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综述

2016-02-11 17:59李冬英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李冬英(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党建研究

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综述

李冬英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内容提要]新时期,随着传媒技术发展和社会现代化,人们对党的形象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党的形象直接地影响着党内凝聚力和党的执政地位。为了更好的探讨党的形象建设,需要把党的形象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对党的形象建设现状有一个清晰认识,还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推进党的形象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形象建设 全面梳理 形象发展

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形象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范畴。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执政党的形象”、“党的形象建设”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超星读秀等数据库检索,收集整理了2000年以来国内发表的学术成果,发现硕博论文和专著相对较少,期刊文献数量很多。下面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及相关理论的综述。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基本问题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形象是党影响力外在体现的特殊执政资源,同时也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党的形象首先要弄清相关的基本问题,学术界关于党的形象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从内涵、构成、特征、作用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一)党的形象的内涵

第一种观点是从政党视角出发,认为党的形象是党自身情况的外在显现。黄明伟博士认为,党的执政形象是党的性质和执政目标追求的一种外在的体现,形象与性质之间是一种“表”与“里”、“标”与“本”的关系;[1]储连伟博士认为,党的执政形象是党特定的要素(如执政理念、执政绩效、党员干部及党员的精神风貌等)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烙印。[2]在党的文件《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中也指出,党的形象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外在的、整体的表现。[3](P146)第二种观点是从公众视角出发,认为党的形象是公众对党的印象和评价。管文虎教授认为,党的形象是国内外公众对党本身以及党的各项活动和党绩的总的评价和认定。[4]马九福博士认为,党与公众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从印象的视角看,党的形象建设是争取公众信任的过程,需要对党的形象进行塑造、维护和开拓。[5]第三种观点认为,党的形象既是指客观实在与表现又是指主观印象与评价。李朝阳教授认为,党的形象既指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和党组织的活动等客观情形,又指公众对党的客观情形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某种主观评价。[6]张浩博士认为,党的形象是指党的整体素质、性状特征、精神风貌等在社会公众眼里的抽象反映,以及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和执政业绩等给社会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或看法。[7]

由此可以看出,党的形象的内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不过,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党的形象包含客观实在和主观印象。本文认为,党的形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表层和深层。表层形象指是公众的主观印象,是党和公众在沟通互动过程中公众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既有正面印象,也有反面印象;深层形象是党的形象的根本所在,是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行为能力和精神风貌等的客观体现。如果把党的良好形象看成是一种“美”,那么这种“美”不仅是党的外在表现,而且是党的内在彰显。

(二)党的形象的构成

从收集资料看,专题论述党的形象的构成这个问题的论文比较少,不过很多论文在阐释党的形象的时候都有涉及到形象构成内容。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从时间展示层次看,党的形象分为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未来形象。[7]党的形象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8]二是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看,党的形象包括整体形象、各级党组织的形象和个体党员的形象,三者是整体、局部和个体的关系。党的形象是党员形象的集合,党员形象是党的形象的具体化。[9]三是从党的结构层次看,党的形象有双重结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张首先博士认为,深层结构是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执政理念等要素组成,表层结构是由组织形象、作风形象、能力形象、党员个体形象等要素组成。[10]

(三)党的形象的特征

党的形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外在的事物,但它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蕴意却是内在本质的。特征是本质的反映,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党的形象的特征认识也会不同。关于党的形象的主要特征,大体上有两种看法:

一是从一般意义上归纳党的形象的特征。李朝阳教授认为,党的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党员个体形象与组织形象的统一。他指出,党的形象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观印象,是两者的统一,党的形象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又会随着环境和理念的变化而变化,党的形象是党的行动的“形”与党的性质、宗旨的“神”的统一,党的形象受党员个体形象和组织形象两者的共同塑造和影响。[6]

二是从党的本质属性角度研究党的形象的特征。刘子阳等学者认为,党的形象的特征是阶级性与群众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可塑性的统一、稳定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他指出,阶级性是党的形象的根本特征,群众性是党的形象的鲜明特征,现实性是党的政治生活的现实表现,稳定性是党的形象的历史特征,时代性是党的形象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11]

归纳而言,党的形象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从本质属性看,党的形象的特点具有客观性;二是从形成过程看,党的形象具有稳定性;三是从时代特征看,党的形象具有动态性。可见,党的形象不仅包含着党的优良传统,而且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12]

(四)党的形象的作用

关于党的形象的作用,由查阅的文献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党内、国内和国际三个方面进行归纳的:张浩博士认为,从党内角度来看,党的形象有团结凝聚、激励动员、教化塑造等作用;从国内角度来看,党的形象能增强党的权威,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执政效率,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国际角度来看,党的形象建设可以促进国际政党交流,输出国家形象,鼓舞社会主义向前发展。[7]吕冬冬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作用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内作用: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好感和信任,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能够引导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良性发展;能够降低党的执政成本,提高执行效率。对外作用:能够赢得各国政党组织的尊重与信赖,促进政党间的国际交流;能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13]

