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聚力:休闲类户外运动群体中的动力学阐释

2016-02-13 22:13杨杰夫李新国涂海宁王警凤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内聚力领队户外运动

杨杰夫,杨 奕,李新国,涂海宁,王警凤

(1. 广西师范大学 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464)

内聚力:休闲类户外运动群体中的动力学阐释

杨杰夫1,杨 奕2,李新国1,涂海宁1,王警凤1

(1. 广西师范大学 漓江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1464)

从群体动力学视角,论述了休闲类户外运动内聚力的构成。休闲类户外运动群体的群体动力主要来源于内聚力;其中,任务内聚力包括活动中角色分配和联系、群体行为和领导方式。社交内聚力包括沟通交流、成员聚合力和归属情感。户外运动俱乐部应该重视群体内聚力的建设,以促进俱乐部健康发展。

休闲;户外运动;内聚力

1998年户外运动开始在我国发达城市兴起,户外运动最初在我国发展时,被认为是“挑战生命、挑战自然”的极限运动,参与者多为青壮年,但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健身观念的变化以及户外运动内容在我国的拓展,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体育活动项目,吸引了各阶层、各年龄阶段的人参与其中。户外运动是指人们以人力或利用自然力,在自然的环境中开展的体育活动[1]。孙永生等提出了以户外运动目的作为划分标准,分别为户外游憩、户外教育和户外竞技运动[2]。齐震从休闲角度论述了户外运动,他认为休闲与户外运动联系紧密,户外运动的前提是休闲,休闲是户外运动的主要方式[3]。由于从事户外运动的目的不同,因此本研究仅探讨休闲类户外运动中的群体动力学问题,旨在为户外运动组织者提供社会学理论参考,以促进户外运动在群众体育中的普及和健康发展。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休闲类户外运动参与者来自各个行业、各年龄阶层,其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性别、爱好各不相同,他们以健身为主要目的,通过户外运动这一活动聚集在一起,从团队性质来划分的话,属于健身类临时运动团队。但是,由于社交网络的普及,以及户外运动俱乐部所采用的网络运营模式,使团队成员在活动之余,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交流,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群体,按照社会学的划分,他们属于非正式团体。这一团体的运作动力便是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是通过对群体活动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规律的理论。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4]。内聚力这个概念是群体动力研究总的概念,Festinger站在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将内聚力描述为“一种作用在团队成员身上,并使成员留在团队中的力量”[5],在此基础上,Festinger与Schachter等人将团队内聚力细分为社交内聚力(或人际关系内聚力)和任务内聚力。社交内聚力来源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而对个体产生的吸引;任务内聚力来源于群体活动中完成任务过程对个体的吸引力[6]。

目前关于户外运动内聚力没有权威的定义,本文参考多依奇、史密斯等人关于内聚力的概念,将户外运动中的内聚力定义为成员团结在户外运动这一团队的紧密程度,既包括群体对个人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互相吸引的程度,既包括任务内聚力,也包括社交内聚力。

2 任务内聚力

2.1 角色的分配和联系

群体动力学理论认为,角色的分配和联系既取决于各个成员所进行的活动,也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团队角色指的是在推动团队发展的前提下,成员与成员之间交往表现出来的方式[7]。肯尼斯G. 贝恩(Kenneth G. Benne)和保罗·希茨(Paul Sheats)指出,团队必须担任三种角色[8]:(1)团队任务角色;(2)团队建设和维持角色;(3)个人角色。

在休闲类户外运动中,由于领队掌握相关户外运动知识,路线和负责户外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活动的组织,因此领队扮演着绝对权威的领导者角色。户外运动是包含了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教育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项运动,因此,户外运动的领队除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应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9]。领队在具备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从目前我国休闲类户外运动业态来看,领队受雇于户外运动俱乐部,或者直接是俱乐部的老板,领队与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关系更多的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休闲类户外运动过程中,领队既要有权威,让参与者服从领导,保证活动的安全,还要具备个人魅力,让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户外运动的乐趣,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保证能够留住客源。

休闲类户外运动群体由来自各个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人组成,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多以网名相称,大家由于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健身休闲这一共同目标相聚在一起,因此在活动中多表现为真的自我。活动中,任务的驱使、交流的增多,以及户外运动过程中相互帮助,群体的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如活动开始,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这一群体又逐渐分为若干个小的群体,交流能力较强或者具有领导力的成员慢慢突出出来,群体内角色定位逐渐形成,交流能力较强且具有领导力的成员成为小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其他成员也服从于其领导。当然,在这一小群体中,由于成员的性格、爱好的不同,各自在小群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推进群体活动进程。

