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发展

2016-02-12 00:12龚维斌曲天词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现代化目标

龚维斌,曲天词

(1.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北京100089;2.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北京10087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发展

龚维斌,曲天词

(1.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北京100089;2.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北京100872)

梳理和回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特定阶段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及其举措,充分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现代化的领导、现代化的目的、现代化的规划、现代化的内容、现代化的道路和现代化的过程等六个方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理论创新

现代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社会科学中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现代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来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是指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1](P17)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创新,正是对上述狭义现代化概念的集中体现和案例诠释。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

1840年以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洋枪洋炮强行打开,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天朝大国的“中国中心”观逐渐开始动摇,开启了向西方列强学习的历程,表现在国家战略和思想理论两个方面。由于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国家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虽然有识士之士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但是,现代化的理想和实践不可能变成现实。有条件深入探索国家现代化战略和理论并取得虽艰难但深刻而重大成就的,还是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的人民政府。

(一)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此以后,中国大陆实现了独立和统一,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一直以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为己任。1954年,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所作的报告中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P350)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也提出:“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3](P132)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提法。1956年,中共八大再次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随着实践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认识的深化,“四化”的内涵不断调整,逐步完善明确。1964年底,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向全国人民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P439)“四化”目标的确立,反映了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强调的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因为第一代领导人认为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已经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解决。当时的“四化”目标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总体适应当时中国发展的现实,具有时代的合理性,是凝聚人心、激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非常可惜的是,“四化”目标在形成和推动落实的过程中,执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抓阶级斗争逐渐成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反右斗争”扩大化,错误地发动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大批知识分子和干部被打倒,使“四化”建设严重偏离正确轨道甚至停滞倒退。“文革”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人民生活水平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国家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时机。邓小平曾感慨地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被耽搁了20年时间。

(二)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深刻反思建国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重新对20世纪末现代化发展目标进行定位,决心要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邓小平反复思考如何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他在一次回答日本友人的问题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4](P237)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把小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5](P16)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对小康水平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作为对各地小康水平实现程度的考核参考依据。

1978年以后,一方面,中国对现代化战略目标进行了调整和细化,使之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从农村到城市全面推行生产组织方式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调整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多劳多得,提倡“致富光荣”,极大地调动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更加强大的动力,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根据各地小康指标监测数据,1997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提前3年实现了小康目标。但是,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现有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只是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一○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6](P542-543)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更全面更合理、标准更高更具体。2000年,有关部门把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暂定为10个。2009年,国家统计局科研所提出了一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的23项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科研所2011年12月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的59.6%提高20.5个百分点。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这是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阶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的要求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提出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特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最大亮点一是内容上的“全面”,二是时间和任务上的“建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连续性。党的十八大是以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为基础,保持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连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总体目标,既包含到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也需要有分步实施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表明,党和政府所制定的目标和政策是符合中国实际、完全正确的,必须继续坚持,继续为之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新的情况新的条件变化对一些具体指标进行了调整和深化,提出发展改革的新要求,是在坚持已经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基础上提出的,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新的目标。

二是针对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积累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文化和制度基础,已经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因此,需要找准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精准发力。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和精确判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因此,解决“三不”问题就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根据这些矛盾和问题,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修订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全面部署。

三是具体性。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既有定性的要求,也要定量的要求,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经济发展程度总体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党的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七大根据当时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将这一指标修改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提高了标准和要求。但是,从后来的发展情况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翻两番”目标和速度显然偏低。因此,经过认真研究和测算,党的十八大提高了标准,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要求。两个“翻一番”为鼓舞人心、聚集力量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成为推进工作、检验发展成效的具体可行的关键依据。

四是完整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上。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因此,必须提升其战略地位,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建设要求。党的十八大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更加完整合理。

五是创新性。更全更高的目标要求能否顺利实现,不仅取决于已有的发展基础,还取决于克服前进道路上障碍的智慧和勇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开放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是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钥匙。21世纪头20年与以往相比,中国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观念支持、制度方法保障。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创新性制度体系。

(三)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殚精竭虑、夙夜在公,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等重要理论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如何更好地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步步为营、不断深化,先后提出“四个方面”的战略思想并进行了部署。