从查阅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党的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党的自身建设来说,党的形象具有价值上的引导、纪律上的约束、团结上的凝聚的功能;二是从党外的执政环境来说,党的形象具有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和促进国际交流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领导人党的形象建设思想的研究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中,党的领导人一直在探索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党的形象建设道路上,不同时期党的领导人提出不同的思想,归纳如下:

(一)毛泽东党的形象建设思想

关于毛泽东党的形象建设思想,学者们主要是从党的作风角度阐释的。有学者提出,毛泽东无论在国内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对党的形象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做出开拓性的贡献,他对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给党带来了充满生机活力的崭新形象。[14]

(二)邓小平党的形象建设思想

关于邓小平党的形象建设思想研究主要有两种角度。一种是从社会建设的横向角度(平面化)研究。詹文都学者认为,邓小平主要从五个方面重视党的形象建设:一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展现了党的新形象;二是强调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凸显党的稳定政策的形象;三是批判官僚主义重视政府机关的形象建设;四是坚持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加强我国的国际形象建设,五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重视新时期的领导人的形象建设。[15]另一种是从时间纵向角度(立体化)研究。李朝阳教授认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从三个方面对党的形象进行论述的:一是直面历史,正确评价毛泽东有利于维护党的形象;二是立足现实,在改革开放中塑造党的优良形象;三是面向未来,对第三代中央领导人集体提出了具体的形象要求。[16]

(三)江泽民党的形象建设思想

学者们研究江泽民党的形象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角度:对改革开放的继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者们指出,江泽民党的形象建设是邓小平关于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嘱托的落实,是在邓小平理论的鲜明旗帜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形象。吴俊青和张国新学者认为,“三个代表”对新世纪党的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党的本质与党的形象的统一。[9]李朝阳教授指出,改革开放是党的形象的灵魂,“两个先锋队”是党的形象之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形象的主体。[17]

(四)胡锦涛党的形象建设思想

学术界关于胡锦涛党的形象建设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学者认为,胡锦涛要求塑造领导型、先进性、纯洁性、学习型的政党形象;[18]也有学者认为,胡锦涛党的形象建设思想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14]

(五)习近平党的形象建设思想

目前学界还没有关于习近平党的形象建设思想的研究,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习近平的党建思想。党的建设就是为了树立党的良好形象,所以从相关期刊文献中可以间接看出,习近平党的形象建设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党清正廉洁的执政能力形象建设,二是侧重于党为群众办事的务实形象建设。张远新教授指出,党的十大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对反腐倡廉,习近平总书记目的明确、态度坚决,有效的促进了政风和党风的改善,树立了党的权威,让群众看到实在的成效。[19]任建军教授认为,习近平党建思想不是抽象论述,而是对实践的总结,党的建设要体现在为基础群众服务的实践中,践行群众路线是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实践支撑。[20]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历史发展的研究

党的形象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历史逐渐沉淀下来形成的。现将学者们对党的形象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成果简单概括如下:

(一)抗战时期党的形象建设研究

一种是从理论构建角度研究抗战时期党的形象建设。张建华教授认为,中共通过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构建,塑造了党充满活力的崭新形象。从抗战时期的历史可知,作为革命党,其形象是多重力量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探索中,塑造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形象。但是由于党的理论基础薄弱,不能客观中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呈现出非左即右的色彩。此外,国民党控制着国家舆论工具,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后,中共的形象被国民党妖魔化。张建华教授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通过改变宣传口号、更换军队名字等途径,塑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革命形象,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建构新秩序,动员社会民众,并且以积极进步的形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21]

另一种是从形象传播角度研究抗战时期党的形象建设。刘兴旺和林志彬学者通过对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分析,研究了中国共产党抗战阶段的媒体形象。他们认为,《新华日报》注重立足读者和情感共鸣,采用多种报道形式,比如:新闻要闻、讨论战况、纪念副刊等,很好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客观、公正、团结、包容的形象,在抗战时期对党的形象塑造与认同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国统区,提高了党的知名度和民众对党的认同感,党的媒体形象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22]

第三种是从传播策略角度研究抗战时期党的形象建设。熊忠辉博士认为,延安时期,由于国民党对信息进行封锁和对舆论的歪曲,共产党的爱国救国的形象传播受到很大的阻碍。他指出,共产党针对不一样的传播对象,采取的策略是不同。在国统区针对群众读者,创办报刊传播党抗战救国的形象;通过出版图书反映党的真切形象和解放区的新风貌;运用广播和电影媒体和在不同地区演出文艺节目,展现党英勇抗战的形象;利用人际传播把党的亲民形象传播到基层。正是由于这些传播策略,把党的良好形象有效地传播给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党在舆论上获得了多方支持。[23]

