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羊氏溯源

2016-02-13 05:20李明杰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平阳晋国大夫

李明杰

泰山羊氏溯源

李明杰

(新泰历史文化研究会,山东新泰271200)

泰山羊氏之远祖为黄帝裔孙后稷,后稷再传至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传子燮为“晋侯”。再传至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号曲沃桓叔。桓叔之孙曲沃武公灭晋公族,完成以小宗代大宗,代晋为诸侯,是为晋武公。武公庶子伯侨生突,称姬突,食邑羊舌,称羊舌大夫,为羊舌氏之祖。突生文、文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四强。四强传至肸子食我,为祁氏之党。祁氏被灭族羊舌氏受诛连,也被灭族。其后一支羊舌氏改单姓羊氏秦末徙至泰山平阳,遂为泰山第一望族。

羊氏远祖;晋公族羊舌氏;羊氏;泰山平阳

根据传世典籍的记载,羊氏是轩辕黄帝裔孙后稷的后代。自周武王灭殷,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称晋侯。此后在姬姓羊舌氏兴与衰及衍更为单姓羊氏的历史长河中世代英彦不绝,尤其是秦末的一支羊氏东迁泰山平阳,至魏晋如日中天,成为齐鲁世代引以为豪的簪缨之族、文化世家。他们伴随朝代更迭,沧桑巨变,或枯或荣,至今繁衍传宗,生生不息。拙文拟就泰山羊氏之源略述成文,以求方家及羊氏族人哂正。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周本纪》及羊姓族谱,羊氏开自黄帝,肇于姬姓,受氏于羊舌,发祥于山西,盛行于东鲁。按此脉络,先从黄帝说起。《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是上古帝王少典之子,张守节《正义》认为,其母怀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市东北六里)。司马贞《索隐》引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五帝本纪》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有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青阳与苍林为姬姓。又说,黄帝正妃嫘祖生二子,一子名玄嚣,也就是青阳。另一子名昌意。昌意生高阳。黄帝崩,其孙高阳立,是为帝颛顼。玄嚣之子叫蟜极,蟜极之子即帝喾高辛。按《周本纪》,帝喾的原配夫人为有邰氏女姜原。姜原生一子,最初想丢弃他,取名弃。弃儿时即有巨人之志,长大后爱种庄稼。弃同父异母之兄弟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帝舜根据弃的特长,封于邰,号称后稷,并说:“弃,百姓当初忍饥挨饿,尔后全靠你播种各种谷物了。”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有令德,得姓姬氏。

后稷卒后传若干代至公刘(中间有缺环),公刘虽在戎、狄之间,但重新恢复了后稷的旧业,致力于农耕,迁都于豳(在今陕西旬邑县西邠原上)。公刘卒后又传若干代至古公亶父。古公重振后稷、公刘的旧业,积德行义,受到国人的拥戴。为防与戎、狄交战,古公将国都从豳移到岐山脚下(即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周原遗址)。豳地的百姓都来投奔古公,也在岐山下安了家。人民无不歌颂他的恩德。古公之妃太姜,生太伯、仲雍(又称虞仲)、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十分贤惠,生子昌,有圣明之兆。古公说:“我的后代当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太伯、仲雍知父王欲立三弟季历,以便将来传位于昌,于是二人便奔往了荆蛮,创建了姬姓吴国。

古公卒,季历即位(就是公季,后称王季)。季历卒,其子昌即位,是为西伯。西伯继承先人后稷、公刘的事业,遵循古公、公季之法,笃行仁义,礼贤下士,尊长慈幼,贤士纷纷来投。在孤竹国的伯夷、叔齐,还有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也来投奔他。

崇国之君(名虎)在殷纣面前讲西伯的坏话,认为西伯积德行善,诸侯归心,将不利于帝。西伯被囚于羑里。闳夭等人以美女、良马贿赂殷纣,使西伯得释。

西伯回到周地,暗自行善,从岐山下迁都到丰邑,诸侯归者日众,又有谦德。即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仍“以服事殷”(《论语·泰伯》)。西伯大概即位50年去世,太子姬发即位,是为武王。追谥西伯为“文王”。从此修改法度,制定正朔,追称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