“五大发展理念”。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中国近现代以来现代化发展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与发达国家早期发展完全不同,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和海外资源的利用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不仅要经历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历程,而且还要同时面临现代发达国家当今所面临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带来的挑战,受到双重乃至多重挤压,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中国现代化只能走追赶、创新和跨越发展之路,它的成功规划和实施验证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突破了传统现代化理论的局限,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现代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需要正确有力的领导。1978年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中国共产党正确坚强的领导。二战后,诸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难题就是如何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通过对100多个国家现代化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考察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7](P38)经历十年“文革”浩劫,1978年以后,面对国内外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挑战,中国到底要向何处去、到底要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是摆在当时领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高举“四个坚持”大旗(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成功应对了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了政治和社会大局的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有力领导,才能凝聚各种力量,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道路上的失败在于没有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的需要,发展目标忽略了对于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从而不能有效调动广大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1949年至1978年,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挫折一方面是由于错误地发动了“文革”,另一方面,当时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生产轻生活、重积累轻消费,在追求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水平重视不够,城乡居民生活仍然十分困难,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压抑。1978年以后,在总结过去3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先着眼于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在农村探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落实“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政策,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鼓励群众致富奔小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劳动热情。1992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思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判断和检验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确定了坚定正确的方向。不为人民谋福利的现代化是镜中花,不为人民所接受和支持的现代化是水中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上任伊始,就把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P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除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还需要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和规划。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一般是后发外生型模式,与发达国家早发内生型模式不同,需要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和规划。既要有中长期目标和规划,也要有近期目标和规划。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可以起到凝聚共识、凝聚力量的作用,引领人们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但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目标和规划设定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至于可望而不可及,是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不是高不可攀、好看不好用。换句话说,目标和规划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裹足不前。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曾犯过冒进的错误,提出过不少不切实际的指标和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用中国人民熟悉的“小康社会”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既容易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也符合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小康社会”目标此后就成为历届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实现的现代化目标。随着世界形势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标准也在不断调整和提高。例如,2015年确定的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20世纪90年代制定“小康社会”指标时无法想象的。从“小康社会”到“整体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不断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需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的本质是全面的社会进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共同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和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就有可能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现象,不少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到“中等收入陷阱”,从而使现代化进程受阻或夭折。中国在推进以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的阶段性现代化道路上,出现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现代化的质量,更影响人们对现代化目标的认同,进而会影响现代化的动力。不能只有经济现代化而没有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不能只有城市的现代化而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不能只有少数地区和少数人的现代化而没有全国和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作为代价来实现所谓的现代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要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全面的现代化,防止出现拉美现象。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思想,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标志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认真找准差距,全面部署、重点突破,时刻警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他要求补齐短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短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突出的短板”。[9](P272-274)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环境保护、脱贫开发方面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需要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挑战比发达国家更大,它们一方面要遵循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游戏规则,要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中寻找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过程中面对人才的外流和青年一代日益高涨的政治诉求带来的挑战。如何摆脱依附式发展,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考验着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的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处在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制度创新,革旧布新,创造性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同时,又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利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和国际经验。另一方面,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科技创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创新”位居五大发展新理念之首。没有制度和科技的创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只能是模仿、追赶,但难以超越。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既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也不可能重复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模式,更不可能重回闭关锁国的时代,必须在学习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走自己的道路。

(六)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短期内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一方面,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另一方面,需要付出必要的甚至沉重的代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0](P7)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用不同的方式致力于中国现代化,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正是由于一代代的努力和经验积累才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明、越走越宽。在这一进程中,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了支持国家建立工业化基础,广大农民被迫用低价交换的方式贡献了大量的农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到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打工,为城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改革,几千万职工下岗再就业,他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牺牲。正是由于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付出、牺牲,才成就了中国今天的现代化。世界上没有不需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现代化。有失败和代价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而止步不前。只有敢于坚持和付出,才会有希望。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郭彦英]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A Breakthrough in 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1.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China National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s,Beijing 100089;2.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GONG Wei-bin1,QU Tian-ci2

With a historic review of the particular stage of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the course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China,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progress,essence,characteristics and our effort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As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theorie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embodies the modernization in management,goals,planning,the path and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socialist modernization;theory of modernization;theoretical innovation

D61;C91-0

A

1674-0955(2016)06-0034-07

2016-09-30

龚维斌(1965-),男,安徽长丰人,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曲天词(198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现代化目标
边疆治理现代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