(二)新时期党的形象建设研究

一种是从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媒介形象的关系角度研究新时期党的形象的建设。丁柏铨教授认为,执政党的媒介形象是在大众传媒上形成并传播的形象,此外它还会通过公众的口耳相传再次传播,由此产生比较广泛而且持久的影响。丁教授还认为党的媒介形象与党的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执政党良好的媒介形象,既与担负信息传播重任的大众传媒有关,同时也与其本身的现实形象和执政能力有关。注重媒介形象并非刻意“塑造”也非“作秀”,而是党的媒介形象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力,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信力,具有贴近现实和群众生活的亲和力。[24]

另一种是从新媒体双向传播特点的视角研究新时期党的形象建设。江冰雪学者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方式是双向互动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时并存,中国共产党在形象建设方面要注意提高党对新媒体“即时、互动”传播方式的适应性,要注意提高青少年群体信息接收方法的适应性。[25]

第三种是从网络媒体传播的自为性特点研究新时期党的形象建设。李冉学者认为,在传统媒介时代,党的形象的开挖性很高,但是在网络媒介时代,公众舆论对党的形象问题强烈关注,人们正在瓦解旧形象,党的部分形象资源正遭受流失。李冉指出,网络媒介在传递信息时最大的特点是自为性,它是一个双刃剑,即有可能使政党声名大噪,也可能使政党遭到穷追猛打而形象受损。党的良好形象有赖于形象塑造主体(党)与形象评价主体(公众)之间适度的张力,既要重视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也要重视隐藏在媒介背后公民的意识,既要加强网络媒介的建构功能,也要适当降低网络媒介的解构功能。[26]储连伟博士认为,在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面临重大挑战,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极易放大党的负面形象,产生“蝴蝶效应”。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执政党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党与社会沟通机制,积极主动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要重点塑造党员领导干部的媒体形象。[2]

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党的形象主要是从抗战情形和党报宣传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塑造的主要是党的革命形象,党的形象虽然随着战争形势改变而宣传策略有变化,但抗战爱国的整体形象没有变,形象的建设方法也比较单一;新时期阶段,党的形象建设相对比较复杂,学者们更多的是关注新媒体时代建设党的形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而对党的形象建设的内容关注度比较少,这是新时期对党的形象研究不足的地方。总之,中国共产党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自己形象的,它是一种“实践形象”,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历史发展的研究,有利于为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历史经验。

四、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重要性的研究

党的形象建设是一个复杂而且在新时期备受关注的新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重要性,学者们大体上是从三个角度研究的。

一种是侧重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角度。黄明伟博士分别从党内角度、政党角度、社会建设角度、理论构建角度四个方面阐释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对于党组织自身来说有利于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对执政党来说有利于提高执政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有利于明确前进的方向,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研究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1]

另一种是侧重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李朝阳教授认为,党的形象关系党的前途,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党形象是旗帜,影响着政党目标能否实现。他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重要性:从政党角度看,他认为塑造党的优良形象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保障;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角度看,他认为塑造党的优良形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从社会问题角度看,塑造党的优良形象对解决现阶段党的建设中存在的信念动摇、组织软弱涣散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价值。[6]

第三种是侧重于政治环境的角度。孙景峰教授认为良好的政党形象在党内、国内和国际都有积极的意义。党的良好执政形象,不仅有利于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而且能为执政党提供一个安稳而有序的执政环境,此外还有助于提升执政党在国际中的外交地位。[27]

五、关于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路径研究

好形象不是一劳永逸的,源于精心建设。为了防止党的形象资源流失,党需要探求各种途径来塑造党自身的良好形象。目前学者们对党的形象建设的路径,众说纷纭,简单归纳如下:

一是从执政党形象与公众评价的对称性的关系角度研究。肖国飞和任春晓教授认为,公众评价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政党的形象,执政党通过这面镜子不仅可以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可以监测自己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的牢固程度。他们指出可以从四个方面建设党的形象:一是改变工作作风;二是厘清政党关系;三是加强党员教育:四是更新组织观念。[28]

二是从人的能动性角度研究。籍亚玲学者分别从政党、群众、党员、公关活动四个角度探讨党形象建设的路径,她认为:首先,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因为党的形象建设的实际上是党的思想、党的组织、党的作风和党的制度建设的综合反映;其次,要发挥好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的监督作用,由群众来评价党的形象,并且从优化个人形象入手建设党的形象,从而提高党的整体形象;最后,要积极开展政党公关活动,在稳定发展时期党采取“稳定型公关”,面对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应积极开展“矫正型公关”等等。[29]

