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促合理开发利用

2016-02-09 05:34张超宇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遗迹国家建设

■ 张超宇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促合理开发利用

■ 张超宇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文章在论述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现状基础上,总结出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和大力宣传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分析了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家底不清、重视程度不够、地质博物馆的建设不能体现自身特色、地质遗迹的科普教育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提出地质遗迹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查清地质遗迹资源家底、加强教育与宣传、加强地质公园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对外交流等加强管理和促进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见和建议。

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利用;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遗迹是人类揭示地球演化规律的重要窗口,也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对推进生态国土建设,促进地质遗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科普地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重要意义。

1 地质遗迹保护现状

地质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不断加强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命名活动,以进一步提升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和保护地质遗迹的水平。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七批241个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其中“十二五”期间共批准两批59个;33个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其中“十二五”期间共入选9个。在加快推进地质公园命名和建设步伐的同时,不断加强地质公园导游知识水平、社会公众游赏水平和旅游景区的科学品位。2012年7月,联合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继续联合开展地质公园导游培训的通知》,要求每个世界地质公园每年选派2~3名学员,国家地质公园和取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单位每年选派1~2名学员参加导游培训。

“十二五”期间共有44个国家矿山公园获批准。自2005年审批第一批28个国家矿山公园以来,我国已经确定了三批72个国家矿山公园,其中“十二五”期间审批两批共44个。各省(区、市)累计投入矿山公园建设资金22.9亿元,建立省级矿山公园41个。通过矿山公园的建设,保护和科学利用人工开挖的矿业遗迹资源,加强了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和利用,作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一种创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

调整改进国家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管理。一是改进国家地质公园管理体制建设。2014年,新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56家。截至2014年,经地方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专门地质公园管理机构达140处,其中县处级以上97家,专职管理人员6000余人。进一步理顺地质公园管理机构与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发挥了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在地质公园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同时,为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监管,推进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根据各省检查情况,开展全国范围内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实地评估检查工作。二是调整国家地质公园与矿山公园审批业务。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精神和国土资源部的工作安排,暂停2014年“国家矿山公园”申报,暂不受理“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审查,受理时间将根据工作安排适时公布。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的验收命名时间后延,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等业务培训仍不作为相关审批的前置条件,申报时不需提交培训证书等相关材料。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开始施行。2011年1月1日,《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开始施行。为贯彻落实《条例》,国土资源部组织起草了《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条文解释》《国家重点保护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名录》《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开展了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研究工作,开办了《条例》培训班,正式印发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章程》,协助中央电视台制作古生物保护宣传系列片,积极推进《条例》的贯彻落实。

2 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强化领导,设立专门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成立了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公园建设及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地质公园管理机构;制定了地质公园保护和管理规定,由管理机构指导公园的开发和保护。

(2)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与保护地质遗迹。各地首先做好顶层设计,组织科研院所和专业学校对地质公园开展了一系列的资源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和保护开发论证等工作,编制了《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地质遗迹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遗迹保护设计书》等,使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充分发挥地质遗迹作为特色旅游的价值,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各地通过自筹、招商引资和争取国家贷款等形式筹集资金,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建立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网站,设立了留言板,方便社会各界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了解、帮助、监督指导。

(4)大力宣传,提升地质遗迹保护社会认知度。建设地质遗迹保护标识和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建设地质遗迹科学考察路线步行道;建设地质遗迹保护信息系统;制作折页、导游手册、画册、音像制品等;努力搞好地质博物馆建设。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建设,对地质遗迹进行全方位宣传。有的国家地质公园拍摄了专题片,在各大主流媒体播放,提升了地质遗迹保护的社会认知度。

3 存在的问题

(1)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目前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虽有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作为地质遗迹的保护载体,但由于涉及部分管理职能交叉、土地权属问题、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公众的认知程度不高,使保护难度加大。对需要重点保护的地质遗迹区(点)、古生物化石、有收藏价值的岩石等,没有较好的保护模式,人为破坏和盗采现象严重。

(2)地质遗迹的家底不清。目前,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已经完成,但主要调查省级以上重要地质遗迹点,对于全国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来说这个精度远远不够。各地虽都进行了地质遗迹调查,初步查明和收集了各地质公园及其保护区的地质遗迹点,基本查明其类型、位置与主要特征,但地质遗迹点仅有分类和分布汇总,都没有确定地质遗迹点的等级和地质遗迹数据库建设。

