抵触,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式微。青年话语体系往往遵循寻求自我发展、崇尚个性独立、关注身边故事等生活逻辑,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创造出“元芳体”、“且行体”、“切糕体”、“屌丝体”等具有流行色彩的话语,表现出青年对社会现实的自我阐释、解读和关注。青年通常用恶搞的方式表达对不良行为和丑恶现象的嘲讽与鞭挞。而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所运用的学术性、文件性和书面性语言,其理论性和规范性的话语表述虽然有利于核心价值观阐述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但与青年喜爱的碎片化、生活化、动态化的话语表达方式有距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还难以适应青年多样化的话语表达需求,与青年价值追求形成反差。两种话语体系在表达方式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逻辑冲突,由此引发青年对主流话语的排斥,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不佳。

4.多元话语冲击,造成青年价值选择困惑

受西方多元思潮的冲击和西方话语霸权的影响,心理尚未成熟、认知方式还存在一定局限性的青年极易陷入价值选择困境。西方发达国家和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影视作品等媒介载体对青年一代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文化生活方式的输入,他们企图以文化殖民的方式,用资本主义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威,动摇青年的思想道德基础;企图通过对 “自由”、“民主”、“人权”、“社会制度”等问题的曲解,歪曲我国社会发展现实,煽动青年一代用非理性的极端心态和行为对待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发展。一些青年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观念,以悲观消极的心态看待马克思主义,甚至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动摇,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优越。一些青年在文化选择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崇敬,信仰迷失和价值选择困惑的现象在青年中较为普遍。随着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与扩张,深层次冲击着青年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结构,严重动摇了青年的价值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阻碍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主流价值观对青年影响式微、主体性弱化更是加剧了青年自我价值观迷失的状况,使其无法对众多社会思潮进行有效地比较、批判与接纳,导致青年在多元话语冲突中产生价值困惑和行为异化。

三、赋能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系统的四重转变

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与青年话语体系之间的冲突,亟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认同的“话语赋能”,实现四重转变。

1.从封闭冲突向开放共生转变

每一种话语体系都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封闭性是为了自我保护并保持话语的独立性;开放性是为了自我更新与发展。话语体系必须在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张力中保持一种平衡,以使自身既独立又发展。一方面,在传统媒体中,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话语具有天然的政治优势,其话语地位无法撼动,青年话语难以介入;另一方面,在新兴媒体中,青年为了不断扩张自身的话语空间,展示自身的话语影响力,从而努力形成青年话语体系并证明自身话语传播的主体地位。两种话语体系在不同的媒体场域中均存在一定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使得两种话语体系产生了某种排他性,对两者来说是一种能量消抵。毋庸置疑,每一种话语体系必须通过自我保护来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然而独立性并不排斥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我们难以想象一个被话语体系排除在外的主体,会对其话语体系的文化产生认可、对话语体系的价值产生认同。作为社会整体话语体系背景下的两个话语子系统,我们不仅反对你死我活式的话语争夺,也反对非此即彼的价值观灌输,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使两种话语体系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最终达成价值共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话语体系必须通过适度的开放才能达到内容的增量更新和体系的完善发展。因此,居于传播优势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将青年话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之中。这种开放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为青年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使之与主流话语展开对话。例如通过开展“与青年面对面”、“青年接待日”、“青年论坛”等活动,畅通诉求表达渠道,给青年提供充分的话语空间,让其反映问题、建言献策,使青年的意志得到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吸纳青年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让青年充分表达对社会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关切,而不是以青年不够成熟为借口将其排斥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之外。二是在主流媒体中给予青年话语展示的机会。要对青年中能反映积极价值观的优秀原创作品进行筛选,在主流传播领域中进行宣传展示。用青年的声音去感染同侪,在青年中掀起学习、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增强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2.从政治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被人们接受和认同,根本在于它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要,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引起价值共鸣。生活逻辑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实践性,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其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也在于实践。人的思维方式必然与人的行为方式相适应,“成为怎样的人”取决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存在形式和活动方式是什么。在实践中,青年不仅能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还能通过自身活动在自己创造的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应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从政治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与青年的实际生活对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实践活动中,让青年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认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促进青年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心认同。

首先,促进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变。应该鼓励青年用容易接受的流行话语、生活话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中的基本词汇、基本精神进行阐发和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亲和力。青年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应鼓励青年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运用“图说”等生动形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QQ、微信、微电影、微博等青年喜爱的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节庆礼仪活动之中,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大理念”变成“小故事”,形成生活化的话语场域。运用青年话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读,不仅能极大地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还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积极的文化元素固化为青年文化中的一部分,促使主流话语在与青年群体的接触中被接纳、吸收。

