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首诗 一幅幅画

2016-02-09 03:31刘青梅
天工 2016年2期
关键词:寿山石归隐芙蓉

文 刘青梅

一首首诗 一幅幅画

文 刘青梅

《归隐》芙蓉石(侧面) 张晓丹/作

《归隐》芙蓉石 张晓丹/作

福州,中国寿山石雕刻之都。土生土长在福州的张晓丹,自幼受雕刻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工诗能画,巧琢善雕,文化内涵深厚,对薄意更为专精,曾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及中国海派玉雕大师邱瑞坤与郑继老师等悉心指导,注重将画意融合在雕技当中,注重诗情画意的表现,其作品幅幅如诗如画。

张晓丹的作品《归隐》(芙蓉石)、《爱此好鹅宾》(寿山善伯绿石)、《国色天香》(芙蓉石),如诗如画,入情入境,取材讲究,立意颇新,构图精准,一笔一刀一画无不从里到外尽显“心开一境技不薄,清新隽永意无穷”的境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作品《归隐》,用精准的构图、娴熟的笔工,在方印之石上细腻生动地为我们描绘出了归隐山林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张晓丹在这里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作品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人与石的交融,孕育出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它“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孕育出鱼翔浅底竞自由的情态。当方印之石沾染上那一抹姻红时,鲜艳的荷花、鲜活的游鱼,仿佛在张晓丹纤细的手指中随着雕刻刀无拘无束、活灵活现地尽显着久违的真性情。莲的自然、鱼的自由,不也是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吗?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一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其精髓更是在寿山石雕刻中获得了很好的体现。寿山石雕作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石头,二是雕工。石头是天之产物,雕工是人之技艺,雕刻过程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而作品即为对话的结果。好的作品,是“天”与“人”良好沟通的产物。

张晓丹作品《归隐》在题材上选择人物、鱼虫,在内容上取古典文学“归隐”情结,技法上“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利用石病,反见自然”, 章法上繁简有致,格局清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使其作品具有温润灵动的内质美、五彩斑斓的色彩美、洒脱生动的纹理美、洋洋大观的品种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内涵深蕴的文化美。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李白《王右军》

作品《爱此好鹅宾》在内容上选取了 “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张晓丹根据石料的特点进行构思,选择最适合石料的题材、造型和技法,运用各种雕刀,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浅刻雕饰,表现出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而树影下,溪水潺潺流过零乱的鹅卵石,更是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仿佛能和王羲之一样感受到对鹅的喜爱。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绰绰,整幅画面疏朗有致、清新简单,富有立体感,达到笔墨渲染的韵趣。

薄雕工艺受国画影响巨大,在创作时,要经过构图、勒线、剔地几个过程,以刀代笔,细致完成。有时,为了突出物体质感,阴阳向背,还会在本身突起的面上进行浅雕。薄意雕刻“以薄取胜,以简见长”,所以刀法应灵活多变,洗练概括,落刀准确,以一当十。雕刻完毕之后,还需要对某些细节进行精细修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品《爱此好鹅宾》就完美地体现了这一技法。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李浚《摭异记》

《爱此好鹅宾》(正面) 张晓丹/作

《爱此好鹅宾》(背面) 张晓丹/作

《国色天香》这件作品俏色巧雕了一朵灿烂盛开的牡丹,摇曳生姿的云纹飘逸而过,使牡丹更显得娇俏艳丽,美得流光溢彩,美得雍容华贵。这件作品是张晓丹 “察言观色”“依石造型”“因材施艺”之后的成果,她利用石头的天然色彩、质地、形状和纹理,随色依纹,巧施雕工,在这里贯彻了“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以“石之天然”配以“人之巧思”,真实诠释了“石之意愿”,以盎然的生机之态为作品注入激情。可以说,这是“石之色彩”决定了作品的题材,是“石之意愿”要求如此创作。石之天姿国色与工之鬼斧之神珠联璧合,为我们献上了这件天之巧作。

每一件薄意雕刻作品都堪称是“石头上的中国画”。

在我看来,张晓丹的件件薄意雕刻作品,就好似一首首诗、一幅幅画,充满着诗情画意,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

寿山石薄意艺术把中国画的画理融于石头之中,使人间万象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一种富有人文气息的独特艺术,靠的就是艺术家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

薄意是一门高难度的雕刻艺术,但“无限风光在险峰”,张晓丹将不懈努力、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与自然和谐沟通,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国色天香》芙蓉石 张晓丹/作

张晓丹

字若丹,福建福州人,自幼受雕刻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工绘班)。其后专攻寿山石薄意雕刻创作。曾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及中国海派玉雕大师邱瑞坤与郑继老师等悉心指导,受益匪浅。创作过程中与几位老师的创意理念和思想精髓相结合,使其作品更具有诗情画意和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寿山石归隐芙蓉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草堂归隐
寿山石的自动化拖拽抛光研究*
天宫院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的芙蓉李树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