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与内在逻辑

2016-02-11 09:52罗建文李爱军邵波成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历史逻辑

罗建文,李爱军,邵波成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论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与内在逻辑

罗建文,李爱军,邵波成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摘要】习近平哲学思想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精华,其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历史逻辑是在“哲学思维的行程”中再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习近平哲学思想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本方法论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运动规律”的再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习近平哲学思想;历史主题;历史逻辑;历史渊源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也一定是时代的思想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实践,不仅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和指导,而且也一定会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精华。习近平哲学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论,是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精华。认真学习和研究它的历史主题、历史逻辑、历史渊源和根本方法论原则,理解和掌握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对于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治国理政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指导意义。本文拟通过探讨作为体系化、系统化的习近平哲学思想,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哲学思想的深刻内容。

一、习近平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呈现

哲学虽然是一门抽象的学问,但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现实结下了不解之缘。黑格尔说过:“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1] 13-14这就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现实王国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理性王国。哲学服务于现实的需要,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梅林曾经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的那个历史运动规律。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较早的时代,它是不会被任何有天才的头脑凭空想出来的。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人类历史才能揭开它自己的秘密。”[2]4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谜的破解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的发掘,只有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有所感悟和总结。习近平哲学思想就是一个深入探究中国社会现实发展主题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来自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之谜的破解,是对当今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与批判,是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的探索和寻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王国”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理性王国,同时又是服务于、指导着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当今中国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当今中国社会现实中主观主义错误认识和思潮进行批判的理论武器,具有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精华的理论品质。

“主观主义者虽然承认历史现象的规律性,但不能把这些现象的演进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因为他们只限于指出人的社会思想和目的,而不善于把这些思想和目的归结于物质的社会关系。”[3]9习近平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以辩证的理性形式概括和反映了治国理政的新谋略,从而使这些战略思想不再成为一种简单的抽象表述和一般意义上的理性说教,而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今中国社会“历史生产形式的矛盾的发展”的理性提升、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运动规律”的再现。

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大厦。正如马克思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有机体。”[4]12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内在联系,而且为习近平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导向,因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举措、“五位一体总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治国理政思想,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程中,找到了当今中国社会“最深的秘密”和“隐蔽的基础”,是决定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系统工程能否真正胜利竣工的历史抉择和现实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哲学。

习近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是解决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根本方法论和指导建设工作的具体原则与政策思路。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哲学的基本轮廓。没有世界观就没有方法论,一旦人们按照世界观的根本看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世界观就成了方法论。因此,一方面,任何哲学的核心层面的基本逻辑关系体现为世界观的知识,并在这些知识中潜存着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关系,表现出这个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691另一方面,核心层次基本原理的展开和运用形成其他层次基本原理的过程,正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就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这表明世界观转化成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系统地分析和解决这个伟大实践过程的系列问题,就构成了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哲学思想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逻辑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哲学和发展方法论,是当今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的方法论,是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方法论。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说,世界观和方法论脱离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没有方法论,甚至其本身的存在价值也成问题了。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6]304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世界观、方法论的实际意义所在,也是哲学具有实际价值的根本所在。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实践结合,用于分析具体实际,就会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方法论哲学,就会形成我们的工作政策和措施的基本方法论。习近平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所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时指出:“我曾在中国不同的地方长期工作,深知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7]102这是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论和辩证法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经典示范。

二、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一主题贯穿于习近平哲学思想形成的始终。纵观习近平哲学思想的理论脉络、发展历程和历史逻辑,它是在探索、论证和总结实践这一主题的进程中产生和发展并为其服务的。

无论从习近平哲学思想的萌芽时期,还是习近平哲学思想的体系化时期,都可以找到他个人追求这个历史主题的文化基因和理性元素。习近平早在陕北下乡锻炼时就形成了对这一主题的朴素认知和基本雏形。习近平1969年1月开始在陕西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上山下乡7年,他后来回忆道:“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插队本身是一个标志界定的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那么在之后我们如果说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或者说贴近实际,那么都是感觉源于此、获于此”。在陕西插队的7年,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基本形成。“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8]

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铸就了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从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并非“为哲学而哲学”,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地论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就其实质属性和理论渊源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习近平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习近平哲学思想的主题既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就在理论上必然突出实践这个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的发展规律,分析和解决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从而通过改造世界来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在自己的学习深造和工作实践中,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加上习近平长期在各地各级的基层工作实践经验,强化了他为实现自己“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价值情怀和人生主题。因此,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合乎逻辑地从他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主题过渡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中来,习近平哲学思想主题和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二者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到,马克思正是借助实践观的阐发,同时借助实践观来审视各种社会历史问题,才解开了“历史之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习近平哲学思想不仅是他修炼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和智慧,更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历史之谜”的探索和求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主题”继承发展和努力践行的理论成果。

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主题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社会。习近平哲学思想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指向虽然不是旧的社会制度,但是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哲学的历史逻辑,其矛头直指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不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制,指向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后的生产力和旧的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在当今中国社会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是要摆脱一切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力自觉发挥的奴役和控制,真正实现劳动者个性解放与自由,因而深化改革、全面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治理体制,就必然而然地成为实现这一哲学主题的首要问题,也是新时期对历史唯物主义第一原理的坚守和再现。为此,习近平长期努力和付诸实践的重点,就是通过对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复杂情况“历史之谜”的解剖,把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这个一般性问题,具体化为中华民族如何从旧的体制机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具体化为人民群众如何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创造力的阻碍中解放出来的问题,具体化为如何改变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欠发达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矛盾关系问题。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长期探索和深思熟虑,习近平不仅具体阐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而且深刻阐释了实现中国梦的基本理念、实现途径和战略布局。