2.2 群体行为和领导方式

群体行为的产生通常来源于成员周围的其他个体的观念或者行动对成员的决策影响[10]。Festinger等认为在对群体认同的前提下个体遵从周围群体的行为[6]。如在休闲类户外运动中,有些参与者通过参与某一俱乐部的活动,觉得该俱乐部的品牌、组织活动的线路、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活动的强度、领队的魅力、队内氛围符合其自身的要求,在后续的活动过程中,他们就只参加这一俱乐部的活动,逐渐成为该俱乐部的铁杆粉丝。在俱乐部组织的户外运动过程中,这部分铁杆粉丝在群体中能够服从领导、积极参与活动,甚至帮助领导来组织队员,发挥着骨干作用。这是由于成员对户外运动俱乐部的认同度提高,因此在集体活动中,个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感的约束,使群体表现出规范一致的行为。

Milgram认为个体对权威的社会性条件反射导致了个体遵从群体行为[11]。在休闲类户外运动中群体成员对权威的服从也是人在社会性过程中所养成的社会性条件反射。休闲类户外运动中的权威,领队首当其冲。领队在户外运动群体中的权威主要由形式权威和实质权威两部分组成。领队的形式权威是指由于行业性质、运动特点赋予其角色、身份而获得的对其成员处于支配和影响的地位。实质权威是指领队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组织能力而被队员从内心真正地信赖与服从。目前,我国户外运动俱乐部如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俱乐部的选择条件更为苛刻,可以说,休闲类户外运动已经成为了买方市场,在这一买方市场中,领队的形式权威受到了挑战甚至被弱化了,而另一方面,如果领队的实质权威得到参与者的认同,对于俱乐部来说,是有利于其吸引顾客的。

在群体中,如果没有“领导人”的角色,任何生产活动都不可能进行。在休闲类户外运动中,这一领导角色的扮演者是领队和群骨干(活动中的意见代表)。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作为休闲类户外运动的领队,在带领群体完成户外运动任务的同时,要真正的从“领导人”的角色,来考虑群体人性的发挥,根据群体成员的特点,开发多彩的活动内容,让成员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体验户外运动给人带来的休闲、健身功能的同时,所收获的心理上的“愉悦感”,以达到身心合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对于群体骨干来说,要发挥小群体在群体中的核心作用,协助领队完成活动任务,并在成员与领队之间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这样,群体成员才能对这一群体形成归属感、认同感。

3 社交内聚力

如前所述,休闲类户外运动群体本属于健身类临时运动团队,一次活动结束后,这一群体就解散了。但是由于户外俱乐部的营销模式,QQ群成了这些成员在活动解散后的又一交流平台,他们在群主(一般为俱乐部管理者)的组织下,在群里讨论户外运动的路线、分享活动过程中的照片、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群内志趣相投的成员在平时经常小聚,正是这一社交活动,赋予了休闲类户外运动团体的非正式群体特征。休闲类户外运动的群体社交不仅局限于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于网络交流和平时的交往之中。梁修庆认为社交内聚力包括沟通交流、成员聚合力和归属情感[12]。

3.1 沟通交流

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形成的核心要素是交往。在参与休闲类户外运动过程中,参与者多是用网名相称,隐匿了真实姓名、职业、职位、收入等现实生活中的标记,在平等的前提下,给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交流平台。这一平台为成员展示积极自我形象或管理消极自我形象提供了可能。活动中,群体产生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某一参与者约上亲朋好友参与活动,形成一个小群体,这一小群体便成为了休闲类户外运动群体的基本单位。活动过程中,沟通交流首先在小群体内进行,随着活动的深入,或者参与活动次数的增加,小群体之间交流的频率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也为新的小群体形成创造了条件。休闲来户外运动群体交流还有另外一个平台,那就是网络交流。俱乐部组织活动往往先在QQ群里发出通知,通知包括活动的时间、路线、费用、要求、强度指数、风景指数等等,供成员参考。除此以外,平时群里的交流也非常活跃,成员们经常在群里聊天,分享活动照片,甚至组织吃饭、打球、打牌等活动。在QQ群中,不乏活跃者,学者称之为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他们不仅给他人提供信息,同时也对他人施加影响的,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他们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并通过他们将信息传播给受众[13]。意见领袖不仅可以在一个小团体网络中具有“呼风唤雨”的作用,还在不同的信息流中,丰富网络的信息与知识,起到中介过滤、控制及桥接的作用[14]。一般,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也是休闲类户外运动中小群体的领导者。现实和虚拟两种交流方式为成员聚合力、成员对俱乐部的归属情感的形成和加强奠定了基础。

