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与虚拟:减肥报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消极影响

2016-02-09 17:03徐松美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媒介理想个体

■ 高 星 徐松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内蒙古医科大学 招生就业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偏差与虚拟:减肥报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消极影响

■ 高星 徐松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内蒙古医科大学 招生就业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摘要】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重影响下,青少年的减肥需求更加强烈。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有关青少年减肥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减肥报道主要采用选择与凸显两种方式,在理念、知识和方法上向社会呈现一种系统性偏差,使青少年对身体自我的认知发生改变;同时通过转换理想自我的参照物和改变群体认同,构建一种虚拟性现实,使青少年对理想自我的认同产生异化,导致青少年盲目减肥行为日益增多。减肥报道对青少年认同的消极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重新思考。

【关键词】青少年减肥媒介影响自我认同身体自我

一、青少年减肥问题的提出

2014年7月,沈阳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生活的女孩,在某减肥训练营进行了11天的高强度训练后猝死。这则新闻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减肥问题的反思。有研究发现:盲目减肥行为在我国青少年中越来越常见,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1]。青少年缺乏减肥的相关知识,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盲目减肥,以致影响身心健康,尤其是不良减肥行为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作为病理学名词,减肥是针对肥胖患者进行体重干预与治疗的手段。对于各种类型的肥胖者,尤其是单纯性肥胖者,科学减肥的总原则是平衡膳食与适当运动相结合[2]。而在当前社会,减肥的内涵早已突破医学术语范畴,无论是体重超重者还是体重正常甚至偏瘦的人群都热衷于减肥,尤其在追求时尚与美丽的青少年群体中,减肥是他们的一种强烈需求。

根据联合国于1985年国际青年的界定,青年为15-24岁的人,他们大多是初中至大学阶段的在校学生与刚走出校门的求职者,即当今的“90后”群体。青少年减肥群体根据BMI值可划分为3类:超重者、自认为需要减肥的体重正常者和偏瘦者;根据是否采取实际行动,可分为减肥行动者与减肥幻想者。有学者以青少年女性为例,将减肥群体的特征归纳为:(1)与非减肥者相比,减肥群体具有更低的生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同,以及更高的自我批评倾向[3];(2)减肥群体的心理健康因子中,强迫症状、焦虑、敌对、人际关系敏感4个因子的指标高于普通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这表明过分关注体形以及一定的减肥经历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学者认为,每个个体对自己处境的主观认识、通过社会阅历与经验获取的有关自己的延续性和特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媒介主导的大众传播。正如詹姆斯·凯瑞所说,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5],媒介正是以符号影响人的行为而使现实得以维系。青少年的减肥行为受“自我感觉、自信心和周围环境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目的在于“改变体形和增加自信”,而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减肥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以及朋友同学”[6]。

减肥报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可以从如何构建自我认同和塑造怎样的自我认同来阐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我是一种多维的、组织化的社会心理反映结构,受到社会建构作用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和自我的反思性活动发生动态变化[7]。自我认同即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起源于符号互动论对自我的认识与研究。青少年受社会与家庭的双重影响,更为注重“我是谁”——这种贯穿人生整个阶段的自我元认知能够对自我认同产生深远影响。自我认同分为积极的自我认同与消极的自我认同,青少年阶段的心理发展主要是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但现实中很多青少年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值得注意的是,个体自我认同程度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首先需在面对社会环境时拥有良好的心态。

在新媒体时代,“90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主要目标是追求与他人的不同,该群体厌恶雷同、反对同质化,拒绝媒体对其“贴标签”,也主张非大众化。然而,在涉及减肥议题时,这一群体的自我认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同一性,追求苗条甚至极端纤细的身材成为该群体一致的目标。在社交媒体中“反手摸肚脐”如同病毒一般的流传和对“马甲线”、“人鱼线”等的普遍追求,以及“宁可瘦得雷同,不要胖得个性”等励志语言的随处可见都证明了这一点。

现代社会是媒介化社会。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大众媒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构建身份认同是媒介文化的重要功能,“几乎没有一种其他形式的文化有比传媒文化具有更为有力的认同建构功能,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传媒文化主宰的生活世界之中,几乎没人能逃避传媒的包围、追踪、诱惑和影响”[8]。身体认同可视为自我认同的重要部分,吉登斯认为,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9]。

