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2016-02-13 11:25曹春燕,李中华,朱玉梅
中国合作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信息化农业

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农村信息化对于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农村整体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的正常运作与市场的协调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曹春燕: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李中华:

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教授

朱玉梅:

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科研助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发展相对于城市还比较落后,经济基础也比较薄弱,一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这严重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村信息化的内涵

农村信息化指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国家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从信息资源的狭义观来看,农村信息化可以分为农村资源环境信息化、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村科技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信息化以及农村管理信息化等内容。农村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为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网络构筑、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培训和信息化外部环境,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涉农企业、社员团体以及农民是农村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农村信息化不仅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农村各种资源的分布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与综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各部门功能的效率,进而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制定农村发展规划的整体战略目标。农村信息化对于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农村整体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的正常运作与市场的协调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具体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即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六位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仍是贫困人口,也就是说当前贫困问题在一些地区仍然比较突出,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将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作为一项中心任务。

农村信息化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第一,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将着力点放在破解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等难题。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水平的提升,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经济结构调整滞后。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在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手段,重组传统农业组织结构,构建了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温江农产品“手机短信交易平台”以及温州花木商务网等,切实推进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

第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两个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市场资源改造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业效能,增加农民收入。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产业融合中所需要的信息化等硬件设施建设,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度假等功能,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使农户在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分享更多的二、三产业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等三网合一的基础通讯设施,可以使农民通过一台设备即可以获得各种信息资源,方便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动态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动态,丰富自身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浙江省杭州市作为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在IPTV基础网络、播控平台、业务开发、安全监管等方面成效明显。

第三,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农村人口文明素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上。农村人口素质状况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影响着农村社会进步,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育,而通过信息化建设,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虚拟现实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福建省为了加快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型、职业化的新型农民,一方面利用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开展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宣传,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知晓度、普及率;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投入,完善农村劳动力职务培训体系,造就新型农民,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第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农村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将着力点放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我国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资源能源人均拥有量和供给水平却相对偏低,而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科技进步和创新,可以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保障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甘肃省为了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推广农业信息科技,推进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普及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对农村自然资源利用的科技含量,实现了农业增效,保护了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

第五,有利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村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将着力点放在完善农村各项保障制度,保障全体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进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和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构建农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为了加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目前湖北宜昌市各县、市、区均为辖区居民建立了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既有利于医疗机构随时调取,同时居民自己也可随时查阅;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应用软件等,能够健全农村社会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得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江苏省为了提高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险保障,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问题,借助一定的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实现了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

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即建立多终端、多方式的信息基础网络,整合资源,加快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缩小城乡数字差距,建立农业部门信息交流机制,实现涉农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庆市潼南区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实现了镇街4G网络覆盖率100%,全区行政村光纤覆盖率达到100%,其中67个行政村已实现深度覆盖,极大地改善了潼南区居民的信息生活环境。

第二,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适应新常态和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是助农增收、精准脱贫的现实要求。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首先,各地要强化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农村物流配送、农村金融、农村电商监管等配套体系建设,为农村电商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信息传播工具,积极收集和整合各种市场信息资源,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最新需求动态。最后,通过建设网络营销平台、组建农民经纪人队伍等多种方式,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农副产品顺利流向市场。“阿克苏模式”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成功典型,新疆阿克苏市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赶巴扎网”“阿里巴巴·沙湾产业带”电商平台等,积极推进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建设。

第三,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但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教育水平还比较低,整体素质还亟待提高,这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懂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的投入,积极鼓励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农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获得共同发展。为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吸引、培养、使用、稳定农业农村信息人才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开展实施“农业信息服务进企业”“金农工程”以及农业信息与网络安全工作等培训工作。

第四,加强农村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标准统一、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共享平台,引导农业各行业与其他涉农部门的资源整合,借助平台上移整合资源,创建地区信息中心平台,通过“一网多用”“一机多用”“一站多用”的途径,实现各种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各类信息服务组织要将提高农民接受利用信息的效率作为出发点,在把握农民各类信息类型利用特点的基础上,选取恰当的、易接受的、传递效果好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为了保障农业信息网络中涉及到的大量相关单位和组织机构能够迅速的共享信息资源,潍坊市积极推进建设综合化的“信息化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同时逐渐加大力度研发新产品,切实加强与相关单位、机构以及网站的合作。

第五,加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的监控力度,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公平公正,确保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以便为政府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当地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二是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随时监控,预防重大传染疾病的突发。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使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医疗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在这一方面,山东省诸城市通过设立区卫生点、社区保障服务窗口以及信息机房等措施来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要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方针为导向,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以信息兴业、信息惠农、信息强政为目标,积极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借助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农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加快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