(3)地质博物馆的建设不能体现自身特色。目前我国地质博物馆建设没有专门的规定,建筑设计及其场馆布设都由地方主管部门协调操作,风格各异。地质博物馆是专业博物馆,是地质遗迹的集中展示和科学解说的课堂,其陈列的图片、影视和文字、标本、资料等是对地质遗迹保护的理论指导、说明和补充。博物馆的建设首先要体现自身特色,将地质公园中的地质遗迹通过地质博物馆展现在游客和科考人员面前,但大部分地质博物馆对自身特色体现得不够。

(4)地质遗迹的科普教育功能发挥不足。在旅游促销方面,只注重宣传外在的自然风光,而忽略了对其作为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内在价值;地质遗迹点的解说力度不够,对公园内众多的地质遗迹景点,甚至一些很有科普价值的景点未有效覆盖,内容不够完善,不能满足游客想要了解的地球知识、探寻地质奥妙的心理需求;缺少地质科普与教育配套设施,不能满足与中、小学及高等院校联合建立教学基地的条件;地质公园导游的地学知识有限,不能充分发挥地质遗迹保护的科普宣传工作。

4 思考和建议

(1)建设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是地质遗迹保护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方式。地质公园的建立,有利于地质遗迹保护的统一规划管理,是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和合理开发的最有效手段。地质公园建设不但保护了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环境,推进地学知识普及,提高旅游科学知识含量,同时还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质遗迹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地质遗迹保护带来新的问题。旅游开发要以地质公园的科学内涵和地质内涵为主要形式,地质公园的旅游管理应以地质遗迹保护为主线。地质遗迹旅游开发应该把保护放到首位,如果只能开发不能保护,就应该放弃开发。

(3)查清地质遗迹资源家底,编制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根据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要求,开展详细地质遗迹调查,编制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建立地质遗迹档案,把地质遗迹调查相关数据录入数据库;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分类分级,建立地质遗迹资源保护指标体系,逐步构建地质遗迹资源管理保护体系。

(4)加强教育与宣传,提高地质遗迹保护社会认知度。我国民众对地质遗迹保护意识不强,加之地质遗迹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地质遗迹的严重破坏。通过相应的教育机制,将地质遗迹知识融入到地理学、地质学、旅游学和美学等领域,进行学科渗透,丰富教育资源,使公众充分认识到地质遗迹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加强地质遗迹保护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地质遗迹价值公众认知度,培育全民地质遗迹保护意识。

(5)加强地质公园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地质公园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提高管理水平、向旅游者提供良好服务和宣传地质遗迹保护知识的保证。地质公园应配备地质遗迹保护相关专业的管理人员,组织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完善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和宣传地质遗迹知识。

(6)加强对外交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外交流,通过会议、网络等方式交换信息,探讨各地和各国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地质遗迹保护模式。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组织成立地质遗迹保护专家委员会,通过高级专业科技人员的参与更好地推动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建成科普基地,聘请老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指导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1]张地珂.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发展——欧洲地质公园体系建设的启示和借鉴[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29(2):35-40.

[2]杨睿宁.中国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现状及保育展望——以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7(10):52-55.

[3]胡能勇.湖南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资产化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5.

[4]赵逊,赵汀.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J].地质论评,2003(4):389-399.

[5]龚克,孙克勤.地质旅游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243-246.

[6]王维尔.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初探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4.

[7]胡能勇,戴塔根,蔡让平,等.论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及资产化管理[J].国土资源导刊,2012(9):58-61.

[8]吴永红,杨太保.甘肃省迭部地质公园开发探讨[J].甘肃科技,2008(5):60-63,89.

Enhancing Efforts to Protect Geological Relic and Pushing Ahead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ZHANG Chaoyu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 Beijing 101149)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main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applied in protecting China’s geological relics. These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making plan in a scientifc way, stepping up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this area, engaging in major efforts to make the signifcance of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known.However, we are also confronted with many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protecting geological relics.The economic foundationfor geological relic protection is weak,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museum can't refect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al function is below its weight.In response to this, the protection must be the focus of our efforts to developing geological traces as a tourism resource,making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geological relic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publicity as well as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both the managers of geopark and the service staff,and enhancing efforts to international exchange.

geological relic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geological park

F407.1;F062.2

A

1672-6995(2016)04-0038-03

2016-04-05;

2016-04-06

国家公园与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研究(201527)

张超宇(1981-),男,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工学硕士,主要从事国土资源经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遗迹国家建设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方外观遗迹旧照
沉船遗迹(外一首)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