鉴于此,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减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重点研究媒介对青少年构建自我认同的影响与作用,以期能更好地发挥媒介功能,促使媒介正确传播减肥知识,进而减少青少年的盲目减肥行为。

二、减肥报道的偏差:青少年对身体自我的认知发生改变

媒体对减肥的报道并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再现,而是一种主观建构,表现为一种新闻框架。新闻框架的构建主要采取“选择(selection)”、“凸显(highlighting)”、“遗漏(omission)”和“包含(inclusion)”等方式[10]。通过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减肥报道向社会呈现了一种系统性偏差,对青少年减肥议题的偏差性报道主要采用选择与凸显这两种方式。原本减肥是一种长期性的减少脂肪、重建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状态,而媒体通过片面性的新闻框架来呈现,从实践层面将减肥看作短期行为,提供多样的甚至矛盾的减肥方法和知识。

偏差之一在于理念层面,表现为偷换概念。媒体把瘦(未必是健康的)等同于成功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例如,把苗条等同于美丽、生活美好——有报道强调减肥成功后少女成为模特,摆脱同龄人的歧视,走上人生巅峰。除此之外,媒体还利用明星偶像效应强化此类传播效果,如对维密模特、影视明星小S、郑欣宜、郑秀文、井柏然、吴彦祖、张惠妹、张家辉等,体育明星孙杨、姚明、男篮队员、罗纳尔多,政企类名人潘石屹、巴西女总统罗塞夫,以及芙蓉姐姐等的减肥过程与减肥心理进行详细报道。而对各类减肥方法所取得的效果、青少年群体在减肥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和生理问题等,媒介并未过多涉及。

偏差之二在于知识层面,表现为简化议题。媒介将青少年减肥议题简化为对超重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减肥训练过程、减肥成功者心态与生活的改变、过度减肥造成青少年损伤等的描述。笔者通过内容分析发现,各大主流媒体均对减肥方法与减肥知识有过大篇幅的报道,提及的减肥方法包括:(1)传统类,如科学饮食、增加运动等;(2)新颖与偏方类,即各种不同的特殊方法,如植入芯片、晒太阳、看“坏电视”、喝冰酒、实施腹腔镜手术、喝果蔬汁、植入脂肪减肥、看图减肥、存款减肥、吃巧克力、看恐怖电影、K歌减肥、快餐减肥、白水减肥、跳绳减肥等。

就新闻价值而言,媒体更倾向于报道具有时新性、新奇性与特殊性的事件。但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此类偏差性报道框架会逐渐改变青少年的身体自我认知,因为“减肥”这一概念本身不仅仅是医学健康意义上的减少脂肪,还意味着对自我身体、人际关系、生活环境乃至社会文化的积极主导与控制。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量地报道有关减肥的内容,一方面表明减肥是媒体从业者较为擅长和容易操作的议题,因此从传播者的角度设置媒介内容;另一方面也表明受众热衷于接受有关减肥的相关信息,媒体由此从接收方的角度进行了主动性的议程设置。

偏差之三在于手段层面,表现为提供错误方法。媒体对减肥方法的大量报道为青少年传授了减肥手段,引发青少年的模仿行为。这种模仿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最为适宜的榜样”进行的模仿,因此选择模仿对象时存在“榜样偏差”[11]。青少年不仅模仿媒体所倡导的健康减肥方式,而且模仿媒体所批判的有害的减肥方式。这些盲目模仿的行为已引起严重后果,如由于过度节食导致晕倒、闭经或者产生神经性厌食症与贪食症,甚至为了保持身材而吸毒等。

作为社会学习的重要手段,人们更偏好模仿由同类示范的行为,所以模仿最容易在社会交往的情境下产生[12]。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建立,正处于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并模仿群体中的理想自我形象,是青少年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环节。有报道表示,“人们常常让周围环境的提示来支配他们的饮食选择,而不是坚持可以满足他们身体或营养需要的选择。菜量的大小、美味与否、菜肴的多样性和同伴吃的食物都会对个体摄入食物造成有力的影响”[13]。有研究表明,越是关注瘦身减肥的媒体宣传的人,其认识偏差与期望偏差偏离越严重;而其追求苗条的理想体形的愿望越强烈,越容易出现体像障碍[14]。因此,在媒介的主导下,青少年对减肥内涵的认知极易偏离真正的物理身体行为,而把减肥作为一种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塑造自我认同的需求。

