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谢林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2016-02-12 02:28李泽翰冯留建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对立统一辩证法发展

李泽翰,冯留建

(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浅论谢林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

李泽翰1,冯留建2

(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谢林以具有创造性的、诗意的自然为出发点,在构建学说的过程中使自然两位一体:自然既是创造者,又是创造物;自然既作为创造自身的主体,又是从自身中被创造出来的客体。谢林自然哲学辩证法的意义正是通过有创造力、有“灵魂”的自然的自主发展得以彰显。辩证法与有灵魂的、和谐统一的自然融合体现了谢林哲学的满满诗意。

关键词:辩证法;谢林;发展;对立统一

从康德开始到黑格尔结束的哲学发展历程中,辩证法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作为克服了传统的形式逻辑的局限的辩证逻辑而出现,成为被视为互相有机联系,在认识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范畴的体系”[1]。谢林处在由康德向黑格尔的过渡阶段,承接了费希特的思想,将发展、对立、统一的思考方式和正题、反题、合题的研究路径用于自己的自然哲学体系,正如他自己所说:“关于自然的学说,因此就要以普遍二重性为出发原则,而为了认识它就要以物质的普遍同一性为前提。无论绝对差别原则还是绝对同一原则都不提供真理,真理蕴含在它们的结合之中。”[2]谢林就这样把辩证思维方式融入自然哲学体系,使辩证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实现了自然的诗意。

一、引入自然的维度

谢林创造了诗般的哲学体系,其原因在于谢林学说所包含的独特的创造力。“他著作中的辩证法有明显的尘世起源,辩证法与自然科学、自然发展过程相联系”[3]。谢林从自然出发,将自然引入辩证法的解释范围,从而为其学说注入生命力,这无疑是谢林哲学的闪光点。

谢林认为,要认清自我意识,就必须对自然进行分析,但是费希特的辩证考察方法并不适用于自然界。在费希特看来,自然界乃是不变的、停滞的“存在”,自然界的一切都亘古如斯,作为客体的自然对发展“只是一种必要的阻碍”。关于自然的学说在知识学体系中绝不是偶然“被忽略”的,费希特甚至坚持认为他的哲学中不可能有“自然学说”。谢林开创性地将自然哲学作为自己学说的起点,实现了对费希特原有知识学体系的突破。谢林对自然哲学的开创及其对费希特的超越正如歌德所说:“一颗星陨落了,另一颗星正在冉冉升起。”

谢林对自然哲学的创新不仅局限于把自然划入讨论范围,而且将自然作为主体而不作为人类的附属物。康德以“人为自然立法”来高扬人的主体性,这种“对象符合知识”的思考方式将自然确立为客体。康德留下了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与人对峙。也正是因为对康德观点的继承,后人从自我的立场出发,不再关心自然自在是什么样子,而只考虑为我们存在的方面,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费希特学说中的自我对非我(非我即为自然)的态度,“理性同自然界处于持续不断的斗争之中”[4]。康德、费希特的观点都是站在人作为主体的立场来“俯视”自然,谢林则创造性地以直观的方式思考自然。谢林不是从已经形成的、已从自然界分离出去人的意识角度,而是要返回自然本身,从自然的角度去认识它。人们不应从外部去认识和理解自然,而要以直观的方法看待自然,从而不把自己的主观视野、自己的理性带入自然界。谢林正是遵循这种思考路径,对自然持有无所企图的、无功利的态度。这种与前人不同的创造性的思考角度正是谢林自然哲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前提。

二、自主发展中的辩证法

谢林眼中的自然是不断发展与运动变化的。自然界的基本规定性便是永恒的生成。自然作为生产者,不断进行创造;作为被生产者,不断从自身被创造出来,这也正是自然两位一体的含义。同时,自然的这种运动也被谢林赋予了诗性。谢林学说中的自然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和我们对它的作用,它是用自我意识规划出自身的发展路线并沿此路径不断发展。在谢林眼中,自然并不是僵死的,而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一直处于生生不息的发展之中。这一永恒发展凸显了谢林辩证法的思想。

自然为何会不断发展呢?谢林将其解释为矛盾,即两分性乃是自然发展和创造的原因。两分性的存在就可以解释自然运动即自然的永恒运动与发展正是通过对立而实现的。在自然界的创造性内部一定有两种对立的趋向即除肯定的趋向外,一定有阻碍它的趋向与之对抗。正是两种趋向的相互对抗实现了自然发展中稳定状态的存在,正如谢林所说:“我们所看到的本不是产物的状态,而只是经常的再创造过程。”[5]

