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及其中的泰山认识

2016-02-13 05:20李杰玲
泰山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富士山江户芙蓉

李杰玲

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及其中的泰山认识

李杰玲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800)

江户时代的日本,处于锁国期间,几乎断绝了与海外的交流,惟有长崎港口开放。当时日人对外界的了解较少,多止于想象和传说。对于泰山的认识,也不例外。通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事和杜甫的《望岳》,江户时代的汉诗人对泰山有一定认识,他们写富士山,多以“芙蓉”美之,并突出其“高”、“寒”的特点,而写到富士山的“高”时,多与想象中的泰山并论。在对富士山的歌咏中,写出了对泰山的认识和想象。

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泰山;想象

锁国政策不仅是禁止海外船只或人员、物品进入日本境内,也严格禁止日本人和船只出海。因此,江户时代日本人对外界的了解,只能通过长崎的清商、荷商贸易,或者偶尔因为飓风等原因漂流到日本沿海地区的船只。如此,当时日人对外界的了解较少,多止于想象和传说。对于泰山的认识,也不例外。

泰山是一座怎样的山?有多高?有什么样的特点?具体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江户时代的人们并不清楚,但是,对于汉诗人来说,他们熟悉杜甫的《望岳》,并为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折服,对这首诗的成就,也一致地赞叹有加;他们也熟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所以,每当他们看到高高耸立的富士山,胸中激荡豪迈之情时,往往会联想到杜甫笔下的泰山,会把泰山与富士山做一个对比。本文拟对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论述江户时代汉诗人对于泰山的认识和想象。

一、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的特点及其泰山想象

杜甫的诗集是何时传到日本的呢?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杜甫诗集东传日本的资料,是留学僧圆仁携带回国的书籍目录。而在10世纪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在平安时代的摘句集中,看到杜甫的诗句。已有学者对此做出了充分而翔实的考证[2],兹不赘录。可见杜诗早已传播到日本,并被接受和学习。我们知道,杜甫的《望岳》诗,突出了其高峻的特点,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也是突出了泰山之高。《望岳》诗云: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2 信息公开透明的特殊要求。公示承包经营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以及食品原料供应渠道及品牌、主要食品原料的成本。

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杜甫的《望岳》是以泰山的雄伟,抒发诗人内心的豪迈和抱负[3]。但是,对于江户时代的诗人来说,泰山的高峻,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乾峰士云的富士山汉诗中,我们看到,日本汉诗人在欣赏、描写富士山时认为,能与之作对比的,就是传说中让人仰望的泰山:

(序)夫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余也见士山而大扶桑也。

大地撮来无寸土,当空还见此山成。海宽才醮半边影,多少虚舟载雪行。[4]

乾峰士云在看到富士山时,想到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于是以此为类比,想到自己今天看到富士山,也可以“登富士而小扶桑”了。诗中描写了富士山傲然独立、不倚不傍的姿势,也写了富士五湖倒映着山色,而山顶上的积雪尤其显出富士山的美丽高洁。

说起来,江户时代关于富士山的汉诗几乎都以吟赏风景为主,且多以“芙蓉”(雪芙蓉、玉芙蓉等)美之,并常以蓬莱喻其仙境。不过,比起芙蓉来,蓬莱之喻较少。如柳湾馆题富士山词曰:“一枕午窗睡思奇,芙蓉万仞劈云披。岂言闲梦无佳兆,传得名山揽胜诗。”[5]以“芙蓉”写富士山美景,甚至以“芙蓉”代称富士山的,在江户时代的汉诗中屡屡见到,这一点,无疑是江户时代富士山的一个特色,也是迥异于泰山诗的一个特点。

广濑冲的题诗,也以芙蓉比拟富士:“芙蓉胜槩入诗来,豪藻瑰奇绝点埃。读至一声长啸句,使人羽化上蓬莱。”二宫督的题诗曰:“闲把诗篇仔细看,山峰万壑在毫端。读至芙蓉白雪句,顿觉茅堂六月寒。”这首诗在众多的富士山汉诗中很有典型意义,不仅用芙蓉形容富士山的高洁美丽,同时还突出了其“寒”的特点,由于富士山终年积雪,所以诗人以“冰肌雪骨”、“玉雪芙蓉”比拟之,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想象和感受,而是有实际上的地理环境根据的。其次,富士山海拔三千七百多米,因此汉诗中也经常突出其“高”,如宇佐美明的题诗:“东海名山千万仞,世间谁复可争高?八稜突兀神仙窟,何料收来在兔毫。”因此,诗歌中的富士山,塑造了“高处不胜寒”、不染尘埃的人间仙境的形象。也因此而衍生出富士山“清”的特点,清丽、清净,因此诗人经常描写哪怕只是仅仅读富士山的有关诗歌,也能感觉到清风拂面,而使人快要羽化为仙,展现了其仙气飘飘的意蕴,如水野行的诗:“新诗翻卷坐三更,不尽山峰透骨清。无限罪根浑灭了,正疑两腋羽轮生。”[6]

