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化的承担者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

2016-02-13 02:45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孙娜
浙江经济 2016年17期
关键词:陈寅恪士人陈先生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孙娜

时代文化的承担者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孙娜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述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并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但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陈寅恪的经历、思想、著作已成为本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经典的象征,每个阅读他、同情他、景仰他的人,无意中都在寄托自己的学术理想,同时体认一种无可奈何的学术命运。这部传记的可贵,不仅在于详细记录了大师学术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让我们了解奇书《柳如是别传》是如何写成的;更复现了那个非理性时代,使中国知识分子一段不平凡的生活史和精神史在一位文化老人的后半生经历中呈现出来。特别欣赏书中对形形色色相关人物的叙述,冼玉清、梁宗岱、汪篯、梁方仲、杜国庠、刘节,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告诉我们的是那么陌生的故事。云雨翻覆的历史,意味复杂的内容,给人以迫近观看的现场感和身历感。

知道陈寅恪的人,必然知晓他历史学家、大学人的身份;不知道陈寅恪的人,也应当听闻过孟丽君、柳如是的名字或传奇。《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正是陈寅恪晚年的著作。也许,在吾等浅识小辈看来,以大学者之尊,为一亡国妓女立传,未免有些不可思议。但倘若循历史的轮辙前溯,当可理解司马迁为刺客立传时之勇之直。以《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为代表的作品,既是陈寅恪心路历程的映照,也是今人探寻其价值取向、人文精神的一扇门,推开这扇门,我们将进入一个丰富的心灵世界。从这些作品当中,我们也看到了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的一条生命轨迹。与之平行的另一条轨迹,则是他现实生活中沉重蹒跚却依然前行的步履。

陈寅恪一生为学术而生、为学术而死。从拒绝国民党的专机到拒绝与共产党的合作,包括在文革期间要求毛泽东作书面保证,都遵从了他不问政治的信念。他所强调和一生践行的“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如同读一部知识分子的沉浮史。陈寅恪治史极深,对历史上的人物在当时环境中的性格与命运之关系洞察极深,其对自身在五六十年代的命运亦极为清楚。他从历史人物的命运一眼看到自身的命运,而后人在研究陈寅恪的文化生命脉络走向时,未必就看不到自己的人生走向。只要触近传统文化,那么,一种士人的单纯、士人的雅好、士人的傲气、士人的热忱、士人的固执便不可避免地浸染于身。于是,这种文人气质与时代的冲突就来了。这种冲突,多少年后,将会给后学者带来多少的震动、多少的悲凉。可是,历史会惊讶地看到,后世继承其衣钵者,依然会深深痴醉于此。

从这本多年前的传记里我们了解到,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学问之高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他们又是如此的真性情,纯真得不问世事,倔强得像个孩子。他们是旧时代的遗老遗少,虽然身体弱不禁风,骨头却硬得出奇。

读这本书,带给人太多的沉重。而且,这种沉重的发生曾经离我们并不太远。当年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陈寅恪在为他的碑文写下“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谨以此句,与学者共勉。

猜你喜欢
陈寅恪士人陈先生
永远的怀念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元代福建多族士人圈研究三题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