武王即位后,以姜尚为师保,以周公旦为辅(同傅)。文王的庶子昭公(名奭)、毕公(名高)等一班人辅佐,遵循文王的遗业。武王十一年(一作十三年)率师伐纣于牧野,灭商,建立周朝,都镐京(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东)。此年为公元前1046年,至前1043年武王病逝。

武王卒,其子成王(名诵,或作庸)即位,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由于唐国(祁姓,在今山西冀城西)内乱,周公平乱灭唐。成王定天下,选择有明德之人分封,建立诸侯国,“以蕃屏周”。成王将其弟虞(姬姓,字子于,又称叔虞)封在唐地(故又称唐叔虞)。并分赐给他大路、密须之鼓,阙鞏之铠甲及沽洗(钟名),还有唐国原来怀姓的九个宗族,并用《唐诰》来告诫他,封他在夏墟,以此来宣扬唐叔虞美好的德行,彰显其为“明德”之人。成王封叔虞于唐见于《左传》定公四年(前506),至于《史记·晋世家》所记成王年幼,剪桐叶为珪,戏封唐叔虞,当为战国秦汉时流行的一种传说,系传闻之异辞。

唐叔虞卒,其子燮(又称燮父)继位,是为“晋侯”。始封晋地在今山西冀城县西。此处又称“夏虚”、“大夏”、“唐”,与初封之“晋”地为一地,而非“晋阳”(即今太原)。

从晋侯燮往后传至靖侯为五世。靖侯又传四世至文侯。文侯卒,其子昭侯伯继位。晋昭侯元年,封叔父(文侯之弟)成师到曲沃(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号称曲沃桓叔。此时桓叔已58岁,好德行,民众都归附他。昭侯七年,晋昭侯被杀,桓叔欲进入晋国国都,都城人攻打桓叔,他被迫返回曲沃。国人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晋孝侯。从此,晋分裂为二,两地展开了君位之争。此时,曲沃桓叔这一“枝末”强于并大于了晋君这一“根本”,引起内乱。

曲沃桓叔卒,传位其子鱓,是为曲沃庄伯。庄伯卒,其子姬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晋孝侯十五年曲沃武公杀孝侯,立孝侯子郄,是为晋鄂侯。鄂侯卒,子光立,是为晋哀侯。哀侯八年,曲沃武公与陉廷人谋,虏哀侯。晋人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诱杀小子,立哀侯弟缗为晋侯。晋侯缗二十八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晋国公室被灭。曲沃武公尽其宝器献于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地。这时曲沃武公已即位了38年,不改元,更曰晋武公。此年为公元前678年。

曲沃武公杀君夺地,终于以庶族小宗夺取了世子大宗的政权,彻底破坏了自周以来以嫡长子继君位的宗法制度。当初,晋昭侯封叔父到曲沃并非歹意。然而,曲沃渐强,晋公室渐弱。从成师迁曲沃到曲沃武公灭晋公室并晋,计67年。67年间骨肉相残,同室操戈,国祸民殃。史称“曲沃代晋”或说“曲沃代冀”。这是由“枝末”大于“根本”造成的结果,发人深思。

泰山羊氏就是由晋国小宗替代了晋国大宗的晋武公的后裔。晋武公完成代晋后第二年去世,他的长子诡(一作佹)继位是为晋献公,名正言顺为晋之大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晋武公有一庶子伯侨生文(按春秋之制可称公孙),文生突(不可再称公孙),羊舌大夫也。据《左传·闵公二年》,晋献公十七年(前660),突任军尉随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献公欲借这次战事废黜申生的太子资格,立宠妃骊姬所生奚齐为太子,便让申生出征时穿戴不合礼制的服装和佩饰。献公之歹意十分明显,战事中众臣都劝太子趁机逃走。羊舌大夫突力排众议,让太子申生坚持奋战。认为违命逃走是不忠不孝,如果战死美名犹在。太子申生采纳了羊舌大夫突的建议,虽败,但能奋战到底。羊舌大夫的高贵品德受到后人赞扬,称他是晋国的优秀大夫。《孔子家语·弟子行》说他年轻时就谦恭和顺,任大夫后能尽善道且谦恭正直,温和而知礼节,博文多识而又时时显示自己的志向。

