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2016-02-13 08:10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处
浙江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省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处

2015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处

2015年,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已成为新常态下浙江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展望“十三五”,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2015年,浙江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成为新常态下浙江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主要成效及特点

(一)产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发展态势总体平稳。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开局良好、上半年回落明显、下半年基本稳定的态势,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3367亿元,同比增长6.9%,与2014年相比低1.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产业贡献继续提升。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5.5%,比2014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38.8%,比2014年提高8.7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二)重点产业突破发展

2015年,九大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生产要素向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集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联网产业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份额提升较快,分别比2014年高2.5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增加值增幅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17.1%和15.1%;面对销售市场的整体下滑,两大产业销售产值不降反增,继续高位增长,分别达到15.5%和9.4%,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三位。其次,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产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增加值增幅分别为10.9%和8.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此外,生物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略低于全省平均增幅,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核电关联产业增长偏缓,三个产业增加值增幅依次为2.2%、3.3%和2.6%,低于全省平均增幅。

(三)区域增速差距缩小

2015年,11个设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均较好,嘉兴、舟山、杭州、湖州、温州等5个设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嘉兴以14.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7个百分点的增速稳居第一。绍兴、衢州等2个设区市的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金华、宁波、丽水、台州等4个设区市的增速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最慢的台州为2.1%,增速最快与最慢的地区差距比2014年进一步缩小。

(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013-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1.81%提升到1.98%;同时新产品产值率由32.59%提升到38.9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7.9件提升到12.89件,增势十分明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浙江蔚然成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研发投入继续加大,科技活动日益活跃,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五)产业集聚进一步强化

舟山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杭州国家高端软件和应用系统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为浙江产业区域集聚和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推动作用,杭州市立足软件产业,强化创新、人才和环境优势,推进重大项目,2015年杭州市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031.79亿元,同比增长43.8%,占规上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3.9%,位居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前列。舟山以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为核心,重点围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出1782亿元,增长10.2%,海洋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六)产业创新平台持续完善

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把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示范区、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全球电子商务引领区、信息经济国际竞争先导区。浙江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致力于打造杭州“硅谷”、全球人才创业创新的新高地。全省继续支持建设杭州未来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等一批创新资源汇聚的科技城。2015年,全省有3个省级高新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同时新建重点企业研究院23家、新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20家、11家新认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新认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一批企业创新平台,并引进集聚一批国家和省级“千人计划”人才。

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

尽管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景气度预期继续提升,但受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工业下行压力的冲击,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

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根据调查,企业融资环境有待改善,50.7%的企业希望尽快解决融资问题,专项资金、税收优惠、项目与设备的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政策和措施有待完善;人才要素支撑有待提升,20%的企业反映对高技术人才需求迫切,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

市场需求明显不足。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产值增幅不高,并处于递减状态,1-3月、1-6月、1-9月、1-12月同比增幅分别为3.3%、3.2%、1.9%、1.9%。其中,出口市场形势依然严峻,全年出口交货值3080亿元,同比下降了2.1%,下半年持续6个月出口负增长。

经济效益增长放缓。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益指标均有回落,尤其是2015年1-10月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1.2%,为近两年来的最大降幅。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2015年1-11月两者增幅分别为6.2%和7.2%,较上年同期降低了6个百分点和3.7个百分点。

下阶段展望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和经济增长面临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综合考虑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实现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互联网+”为抓手,构建泛在、普惠、安全的信息网络,推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持续推动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创新;加速集成电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以及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等的发展壮大。二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全面提升装备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航空装备产业化,构建支撑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绿色发展的新一代材料产业体系。三是生物产业。以基因技术创新和应用为引领,着力推动新药和疫苗研制,促进医疗器械高端化发展,加快移动医疗、精准医疗等新业态发展,促进生物技术带动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四是推进形成以信息经济等为主导的高新产业体系。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者深度融合,打出“组合拳”,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向三次产业的融合渗透,用好“互联网+”,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成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亮点。

推进一批高能级创新发展平台载体。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城、特色小镇等为重点,加快推进形成一批高能级创新发展平台载体。一是建设国家级产业集聚区,重点对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着力谋划引进若干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着力推进示范应用,形成多个国家重点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集聚区。二是建设一批战略性创新大平台,高水平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动宁波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启动以浙江大学、杭州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为核心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支持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园区,推动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转型升级发展,创建一批科创类特色小镇。三是强化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布局企业创新平台,重点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包,新增一批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四是发展众创空间,调动民营资本力量,在条件便利的中心城区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等小微平台,成为全省创新平台“毛细血管”。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一是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体环境,重点强化政策落实,建设双创支撑服务平台和示范基地,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海归等“新四军”创业创新积极性,加快落实对企业创新的普惠性财税政策,充分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创新动能。二是着力在“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深度融合、便民益民服务、治理体系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提升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政策改革创新。科技、发改、经信、财税、人社等部门加强联动,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营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四是营造创业人才发展空间,围绕海归、国千、省千等高层次人才,中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建立有针对性的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真正推动人才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共绘创新蓝图。五是加强重大政策落实情况评估。开展政策落实情况检查评估,客观评估政策落实的实际情况,加强可推广、可复制经验总结。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