除了风景描写之外,诗人也不时联系到中国或日本的民俗、历史、故事传说,如:“徐福当年来海外,访仙采药不归乡。如今遗迹无存处,山上唯余大禹粮。”这涉及到富士山的一个故事传说,关于竹姬与不死药。这是日本最早的物语故事,故事梗概是:很久很久以前,山里住着一对善良的老夫妻。老翁经常上山砍竹子。这天,他又到了山上竹林,却惊讶得看到一棵竹子里面发出耀眼的金光,他走过去一看,原来竹筒里坐着一位非常漂亮的巴掌大小的女孩,而那闪闪的金光就是从她身上发出来的。老翁决定把小女孩带回家抚养,老两口非常喜爱这个小女孩,取名为“竹姬”。竹姬很快就长大了,她的美貌传遍了天下,年轻人都来向她求婚,可是竹姬都不答应,出了几道难题把他们都难倒了。最后国王也来求婚,可是竹姬还是坚决不答应,国王求婚求了三年,最后决定动用武力把竹姬带回皇宫,就在军队到达竹姬所住的房子前时,从天上忽然来了很多仙女,把竹姬接走了。竹姬临走时,对老翁老婆婆说,她本是月宫里的公主,现在就要回到月宫,为了报答老夫妇的养育之恩,竹姬把不死药放在“日本最高的山峰上”(即富士山),冒烟的地方就是放药的地方。于是老两口爬到山顶,果然看到了竹姬留下来的不死药。

关于这个故事的细节还有多种说法。富士山冒烟的情节与其山是火山有关,古代的富士山还不时地喷火,所以故事中说富士山冒烟,就是根据火山这一物质特点来写的。而不死药的想象,恐怕与徐福东渡,替秦始皇寻找仙药的传说有关。在这首诗里,诗人巧妙地把富士山火山喷火冒烟与徐福故事联系在一起,再引入竹姬的传说,让人读了产生无穷的遐想。看来融入民间故事传说和民俗,汉诗就显得更为丰富生动。

高峻的富士山,又是如何的高呢?若与杜甫诗中“一览众山小”的泰山作比较,或者,与中国的古代传说、仙人故事联系起来,人们就会更容易感受到富士山的高了。于是,我们看到,在富士山汉诗中,经常会出现中国古典故事的描述。

除了日本本土的传说之外,中国古代的传说也都激发了欣赏富士山的诗人的灵感,如:“借得真人九节筇,云梯步步讨仙踪。来游玉井莲池上,王母坛边第几峰。”[7]这首诗以王母的传说为背景,写富士山登山的感受,好像借来了真人的九节筇,一步一步登上山上的仙境,来到山上的莲池边(玉井莲池在西岳华山之上),仿佛离传说中的王母娘娘越来越近了。如果我们把眼光转到别的诗人的作品中,仍然会发现同样的特点:用泰山之高的比较,或者借助中国的古典故事、传说来描写富士山。

江户时代另一位汉诗人加藤利正的富士山汉诗也以吟咏风景为主,突出富士山的高、寒、美。但是汉诗毕竟源于中国古典诗,以中国古典诗的要求为要求,且会作汉诗者,其汉学功底必然很好,谙熟中国典籍。所以日本汉诗中难免会出现很多中国典故,哪怕诗里写的是日本的风土人情。在加藤利正的富士山汉诗中,我们首先看到,诗中联系到中国的孔子、泰山来写富士山,如其六:“君子国中神德风,四时吹雪失青空。若令孔圣浮沧海,直指富山入日东。”[8]诗中首先描写富士山的神态,矗立在这君子之国的富士山,仿佛也有着君子的风范,显出凛凛的神德之风。富士山山顶积雪,峰头四季白雪茫茫,使天空都为之失色。如果圣哲孔子渡过沧海来到此处,那么他也会指着位于日出东方的富士山赞叹不已的。此外,加藤利正用中国的五岳与富士山作对比,写出富士山的高峻,如其二十一:“云烟卷雪景无穷,山上深渊山下风。五岳低头千里外,九天浮影一壶中。”[9]这首诗是说,富士山云雾缭绕,白雪纷纷,景色无穷,令人应接无暇,富士山下有五湖环绕,低头看去,仿佛深渊,而抬头看山,山上狂风凛冽。站在高高的富士山山顶,遥想远在千里之外的五岳,在高耸的富士山面前,仿佛都低着头,然天空之大,也被这富士五湖的湖水倒映,尽收湖中。言语中为富士山的高峻而不无骄傲之意。