身体自我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与自己身体有关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评价(身体自我概念、身体意象)、对身体的满意度和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管理三个方面。身体自我被视为了解自我的一把钥匙,是一个社会人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自我表征和自我与世界交互作用的主要成分[15]。身体自我受社会文化和他人评价的影响,其形成的前提是对理想身体的认知。现实中,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服饰、美容等信息的过程中,倾向于把焦点集中在常人所难企及的理想身体上,而这种身体形象对于个体的理想身体意象构建有着极大影响[16]。青少年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更多地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媒体的上述做法容易使青少年形成错误的身体自我意识,从而逐渐产生减肥需求。当然,媒体对减肥的报道有效地影响自我感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个体具备瘦身理想;(2)个体更倾向于通过瘦身理想来评估自己和他人。换句话说,以社会比较为前提,大众媒体对身体满意度的影响更多发生在对身体自我具有负面态度的群体中,但是必须看到的是,负面态度的产生也源于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17]。

三、虚拟性现实:青少年对理想自我的认同产生异化

日常生活中,个体内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存在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希金斯提出了现实自我(actual self)、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应该自我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18]。理想自我是指个体自己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性的表征。现实自我是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性的表征。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具有差异,表明个体的理想目标与追求的结果尚未出现,它与负面心理情境与沮丧类情绪有关,个体将产生悲伤与失望的消极情绪。

1.虚拟性现实的构建与转换青少年理想自我的参照物

理想自我是个体理想中的形象,包括外貌、性格、品德、言行等方面。对于青少年来说,其理想自我的参照,更多是从媒体长期报道的内容中获得的。媒体报道通过营造虚拟现实、修改与异化理想自我,转换理想自我的参照物,最终潜移默化地改变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首先,在当前社会文化主导下,媒介更倾向于营造视觉化的拟态环境。一方面,媒体不遗余力地塑造理想领袖(理想自我的投射),以版面、网页或新媒体的视觉化传播为主,突出具备美貌与苗条身材的娱乐明星、网络红人等,弱化对视觉化传播效果不突出的经济、政治或文化方面的意见领袖的报道;另一方面,媒体上图片、视频等视觉化元素越来越多,花样美男和苗条淑女充斥媒体,营造出一种虚幻的现实存在,过分夸大身材的意义,同时对肥胖者进行不露声色的歧视,“胖到没朋友”等词汇频频见诸媒体,客观上给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就业与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媒介按照偏见性框架构建虚拟性现实。对媒体报道内容分析后可以发现,媒介构建的虚拟性现实中,超重青少年群体的状态常被呈现为懒惰、愚蠢、疾病缠身,减肥过程常与积极、改变、新生、重塑自我以及不放弃自己联系在一起,而减重成功者成为“逆袭”、“潜力股”、“励志”等的代名词。

在写作手法上,减肥报道存在以下共性:(1)大量使用减肥语录或减肥励志语,这些语言充满调侃与戏谑成分,如“要么瘦、要么死”、“我才不要做土肥圆”、“生命不息,减肥不止”、“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等;(2)对超重者的报道富有娱乐性、猎奇性;(3)将减肥作为终身事业、永恒话题,以此营造青少年减肥文化。

媒体采用象征性符号即语言、影像意象传播这样的信息:美和极端瘦身将带来幸福、成功和声望[19]。由于自身尚不具备社会层面的控制能力,青少年群体补偿性地采用控制自我身体的方式来进行个体的社会化。减肥报道对青少年理想自我认同的异化,主要是通过瘦身理想内化的方法,不断强调在社会竞争中拥有苗条身材与美貌越来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看,瘦身理想内化是媒体影响个体身体意象的一种有力的手段[20],媒体对青少年身体意象的影响效果因此取决于瘦身理想内化的程度。媒体热衷于报道作为青少年“理想自我”体现的偶像明星,造成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归因投射现象,即将现实自我和个体意识、性格特征中缺乏的方面投射到偶像明星身上。由此,伴随着媒体对视觉化传播的重视,青少年理想自我的参考也随之转换为具有光鲜外表的演艺明星和偶像。