突是晋武公之曾孙,出身晋公族,封邑在羊舌邑,以邑为氏,故称羊舌氏。得氏之后可称羊舌突。爵位大夫前冠以氏,故称羊舌大夫。他是羊舌氏之始祖。按《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姓、氏逐渐混合,合而为一,是秦汉以后的事。所以“突”为“姬”姓“羊舌”氏。后来之“羊氏”亦应为姬姓。故湖南邵阳六修羊氏宗谱称“我羊氏,本姬姓”,即来源于此。关于“羊舌”地名之来源,说法不一。唐林宝《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谓羊舌氏是以邑为氏。湖南邵阳《羊氏魁公六修宗谱》记载了羊舌氏的另一来源:“邑人攘羊而遗之,大夫以不义而不受,乃盛于瓮,埋垆阴。后攘羊事败,吏至发而视之,头肉尽,而羊舌尚存。吏曰:‘君子哉!不与攘羊矣。’晋侯闻曰:‘直哉!羊舌子。’遂以羊舌赐姓。”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他说则有错谬之疑。

羊舌突生职。据《左传》宣公十五、十六年和《国语·晋语七》所载,羊舌职之所以能在晋悼公时,任为人耿正忠直、举贤不避亲仇的中军尉祁奚的副官,是因他聪慧、机警、谨慎、敏捷,又熟知历史典故,见识广。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羊舌职生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罴。号“羊舌四族”。五子季夙和赤之子子容再未见典籍著录。

羊舌赤是羊舌职的长子,字伯华,因食采在铜鞮(今山西沁县南三十五里古城),故称铜鞮伯华,或称铜鞮大夫。此人好德行,其父亡故后,祁奚举荐他当上了中军尉奚午的副职。《左传》襄公三年(前570)载,悼公即位四年,伯华随君主在鸡丘会诸侯,悼公之弟杨干在曲梁扰乱了军队的行列,中军司马魏降杀了他的驾车人。悼公以为弟弟受到了侮辱,要杀中军司马。伯华以为魏降忠君不二,是出于执行军法才这样做,说服了晋悼公。用智慧巧妙地解救了自己的部下,也使双方受到了教育。

《国语·晋语七》载,上卿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欲动用羊舌伯华所掌握的兵力去攻打和大夫。伯华以为:“我是对外用兵的军官,不敢超越职权,如果您决心要我出征去打和大夫,可公开宣召征询意见。”宣子征询意见的结果,都不赞成他动用武力去争田,劝他用好手中权力去治理国家。伯华没有直接顶撞顶头上司,借用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说服了范宣子,平息了一场内战,双方实现了和解。

孔子十分称赞羊舌伯华的高贵品德。在《孔子家语·弟子行》中赞扬说:“其幼,敏而好学,壮年有勇而不屈,老年时身怀道艺而谦恭待人。具备这三条,想安定天下,又有什么困难呢?”又说:“假使铜鞮伯华不死,那么天下大概可以安定了。”

羊舌肸,字叔向(一作叔响、叔誉),羊舌职次子。因食邑于杨(即杨氏县、杨国、杨县,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范村),也称杨肸。他是羊舌氏一族的佼佼者。晋悼公时为师保,是晋平公的师傅。后官至太傅,执掌军政,辅佐君王,为上大夫,并对史书颇有研究(《国语·晋语七》)。辅佐悼、平二公时,顾问应对,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等信手拈来,精妙自然。曾多次参与悼、平二公的会盟、外交、军事活动,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的聪颖、睿智、博学及超人的辩才和眼力维护了晋国的利益和形象。处理问题有理、有力、有节,使别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德行品质。

叔向一向维护礼制。他认为政载礼而行,怠于礼则政事会失误,政有失则会发生动乱(《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并一贯主张处事真诚、恪守信誉,以德治国。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叔向作为正卿赵武的副手,参加了在宋国举行的十四国弭兵之会。楚国想趁机偷袭晋国的使团和军队。叔向以诚信、礼仪、德行给赵武以有力支持。认为真诚者不可侵暴,坚持信誉者不可凌犯。由于楚人畏惧晋国格守信诺,在晋营未设任何防卫的情况下,楚人未敢行偷袭之谋。以致平公谢世,楚人不敢北犯晋地。本次会盟,楚人争先歃血。叔向劝赵武不要和他相争。劝说赵武要致力于德政,致力于国富、兵强、政稳、民附,这才是让楚国屈服于晋的根本。霸主的地位关键在于德政,不在于谁先歃血。晋国之所以强大,也是在国内推行德政的结果。于是赵武不与楚国争先歃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晋语八》)。

