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标题”摸大象?

2016-02-11 10:35林永芳
杂文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标题脑神经寒潮

林永芳

钱理群在回答《博客天下》关于“你对学生孔庆东的看法”之问时,感慨说,“(他的观点所产生的)争议,从侧面反映了当下一个时代的问题,就是观点越激烈越偏颇,反而越受欢迎。”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越激烈越偏颇”的东西越受欢迎?这里面,是不是隐藏着人脑神经的某种普适性的激发机制?

先来看看另一幕场景。猴年春节前夕的“世纪寒潮”中,有一则“国际新闻”,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越过满屏晒雪帖,以气死汪峰的速度登上了头条:中国旅客因航班延误大闹韩国机场,有人掷椅子泄愤,引发小骚乱。

众所周知,“中国游客没素质”早已是个屡试不爽、长热不衰的话题。这则新闻成功地再次开启了这一魔盒。网友们迅速各自站队,掀起各执一端的骂战。有的例举“中国游客”在境外惹出的种种负面新闻,什么大闹曼谷机场唱国歌、香港机场打伤地勤人员等等,力证“Chinese tourists”之所以沦为贬义词纯属咎由自取,谁让他们丢脸丢到全世界且屡教不改;有的则愤怒指责该新闻断章取义言过其实,事实是570多个航班取消、数万旅客在霸王级寒潮中滞留机场得不到妥善安置,那么多人却只给了800张保暖毛毯,旅客只能花约65港元向机场购买一块原本一文不值的纸皮供患病的母亲躺下……

该报道很快就经韩国济州道官方人士证实为夸大其词,未扔椅子,没有骚乱,无人被捕。可我更感兴趣的是,假如此事发生在国内,那么新闻标题会不会就成了《××航班延误,寒潮中机场拒绝提供更多御寒物资》,然后评论一边倒,铺天盖地骂航空公司骂旅行社骂政府?或者,同样的内容,假如把标题换成《近万中国旅客因航班延误滞留韩国,机场只提供800份毛毯御寒》,受众又会是何种反应?

标题好重要啊!岂止是“题好一半文”,简直就是“题导一半人”,甚至,被标题牵着鼻子走的读者远不止一半。如今打开网页,你可以一次次感叹:标题比内容更好看。譬如有人列举不久前的一则热点新闻:“大学生家门口掏鸟窝获刑十年半”——单看这行字,怎不义愤填膺:不就是个喜欢爬树的熊孩子嘛,不就是临时起意掏了个鸟窝吗?许多贪官敛财巨万都没判十年半,这是什么依法治国?!……可这行标题不会告诉你,所谓“鸟窝”,其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的窝;更不会告诉你,该同学本人在网上多次发布相关信息,买卖鹰隼等保护动物,属于明知故犯;而他所谓的“家门口掏鸟”并非一窝、一次,而是差不多快把半个县的燕隼都清空了。法学界人士认为,此案判决非常公正。可新闻一出,竟有近八成网友认为量刑过重。若非后续报道极力纠偏,这一“民意”还能迎来之后的大逆转吗?

事实证明,我们从来就生活在“兩个小人儿”的拉锯战中:一个叫“感性”或“冲动”,唆使着我们打了鸡血一般跟着感觉走;一个叫“理性”或“冷静”,像个令人讨厌的家长一样唠叨着“擦亮眼睛,长点脑子,三思而后行”。而绝大多数人,很可能都像贪玩逃课厌学的顽童,最愿意的是跟着前者走。因此,只要标题做得足够好,有计划地引发一两场热点事件一点也不难——这年头,有几个人静得下心来读全文、找真相呢?同理,只要观点足够惊悚,定能以最快速度攻城掠寨占尽人心。

蓦然惊觉,原来,我们的喜怒哀乐并非完全归自己掌控。只需稍微巧妙一点儿,便可轻而易举地操纵我们的肾上腺,然后,肾上腺引领脑神经,不知不觉就沿着人家设计好的轨道去做了圣斗士,或者小绵羊。特别是在历史钩沉、大人物的评价之类庞大复杂的东西面前,尤其如此——因为这些主角掌握了巨量资源,在一国一代乃至几代留下了无数印记,这些印记遍及千头万绪、涵盖了无数不同的维度。于是,有心人只需像标题党们那样露出一角、遮住其余,将其中希望大众牢记的那些部位予以“高亮显示”、反复强调,我们就一定会统统成为那“摸象”的盲人,各执一词直至大打出手。

标题照我去战斗,肾上腺引领脑神经。君莫笑,许多时候,自诩聪明的我们,不过是一介提线木偶,在被人精心指定的大象部位尽情地摸,还摸得其乐无穷!

猜你喜欢
标题脑神经寒潮
小诸葛漫“话”天气之寒潮
Nurr1基因修饰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故事,让学生语言能力有效提高
浅析新闻标题翻译
瑁恩瑁爱:大寒潮来袭,衣橱里怎能少一件舒适的保暖衣呢!
巧拨千斤解“标题”
寒潮悄然来袭
microRNAs在脑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铁跨膜转运蛋白与脑神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