瘦身理想内化以信息接受者即受众对视觉化内容的主动构建为主。有学者认为,一方面,受众对影像与图片的凝视是主动的,并且根据自身的身份认同来构建影像的意义,另一方面,受众又根据对影像的理解重新评估自身的身份认同[21]。除此之外,美国学者凯尔纳从后现代理论的角度指出:“后现代的认同性是通过角色扮演和形象塑造从而戏剧性地完成的。如果说现代的认同性是围绕个人的职业、个人在公共领域里的功能这一中心转动的,那么,后现代的认同性的中心则是闲暇,注重的是外表、形象和消费的。”[22]由此可见,思想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少年群体对外表与形象的认同成为其构建自我认同的起点。

2.虚拟性现实的构建与改变青少年的群体认同

按照特纳(Turner)的自我归类理论,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归入一个群体类别之中,并将该群体的特征赋予自我。青少年群体的社会生活范围较窄、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其自我认同更多地受到群体认同的影响。媒介对减肥议题和超重者的过度报道,可能直接造成青少年同侪间对超重者的非群体认同。也就是说,为了获得群体认同,青少年会对外表、身材等显性因素更加看重,导致青少年减肥群体在媒介影响下愈加庞大。

结语:有限效果论表明,媒介对个体的认知、观念与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群体同侪与个体自我认同等多种因素起作用的。减肥报道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表现为采用偏差性框架构建媒介内容,在理论层面偷换概念,在知识层面简化议题,在行为层面提供错误方法、引发盲目模仿,进而使青少年的身体认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表现为构建虚拟性现实,通过转换青少年理想自我的参照物、改变青少年的群体认同两个途径,使青少年对理想自我的认同产生异化。因此,媒体未来对青少年减肥议题的报道在内容上应当更加细化,在报道框架的建构上应当更加全面,对青少年超重现象与减肥群体的描述应当更加客观。

[ 参 考 文 献 ]

[1]王萍 覃忠书:《柳州市青少年减肥行为现状调查》,载《疾病控制杂志》,2008年第2期。

[2]吴定 高云:《食品营养与卫生保健》,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3年版,第164页。

[3]胡环环:《女大学生减肥群体自我概念研究》,载《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4]姚学进 王萍秀:《长株潭高校女大学生减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载《中国医学工程》,2007年第7期。

[5]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6]梁洁 张凤兰:《大学生肥胖认知现状及减肥行为的调查与分析》,载《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第15期。

[7]Weeks Jeffrey.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ed.) by Jonathan Rutherford. London: Lawrence & Ishart Press. 1998, p. 88.

[8]周宪 刘康:《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9]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 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1页。

[10]Entman R. M.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3(4),51-58.

[11][12]陈武英 刘连启:《模仿:心理学的研究述评》,载《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21期。

[13]王慧琳:《自我暗示不利于减肥》,载《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8日。

[14]刘可智 梁雪梅:《青少年女性关注瘦身减肥对身体意象的影响》,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期。

[15]陈红:《青少年的身体自我:理论与实证》,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9页。

[16]易越:《媒体作用下的理想身体意象研究述评》,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7]Forbes G B, Doroszewicz K, Card K, etal. Association of the Thin Body Ideal, Ambivalent Sexism, and Self-Esteem with Body Acceptance and the Preferred Body Size of College Women in Po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Sex Roles 2004; 50:331

[18]Higgins, E. T. 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7, 94(3): 319- 340.

[19]唐锐 陈红等:《女性瘦身理想的心理学阐释》,载《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第42期。

[20]Dittmar H, Howard S. Professional Hazards? The Impact of Models’ Body Size o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nd Women’s Body-focused Anxiety in Professions That Do and Do Not Emphasize the Cultural Ideal of Thinnes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43(Pt. 4): 477- 97.

[21]陆道夫 胡疆锋:《看与被看:后现代媒介文化中受众的认同空间》,载《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22]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412页。

(责任编辑:刘向宁)

通讯作者徐松美(),内蒙古医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高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新闻学;

收稿日期:2015-11-12

猜你喜欢
媒介理想个体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