叔向政治家的才能,还表现在对时局的预见。晋平公十九年(前539),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晋国。晏子接受享礼,叔向跟他宴饮。谈话期间,议论齐政。晏子认为齐国到了末季,民心拥护陈(田)氏,政权终将归之。叔向以为晋国也到末世了。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率领军队,百姓困疲,宫室更加奢侈,政事在于私家,百姓无所依靠,国君不肯改悔,用欢乐来度忧患,是不能够长久的。晏子问叔向打算怎么办,叔向说,晋国的公族完结了。公室将要卑微,它的宗族像树叶一样先落,公室就跟着凋零了。我的一宗十一族,只有我羊舌氏还在,我又没有好儿子,公室又没有法度,得到善终就是侥幸,难道还会受到祭祀吗(《左传·昭公三年》《晏子春秋》)爱民之君得民拥戴,不可出;困民之君,民视若仇雠,“弗去何为”?晏子和叔向断言齐晋公室已趋末路穷途,正是二国之君豪奢弃民的结果。

叔向终究是春秋时期一位代表旧宗法礼制的政治家,他的治国理念继承了其先公先王的治国理念。反对单纯依法治国,而主张法治、礼治、德治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教化民众,民众才能顺从,国将不生祸乱。他的这一思想重点表现在反对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左传·昭公六年》)。

叔向刚正不阿,忠于晋室。在诸侯国中十分有影响。晋平公二十一年(前537),韩宣子到楚国护送晋女,叔向做副手。楚王骄纵过分。叔向不以为然,说:“楚王虽然骄纵,能把我怎么样?”楚王想借机羞辱晋国并韩宣子和叔向,以自找仇敌。楚国的大夫们分析了晋国的势力,认为韩宣子手下有强将。叔向手下有选拔的能人,并且“羊舌四族,皆强家也”。伯华又足智多谋,能为他们出谋划策。楚国如果违背礼仪会招致敌人,君王将要把亲善换成怨恨。楚王在大夫们的劝说下,没能达到目的。楚王想用叔向不知道的事物来傲视他,没能做到。于是对叔向厚加礼遇。叔向以自己的影响力和“羊舌四族,皆强家”的势力,为晋国争得了应得到的礼遇,挫败了楚王的骄纵(《左传·昭公五年》)。

晋平公六年(前552),叔向因弟弟羊舌虎(字叔罴)参与了栾盈之党。范宣子与栾盈不合。趁栾盈逃到了楚国,范宣子杀了栾盈之党十人,其中就有羊舌虎。叔向与兄伯华皆遭囚禁,多亏祁奚大夫相救(《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羊舌虎有无后代,未见典籍著录。

叔向另一弟弟羊舌鲋,字叔鱼。曾因羊舌虎案驱逐到鲁国。回晋后,代理了晋理官的职务。他在处理晋国邢侯与雍子争夺鄐地的土田问题上不能依法秉公办事。罪过虽在雍子,但雍子把女儿嫁给了叔鱼。叔鱼就判邢侯有罪,邢侯发怒,在朝廷上杀了叔鱼和雍子。当权的韩宣子问叔向怎么治他们的罪。叔向并没有袒护同胞兄弟的罪责。认为叔鱼出卖了法律,雍子以贿赂来换得胜诉,邢侯擅自杀人,三人罪状相同。于是,韩宣子就将邢侯暴毙,将雍子和叔鱼的尸体暴于市。叔向在“亲亲相隐”的社会通义下,不为亲人隐大恶,实属可贵。孔子借此,高度评价了叔向的大义和正直。孔子说:叔向古之遗直也。三次指出叔鱼的罪恶,做事合乎道义,可以说得上正直了。三次说话除掉了(叔鱼)三次罪恶,加上三种利益。杀了亲人而名声更加显著,这是做事合乎道义啊! (《孔子家语·正论解》及《左传·昭公十四年》)羊舌鲋有无后代,也未见典籍著录。叔向的直道,诸侯国皆知。叔向和吴国公子季札友善。晋平公十四年(前544),季札到晋国聘问,离别时对叔向提出了善意提醒。季札对叔向说:“你努力吧!国君奢侈,而优秀的臣下很多,大夫都富有,政权将归私家,您好直话直说,一定要考虑使自己免于祸难。”(《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自晋公族羊舌氏受封,羊舌肸在晋平公时为太傅,羊舌氏一族如日中天,“羊舌四族,皆强家”,达到顶峰。但,羊舌虎和羊舌鲋被杀后,羊舌氏一族自此一蹶不振,遭受了严重打击。随着六卿欲弱晋公室的步步深入,羊舌氏一族的灭顶之灾,终落到了羊舌肸之子羊舌伯石头上。