加藤利正还以银河、织女星的传说来写富士山,见其四十六:“海东绝顶激烟波,何惯张骞用寄槎。直是客星登可涉,士峰雪浪入银河。”这首诗引用了中国的传说,即张骞泛槎,到了银河,见到了织女。加藤利正在这里用银河的典故,极言富士山之高,张骞若是知道有这么一座高山,那么他也不用伐木造船,只需登上富士山山顶,自然就可以顺着山顶的雪找到银河。与其他写富士山的汉诗人一样,加藤利正看到富士,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秦帝求药、徐福东游的故事:“秦帝求仙如刻舟,蓬莱雪夜远望幽。若令徐福知清兴,富士山阴王子猷。”还有以伯夷相比的:“若将岩雪比孤竹,千岁伯夷论圣清。”[10]等等

到了江户时代后期,走向明治时代,诗人对富士山的尊崇意识越来越明显和强烈,诗中仍联想到杜甫的《望岳》,常将其与杜甫笔下雄伟高奇的齐鲁泰山作比:“不是灵踪自琵琶(固是妄传),东天削出玉莲花(何妨太白)。云通奥陆三千里,雪照江城百万家(无所不见)。的的寒光连墨水(墨水在江城),葱葱佳气接金华(金华山在奥陆)。唯须绝域窥神秀,齐鲁青余何足夸(泰宗齐鲁青未了,孰与我富岳,无所不见)。”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尊崇富士山的意识变得自主而明显,与泰山作比较的时候,也要一较高下。江户后期的富士山汉诗虽仍然常常以“芙蓉”、“玉莲花”来比喻富士山,但把富士山描写为“岳王”,却是一个新的变化:“堂堂气象帝云霄,四面峰峦拟百僚(岳王照临,群山臣事)。恭立自如尊可仰,拱垂宛似富无骄(岳王之态,形容得好)。皴间应是含星宿,毛孔何妨纳海潮(奇语之甚,“楞严”云:一毛孔中纳四海水)。长酿东方灵淑气,要将膏雨致丰饶。”[11]这首诗塑造了富士山高高在上的岳王气势,四周的峰峦簇拥着富士峰,看起来就像群臣朝拜一样,而富士山俯仰之间均神态自若,表现出了帝王的气度。富士山在诗人的笔下,地位越来越高。

还有别的诗也多次提到富士山为“岳王”的气势。如:“照临四海绝从衡(真是岳王)。”此外,诗人还以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突出富士山天然的神功造化:“娲氏休夸炼石功,兹峰削出放神工。信湖北漾鹅纹乱(信湖名鹅湖,岳影落焉),天水西驰龙气雄(天龙河源自鹅湖)。夏色春蒸千顷绿(信湖),雨声晴泻一川风(天水)。忽惊诡彩妆琼麓,蹑得云间万丈虹(炼石何足夸)。”有学者认为,住在关东的诗人所写的富士山,具有强烈的“上方意识”[12],欲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京都地区作一较量。这一点,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以为,江户后期和明治时期的富士山尊崇意识,反映了诗人的民族意识和本土崇拜。

二、余论:东岳先生的富士山诗

江户时代熟悉杜诗、喜爱山水的东岳先生直辰卿,作了不少汉诗,颇得杜甫诗风。据《东岳遗草》鳌洲序曰:“直辰卿,字士宗,号东岳,美作鹤城人也,正德壬辰(1712)生,明和甲申(1764)死。初,家君教兄弟分财别居,宗让三之二于兄,(中略)造酒为业,家政之暇,颇好诗文,偶谒林义卿先生于京师,师事之循循不已矣。大率篇成而请益于先生,先生尝著诗则属宗校订。为人温恭谦逊,其事父母也,朝暮必省,于兄家者三十年一日也。交游者,皆城中君子也。”[13]