3.2 成员聚合力

成员的聚合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团结的程度。成员聚合力直接影响户外运动俱乐部的业绩,人们在参加户外运动和平时的网络交流过程中,成员之间的交流,通过活动过程中对困难的克服和相互帮助,聚合力会逐渐增强。参与者会在不同的俱乐部之间进行选择,直至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户外运动俱乐部,便基本稳定下来,经常参加该俱乐部的活动。这是由于在活动和平时的交流中,成员之间能志趣相投,年龄相仿,大家都享受这个群体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愉悦身心。由于成员在各俱乐部之间不断演绎着流动——稳定——再流动——再稳定的过程,每个俱乐部吸引的客户群体也有所区别,有的俱乐部经常组织一些强度较低的活动,一般是轻装,吸引的群体年龄覆盖面较广,有青年人,也有中老年人,还有带着孩子参加的,但是在这一群体中,流动性最大的是青年人。有的俱乐部组织活动的强度较大,多为重装,这种较为专业的活动吸引着那些铁杆驴友。当然,俱乐部也会分不同时间推出不同的线路,来吸引不同要求的人群,以保证成员聚合力。

3.3 归属情感

有些学者认为归属感指一方与另一方保持某种关系的心理承诺。休闲类户外运动中的归属感,从心理层面来定义的话,是指户外运动的参与者将自己归属于户外运动群体中,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户外运动情绪体验。参与者对所属群体产生了归属感之后,能自觉地以所属户外运动群体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行为,在户外运动群体中接受信息、经验和情感,把自己看作该群体中的一个成员。休闲类户外运动人际交往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线是指网络这一媒介,线上是指群体成员通过QQ等网络媒介来交流,线下是指群体成员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在休闲类户外运动实践中,活动组织得好,大家在活动中的关系融洽或者在活动中共同克服了困难,群体的归属感会得到增强,随后的线上交流的倾向就愈发明显,活跃度得到提升,通过网络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可能性越大。活动过程中的人际交流和以网络为媒介的线上交流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作为休闲类户外运动俱乐部,应该注重对参与者归属情感的培养,首先,要注重自身品牌的打造,注意俱乐部的定位、完善的活动组织程序、统一的对外宣传标识、口号等。其次,要注重活动过程中领队对群体的组织引导作用,注意群体的和谐、团结,在此基础上,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让成员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再次,俱乐部要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宣传品牌、普及知识、引导舆论,促进成员的交流,以达到增强成员归属感的目的。

4 结论

作为非正式群体,休闲类户外运动群体的群体动力主要来源于内聚力,内聚力又分为任务内聚力和社交内聚力。内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休闲类户外运动群体的稳定程度。

[1] 马欣祥,田庄.对户外运动概念的重新甄别与界定[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1):140-145.

[2] 孙永生,史登登.户外运动相关概念辨析[J].体育学刊,2013, 20(1):56-59.

[3] 齐震.休闲视角下的户外运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 27(2):44-46.

[4] 团体动力学[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BAbz ysZVtrL_Fsi1vxr7hf0QY8zfs-0hsdn_R-_ilekdkHyyQuiLmC SU3MI6NK9AAxzqPYPEBg41-XhGQXayq.

[5] Festinger L. Informal Social Communic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0, 57: 271-282.

[6]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Back K. Social Pressures in Informal Groups: a Study of Human Factors in Housing[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7] 王青.团队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97.

[8] 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8-119.

[9] 任宏略.青岛市五所户外运动俱乐部领队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2(12):293-295.

[10] Cialdini R B. 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M]. Needham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2001.

[11] Milgram S. Obedience to authority[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9.

[12] 梁修庆.营销团队内聚力的测评及实证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5):521-524.

[13] Lazarsfield P F, Berelson B, GAUSET H.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s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8.

[14] 陈波,唐相艳,于泠,刘亚尚.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社交网络意见领袖识别方法[J].通信学报,2014,35(11):12-23.

(责任编辑、校对:赵永才)

Cohesion: The Dynamic Interpretation of Leisure Outdoor Sports Groups

YANG Jie-fu1, YANG Yi2, LI Xin-guo1, TU Hai-ning1, WANG Jing-feng1
(1. Lijiang Colleg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Finance and Taxation College, Zhengzhou 451464,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dynam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hesive force in the outdoor sport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group dynamics of leisure outdoor sports group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cohesion. Among them, the task cohesion includes activities in the role of distribution and contact, group behavior and leadership style. Social cohesion includes communication, cohesion and belonging. Sporting Club Hotel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roup cohes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lub.

leisure; outdoor sports; cohesive force

G80-05

A

1009-9115(2016)02-0078-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2.023

广西高校高等学校科研项目(KY2015YB494),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教改课题

2015-05-23

杨杰夫(1973-),男,湖南湘潭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

猜你喜欢
内聚力领队户外运动
CRTS Ⅱ型轨道板/CA 砂浆界面内聚力模型研究
冬季户外运动
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阅读教学的因素浅析
浅谈如何提升职工的幸福感和内聚力
户外运动自然资源分布及其区域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六年援藏路 一生西藏情——记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柯东海
户外运动:做一个野孩子
生活·体验·内聚力
无忧踏青清单