其次,促进理论话语向实践话语的转变。要为青年创设实践微平台,缩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距离感。可通过举办“随手公益、微实践”、“发现身边的微文明”、“微公益,我做主”等活动,把抽象的价值观理论具象为“有意思,易践行”的活动,吸引广大青年主动参与。如“萤火虫”微公益网是全国首个微公益分享平台,它通过鼓励青年关心身边的事、身边的公益,从每个人都能着手的小事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青年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切实感受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所必须的,并在无数的“微实践”活动中不断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微实践”慢慢形成,并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主动、有效地参与时,就会形成一股宏大的公民力量,它会对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从话语权利向话语权力转变

拥有话语权利不代表具备话语能力,“话语赋能”要求通过合适的途径促进“话语权利”向“话语权力”转化。“话语赋能”强调要不断开发青年主体发展的能力与潜力,给青年提供多样化的平台,鼓励青年在这些平台上通过自己的解读、比较、分析、判断,加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责任的担当,培养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唯此,青年才能正确运用“话语权力”发出理性的、智慧的、关爱的、团结的、和谐的、文明的中国之声。在具体操作中,应鼓励通过学术争鸣来培养青年的价值观判断能力。可根据时政形势、热点话题开设各种青年论坛,在青年中广泛开展对热点事件、道德难题、敏感话题的讨论,引导青年关注身边的国家大事和民生事件,培养他们的公共参与意识。如针对 “占中事件”、“毕福剑事件”等热点事件,设置专门议题,吸引青年主动参与讨论,通过对事件的质疑、论辩、反思、批判和总结,排除种种价值误导,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提高青年的话语技能,增强其话语的表达能力。

4.从话语自发向话语自觉转变

“话语赋能”虽然强调要张扬青年的主体性、扩大青年的话语空间,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和教育责任,这既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使命决定的,也是由青年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由于青年的思想尚未定型,具有不成熟性,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限制,提高话语的自律性。要促进青年对话语规律和话语规范的认识与掌握,使其在话语传播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规范性,准确预见话语带来的后果,从而提高话语的自觉性。(1)提高青年话语的自律意识。可发起以青年为主体的系列活动。如通过开展主题为“是‘微’信还是‘危’信”、“未经核实的信息是否应该转”等的讨论,引发青年对新兴媒体和自媒体话语质量、话语秩序的反思,增强其价值判断力,以及理性参与信息分享和传播的能力,不追、不信、不传模糊信息、错误信息。“如何看待网络喷子”等问题的讨论,培养青年的道德责任感,提高青年的话语敏感性,构建文明高雅的话语生态环境,严守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青年意见领袖,树立话语典范。可以通过举办“青年人讲青年事”、“青年人讲生活事”、“青年人教身边人”等青年论坛,选拔、培养青年意见领袖,打造青年话语示范平台,通过“接地气”、“生活化”的朋辈话语榜样示范,形成正能量,强化话语引导、监督的积极功能。(3)加强“他律”监督。尽管“话语赋能”要求给予青年足够的话语权利空间,但仅靠青年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自律手段还不足以维持青年话语体系的健康运行。因此,必须通过外在的“他律”管理监控手段,建章立制,将青年话语约束在合理范围之内。可以吸纳青年网络技术人员参与媒体的监督管理工作,尤其是参与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的监控工作,通过实名认证、内容审核、页面监控等技术手段,优化话语环境。此外,还应在国家层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职责框定和底线问责作为话语约束的有效机制,使青年在自由的话语空间中能有法可依,增强话语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序性,促进青年话语从话语自发向话语自觉转变。

结语:综上,在青年“话语赋能”的四重转变中,我们始终强调青年主体性的发挥。给予青年充分的信心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增强“话语赋能”的逻辑起点,而让渡权利和培养青年的话语能力是实现“话语赋能”的重要途径。青年在得到足够权利让渡的同时,也在把握和运用这些权力的过程中提升了话语能力,适度地引导和限制保证了青年的“话语赋能”始终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更不至于因自由过度而失去道德和责任的底线。青年的参与使富有鲜明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书本回到了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改变了其高度凝练、抽象的话语形象,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系统从封闭冲突向开放、共生的转变,从政治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从话语权利向话语权力的转变,从话语自发向话语自觉的转变。这种话语系统转变的直接效果是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

[ 参 考 文 献 ]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4页。

[2][5]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275页。

[3]李辉 练庆伟:《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1期。

[4]时立荣 田丽娜:《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构建》,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

[6]塞缪尔·P·亨延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 刘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1页。

(责任编辑:邢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 “青年大学生‘精神成人’及其培养方式研究”(课题编号:12BKS078)、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德育专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3JKDY004)、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强校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项目“城人之美—公民素质协同培育中心”(课题编号:2015-KJZX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肖薇薇,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0-20

猜你喜欢
话语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