三是从政党的建设角度研究。孙景峰教授则从执政理念、执政行为、政党符号、政党领导人四个方面探讨党形象建设的路径。他认为,政党形象是党的政治生命力的支撑,是党的“面子”,政党的形象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第一,宣传党的执政理念;第二,精心设计政党符号,凸显党的形象;第三,充分发挥领导人的招牌作用;第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27]

关于党的形象建设的路径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大同小异,概括起来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强化形象建构意识;二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三是注重党的形象管理。形象建构意识是党的形象建设的思想前提,党的自身建设是党的形象建设的根本路径,党的形象管理是党的形象建设的基本保障。不过特别要注意的是,建设党的形象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追求短期效果,严格区分“党的形象建设”和“形象工程”。此外,仅仅找到加强党的形象建设的路径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入思考如何去完善这些路径,理论联系实际,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的路径去建设党的形象。不仅如此,当今时代,由于政治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种突发事件频发,党还需要增加透明度和树立公共关系观念,注重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注重党和公众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让公众全面正确认识党,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党的形象建设。

六、结语

总而言之,学者们在研究党的形象建设方面已有很多共识:一是学者们一致认为党的形象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特殊的执政资源;二是学者们普遍认为党的形象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是影响党的自身发展和功能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学者们都认为党的形象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但是,党的形象建设研究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从现在已有研究成果看,党的形象研究的专著只有一部,硕博学位论文仅有五篇,期刊论文数量虽然很多,但是从论文的“质”看,很多观点并不够深入,创新点少,很多学者停留在阐述党的形象的内涵、特点和作用等基本问题上,出现看法相似和内容重复的情况;第二,党的形象建设问题,不仅是党建研究领域的一个理论课题,也是党建研究领域的一个实践性课题,但是从现在研究的情况看,理论性研究多而应用性研究少;第三,缺少从党对外宣传的主流媒体(比如:党报)的视角思考党的形象建设,虽然近几年已有部分学者关注,但只是停留在历史阶段的研究,对新时期的党报、党刊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还没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王开幕]

参考文献:

[1]黄明伟.应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J].理论探讨,2009,(01).

[2]储连伟.新媒体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J].探索,2015,(04).

[3]中共中央党校.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内部适用.征求意见)[Z].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4.

[4]管文虎,邓淑华.塑造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04).

[5]马九福,周秀泠.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初探[J].理论探索,2006,(01).

[6]李朝阳.党的形象:关系党的前途的重要课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7]张浩,唐红洁.论党的形象的内涵、表现与作用[J].理论探索,2007,(03).

[8]管文虎,邓淑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塑造新世纪党的良好形象[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9]吴俊青,张国新.“三个代表”与党的形象[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02).

[10]张首先.执政党形象的结构及形成机制[J].党政论坛,2008,(01).

[11]刘子阳,薛忠义,刘舒,闵雪.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的功能探析[J].学术论坛,2013,(03).

[12]吴俊青,张国新.“三个代表”与党的形象[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02).

[13]吕冬冬.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14]张吉寿.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研究[D].兰州大学,2012.

[15]詹文都.简论邓小平的形象建设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03).

[16]李朝阳.邓小平党的形象观论析[J].求实,2012,(08).

[17]李朝阳.江泽民党的形象观论析[J].学术论坛,2012,(08).

[18]井凤娇.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党的形象建设思想[D].天津师范大学,2013.

[19]张远新.习近平总书记反腐倡廉思想探析[J].探索,2014,(02).

[20]任建军.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创新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21]王建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兼析新民主主义理论生成的实践逻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

[22]刘兴旺,林志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媒体形象的塑造与认同——以《新华日报》为考察对象[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23]熊忠辉.试论延安时期共产党的形象传播[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06).

[24]丁柏铨,夏雨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媒介形象展现(上)[J].当代传播,2008,(03).

[25]江冰雪.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26]李冉.网络媒介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J].政治学研究,2012,(06).

[27]孙景峰,陈倩琳.政党形象:概念、意义与建设路径[J].探索,2013,(03).

[28]肖国飞,任春晓.执政党形象与公众评价的对称性关系探求[J].江汉论坛,2006,(09).

[29]籍亚玲.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形象建设新视角——从公共关系学角度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形象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3,(09).

A Survey on Research of Image Buil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i Dongying

D OI编码][ 10.3969/j.issn.1674-6287.2016.03.02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6)03-0013-06

[收稿日期]2016-03-06

[作者简介]李冬英(1987~),女,汉族,籍贯江西省赣州市,新疆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研究方向:中国执政党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

*项目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招标课题“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媒体形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40314D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