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2016-02-09 03:31董慧慧
天工 2016年2期
关键词:碳素前辈太原

文 董慧慧

不忘初心

文 董慧慧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老太原七十二行民俗画》系列之一 韩潮峰/作

女孩的头花,男孩的鞭炮,穿新衣,戴新帽,父亲脸上的笑,母亲欢喜劳作的身影,厨房萦绕的阵阵香气……所有这些加起来,汇成儿时的“年味儿”。突然开始怀念小时候,怀念奶奶剪得红红的窗花,怀念门上的木版年画,怀念老风俗、老习惯。是不是年龄越大越会懂得传统文化之美?是不是年龄越大越能回归初心,记起儿时的爱好?

看到描绘农村风俗《走进春节》的画作,格外触目,格外惊心。

正是在画展上见到韩潮峰先生的。

《老太原七十二行民俗画》系列等画作排满一面面墙,观者从左往右从上往下地一幅幅仔细看着,每一幅都深藏着记忆的密码。记忆中的头花总是红艳艳的,带着俗世的喜庆;记忆中的灯光是暖黄暖黄的,父亲在灯光里抽烟、咳嗽;记忆中灶下的火热彤彤的,映红了母亲的脸庞……

“这是碳素笔画。”身后传来热心的讲解。

我转身,竟是韩先生本人,比海报上的更亲切。

“您怎么想起来用碳素笔画这些民俗画的?”我好奇。

《老太原七十二行民俗画》系列之二 韩潮峰/作

《老太原七十二行民俗画》系列之三 韩潮峰/作

“画画,我是从小就喜欢,碳素笔画最能表现线条的美感,特别适合画人物。民俗民风呢,我是觉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很多老习俗、老传统越来越淡了。尤其是青少年,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门神,不知道‘灶王爷’是谁,过去有哪些行当。好多习以为常的风俗竟然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需要专门保护的。我画这些民俗画,主要是想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了解传统的风俗,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中老年人回味过去的时光,多一些人生体验,多一点乐趣。”

除了民俗画,还有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图、山西古代100位历史人物图、中国民居图、世界民居图、中华五十六民族图、乡恋、八大样板戏、学生时代、工农兵图、干部下乡记等系列。每一个系列都不知道要画多少笔,那幅《清明上河图》,韩先生说历时三个多月,画了三万多笔。每一笔,都是自心上、自笔尖流淌出来的。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乐此不疲?

让我们将目光拉回四十年前。

我们看见少年时期韩潮峰,一手提塑料桶,一手拿刷子,仰着脸,看前辈画墙报,画壁画。冬日的阳光斜斜照在墙上,照在少年发红的面庞上。他看着前辈手中的画笔左一挥、右一挥,一穗穗金黄的谷子在墙上盛开,一张张喜悦的脸庞在墙上盛开,看着看着,一尾尾鲜活的鲤鱼仿佛要游下来……看着看着就忘了周围一切的事情,跟了画里的人神游万里。前辈看着痴痴的少年,不忍心打扰,直到一幅画画完,他自己回过神来。“潮峰,想学画画吗?”前辈问。“想!太想了!可是……”他低下头,“我能行么?”“当然行!只要你用心。”之后,韩潮峰更加专注、更加用心起来,前辈常常让他在墙上画几下。上中小学时,年级墙报,版报都由他“承包”,常常在烈日下,寒风中,同学们都放学走了,他却一笔五划认真写着、画着。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了他是个“小画家”。

后来在祝焘先生和朱容亮先生的指导下,韩潮峰的画艺越来越纯熟。

毕业以后,留在了学院学报编辑部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怎么又重拾画笔了呢?”这是大家心中的疑问。

“喜欢。就是喜欢。”韩先生略显羞涩。

喜欢。

因为喜欢,所以手握画笔,享受一个又一个安静的夜晚。

碳素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一幅又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他抬头,望向无边夜空,月亮给他启发,星星让他清醒。

因为喜欢,所以孜孜以求,看书、看画、思考,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

2015年,韩潮峰碳素笔画在学院展厅、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太原美术馆开展,看着人群如潮水般涌进大门,听着一句句或赞赏或惊叹的评价,他心里的忐忑终于少了一点。有专业画家在画前驻足、品评,他站在一旁,悉心聆听,字字句句都在心里过一遍,回到家反复揣摩。遇到疑惑,就向人请教。走到瓶颈处,就看书、思索。

《老太原七十二行民俗画》系列之四 韩潮峰/作

《老太原七十二行民俗画》系列之五 韩潮峰/作

《老太原七十二行民俗画》系列之六 韩潮峰/作

《老太原七十二行民俗画》系列之七 韩潮峰/作

许多人在画展留言薄上挥笔留下热情洋溢的勉励之词:“笔生气韵墨现精神”“书苑奇葩”“艺海无涯,前程似锦”“传承龙城记忆,记录百姓心声”“如来如去妙笔生辉”“祇修自勤”“艺苑撷英”“民俗民情,尽显其中”“艺术瑰宝”“还原老太原”......

因为喜欢,所以无论走多远,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享受艺术之美,不忘初心。

韩潮峰

太原人,太原城市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总编辑、主任,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山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公开出版《城市发展战略》等 10部专著、合著。在全国各级各类杂志发表论文、调查报告近100篇。曾被太原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专家”“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太原学科带头人”等称号,是省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猜你喜欢
碳素前辈太原
国内外碳素叶片的发展概况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除夜太原寒甚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