可知东岳先生家计之余爱诗,常以诗自娱,其汉诗多得山水之助,并据杜甫神韵,诗风清雅沉郁,如《漫题》:“吾昔入长安,偶尔遇奇士。自说游此久,且不说姓氏。日历五陵外,家本在戚里。清才知天文,博物谙地理。一朝出人间,远随赤松子。仙踪不可知,如今在何地。唯有明月色,依稀旧时似。”[14]

这本薄薄的诗集中多是寄友诗、送友诗、赠别诗和咏物诗。多用中国典故,东岳先生熟悉中国古典诗词,汉学功底较为深厚,如《送僧归山》:“飞锡从斯去,匡庐第几峰。访君看瀑布,何日涤尘胸。”看来他对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较为熟悉。诗中写到庐山的还有《舟行即事》:“万里西风江上秋,忽看鸿雁度寒洲。滩头日落潮声急,云里钟传暮色幽。三峡愁损催客泪,孤峰明月送仙舟。明朝更向庐山道,白社应从慧远游。”此外,他还仿效杜诗写了不少诗篇,如《秋兴》诗颇具杜诗风格:“秋风万里倚高台,满目萧条不胜哀。野岸霜清江树老,洲边水冷塞鸿回。片云几处碪声动,细雨千山暮色催。兰佩独醒初服客,赋成堪愧楚人才。”[15]

东岳先生自语道:“自爱青山此胜游。”(《秋日山寺怀友人》)从诗集中的作品来看,其写山水,送友人归山诗甚多,如《题富士山》:“海上三峰天外开,千秋雪色最奇哉。裁歌公子名空有,采药秦人竟不回。犹见瑞烟朝自起,更知佳气日相催。此中须学长生术,谁是即今徐市才。”[16]诗中不仅用了徐福的传说,还提到了《竹取物语》的故事。与前文谈到的江户时代富士山汉诗类似。

回到现在,众所周知,泰山早在1987年被定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7年,富士山与泰山结为友好山,相关单位已经连续几年举办过友好提携文化活动。2013年,富士山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实际上,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述,我们知道,两座山之间的交流,其实早在两国人民分别亲履这两座名山之前,哪怕在锁国期间的日本,诗人们通过杜甫的诗,通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故事,而对泰山产生了认识和想象。即使到了20世纪初,虽然日人还没有登上过泰山,但是对于泰山的想象,以及把泰山和富士山作比较的文字,还时不时地见诸报刊。不管是江户时代,还是现代,无论是怎样的对比,怎样的想象,都只能说明两者之间的文学渊源,比我们平时知道的,要深远许多。

[1]检夫尔.锁国论[M].志筑忠雄,译.享和元年写本.

[2]静永健.关于近世日本所能读到的<杜甫诗集>[J].文学研究,2012,(3):1-19.

[3]李寅生.古诗精粹[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

[4]高柳光寿.富士的文学[M].东京:名著出版,1973.

[5][6][7]快菴先生.富士纪行诗[M].江户:天保2 (1831).

[8][9][10][11]加藤利正.富士百诗[M].1676年序刊本.

[12][14][15][16]池泽一郎.汉诗所咏的富士山——从京儒之立场出发[J].《国文学》(第49卷)第2号.

[13]直辰卿.东岳遗草[M].1775刊本.

(责任编辑 梅焕钧)

Han Poetry of Mt.Fuji and Its Acquaintance about Mt.Tai during Edo Period

Li Jie-l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 Dong Guang zhou 510800)

Japan during Edo Period is under locked times,and it had cut all entering and leaving with overseas countries,and only Nagasaki was open.The Japanese know very little about outside world,which is based on image and legend mostly,there is no exception about Mt.Tai's recognizing.Poets in Edo Period know Mt.Tai through Confucius'Having climbed the East Peak,Lu seemed small;Having climbed to the top of Mt.Tai,the whole world below seemed small.'and Du Fu's poem Looking Up Mt.Tai,when they described Mt.Fu Ji's highness and coldness,they related to Mt.Tai,and took Mt.Tai as'jade lotus'.The poets expressed their imaging and recognizing of Mt.Tai during their praising of Mt.Fuji.

Edo Period;Mt.Fuji;Han Poetry;Mt.Tai;Image

I3/072

A

1672-2590(2016)02-0030-04

2015-12-27

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研究项目

李杰玲(1982-),女,广西梧州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猜你喜欢
富士山江户芙蓉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温暖的富士山
富士山今夏“封山”
书画影苑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是这样登上富士山顶的
我的芙蓉李树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