起初,叔向想娶申公巫臣之女为妻,叔向母不同意,要他娶她的亲族。叔向惧不敢娶。平公强使叔向娶之,生子羊舌伯石。叔向的食邑在杨(又作扬),伯石以其父食邑杨为氏,称杨伯石,字食我,号杨石,又称羊舌食我。晋顷公十二年(514),因祁盈家族内乱,当年六月晋顷公杀了祁盈,灭了祁氏。因杨食我是祁盈同党,又助祁盈“作乱”,同时杀了杨食我,灭了羊舌氏族。同年秋,韩宣子死,魏献子(魏舒)执政,分羊舌氏之田为铜鞮、平阳、杨氏三县。

羊舌氏被灭族并分其田,其族众并未被杀尽斩绝。一部分族人为保性命,便四处流散,以避政治迫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载:“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另有一支逃亡的羊舌氏族人为避祸遂改单姓羊氏。《通志·氏族略三》载:“羊氏,即羊舌氏之后,春秋末单为羊氏。”清代黄本骥编订的《姓氏解纷》卷二记曰:“羊氏,《左传》羊舌职大夫之后,子孙有单姓者。”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卷五:“羊,晋羊舌大夫之后。……春秋末始单姓羊氏。秦乱徙居太(泰)山。”羊舌氏由复姓改单姓“羊”氏,在其宗谱中也能找到证据。浙江缙云宋代蒋通撰《皿川羊氏宗谱序》云:“羊氏独能推别世系,谱羊舌氏突为鼻祖,按《春秋左传》,羊乃以封邑为氏。唐叔之后,晋之公侯族为大夫,其宗十一,族为羊舌氏存焉。今平阳、铜鞮乃其故里也。后单其姓。”该谱对羊舌氏改单姓羊氏之沧桑历史交待甚明。由上可知,春秋末年,一支羊舌氏族人改单姓羊氏,在秦乱之时徙居到了泰山之壤。这一结论,也可由1964年在山东新泰出土的羊祉墓志铭证之。《铭》中有“奕奕岱宗,开川作镇;……,叠叠公族,茂叶□(于)晋;……迈种绵基,爰降东莱;维汉维晋,□隶伊台。”该《铭》进一步证明,这支羊氏并非其他单姓羊氏,而是“晋”羊舌氏之后。这支羊氏迁至岱野何处呢?《后汉书·羊续传》回答甚明:“羊续字兴祖,太(泰)山平阳人。其先七世二千石卿校。祖父侵,安帝时司隶校尉。”该平阳即《左传》鲁宣公八年(前601)“城平阳”之平阳,即今山东新泰市。今新泰市羊流镇即羊氏徙居之所。清《新泰县乡土志·人类·氏族》:“羊氏,晋羊舌大夫后,因以为氏。汉南阳太守羊续之祖世居平阳。”清乾隆《新泰县志》:“羊流店,羊祜故居,史称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地有羊氏之流风,故以为名。”进一步说明羊流是单姓羊氏的徙居地。羊续祖父羊侵是这支羊氏徙居泰山后有名氏可查的羊氏五世祖。后称这支羊氏为“泰山羊氏”。

《通志》《元和姓纂》及羊氏谱所记单姓羊氏“秦乱,徙居泰山”,不会空穴来风。秦代已有羊子之人见于史籍。如《汉书·艺文志》:“《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这位秦博士即羊子,名千。羊千籍贯为岱野应无大谬。这已有近现代学者所考证。西汉有羊胜(?—前150),《史记·梁孝王世家》称“齐人羊胜”。“齐”非指具体地点,战国时泰山一带属齐地,汉后沿称。故羊胜属泰山羊氏一族也无大谬。单姓羊氏徙居泰山者是否来自于华阴,不得而知。而他们是“羊氏四族”的后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支羊氏自秦乱徙居泰山,至东汉中期已经营发展300余年,至羊侵已是有清望的泰山第一望族。至西晋羊祜已成“世吏二千石,九世并以清德闻”的簪缨世家。东晋一批羊氏族人南迁,南北朝犹不失显赫之家,仍“邹鲁遗风,英贤不绝”(南朝梁武帝语)。至隋唐首尾达700余年,仍有名人名家支撑泰山羊氏的门户。宋元以后泰山羊氏户族日渐稀缺。至清代只有“邑之西乡羊姓数家,然支派已不可考”(清《新泰县乡土志·人类》)。此后,泰山羊氏或因势单力薄,多改为杨姓(羊、杨同宗)。至今新泰一域羊姓者尚有二百余人。