正确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历史主题,对于深刻理解和贯彻执行习近平哲学思想和治国理政的基本观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主题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习近平不仅学习和继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还努力兑现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主题和价值追求,因而习近平在考察所有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时,都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出发点的,各种具体哲学观点和治国理政决策都是在实践这个主题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

三、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研究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历史逻辑,适用的是抽象理解和叙述再现的方式,不仅仅是“历史的方式”,更应是“逻辑的方式”,应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逻辑上研究和分析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内在结构和逻辑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决定了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原则。如果说理论逻辑是人类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理论呈现,那么历史逻辑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实践展开。习近平哲学思想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呈现和理性升华,也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实践展开,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晶。二是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工程具有完整的体系性和系统性,包括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外交事业、军事战略和党的建设等多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如此宏大而复杂的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习近平哲学思想,必然具有自组织应有的整体性、复杂性、抽象性和系统性。三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性和内在必然性,全面掌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性;同时还必须考虑认知与探索的合目的性和价值性。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符合和满足它的价值目的与功效性,已经负不起历史的折腾和任何颠覆性失败,必须具有对党和人民负责和尽责的价值性,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哲学必须是深思熟虑和致思缜密的理论体系。四是抽象原则与具体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习近平哲学思想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体结合的产物。五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原则。世界观正确就决定着你的大致方向不会有错误,方法论正确就会找得到达到彼岸的有效途径;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基本形式和整体任务的基本判断准确与否就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方法和方针政策的是否有效。

习近平哲学思想就是在坚持这些原则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找到了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因此,习近平哲学思想就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理论呈现,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论呈现,是对当今中国社会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判断的理论呈现,同时,也是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共产党长期执政和人类社会追求美好理想伟大工程的整体把握和施工方案。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就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然性因素、规律性因素、整体性因素的全面把握基础上而形成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从它的内在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中抽象反映和逻辑演绎。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是我们党内最具有理论体系和历史逻辑性的哲学思想体系,也是经过了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科学体系。毛泽东哲学思想体系的历史逻辑和具体实践不同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尽管当时其历史背景的斗争很复杂、任务很艰巨、形势很严峻,虽然无法简单类比,但是,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矛盾毕竟没有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斗争那么复杂和多变、那么严峻和残酷,今天,党内的复杂局面和国内深化改革的新挑战,国际上的残酷斗争和复杂多变也远比过去革命时期更加严峻。所以,习近平哲学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内在逻辑和历史逻辑就是由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逻辑和复杂的历史逻辑所决定的。它是按照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理论体系,所以,习近平非常重视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研究党史、国史,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抽象”和“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他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吸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7]405

2013年2月3日,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题,习近平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9]

2015年1月23日,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题,习近平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习近平还强调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10]这些论述充满着哲学的睿智和理性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完美结合的精彩呈现和经典表述,是指导我们实践的方法论哲学。它强调要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学习掌握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掌握矛盾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学习掌握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增强解决伟大实践中各类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习近平哲学思想正是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和必然性因素的“综合的过程”,在哲学思维的行程中再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

四、习近平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

习近平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有其历史的逻辑和现实的必然,包括理论来源、实践来源和文化来源。它的直接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实践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和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的内在逻辑和必然性的反映,又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性总结、抽象概括和哲学话语体系的思辨表达。它的文化来源则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是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辩证弘扬和理性借鉴。习近平以高超的哲学智慧和宽广的理性情怀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势和发展方向,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让国际社会听到了中国声音、看到了中国方案、了解了中国意志、领悟了中国智慧。

研究习近平哲学思想体系,还要研究他个人的良好教育历程和优秀的家训文化氛围。无论是习近平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延安地区下乡插队期间,还是他在河北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期,无论是他后来在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主政期间,他对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发展逻辑都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和把握,对广大人民群众和我们党都有一种深厚的情怀和赤子的胸境,对国际社会进步和全人类发展的局势和规律都有深切理性的感悟和敏锐准确的判断。特别是习近平进入中共中央最高领导核心团队以后,充分展示了他广博深厚的哲学素养、含蓄内敛的人格魅力、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质朴清新的话语习惯、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这正是78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倡导和树立的典型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给当今中国的政治领域和实践领域、思想界和哲学界带来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文风改善和作风进步。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一个全新的伟大课题,是一次全新的伟大挑战,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必须进行理论和思想上的全面创新。习近平哲学思想就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哲学,是中华民伟大复兴的发展哲学,是十三亿中国民众的幸福哲学。“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11]15在当今中国,正是由于习近平对辩证理性思维的深刻认知,对哲学精神武器的深切领悟,习近平哲学思想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和体现其价值的黄金时期,正在变为广大干部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心。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哲学思想,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精心谋划改革的全局、精确制导改革的关键、彻底根治改革的顽疾、全面破解改革的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吉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忆延安插队:它教了我做什么[EB/OL].[2015-02-14].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14/c1001-26566406.html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曹祖明】

On the Historical Theme and Intrinsic Logic of Xi Jinping’s Philosophy

LUO Jianwen, LI Aijun, SHAO Bocheng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Abstract:Xi Jinpinp’s philosophy is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the times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ose historical theme is to realize th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s historical logic i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trinsic law and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journey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Xi’s philosophy is a fundamental methodology for China’s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 embodiment of the “la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Key Words:Xin Jinping’s philosophy; historical theme; intrinsic logic

【中图分类号】D616/D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6)02—0047—06

【作者简介】罗建文,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社会发展哲学教学与研究;李爱军,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邵波成,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3-01

【资助项目】本文是罗建文教授主持的201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生幸福的价值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研究》(项目编号:14AKS017)和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民生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觉研究》(项目编号:13YJA71003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历史逻辑
高州民歌源流考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商洲枳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