谢林通过创新性的思考路径把自然放在与人平等的地位,以至于它像人一样独立。同时,作为创造主体的自然有与人相同的灵魂,这正是浪漫主义者寄情自然的体现。这种在自身灵魂指导下永恒发展的诗性自然更是以其自身的发展与稳定、肯定与否定即内存的矛盾和两极性彰显了谢林的辩证法思想。

三、统一之下的辩证思维

尽管谢林眼中的自然既作为创造者,又作为被创造者,但两种“身份”并不矛盾,而是自然一体两面的体现,是相互统一的。正如谢林所说:“自我在构造物质时,真正来说,是在构造它自己。”[6]

谢林认为,虽然自然体现着两分性,存在着矛盾,但自然本身依旧是统一的。在谢林哲学体系中自然最初只是一个无限的、永远等于自身的生成,或者说,自然是纯粹的、没有任何差别的同一。但无差别已经同差别相对立,在无所不包的同一性的范围之外不可能存在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不可能存在任何与同一性对立、使其有别于自身的东西。所以,与同一性相对立的差别,应当被包括在同一性自身之内。同一性中应当有对立。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同一性,而应内含着对立。如果自然存在同一性与对立性,那么自然界就会失去内在的完整性,从而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因此,谢林说:“在自然界中,没有两分性的统一性和没有统一性的两分性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一个总是从另一个产生的。”[7]谢林学说中自然的同一性和两重性便体现为自身内部的对立统一。而这种所谓的统一,不是没有进展的、无生命的统一,而是充满变动、具有创造性的统一。自然自身之所以统一,正是因为它的一切过程都贯穿着生成,充满着同样的辩证的律动,充满从同一到对立、又从对立到新的同一的运动。换句话说,也就是从正题到反题,基于此再过渡为合题的所在,发展中的对立与统一正是谢林辩证法的显现。

在谢林看来,自然不仅自身实现统一,而且其与人及人的自我意识也互相统一。他认为,自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日益自我精神化的趋向,这是自然本身使自己理念化,使自己人化而不依赖与我们主观意图的过程。我们所谓的使自然“理智化”只不过是自然界自己的、起初是无意识的“对自己加工”的继续。人类的理性被谢林看作是自然的最高产物。“通过理性自然才被破天荒第一次完全回复到自身,从而表明自然同我们之内认作是理智与意识的东西本来就是同一的”[8]。自然的发展创造了人的理智,自然与自我意识在这一层面得以统一。

谢林一方面通过创造性直观而使人的意识与自然的潜在精神直接保持统一,另一方面通过自然的目的论形式去揭示自然自身的呈现,即自然系统的发展是理想的自然之必然的、渐进的自我表达,因为自然具有“宇宙灵魂”。而当本原的自然转向为派生的自然,即作为创造者的自然变为被创造的自然,主体性也就由此转化为了客体性,实现自然两面的统一即自然界拥有来自其自身之内的实在性——自然是由它自身所创造,从它自身中组成且完全由其自身组成的整体。同时,在自然作为主体的构建与自然作为被创造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直观的形式对自然的认识也是自然对自身的认识,这一过程也是对人自身即自我意识的创造与认知过程。对立与统一的相互依存,自然自身内部的统一及自然与人的和谐无不体现谢林的辩证思维。

四、自然的诗性辩证法

谢林的自然哲学之所以富有诗意,不仅因为他给予自然创造力,使其拥有灵魂,从而实现自然渐进的发展;而且在于他表达了浪漫主义者对自然和人保持和谐统一的要求与信念;更重要的是,谢林实现自然哲学与辩证法相互结合。如果说自然本身是诗的话,辩证法则是诗中之诗,是诗的灵魂。谢林指出:“辩证法有其无法学习的方面,而且简直就是以创造性的能力为基础。这种创造性能力,就像人们按照这个词的最初含义在哲学上可以称为诗的那一种东西。”正是这种诗性的、贯穿于谢林哲学中的辩证法成为由康德到黑格尔思想的过渡与转型。

谢林对辩证法的贡献及自然哲学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借用古留加的话:“谢林,如本书开始提到的,是‘隐姓埋名的现代人’。在今后解决当代最迫切的全球性问题时,他是我们的同盟者和哲学顾问。”[9]

参考文献

[1][5][7][苏联]奥伊则尔曼.辩证法史—德国古典哲学[M].徐若木,冯文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170,167.

[2][3][9][苏联]古留加.谢林传[M].贾泽林,苏国勋,周国平,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5,96,309.

[4][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6.

[6][8][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梁志学,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14,8.

[责任编辑李孝敏]

作者简介:李泽翰(1995—),男,河南郑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学生;冯留建(1965—),男,河南新郑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6)01-0051-03

猜你喜欢
对立统一辩证法发展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分布式系统中的辩证对立统一概念与方法
《荒原》主题的辩证法解读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