至于羊舌氏后裔一支单姓羊氏为何徙居于岱野平阳(今新泰)羊流,除平阳一域西靠东岳泰山,北依旧齐,南接邹鲁,有高度文明的人文历史、优越的自然环境、丰饶沃野外,大概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怀。何以见得?上文所述,春秋时晋国平阳是晋大夫羊舌氏一族的封邑。泰山羊氏十分清楚,他们自此分化、衍变而来,是晋公族羊舌氏的血脉延续。晋顷公十二年(前514),羊舌氏族被灭,邑田被分为铜鞮、平阳、杨氏三县。尽管如此,他们认为晋平阳是他们的祖业地,其先祖先公兴于斯,建业于斯,功德于斯,衰也于斯。所以,他们想找一方名为“平阳”的地方为落籍之地。同时,他们也会知晓,鲁宣公八年(前601),鲁国已在泰山之阳“城平阳”。鲁国“城平阳”的时间(前601)早于晋灭羊舌氏族的时间(前514) 87年。羊氏东徙平阳的时间以秦末计,期间已在其他地方修养生息近300年。他们经过300年的反思,认为打回老家晋平阳,不如徙居古东夷之泰山平阳。至泰山平阳犹如居住在晋地平阳,犹在故乡。这样可使子子孙孙不忘旧地平阳,不忘故乡,不忘羊氏先祖先公的恩德功业,不忘乡愁之伤痕。牢记那段撕心裂肺的灭族之痛,那段缠绵悱恻而又难以弥合伤痛的乡愁曲。让羊氏血脉在“泰山平阳”大地生息繁衍,奋发图强,犹在“晋平阳”重振祖业。历史证明泰山羊氏这一梦饶魂想,经过不懈奋斗,确实实现了。

[1](春秋)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

[2](春秋)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魏)王肃.孔子家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唐)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2.

[7]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清)汤宗干.新泰县乡土志[M].清光绪三十三年版.

(责任编辑 梅焕钧)

Traceability to Yang Family of Mount Tai

LI Ming-jie
(Xin Tai Historic Culture Institute,Xin Tai,Shan Dong,271200)

Yang ancestor of Mount Tai are emperor Huang's children Hou Ji.From Hou Ji then to King of Chou Chen and reward his younger brother Shu Yu in Tang dynasty.Shu Yu pass"Jin Marquis"to Zi Xie,and then again to uncle Chen Shi named"Jin Zhao Marquis".People called him Qu Wo Heng Shu.Heng Shu's grandson Qu Wo Wu Gong destroy Jin's Royal Clan and replaced the big clan with small one and became the feudal princes and was called Jin Wu Gong.His illegitimate named Bo Qiao and Bo Qiao's son named Tu,people called Ji Tu,Ji Tu's fief is Yang She,so people called him Yang She Da Fu and is the ancestor of Yang She Family.Tu gave birth to Wen,Wen gave birth to Zhi,Zhi gave birth to Chi,Hu,Xi,Fu and Hu,people called them Great Four.Great Four passed on to Xi Zi Shi Wo as Qi family's parters.After Qi family being destroyed,Yang She family was destroyed,too.Yang She Family's branch changed their family name as Shan.Shan family migrated to Ping Yang of Mount Tai in Qin Dynasty and became the first family of Mount Tai.

Yang Family ancestors;Yang She Family of Jin's Royal Clan;Yang Family;Ping Yang of Mount Tai

K29

A

1672-2590(2016)02-0020-06

2016-02-10

李明杰(1943-),男,山东新泰人,山东新泰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

猜你喜欢
平阳晋国大夫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师旷劝学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翳桑之报
进步太快
雷平阳:行走在故乡云南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间接性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